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六)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六)
Q0111大腸,上合手陽明。出于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本節(jié)之前,二間,為滎;注于本節(jié)之后,三間,為俞;過于合谷,合谷,在大指、【岐骨】之間,為原;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jīng);入于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大腸經(jīng),上合手陽明經(jīng)。出自商陽穴,商陽穴,在食指之端,為大腸經(jīng)井金之穴;溜過本節(jié)之前,二間穴,為滎穴;注入本節(jié)之后,三間穴,為輸穴;流過合谷穴,合谷穴,在大指、岐骨附近,為原穴;流經(jīng)陽溪穴,陽溪穴,在兩筋間、凹陷之內(nèi),為經(jīng)穴;注入曲池穴,在手肘外輔骨、凹陷之內(nèi),彎曲手臂即可得穴,為合穴。這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之六輸穴。
Q0112是謂五臟六腑之輸,五五二十五輸,六六三十六輸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
這就是五臟六腑之輸穴,五臟各五共二十五輸穴,六腑各六共三十六輸穴。六腑氣血都發(fā)自足部三陽經(jīng),上合于手部三陽經(jīng)。
Q0113缺盆之中,任脈也,名曰天突。一次,任脈側(cè)之動脈,足陽明也,名曰人迎;二次脈,手陽明也,名曰扶突;三次脈,手太陽也,名曰天窗;四次脈,足少陽也,名曰天容;五次脈,手少陽也,名曰天牖;六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七次脈,【項】中央之脈,督脈也,名曰風府;腋內(nèi)動脈,手太陰也,名曰天府;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
缺盆之內(nèi),是任脈,名叫天突穴。第一次脈,任脈兩側(cè)之動脈,是足陽明經(jīng),名叫人迎穴;第二次脈,是手陽明經(jīng),名叫扶突穴;第三次脈,是手太陽經(jīng),名叫天窗穴;第四次脈,是足少陽經(jīng),名叫天容穴;第五次脈,是手少陽經(jīng),名叫天牖穴;第六次脈,是足太陽經(jīng),名叫天柱穴;第七次脈,是項部中央之脈,是督脈,名叫風府穴;腋內(nèi)動脈,是手太陰經(jīng),名叫天府穴;腋下三寸處(6.9厘米),是手厥陰心包經(jīng),名叫天池穴。
Q0114刺【上關】者,【呿】不能【欠】;刺【下關】者,欠不能呿。刺犢鼻者,屈不能伸;刺【兩關】者,伸不能屈。
刺上關之穴,宜開口不能合口;刺下關之穴,宜合口不能開口。刺鼻竇穴,宜屈膝不能伸展;刺內(nèi)外兩關之穴,宜伸臂不能屈臂。
Q0115足陽明,俠喉之動脈也,【其俞在膺中】;【手陽明,次在其俞外,不至曲頰一寸】;手太陽,【當曲頰】;足少陽,在耳下、曲頰之后;手少陽,【出耳后上加完骨之上】;足太陽,俠項、大筋之中發(fā)際;【陰尺動脈】,【在五里】,五俞之禁也。
足陽明胃經(jīng)人迎穴,在咽喉兩側(cè)之脈動處,其腧穴在胸膺內(nèi);手陽明大腸經(jīng)撫突穴,位次在人迎穴外側(cè),不到曲頰一寸處(2.3厘米);手太陽小腸經(jīng)天窗穴,正當曲頰處;足少陽膽經(jīng)天沖穴,在耳部下方、曲頰之后;手少陽三焦經(jīng)天牖穴,直上出耳后完骨之上;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天柱穴,在項部兩側(cè)、大筋之內(nèi)發(fā)際處。陰尺動脈,在手陽明經(jīng)五里穴,是五輸穴之禁刺。
Q0116肺合大腸,大腸者,傳道之腑;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肝合膽,膽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腎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陽屬腎】,腎上連肺,【故將兩臟】。三焦者,【中瀆】之腑也,水道出焉,屬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與合者。
肺與大腸相合,大腸,是傳道之腑;心與小腸相合,小腸,是受盛之腑;肝與膽相合,膽,是中精之腑;脾與胃相合,胃,是五谷之腑;腎與膀胱相合,膀胱,是津液之腑;手少陽三焦經(jīng)歸屬腎系,腎上連肺臟,所以被腎肺兩臟管制。三焦道,是體內(nèi)溝渠之腑,水液流出之通道啊,歸屬膀胱系,是獨孤之腑。這就是六腑與五臟之相合關系。
Q0117春取絡脈、諸滎、大經(jīng)、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輸、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余如春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欲深而留之。此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臟之所宜。轉(zhuǎn)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痿厥者,【張而刺之】,可令立快也。
春天刺絡脈、諸經(jīng)滎穴、大的經(jīng)脈、肌群之間,病重者深刺它,病輕者淺刺它;夏天刺諸經(jīng)輸穴、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天刺諸經(jīng)合穴,其余均如春天刺法;冬取諸井、諸腧之分,要深刺且留針。這就是四時針刺之序,脈氣所經(jīng)之處,疾病所留之位,臟病所宜之法。轉(zhuǎn)筋者,站立然后針刺,可令轉(zhuǎn)筋消除。痿厥者,舒張四肢然后針刺,可令站立舒服。
SW50——《刺要論篇第五十》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SW50—D0101→Q0102‖→‖SW51—D0101‖(已遷至《刺齊論》)
‖SW50—Q0103→Q0108‖≈→‖SW51—Q0207‖(已遷至《刺齊論》)
LS45——《外揣第四十五》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45—D0101→D0403‖→‖SW50—D0101‖遷移說明:
1、 原篇《外揣》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
2、 《太素》置于卷第十九《知要道》,獨立成篇;
3、 《甲乙》置于卷五第七《針道外揣縱舍》前部,后接《靈樞.邪客》LS71-Q1101部份;
4、 《類經(jīng)》置于十九卷十二《內(nèi)外揣》,獨立成篇;
5、所遷內(nèi)容,為帝伯探討如何將針道“渾束為一”, 主論針刺之重要性,在遷入本節(jié)而論針刺之要后,黃帝接著追問刺要,承上啟下,義理相貫。
D0102渾束為一:“渾束為一”四字出現(xiàn)在《外揣》,既言六經(jīng)脈診,又言十二經(jīng)終始。此為岐伯教黃帝,而帝在歸納之后,又在《禁服》教雷公。參見《禁服》LS48-L0101之注。
Q0301鏡:《說文》:“鏡,景也。”即鏡像。
D0401蔽:《廣雅》:“蔽,障也,隱也。”即遮蔽。
D0402桴:鼓之槌。
D0403揣:揣度、估量。
D0403陰陽之極:《太素.知要道》注:“是為陰內(nèi)陽外感應之極理。”
D0403靈蘭:《內(nèi)經(jīng)校釋》注:“傳說中黃帝藏書的地方?!端貑枴窔饨蛔兇笳撏醣ⅲ?lsquo;靈蘭室,黃帝之書府也’。”
LS07——《官針第七》自然巡航之遷斷校注釋譯說明
‖LS07—C0117→C0119‖→‖LS09—C0126‖→‖SW50‖遷移說明:
1、 《官針》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當遷出;
2、 《甲乙》置于卷五第二;
3、 《類經(jīng)》置于十九卷六《三刺淺深人,五刺五臟》;
4、 《靈樞懸解》置于卷一《終始》,接于LS09—C0126“瀉須一方實……獨出其邪氣。”句后,并云:“此段舊誤在《官針》。”從黃元御之遷移方向;
5、 《太素》置于卷第二十二《三刺》篇首,接于《靈樞.終始》LS09-C0119→C0130段前,楊上善深明兩節(jié)間關聯(lián)密切,從之;
6、 所論脈氣之刺,顯見為《靈樞.終始》LS09-C0119→C0130“三刺則谷氣至”句解論,鑲嵌于此,與《刺要論》主題相符,義理相貫。
C0117絕:隔斷,言按絕經(jīng)脈之氣血。
C0117無令精出:《靈樞懸解》卷一《終始》注:“無令精出,無令精氣出也(精氣即正氣),以逐邪氣,陽邪也。”
C0118絕皮:姚春鵬注:“透過皮膚的淺刺。絕,透過。”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