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
石上柏具有清熱解毒,抗癌,止血之功效。常用于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肺熱咳嗽,乳腺炎,濕熱黃疸,風濕痹痛,外傷出血。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歡迎閱讀。
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Shí Shànɡ Bǎi
【別名】大葉菜、梭羅草、地梭羅、金龍草、龍鱗草、地側(cè)柏、蝦麻葉、鍋巴草、巖青、巖扁柏、過路蜈蚣、大鳳尾草、地柏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卷柏科植物深綠卷柏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laginella doederleinii Hiero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凈,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5-35cm。主莖直立或傾斜,具棱,禾稈色,常在分枝處生出支撐根(根托),多回叉狀分枝。葉二型,側(cè)葉和中葉各2行;側(cè)葉在小枝上呈覆瓦狀排列,向枝的兩側(cè)緊靠斜展,卵狀長圓形,長3-5mm,寬1.5-2mm,鈍頭,基部心形,葉緣內(nèi)側(cè)下方有微鋸齒,外側(cè)的中部以下幾全緣,兩側(cè)上方均有疏鋸齒;中葉2行,彼此以覆瓦狀交互排列直向枝端,卵狀長圓形,長2.2-2.5mm,寬1-1.2mm,先端漸尖具短刺頭,基部心形,邊緣有鋸齒,中脈龍骨狀向上隆起,前后中葉的中脈相接成狹脊狀。孢子囊穗常為2個并生于小枝頂端,長3-8mm,四棱形;孢子葉4列,交互覆瓦狀排列,卵狀三角形,長約1.5mm,寬約1mm,先端長漸尖,邊緣有鋸齒,龍骨狀。孢子囊近球形,大孢子囊生于囊穗下部,小孢子囊生于中部以上,或有的囊穗全為小孢子囊。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海拔200-1000m的林下濕地、溪邊或石上。
資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含大麥芽堿-O-α-L-吡喃鼠李糖甙(hordenine-O-α-L-rhamnopyranoside),N-甲基酪胺-O-α-L-吡喃鼠李糖甙(N-methyltyramine-O-α-L-rhamnopyranoside),(E)-大麥芽堿-(6-O-肉桂酰-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甙[(E)-hordenine)-(6-0-cinnamoyl-β-D-glucopyranosyl)-(1→3)-α-L-rhamnopyranoside](E)-大麥芽堿-[6-O-(4-羥基肉桂酰)-β-D-吡喃葡萄糖基]-(1→3)-α-L-吡喃鼠李糖甙
【藥理作用】本品所含生物堿對小鼠肉瘤S180有較好的抑制作用。將石上柏制劑給實驗性肝癌小鼠灌胃,連續(xù)給藥12天,對腫瘤雖無抑制作用,但能明顯延長動物的生存天數(shù)。解剖后發(fā)現(xiàn),用藥組動物腎上腺皮質(zhì)囊狀帶肥大,腦、心、肺和腎組織正常。石上柏水提取物對小鼠的逆病毒反轉(zhuǎn)錄酶和人DNA聚合酶有抑制作用,對反轉(zhuǎn)錄酶的50%抑制濃度(IC5O)為10μg/ml,對DNA聚合酶的50%抑制濃度(IC50)為9.0μg/ml。另有實驗證明,從石上柏中提取的一種酸性物質(zhì)具有細胞毒活性。
【性味】甘;微苦;澀;涼;淡;溫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主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肺熱咳嗽;乳腺炎;濕熱黃疸;風濕痹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30g,鮮品倍量。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臨床應(yīng)用】石上柏片(治癌片)石上柏300g。上藥洗凈,加水煎煮2次,每次各3h,合并煎液,過濾,濃縮,加乙醇至含醇量為80%,靜置24h,過濾除去沉淀物,濾液回收乙醇,再濃縮成膏狀,加入適量淀粉使成軟材,制粒,干燥,壓片。制得1000片,每片含原生藥0.3g。功能清熱解毒,抗癌。用于絨毛膜上皮癌、肺癌、咽喉癌及消化道癌癥。口服,成人每次7片,每日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1978年;《四川中藥志》1979年]
【摘錄】《中華本草》
石上柏簡介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甘、微苦、澀,性涼。
歸經(jīng)
歸肺、肝經(jīng)。
功效
清熱解毒,抗癌,止血。
主治
用于咽喉腫痛,目赤腫痛,肺熱咳嗽,乳腺炎,濕熱黃疸,風濕痹痛,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
10-30g,鮮品倍量,均應(yīng)久煎。外用:適量,研末敷或鮮品搗敷。
相關(guān)配伍
治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眼結(jié)膜炎:石上柏30g,加豬瘦肉30g。水煎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采集加工
四季可采,洗凈,鮮用或曬干。
生理特性
土生,近直立,基部橫臥,高25-45厘米,無匍匐根狀莖或游走莖。根托達植株中部,通常由莖上分枝的腋處下面生出,偶有同時生2個根托,1個由上面生出,長4-22厘米,直徑0.8-1.2毫米,根少分叉,被毛。主莖自下部開始羽狀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guān)節(jié),禾稈色,主莖下部直徑1-3毫米,莖卵圓形或近方形,不具溝槽,光滑,維管束1條;側(cè)枝3-6對,2-3回羽狀分枝,分枝稀疏,主莖上相鄰分枝相距3-6厘米,分枝無毛,背腹壓扁,主莖在分枝部分中部連葉寬0.7-1毫米,末回分枝連葉寬4-7毫米。葉全部交互排列,二形,紙質(zhì),表面光滑,無虹彩,邊緣不為全緣,不具白邊。主莖上的腋葉較分枝上的大,卵狀三角形,基部鈍,分枝上的腋葉對稱,狹卵圓形到三角形,1.8-3.0毫米×0.9-1.4毫米,邊緣有細齒。中葉不對稱或多少對稱,主莖上的略大于分枝上的,邊緣有細齒,先端具芒或尖頭,基部鈍,分枝上的中葉長圓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或窄卵形,1.1-2.7毫米×0.4-1.4毫米,覆瓦狀排列,背部明顯龍骨狀隆起,先端與軸平行,先端具尖頭或芒,基部楔形或斜近心形,邊緣具細齒。側(cè)葉不對稱,主莖上的較側(cè)枝上的大,分枝上的側(cè)葉長圓狀鐮形,略斜升,排列緊密或相互覆蓋,2.3-4.4毫米×1.0-1.8毫米,先端平或近尖或具短尖頭,具細齒,上側(cè)基部擴大,加寬,覆蓋小枝,上側(cè)基部邊緣不為全緣,邊緣有細齒,基部下側(cè)略膨大,下側(cè)邊近全緣,基部具細齒。孢子葉穗緊密,四棱柱形,單個或成對生于小枝末端,5-30毫米×l-2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邊緣有細齒,白邊不明顯,先端漸尖,龍骨狀;孢子葉穗上大、小孢子葉相間排列,或大孢子葉分布于基部的下側(cè)。大孢子白色;小孢子橘黃色。
生長環(huán)境
產(chǎn)于安徽、重慶、福建、廣東、貴州、廣西、湖南、海南、江西、四川、臺灣、香港、云南、浙江。林下土生,海拔200-1000(-1350)米。也分布到日本、印度、越南、泰國、東馬來西亞。
相關(guān)論述
《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抗癌,止血。主治癌癥,肺炎,急性扁桃體炎,眼結(jié)膜炎,乳腺炎。”
看了“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的人還看了:
3.防癌抗癌中藥
石上柏的功效與作用
上一篇:有關(guān)牛腦的功效與作用
下一篇:梨的適用人群_梨的功效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