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科普知識 >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二)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二)

時間: 陳響897 分享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四(二)

  D0209目系:姚春鵬注:“眼球內連于腦的脈絡。”

  D0209行太陰、心主之后:《內經注評》注:“太陰,指手太陰肺經;心主,指手厥陰心包經。手三陰經在上肢屈側的分布是:太陰在前,厥陰居中,少陰在后。”

  D0210厥:此作代詞“其”。

  D0211踝:《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手之臂骨之端,內外高骨,亦名為踝。手太陰脈貫脈也。”

  D0211肩解:

  1、《內經校釋》注:“即肩后骨縫。”

  2、《內經注評》注:“即肩后肩縫,肩胛棘端與上臂交會之處。”

  D0211目銳眥、目內眥:眥,zi1,眼睛周圍。目銳眥,即眼外角;目內眥,即眼內角、下眼瞼?!栋d狂》LS22—C0101即為本解。

  D0211【出頁】:《內經校釋》注:“zhuo1,眼眶的下方,包括顴骨內連及上牙床的部位。”

  D0212液:

  1、《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兩大骨相接之處,有谷精汁,補益腦髓,皮膚潤澤,謂之為液。”

  2、據(jù)《決氣》LS30-D0401→Q0401“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入骨,骨屬屈伸、泄?jié)?、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可知:液,當從本經定義,獨指髓液。

  D0213巔:《內經校釋》注:“指頭頂正中最高點,當百會穴處。”

  D0213髆:通膊,肩胛骨。

  D0213髀樞:髀,大腿;樞,樞紐;髀樞,即股骨上端關節(jié)。

  D0213京骨:《內經注評》注:“相當于足外側第五跖骨底的部分;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

  D0214踝厥:《內經校釋》注:“指【月囷】如結等證,是因為本經經脈之氣變常自踝部上逆所致,故稱踝厥。”

  D0214尻:尾骶部。

  D0214腘:膝窩。

  D0215別入跟中:《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別分一道入足跟中也。”

  D0216【目巟目巟】:huang1,眼睛昏花,視力模糊?!队衿罚?ldquo;【目巟】,目不明。”

  D0216骨厥:

  1、《內經校釋》注:“腎主骨,因本經經脈之氣變氣,上逆出現(xiàn)的證候。”

  2、《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前之病,是骨厥所為。厥謂骨精失逆。”

  D0216腸澼:

  1、《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腎主下焦,少陰為病,下焦大腸不和,故為腸澼也。”

  2、《內經注評》注:“痢疾的古名。腎開竅于前后二陰,故病腸澼。”

  D0217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

  1、《靈樞.經脈》作“心主厥陰心包絡之脈。”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心主手厥陰之脈。”

  3、《太素.經脈連環(huán)》作“心主手厥陰心包之脈。”楊上善注:“心神為五臟六腑之主,故曰心主。厥陰之脈,行至手足,名足厥陰;行至于手,名手厥陰。以陰氣交盡,故曰厥陰。心外有脂,包裹其心,名曰心包。脈起胸中,入上包中,名手厥陰。故心有兩經也;心中起者,名手少陰;屬于心包,名手厥陰。有脈別行,無別臟形,三焦有氣有脈,亦無別形,故手厥陰與手少陽以為表里也。”

  4、《內經校釋》注:“心主的經脈叫手厥陰心包經。”

  D0217歷絡三焦:

  1、《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自有經歷而不絡者,手厥陰既是心臟之府,威信為府合,故屬心包,經歷三焦,仍絡著也。三焦雖復無形,有氣故得絡也。”

  2、《靈樞懸解》卷三《經脈》注:“歷絡三焦,三焦有上、中、下三部,故曰歷絡。”

  3、《內經注評》注:“歷,經過的意思。三焦,指上焦、中焦、下焦。包絡為心主之外衛(wèi),三焦為臟腑之外衛(wèi),構成表里而相絡。歷絡三焦,指自胸至腹,依次經過三焦而與之相聯(lián)絡。”

  D0217歷絡三焦:

  1、《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循胸出脅之處,當腋下三寸,然后上行,抵腋下方,下循臂也。”

  2、《甲乙》卷二第一(下)張玉萍注:“下腋三寸,指經脈循胸出脅后,在腋下三寸之胸脅部。”

  D0218澹澹大動:姚春鵬注:“水動貌,心中動搖不安。”

  D0219膻中:據(jù)《脹論》LS35—Q0502“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可知:膻中,即心包。

  D0219遍:

  1、《靈樞.經脈》、《類經》卷七《十二經脈》作“循”;

  2、《甲乙》卷二第一(上)作“遍”;

  3、《太素.經脈連環(huán)》作“徧”;

  4、《內經校釋》作“遍”,并校:“原作‘循’,形近而誤,據(jù)《脈經》卷六第十一、《太素》卷八首篇、《千金》卷二十第四及《十四經發(fā)揮》卷中改。”從之。

  D0220渾渾焞焞:

  1、《太素.經脈連環(huán)》作“渾渾淳淳”,并注:“渾渾淳淳,耳聾聲也。”

  2、《甲乙》卷二第一(上)張玉萍注:“渾渾焞焞,即渾渾沌沌。本指陰陽未分貌,此言耳聲昏聵不明。”

  3、焞,tun1。《內經注評》注:“焞焞,不明亮,無光耀。渾渾焞焞,聽覺模糊,聽不清楚的意思。”

  D0220氣:

  1、《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氣,謂三焦氣液。”

  2、《內經校釋》注:“三焦能通調水道,水病多由于氣化失常,故主氣所生病。《類經》十四卷第十注:‘三焦為水瀆之府,水病必由于氣也。’”

  3、據(jù)《靈蘭秘典論》SW08-Q0111“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營衛(wèi)生會》LS18-Q0301“營出于中焦,衛(wèi)出于下焦”、LS18-Q0801“下焦者……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可知:此氣,即衛(wèi)氣,即水氣。

  D0221三毛:

  1、《甲乙》卷二第一(上),張玉萍注:“三毛,指足大指爪甲后多毛處。三,言其多。”

  2、《內經校釋》注:“《類經》七卷第三注:‘大指(趾)爪甲后二節(jié)間為三毛。’”

  D0222馬刀、俠癭:癭,ying3,瘰癘。瘰癘,生于腋下為馬刀,生于頸部為俠癭。

  D0223頏顙:

  1、《內經注評》注: “指咽上腭與鼻相通的部位,亦即軟口蓋的后部。”

  2、《太素.經脈連環(huán)》注:“喉嚨上孔名叫頏顙。”

  3、《類經》七卷二注:“頏顙,咽顙也。”

  4、頏,hang2,咽喉;顙,sang3.同顙,即額。據(jù)《憂恚無言》LS69-S0107“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可知:頏顙,即鼻咽腔。

  D0224【痜】:

  1、《太素.經脈連環(huán)》作“頹。”

  2、《靈樞.經脈》、《類經》十四卷十作“【阓】”。張景岳校:“足厥陰氣逆則為睪腫猝疝。婦人小腹腫,即疝病也。【阓】,痜同,音頹。”

  3、《甲乙》卷二第一(上)作“痜。”

  4、《內經注評》注:“睪丸腫大。”

  5、《素問.脈解》SW49-C0132、C0134之解論均作“痜”,綜合《甲乙》、《太素》可知:當從“痜”。

  D0224癃:《宣明五氣篇》SW23-C0102“膀胱不利,則為癃。”即為本解。

  D0231分肉:

  1、《類經》七卷第六注:“分肉,言肉中之分理也。”

  2、分肉者,肌群也。

  D0231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

  1、《內經注評》引張景岳注:“足太陰當作手太陰,經脈深而直行,故手足十二經脈皆伏分肉之間,不可得見,其有見者,唯手太陰一經。過于手外踝之上,因其骨露皮淺,故不得隱。下文云經脈者,常不可多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正謂此耳。”

  2、《內經校釋》作“足太陰過于內踝之上”并校注:“原作‘外’,據(jù)《太素》卷九經絡別異改。”

  3、《甲乙》卷二第一(下)作“足太陰脈過于外踝之上。”

  4、《太素.經絡別異》作“足太陰過于內踝之上。”

  5、《靈樞懸解.經脈》作“手太陰過于外踝之上。”

  6、人衛(wèi)影印《靈樞.經脈》作“足太陰過于外踝之上。”

  7、諸本存異,存疑待考。

  D0232六經絡,手陽明、少陽之大絡,起于五指間,上合肘中:

  1、《太素.經絡別異》注:“六陽絡中:手陽明絡,肺府之絡也;手少陽絡,三焦之絡也。手陽明大腸之經,起大指、次指之間,即大指、次指及中指內間,手陽明絡起也。手少陽經,起小指、次指之間,即小指、次指及中指外間,手少陽脈起也。故二脈絡起五指間也。”

  2、《內經校釋》注:“大絡,指較大的絡脈”、“五指間,言手陽明、少陽二經絡脈絡于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間。”

  3、《靈樞懸解.經脈》注:“手陽明之絡,各偏歷,分絡于大指、食指,出合谷之次,別走太陰,手少陽之絡,名外關,散絡于中指、名指、小指,出陽池之次,別走厥陰,是起于五指間也,即手背之青筋外露也。二脈上行,總于肘中,厥陰經曲澤之次相合。”

  4、《類經》七卷六注:“此舉手絡之最大者,以明視絡之法也。手足各有六經,而手六經之絡,則惟陽明少陽之絡為最大。手陽明之絡名偏歷,在腕后三寸上側間,別走太陰;手少陽之絡名外關,在臂表腕后二寸兩筋間,斜行向內,歷陽明、太陰,別走厥陰。二絡之下行者,陽明出合谷之次,分絡于大、食二指;少陽出陽池之次,散絡于中、名、小三指,故起于五指間。其上行者,故起于肘中內廉厥陰曲澤之次。凡人手指之露筋者,皆顯然可察,俗謂之青筋,此本非筋非脈,即蓄血之大絡也。凡浮絡之在外者,皆可推此而知耳。”

  5、諸家之注,義猶未明,不譯待考。

  D0233邪氣:《內經校釋》注:“楊上善、張介賓皆認為導致經脈突然發(fā)生異常搏動的邪氣,就是酒氣。《太素》卷九經絡別異注:‘酒即邪也。’《類經》七卷第六注:‘邪氣者,即指酒氣為言’。”

  D0233本末:

  1、《內經校釋》注:“都是邪氣留在經脈所致。”

  2、本者,經脈也;末者,絡脈也。合之為經絡。

  L0401細子:雷公之自謂,與晚輩、后生、徒弟、弟子同義。

  D0401絕道:

  1、《內經校釋》注:“與縱經相橫截的路徑。”

  2、張景岳注:“絕道,間道也。”

  3、《靈樞懸解.經脈》注:“絕道,經脈不行之處。”

  4、姚春鵬注:“指經脈不到的間道,偏僻的小路。”

  5、《黃帝內經名醫(yī)珍藏》高景華譯:“絡脈都要出入表皮。”

  6、《說文》:“絕,斷也。”確義不明,不譯待考。

  D04012暴:

  1、《太素.經絡別異》作“魚”;

  2、《甲乙》卷二第一(下)、《靈樞.經脈》均作“暴”,從之。

  D04012其青短者,少氣也:

  1、《太素.經絡別異》作“其青而小短者”并注:“青色主寒,而短小者,即寒氣少也。”

  2、據(jù)后文“其小而短者少氣”可知:少氣,當指脈氣少。

  D04013皆多血絡:

  1、《靈樞懸解》卷三《經脈》注:“皆多血絡,皆多蓄血之絡也。”

  2、都是多絡脈。

  D04013坐:

  1、《太素.經絡別異》注:“坐而屈之即脈滿,故醒而能言也。”

  2、古人坐姿,乃是雙膝先跪于席,臀部后坐于腨,屈膝而坐。

  D0402手太陰之別、名曰列缺:

  1、 馬蒔注:“夫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此穴由本經而別走鄰經也。”

  2、 《內經注評》注:“手太陰肺經別出的絡脈。張景岳:‘不曰絡而曰別者,以本經由此穴而別走鄰經也’。”

  3、 《玉篇》:“別,分別也。”據(jù)十五絡別文意看,“別”,即兩經所屬絡脈相交之臨界位,即交界處。列缺穴,即是手太陰肺經絡脈與手陽明大腸經絡脈相交之臨界位。

  D0402虛則欠【去欠】:《內經注評》注:“欠,呵欠,【去欠】,qu1,同呿,張口的樣子。虛則欠呿,肺氣不足所致。”

  D0402手銳:

  1、《太素.十五絡脈》作“手兌。”

  2、《甲乙》卷二第一(下)作“手銳骨”,張玉萍注:“掌后骨為手兌骨。”

  3、《靈樞.經脈》、《內經校釋》作“手銳”,并注:“手掌后小指側的高骨。”從之。

  D0404煩心:

  1、 人衛(wèi)影印《靈樞.經脈》作“頭強”。

  2、 《太素.十五絡脈》作“煩”;

  3、 《甲乙》卷二第一(下)、姚春鵬注本均作“煩心”;

  4、 《內經校釋》作“煩心”,并校:“原作‘頭強’,據(jù)《甲乙》卷二第一(下)、《脈經》卷六第三、《千金》卷十三第一,并參考《太素》卷九《十五絡脈》及《圣濟慈錄》卷一九一(僅作一‘煩’字)改。與《甲乙》卷七第一(下)、《圖經》卷五內關主治及《外臺》卷三十九第九內關條合。”從之。

  D0405痝:

  1、《內經校釋》作“朧”,并注:“同疣,系皮上贅肉。”

  2、《太素.十五絡脈》作“朧”,并注:“肬,音尤,【疒目】也。又贅也,皮外小結也。”

  3、痝,you2,腫起狀,指贅肉。

  D0405痂疥:

  1、《太素.十五絡脈》注:“痂,瘡甲也。”

  2、《靈樞懸解》注:“小者如指痂疥,如指上所生之疥粒也。”

  3、《說文》:“痂,疥也。”《廣雅》:“痂,創(chuàng)也。”疥,疥瘡。痂、疥,即瘡甲、疥粒。

  D0406宗脈:《內經校釋》注:“指分布在耳、眼等器官由很多經脈匯聚而成的主脈或大脈。《口問》篇說:‘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D0407虛則不收:《太素.十五絡脈》注:“虛則緩縱,故肘不收也。”

  D0408飛陽:足太陽經別絡穴名。與《根結》LS05—Q0119“足太陽根于至陰,溜于京骨,注于昆侖,入于天柱、飛揚也。”句中“飛揚”有異。“飛陽”與“飛揚”,本意同;“陽”與“揚”,古形近音同而傳抄易誤。

  D0409厥:《太素.十五絡脈》注:“少陽之絡,腰以上實,多生厥逆病也。”

  D0409躄:bi4,跛腳?!短?十五絡脈》注:“腰以下脈虛,則痿躄,跛不能行也。”

  D0410瘁喑:瘁,通猝,突然;喑,啞,失聲;瘁喑,猝然失聲。

  Q0411本節(jié):姚春鵬譯:“足大趾本節(jié)。”

  D0411霍亂:

  1、《內經注評》注:“病名,古代把上吐下瀉并作的病統(tǒng)稱為霍亂。即胃腸揮霍繚亂之意。”

  2、《太素.十五絡脈》注:“陽明絡入腸胃,清濁相干,厥氣亂于腸胃,遂有霍亂。”

  D0413蠡溝:

  1、《內經注評》注:“ 足厥陰肝經之穴位名。”

  2、蠡,li2,蠡溝,穴名。

  D0413卒:同猝,突然。

  D0413挺長:《太素.十五絡脈》注:“挺長,陰挺出長也。”

  D0414尾翳:

  1、《太素.十五絡脈》、《甲乙》卷二第一(下)均作“尾翳”,楊上善注:“尾即鳩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此之絡脈,起于尾翳,故得其名。”

  2、《內經校釋》注:“關于尾翳的名稱和部位,有不同的說法。第一種,認為尾翳即會陰穴……第二種,認為尾翳即鳩尾……第三種,張志聰主張:‘所謂尾翳者,即鳩尾之上,蓋任脈之別絡。’此說較妥,語譯從之。”

  2、 查《人體經絡使用圖冊》,任脈無尾翳穴;相近穴名有“屋翳穴”,卻為足陽明胃經穴。眾說紛蕓,無有定論,存疑待考。

  D0415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

  1、《太素.十五絡脈》注:“俠脊有過,則知督脈兩道,以為定也。”

  2、《靈樞懸解.經別》注:“高搖之,頭之高也。”

  3、《內經校釋》注:“《甲乙》卷二第一(下)校語云:‘《九墟》無‘高搖之’以下九字。’按:無‘高搖之’等九字為是。例于以上各節(jié),似亦以無此九字為合。‘高搖之’,三字疑為‘頭重’之旁注,‘挾背之有過者’六字疑為‘入貫膂’之旁注,傳刻誤混,各注隨文衍義,均難理解。此處存疑不譯。”

  4、高搖之,頭部搖動時;挾脊之,挾持脊椎時;有過者,即有不適者。“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此實乃驗頭重、脊強虛實之法,九字非衍,不可或缺。

  D0416大包:《靈樞懸解》卷三《經別》注:“大包,穴名,脾為五臟之長,故另有大絡羅列也。此脈所部,若有絡脈羅列可見者,皆取之大包。《素問.玉機真臟論》:‘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脾胃皆有大絡也。’”

  D0416羅絡之血:羅,網(wǎng)羅;羅絡之血,即網(wǎng)羅成片之血絡。

  SW49——《脈解篇第四十九》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49—C0101→C0135‖→‖SW57‖遷移說明:

  1、《脈解》無問無答,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內經校釋》按:“本篇主要以四時陰陽的變化,專門解釋六經證候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情況,并將六經分屬于六個月份,其配合是:太陽為三陽之首,配合正月(寅);陽明為陽之極,配合五月(午);少陽為陽之終,配合九月(戌);太陰為陰中至陰,配合十一月(子);少陰為陰之初,配合七月(申);厥陰為陰盡陽生,配合三月(辰)。從其配合的順序中,可以體會到六經與四時陰陽的關系。關于篇中所解釋的內容,歷代注家均以為是《靈樞》經脈篇中“是動”、“所生病”的證候,故應屬于《靈樞》經脈篇以后的著作。但是,其中所引原文與《靈樞》經脈篇并不完全一致。所以王冰說:‘此一篇殊與前后經文不相連接,別釋經脈發(fā)病之源,與《靈樞經》流注略同,所指殊異。’由此可以證明,本篇所本,并非今日所見之《靈樞》經脈篇……此外,篇中所解之證候,僅見足陰陽六經,而手陰陽六經則缺而未論,亦或原文有所佚失。待考。”

  3、《太素》將本篇置于卷第八之一《經脈病解》,楊上善之分類和定位甚是;

  4、《素問懸解》卷四《脈解》黃元御云:“此篇解《靈樞.經脈》之義。”所斷甚是;

  5、《素問直解.脈解篇》高士宗云:“帝復承上篇脈病之意,錯舉《靈樞.經脈論》之言,及本經所已言者而申解之,故曰脈解……錯舉六經之病,復以三陰三陽,主四時之月,而錯綜解之,所以為《脈解》也。”高士宗所斷,極是!

  6、正如《脈解》篇名所謂,全篇句節(jié)全為《靈樞.經脈》之相應解論,正是印證《脈解》遷入之明確信號。本段遷入后,前有正論,后有解論,與《經絡論》主題相符,義理兩通。

  7、自唐伊始,世人多云經分靈素,或言靈先素后,或言素先靈后,紛爭不休。然《脈解》一篇,先緊扣正論,并作解論,足證經無分靈素,實并出一時,紛爭可休矣!若先作解論,而后作正論,豈非咄咄怪事哉?

  C0101太陽……故腫腰脽痛也:《素問懸解》卷四《脈解》黃元御注:“此篇解《靈樞.經脈》之義?!鹅`樞.經脈》:膀胱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脊痛,腰似折,項、背、腰、尻、腘、踹、腳皆痛,是所謂腫腰脽痛也(腫字訛,按《經脈》當作脊、作背。脽,尻骨,《漢書.東方朔傳》:‘連脽尻,師古曰:‘臀也。’以正月屬寅,寅為太陽,正月陽氣自地下出在地上,而陰氣猶盛,陽未得遽然自次于地上也,木氣郁沖,故腫腰脽痛也。)”

  C0101脽:

  1、 張景岳注:“脽,尻臀也。”

  2、 王冰注:“以其脈抵腰中,入貫臀,過髀樞,故爾。”

  3、 脽,shui2?!秲冉浶a尅纷ⅲ?ldquo;脽,臀肉。”

  C0101正月太陽寅:王冰注:“正月之陽生,主建寅,三陽謂之太陽,故曰太陽也。”

  C0101陽未得自次:《內經注評》注:“陽氣未能依正常次序而旺盛。”

  C0102病偏虛為跛者……故偏虛為跛也:

  1、《太素》卷第八《經脈病解》注:“跛,謂左右腳偏跛也。”楊上善言左腳獨跛,義深待驗。

  2、《素問懸解》卷四《脈解》黃元御注:“此篇解《靈樞.經脈》之義?!鹅`樞.經脈》:‘髀不可以曲,腘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所謂病偏虛為跛也。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而冬寒未盡,閉蟄初開,陽氣頗有生發(fā)不足之處,有所不足之處,故偏虛為跛也。”

  C0103頗:偏,傾斜。

  C0104強:

  1、《素問懸解》卷四《脈解》注:“《經脈》:‘病沖頭痛,項、背、腰、尻皆痛,是所謂強上引背也。’以陽氣大上而相爭,故強上引背也。”

  2、強,qiang3,僵硬。

  C0104爭:《太素.經脈病解》注:“三陽向盛,與三陰爭,得大得上,而陽猶爭也。”

  C0105所謂耳鳴者……故耳鳴也:

  1、《素問懸解.脈解》注:“《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耳聾,目黃,頰腫’,是所謂耳鳴,所謂浮為聾也。耳聾即耳鳴之重者,以陽氣盛上而躍動,沖于聽宮之內,郁勃鼓蕩,故耳鳴也。”

  2、《素問直解》注:“《靈樞.經筋論》云:‘手太陽之筋,其病應耳中鳴。’故申明所謂耳鳴者,乃陽氣萬物盛上而躍,躍則振動,故耳鳴也。”

  3、本句為《經脈》LS10—D0212句相關解論。

  C0106所謂甚則狂……故狂、巔疾也:

  1、《素問懸解.脈解》注:“《經脈》:‘痔瘧狂癲疾,是所謂甚則狂癲疾也,以陽盡在上,而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狂癲疾也。’”

  2、本句為《經脈》LS10—D0214相關解論。

  C0107所謂浮為聾者,皆在氣也:

  1、《內經注評》注:“由于陽氣亢盛于上的關系。”

  2、《素問懸解.脈解》注:“《經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耳聾,目黃,頰腫’,是所謂耳鳴,所謂浮為聾也。耳聾即耳鳴之重者,以陽氣盛上而躍動,沖于聽宮之內,郁勃鼓蕩,故耳鳴也,甚則孔竅閉塞,遂成聾病,皆在乎陽氣之上浮也。”

  3、本句為《經脈》LS10—D0211相關解論。“所謂浮為聾”,都是因為熱量盡在頭上。

  C0108內奪而厥:

  1、 吳崑注:“內,謂房勞也;奪,耗其陰也。”

  2、 《素問懸解.脈解》注:“腎氣內奪而厥逆,下陷則為喑啞而骽足痿身,此腎氣之虛也(腎氣,水中之氣)。厥者,陽根微弱,少陰之動氣(腎間動氣)不能上升而下陷也(至者,腎氣上升也。)”

  3、 《素問直解》注:“腎虛則少陰之脈不出于陽,故少陰不至者,則內奪而厥也。太陽少陰表里相應,故解太陽經脈之病,而兼言少陰也。此解太陽經脈之病也。”

  4、 厥,此為痿厥。內奪而厥,即入房過度陰精脫失而痿厥。

  C0108喑、俳:

  1、《內經注評》注:“四肢癱瘓。”

  2、《素問懸解.脈解》注:“所謂入中為喑者(《經脈》闕此條),以聲為陽氣所發(fā),太陽入中。而交少陰,則陽盛已衰,少陰之脈貫膈入肺、循喉嚨,挾舌本,陰氣充塞,故為喑啞也。”

  3、《素問直解》注:“本經《腹中論》云:‘陽氣入陰,入陰則喑。’故申明入中為喑者,陽氣盛時,則不喑,陽盛已衰,故為喑也……喑痱者,口無言而四肢不收,故曰此腎虛也。”高士宗所引,即《腹中論》SW40-Q13011句。

  4、喑,啞,失聲;俳,fei2,即廢,癱瘓。本句為《經脈》LS10—D0216“痿厥”解論。

  C0109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

  1、 姚春鵬注:“少陽戌,楊上善:‘戌為九月,九月陽少,故曰少陽也。’此指少陽主九月,九月月建在戌。戌者,心之所表,楊上善:‘戌少陽脈散絡心包,故為心之所表。’”并譯:“少陽旺于九月,月建在戌,少陽之脈散絡心包,故為心之表。”

  2、 《太素.經脈病解》作“言少陽戌也,戌者,心之所表也。”并注:“手少陽脈絡心包,足少陽脈循脅里,故少陽病心脅痛也。戌為九月,九為陽少,故曰少陽也,戌少陽脈,散絡心包,故為心之所表。”

  3、 《內經校釋》校:“戌原作‘盛’,《太素》卷八經脈病解作‘戌’,按本篇六經所配月份,當以《太素》為是。作‘盛者’或涉下‘陰氣盛’而誤,今據(jù)改。”

  4、 《素問直解.脈解篇》作“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表也。”并注:“《經脈論》云:‘足少陽病則心脅痛’,故申明少陽所謂心脅痛者,言九月少陽火氣之盛也。心為君火,少陽為相火,故盛者心之所表也。若九月之時,陽氣已盡,而陰氣方盛,少陽火氣不盛,不能為心之表,故有心脅痛之病也。少陽言九月者,九月為秋之終,少陽居陽之終也。”

  5、 人衛(wèi)影印《靈樞.脈解》作“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又據(jù)《陰陽系日月》LS41-Q0202“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LS41-Q0211“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可知:六月配足少陽膽,而足少陽膽所配月份為未而非戌。而《經脈》LS10-D0221云“絡肝,屬膽,循脅里”可知:到九月時,陽盡陰盛,故“心脅痛”。據(jù)此足證《素問.脈解》、《素問直解.脈解》、人衛(wèi)影印《脈解》作“少陽盛”,其經正也!當從之。

  C0109九月……故心脅痛也:

  1、《素問懸解.脈解》注:“《經脈》: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心脅痛,是所謂心脅痛也,此以少陽之逆行而上盛也。足少陽以甲木而化相火,與少陰君火相為表里,故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衰陰旺,相火不蟄,甲木逆沖,故痛生心脅,脅痛者,甲木自傷,心痛者,相火之累君火,君相同氣也(心下,胃之上口,膽木刑胃,上口作痛,心君被逼故也。)”

  2、本句為《經脈》LS10—D0222相關解論。后文即到九月時陽盡陰盛,故有心脅痛。

  C0110所謂不可反側者……故不可反側也:《素問懸解.脈解》注:“《經脈》:‘不能轉側,是所謂不可反側也。心脅痛甚,不可反側,以陰主蟄藏,物藏則不動,故不可反側也。”

  C0111所謂甚則躍者……故謂躍:

  1、《素問直解》注:“此解少陽經脈之病也。”

  2、《素問懸解.脈解》注:“《經脈》:手少陽三焦之脈,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是所謂甚則躍也。以陽氣盛上而踴躍,是動聽宮,則耳竅喧鳴,聾即濁氣上逆而閉塞者。緣九月萬物皆衰,草木墮落,則二火蟄藏,去陽之陰(之,往也。)是其常也,今甲木逆行,氣盛而上,自下長生,躍動不已,收藏失政,故為躍也。”

  公眾號:其人頌經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3868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