一年級數學下冊北京版電子教材
數學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是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下冊北京版電子教材,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一年級數學下冊北京版電子教材
查看完整版可微信搜索公眾號【5068教學資料】,關注后對話框回復【1】獲取一年級語文、一級數學、一年級英語電子課本資源。
如何培養(yǎng)一年級孩子學習數學的能力
一、同桌合作,快樂多多
一年級實行小組合作還是存在困難的,但是教師不能忽略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4~6人的小組合作起來存在困難,我們可以先嘗試同桌之間的合作。在上課過程中,筆者有意地培養(yǎng)同桌進行合作,如在講解“湊十法”時,要求學生把“湊十法”說給同位聽,看看哪兩個人最會合作。筆者應先給學生示范如何合作,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學會合作,學習較好的學生也能在合作時帶動學習較弱的學生學習,真正實現合作共贏。
二、評價多元,激勵成長
好孩子是夸出來的,這句話用在一年級的學生身上太適用了。剛剛接手一年級時,我按照教高年級學生的管理方法來管理學生,發(fā)現效果甚微。經過反思,我為自己沒有好好了解學生、沒有采用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育教學方式而感到后怕,如果我一味地嚴厲批評,學生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到新華學校聽了鄒恒校長的課后,我茅塞頓開,一年級的學生是要哄的、要夸的,要讓他們愛上你的課,愛上數學。所以,我轉變思路,看到學生有進步,趕緊送上“進步大獎章”;當學生回答問題聲音洪亮時,我及時表揚,“我真喜歡你的聲音”;當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時,我馬上說出“你真會提問題”……及時的評價和鼓勵,讓學生覺得自己是學習數學的小能手,也越來越喜歡上數學課了。
一年級數學教學方法及
措施尊重學生的想法
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和思維的發(fā)展又是密切相關的。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再加上數學學科特有的抽象性、邏輯性,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
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首先要不斷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重說,培養(yǎng)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的例題可由學生模仿教師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說說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為什么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引導驗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鼓勵大膽猜想,引導驗證。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運用“猜想—驗證”過程,也是學生認知經歷“不平衡—自主探究—問題解決—平衡”的過程。例如,我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兩個不同的圖像,問同學們:這兩個圖形誰的面積大呢?猜想一下,誰的面積大?然后,學生匯報。我適時追問學生比較的方法,課件配合演示重疊法。接著,我給學生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透明方格紙),讓學生動手拼擺,合作探究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我預設了學生可能出現的幾種情況:A.用小正方形一個一個挨著擺的,把圖形鋪滿,有的先用圖片擺出長方形的寬,再擺出長,計算幾個幾。師:你們認為哪種擺法快?B.用圓片來擺,方法同上。C.用長方形擺。D.用了不同的圖形擺。E.用數方格的方法。這個設計意圖在于激發(fā)認知沖突后,提供學具,引導操作,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經歷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認識用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的過程。體驗統一面積單位不僅要統一圖形,還要統一方格大小。
一年級數學的復習方法
孩子剛上一年級,有許多事情得慢慢學會自己處理,讓孩子逐步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培養(yǎng)起孩子細心認真準備全學習用品的習慣。讓孩子自己記家庭作業(yè)等。作業(yè)格式訓練也是學習習慣培養(yǎng)的一方面。學習習慣的另一方面就是作業(yè)的按時完成。一年級學生作業(yè)不多,一般我上完一個新內容,都會布置數學課堂作業(yè)上的練習。沒有這上面的作業(yè),都會有在中字本上完成的作業(yè)或者說的作業(yè)。家長一定要注意提醒孩子認真完成好。特別在開學的最初兩個月,我們家長最好每天抽些時間陪孩子做作業(yè)。幫著讀讀題目,讓孩子弄清題目意思,以逐步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作業(yè)習慣。
還有一點就是家長在輔導學生時,不要告訴學生答案。如果學生在您的啟發(fā)下還是不知道怎么做。就不要再講了。在學校來了我就知道他哪里不懂,我好再輔導他。家長在學生每次作業(yè)的后面請簽上字。為了了解學生完成作業(yè)時花了多少時間,家長請這樣簽字“學生花了幾分時間完成作業(yè)”,或者還可以寫上一些反映學生做作業(yè)的情況的評語等等。寫完后,簽上家長的姓名和日期。
一年級數學如何提高學生質量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學生在作業(yè)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并非是知識沒掌握,而是沒有良好的審題習慣,缺乏審題技能。造成一年級學生審題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識字量不夠,理解水平低。
比如:一個兩位數,十位上的數字是1,個位上的數字比十位上的數字大3,這個數是( )。填成13的大有人在。我們不妨去問問這些學生讀完題后知道了什么?結論是他們在做的時候只看到了兩位數、1、3這幾個字。所以,在學生積累足夠的識字量以前,也要養(yǎng)成審題的習慣。教師在讀完一道題后,學生還要自己再讀一遍,有些題目可以圈出關鍵字,或者把題中的文字用已知數來代替,理順各信息間的關系,并向全班或同桌解釋這道題的意思,在真正理解題意后,才能開始答題,雖然可能因此浪費了一些時間,但至少讓孩子們明白了審題、解題必須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