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是怎么做出來的
酒曲是怎么做出來的
酒曲的制作需要經過多個步驟,包括原料粉碎、培養(yǎng)發(fā)酵菌、糖化培養(yǎng)、發(fā)酵培養(yǎng)和壓榨過濾、起潮火、后火期、.養(yǎng)曲等。通過這些步驟,我們可以制作出美味的黃酒酒曲。
酒曲是怎么做出來的
1.原料粉碎:把大麥60%、豌豆40%按比例配好,混勻粉碎,要求通過20孔篩的細粉占20~30%。
2.踩曲:粉料加水拌勻,在曲模中踩成曲坯,由坯含水量為36~38%,要求踩的平整,飽滿。
3.入房排列:曲室溫度預先調節(jié)在15~20℃,地面鋪上稻皮,把曲坯運入房中排列成行,間隔2~3厘米,每層上放置蘆葦稈,再在上面放置一層曲塊,共放三層。
4.長霉:將曲室封閉,溫度會逐漸上升,一天后曲坯表面出現霉菌斑點,經36~37小時,品溫升到38~39℃,應控制升溫緩慢,使上霉良好。
5.晾霉:曲坯品溫升至38~39℃,打開門窗,揭去保溫層,排潮降溫,并把曲坯上下翻倒一次,拉開間距,以控制微生物生長,使曲坯表面干燥,固定成形,稱為晾霉。晾霉時,不應在室內產生對流風,防止曲皮干裂。晾霉2~3天,每天翻曲一次,曲層分別由三層增到四層和五層。
6.起潮火:晾霉后,再封閉門窗進入潮火,品溫上至36~38℃,進行翻曲,曲層由五層增到六層,并排列成“人”字形,每1~2天翻曲一次,晝夜門窗兩封兩啟,品溫兩起兩落,經4~5天曲坯38℃逐漸升到45~46℃,進入大火期,曲坯增到七層。
7.大火(高溫)期:這時微生物菌絲由表面向里生長,水分和熱量由里向外散失,可開啟門窗調節(jié)品溫,保持44~46%的高溫7~8天,每天翻曲一次。大火期結束,有50~70%的曲坯已成熟。
8.后火期:曲坯逐漸干燥,品溫下降,由44~46℃降到32~33℃或更低,后火期3~5天。
9.養(yǎng)曲:后火期后,為使曲坯繼續(xù)蒸發(fā)水分,品溫控制在28~30℃進行養(yǎng)曲。
10.出房:把曲塊出房,堆成間距10厘米的曲堆。
酒曲的起源
酒曲的起源已不可考,關于酒曲的最早文字可能就是周朝著作《書經·說命篇》中的“若作酒醴,爾惟曲蘗”。從科學原理加以分析,酒曲實際上是從發(fā)霉的谷物演變來的。酒曲的生產技術在北魏時代的《齊民要術》中第一次得到全面總結,在宋代已達到極高的水平。主要表現在:酒曲品種齊全,工藝技術完善,酒曲尤其是南方的小曲糖化發(fā)酵力都很高?,F代酒曲仍廣泛用于黃酒,白酒等的釀造。在生產技術上,由于對微生物及釀酒理論知識的掌握,酒曲的發(fā)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原始的酒曲是發(fā)霉或發(fā)芽的谷物,人們加以改良,就制成了適于釀酒的酒曲。由于所采用的原料及制作方法不同,生產地區(qū)的自然條件有異,酒曲的品種豐富多彩。大致在宋代,中國酒曲的種類和制造技術基本上定型。后世在此基礎上還有一些改進。
酒曲種類
按制曲原料來分主要有小麥和稻米。故分別稱為麥曲和米曲。用稻米制的曲,種類也很多,如用米粉制成的小曲,用蒸熟的米飯制成的紅曲或烏衣紅曲,米曲(米曲霉)。
按原料是否熟化處理可分為生麥曲和熟麥曲。
按曲中的添加物來分,又有很多種類,如加入中草藥的稱為藥曲, 加入豆類原料的稱為豆曲(碗豆,綠豆等)。
按曲的形體可分為大曲(草包曲,磚曲,掛曲)和小曲(餅曲),散曲。
按酒曲中微生物的來源, 分為傳統(tǒng)酒曲(微生物的天然接種)和純種酒曲(如米曲霉接種的米曲,根霉菌接種的根霉曲,黑曲霉接種的酒曲)。
現代大致將酒曲分為五大類,分別用于不同的酒。它們是:
麥曲,主要用于黃酒的釀造;
小曲,主要用于黃酒和小曲白酒的釀造;
紅曲,主要用于紅曲酒的釀造(紅曲酒是黃酒的一個品種);
大曲,用于蒸餾酒的釀造。
麩曲,這是現代才發(fā)展起來的,用純種霉菌接種以麩皮為原料的培養(yǎng)物。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迄今麩曲法白酒是中國白酒生產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其白酒產量占總產量的70%以上。
中國酒曲的分類
類 別 品 種
大 曲 傳統(tǒng)大曲;強化大曲(半純種);純種大曲。
小 曲 按接種法分傳統(tǒng)小曲和純種小曲
按用途分為黃酒小曲,白酒小曲,甜酒藥;
按原料,分為麩皮小曲,米粉曲,液體曲。
紅 曲 主要分為烏衣紅曲和紅曲,紅曲又分為傳統(tǒng)紅曲和純種紅曲
麥 曲 傳統(tǒng)麥曲(草包曲,磚曲,掛曲,爆曲)
純種麥曲(通風曲,地面曲,盒子曲)
麩 曲 地面曲,盒子曲,簾子曲,通風曲,液體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