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鸚鵡會學人說話
鸚鵡之所以會學人說話,其實是一種條件反射,是一種機械模仿。在科學上將這種仿效行為稱為“效鳴”。但鸚鵡就算學會了人類說話,但也不可能理解人類語言的含義,因為鸚鵡沒有發(fā)達的大腦皮層,所以沒有思想和意識,就只是單純的學舌而已。
為什么鸚鵡會學人說話
1、大腦特殊:鸚鵡的大腦是比較特殊的,其中含有一種非常特殊的神經(jīng)元。這種神經(jīng)元可以幫助它們模仿人類發(fā)出的聲音,從而學人說話。
2、口部特殊:鸚鵡的口部也是比較特殊的。它們的口腔比較大,而且舌頭上肉比較多,呈圓形,不像一般的鳥,舌頭是尖的。這樣較大的口腔,和肉多、圓形的舌頭,對它們模仿聲音是很有利的。
3、鳴管特殊:大多數(shù)鳥類都有鳴管,但是鸚鵡的鳴管構(gòu)造更為特殊。它們鳴管周圍的肌肉非常的發(fā)達。借助肌肉的收縮和放松,鳴管的形狀也會發(fā)生改變。這樣它們發(fā)出的聲音也會有所改變。因此,它們可以借由收縮鳴管附近的肌肉,來模仿人類說話。
形態(tài)特征
鸚鵡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鸚鵡的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鸚鵡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森林中羽色鮮艷的食果鳥類。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身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 ,身長僅有12厘米,這些鸚鵡攜帶巢材的方式很特別,不是用那彎而有力的喙,而是將巢材塞進很短的尾羽中,同類的其他的情侶鸚鵡,也是用這種方式攜材筑巢的。侏鸚鵡屬有6種,全長都在10厘米以內(nèi)。6種僅見于新幾內(nèi)亞和附近島嶼。
鸚鵡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羽色艷麗。有華貴高雅的紫藍金剛鸚鵡、全身潔白頭戴黃冠的葵花鳳頭鸚鵡、能言善語的亞馬遜鸚鵡、五彩繽紛的彩虹吸蜜鸚鸚鵡、小型葵花似的雞尾鸚鵡、小巧玲瓏的虎皮鸚鵡和牡丹鸚鵡、大紅大綠的折衷鸚鵡、形狀如鴿的非洲灰鸚鵡。泰國2001年發(fā)行了一套鸚鵡郵票,分別是緋胸鸚鵡、亞歷山大鸚鵡、短尾鸚鵡、花頭鸚鵡;其中緋胸鸚鵡、花頭鸚鵡在中國境內(nèi)都有野生種群。緋胸鸚鵡分為大緋胸和小緋胸兩種,尤以大緋胸鸚鵡為最,是馳名中外的籠鳥,主要產(chǎn)于中國四川省及西藏東部云南北部,也稱大紫胸鸚鵡、四川鸚鵡。
生活習性
大多數(shù)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
鸚鵡在取食過程中,常以強大的鉤狀喙嘴與靈活的對趾形足配合完成。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后,適合抓握,在樹冠中攀援尋食時,首先用嘴咬住樹枝,然后雙腳跟上;當行走于堅固的樹干上時,則把嘴的尖部插入樹中平衡身體,以加快運動速度;吃食時,常用其中一足充當”手”握著食物,將食物塞入口中。
曾有人觀察過飼養(yǎng)下的10多種鸚鵡在取食中使用左、右腳的頻率,發(fā)現(xiàn)超過72%的個體多向于用左腳抓食。對后肢肌肉的比較解剖發(fā)現(xiàn),常以左腳抓食的,其左腳明顯長于右腳,善用右腳抓食的,右腳僅微長于左腳。
也有特例:如深山鸚鵡,這種生活在澳洲新西蘭地方山區(qū)灌木叢中的鸚鵡體形大,羽毛豐厚,獨具一付又長又尖的嘴。除了具有其它鸚鵡的食性外還喜食昆蟲、螃蟹、腐肉。甚至跳到綿羊背上用堅硬的長喙啄食羊肉,弄得活羊鮮血淋淋,所以當?shù)氐男挛魈m牧民也稱其為啄羊鸚鵡。
鸚鵡的品種不同壽命也不同,一般小型鸚鵡類7-20年,中大型鸚鵡平均壽命為30-60年,一些中型鸚鵡可以活到80歲左右,如葵花鳳頭鸚鵡、亞馬遜鸚鵡、灰鸚鵡等。世界上最長壽的鳥就是一只鸚鵡,它是一只亞馬遜鸚鵡,名叫詹米,生于英國利物浦1870年12月3日,死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5歲,是鳥類中的老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