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藥的基本步驟 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現(xiàn)在好多人不知道如何煎中藥,大家好多經(jīng)驗(yàn)都是口耳相傳的,有些并不合理,而合理的煎藥和服藥直接影響中藥的療效,熬中藥的基本步驟有哪些呢?本文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熬中藥的基本步驟的資料,僅供參考。
熬中藥的基本步驟
第一步、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30-60分鐘,浸泡的水量以淹沒藥面3~5cm為宜)
第二步、將藥放在火上,用武火(即大火)熬開,沸騰后改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狀態(tài),減慢水分蒸發(fā),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改用文火后開始計(jì)時,解表藥(多為治感冒的藥)煎15-20分鐘左右,其他藥一般煎40~50分鐘。
第三步、將第一次煎出的藥液倒出,加入適量的熱水(水不要太多,以剛淹沒藥材2-3cm為宜)進(jìn)行第二次煎煮,煎煮的時間約20-30分鐘左右即可。煎藥時間
煎藥的時間從水開后算起,分為三種情況:
1.用于治療急性熱病、四季外感風(fēng)寒、風(fēng)熱類疾病的清熱發(fā)散性藥物。頭煎從沸后用中火偏大煎煮15~2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0~15分鐘左右。
2.用于治療一般常見的慢性病,如:脾胃病、臟腑功能失調(diào)、高血壓病、心血管類疾病的調(diào)理性藥物。頭煎從沸后中火煎煮20~30分鐘,第二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左右。
3.用于治療虛損性疾病的補(bǔ)益藥,如:氣虛、血虛、腎虛等各類虛損病癥的藥物。頭煎從沸后小火(文火)煎煮30~40分鐘左右,第二煎藥沸后再煎20~30分鐘。
煎藥的次數(shù)
一般一付中藥煎煮2次為宜,煎煮次數(shù)太少,提取不完全,藥材損失大;煎煮次數(shù)太多,有效成分含量將減少,達(dá)不到療效。解表藥煎煮一次即可。如一付藥的量較少,可以在多放些水煎煮一次。一付藥的量很大也可以煎煮三次。要注意的是:不論煎煮幾次都應(yīng)該將每次煎好的藥液混兌在一起后再分開服用,這樣可以使得每次服用的藥力均勻。
煎熬中藥用什么鍋
煎煮中藥,選擇器皿是很重要的。熬藥首選砂鍋、瓦罐,接下來是搪瓷器皿、不銹鋼鍋,最忌諱使用鐵鍋和銅鍋。砂鍋、瓦罐的化學(xué)性質(zhì)穩(wěn)定,受熱均勻,傳熱緩慢,煎藥時水分不容易蒸發(fā)。
需要注意的是,砂鍋驟然受熱或受冷會形成裂紋。因此,剛煎過藥的砂鍋不要立即用涼水清洗,可在干木片或架子上放涼后再把藥垢清洗干凈,砂鍋上的油漬不能用洗潔精浸泡,以防污水滲入細(xì)孔中,可用喝剩的茶葉渣擦拭,也可用淘米水浸泡烘熱,再用刷子刷洗。
不銹鋼鍋傳熱太快,煎藥時要經(jīng)常攪拌,否則藥材黏在鍋壁,稍不留神就容易糊鍋。提醒大家特別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鐵鍋和銅鍋煎藥。因?yàn)殍F和銅是活潑元素,容易與中藥里的多種化學(xué)成分發(fā)生反應(yīng),產(chǎn)生毒副作用。
怎么熬中藥
(1)中藥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體有:①每次將一劑中藥飲片材料放入煲內(nèi),加入清水,觀察加水能否浸滿藥面,不足時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時使中藥飲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趕時間,此步驟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騰1-3分鐘。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鐘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紗布或咖啡格濾渣倒入杯內(nèi),溫?zé)岱?。④一次將藥物煎好后,可以將首劑和再煎的藥物混勻,以便藥效均衡?/p>
(2)服藥方法也是給藥護(hù)理中重要的護(hù)理內(nèi)容。清代徐靈胎曾指出:“方雖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說明了服藥方法的重要性。在臨床實(shí)踐中也確有因服藥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響治療效果的。因此,在護(hù)理上必須正確執(zhí)行各種服藥方法。
①湯劑的服法大致分為4種:分服:即是將每天1劑中藥,分2-3次等量分服。對老人小兒服藥有困難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數(shù)或濃煎后服用。頓服:將1劑湯藥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連服:是指在短時間內(nèi)連續(xù)給予大劑量藥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時間內(nèi),使體內(nèi)達(dá)到較高的藥物濃度。②中成藥服服法一般分送服、沖服、調(diào)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將藥放入口內(nèi),用溫開水或藥引、湯劑送服。沖服:即將藥物放入杯內(nèi),用溫開水、藥引等沖成懸混液后服用。調(diào)服:是將一些散劑用溫開水或白酒、醋等液體調(diào)成糊狀后口服。如安宮牛黃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給藥。含化:是將丸、丹劑含在口中,讓藥慢慢溶化,緩緩咽下。如六神丸、喉癥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嬰幼兒、年老體弱或急危重癥病人。是指將中成藥溶成液狀,逐口喂給病人的一種方法。
(3)中醫(yī)用藥護(hù)理除了注意煎藥和服藥方式外還應(yīng)該注意以下內(nèi)容:①服藥溫度:服藥溫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藥湯劑的藥液溫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溫度而言。常有熱服、溫服和冷服之分。熱服:是將剛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常用于寒證。溫服:是將煎好的湯劑或送藥的水等放溫后再服用。一般湯劑均采用溫服。冷服:將煎好的湯劑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熱證。②服藥劑量:用藥的劑量一般應(yīng)該由醫(yī)生根據(jù)具體情況具體決定。③服藥后應(yīng)注意休息,觀察藥物效果,觀察有不良反應(yīng)。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藥物,更須嚴(yán)密觀察和記錄。④空腹服中藥易胃腸反應(yīng),如腹鳴、便前腹痛、大便稀爛,故適于大便硬結(jié)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進(jìn)食后一小時后服用。⑤對中西藥合用的病人,應(yīng)告訴中西藥服用的方法的間隔時間。⑥體虛、年老、胃寒易嘔吐或兒童,藥物可分兩次服用(相距時間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對藥效的影響,中醫(yī)歷來有“藥食同源”之說。這是因?yàn)樗幮院褪承远加?ldquo;四氣”(寒、熱、溫、涼)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內(nèi)容和區(qū)別。同時某些食物本是藥物,既可食用,又當(dāng)藥用。如大棗、蓮子、桂圓、百合、山藥、赤小豆、海帶、甲魚、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藥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與藥性相順應(yīng),食物能增強(qiáng)藥物的作用;食性與藥性相反,食物便會降低藥物的作用??傊澄锏恼_選擇,對提高藥物的療效,促進(jìn)病人早日康復(fù),具有與用藥同等重要的位置,飲食因素還可能對中藥的吸收有多種多樣的影響,要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來提高藥物的療效,減少妨礙吸收的因素。
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煎藥最好用沙鍋,水要潔凈,不要有油污;煎藥時水要高過藥面,先浸泡后煎,不要邊煎邊添水,更不要把藥煎糊了。
下藥要注意一定的順序,堅(jiān)實(shí)的藥物所含成分比較難煎出,宜先用武火煮15~30分鐘,再加入其它藥物同煎,如:石膏、代赭石、紫石英、海浮石等
揮發(fā)性強(qiáng)或不耐熱性成分的藥物,為減少成分的損耗,宜在煎畢前10~15分鐘時下藥,如:砂仁、辛荑、荊芥、菊花等。
有毛茸的草藥煎后易混懸于藥液,服后易引起刺激性咳嗽; 粉末狀藥物煎時易沉于器底,易于燒焦;
還有些藥煎煮后呈糊狀,不易過濾,這都需要包煎,如:旋復(fù)花、蒲黃、百草霜、蠶砂等。
特別貴重和一些特殊的中藥最好另行煎煮,取汁服用,如:人參、三七、鹿茸、耳環(huán)石槲等。
有些藥物用量少,又具有揮發(fā)性、易溶性,宜先研成粉未或磨汁,待藥煎成后對入攪勻內(nèi)服或沖服,如:麝香、狗寶、熊膽、珍珠、犀角等。 還有一些可溶性和膠體藥物,宜直接溶于溫?zé)岬臏幹?也稱后溶)如:蜂蜜、安息香油、阿膠、鹿角膠等。
吸水量大的藥宜先煮水去渣后再煎其它的藥,如:伏龍肝、荷葉、大腹皮、絲瓜絡(luò)等。
有些藥宜用新鮮的,最好取汁對入服,如:西瓜、竹瀝、雪梨、鮮菖蒲等。
熬中藥的基本步驟 煎中藥的正確方法
上一篇:怎么熬中藥 怎樣正確地煎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