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婦女發(fā)燒的原因_導致發(fā)燒的原因有哪些
發(fā)燒是很常見的問題,但是哺乳期婦女很多出現的情況,都不敢給寶寶喂食了。下面學習啦給大家分析哺乳期婦女發(fā)燒的原因,希望能幫到大家。
哺乳期婦女發(fā)燒的原因
(1)產后失血過多引起的發(fā)熱。多在下午明顯,并伴有頭暈、眼花、心慌,惡露量少、血色淡紅、質清稀,小腹緩緩作痛,舌質淡苔薄白,脈虛細。
(2)哺乳期惡露不暢、瘀血停留的發(fā)熱。為乍寒乍熱,惡露量少、色紫暗、夾有血塊,小腹疼痛拒按,口干不欲飲水,舌苔薄白,脈沉澀。
(3)哺乳期感染發(fā)熱?;蛞虿蛔⒁庑l(wèi)生,毒邪乘虛而入引起高熱、怕冷,重則見寒戰(zhàn),惡露或多或少、血色紫暗如醬、粘稠、味腥臭,小腹疼痛、拒按,脈滑數,舌苔薄黃或黃膩。
(4)下乳時發(fā)熱。在產后2~3天時乳汁應下,如果情緒不快、郁悶生氣,乳汁郁結在里而不能下,可出現發(fā)熱,并見乳房脹痛,但不紅腫,舌苔薄白,脈弦滑或弦數。
(5)哺乳期傷食發(fā)熱。因哺乳期氣血虧、脾胃虛,若過食滋膩的食物(如油膩、粘膩之物),不易消化,可出現發(fā)熱,伴上腹?jié)M悶脹滿、打飽嗝,吐酸水,納食不香,見食欲嘔,甚則嘔吐,舌苔黃膩,脈滑數。
哺乳期婦女發(fā)燒的緩解辦法
1.熱水泡腳
每晚用較熱的水(溫度以熱到不能忍受為止)泡腳15分鐘,要注意泡腳時水量要沒過腳面,泡后雙腳要發(fā)紅,才可預防發(fā)燒。
2.生吃大蔥
生吃大蔥時,可將油燒熱澆在切細的蔥絲上,再與豆腐等涼拌吃,不僅可口,而且可以預防發(fā)燒。
3.鹽水漱口
每日早晚、餐后用淡鹽水漱口,以清除口腔病菌。在流感流行的時候更應注意鹽水漱口,此時,仰頭含漱使鹽水充分沖洗咽部效果更佳。
4.健康警鐘
發(fā)燒期間應吃些滋補食物以增強抵抗力,對付病毒,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
5.冷水浴面
每天洗臉時要用冷水,用手掬一捧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輕輕吸入少許水(注意勿吸入過深以免嗆著)再擤出,反復多次。
6.按摩鼻溝
兩手對搓,掌心熱后按摩迎香穴(位于鼻溝內、橫平鼻外緣中點)十余次,可以預防發(fā)燒及在發(fā)燒后減輕鼻塞癥狀。
7.可樂煮姜
鮮姜20至30克,去皮切碎,放入一大瓶可口可樂中,用鋁鍋煮開,稍涼后趁熱喝下,防治流感效果良好。
8.呼吸蒸汽
初發(fā)發(fā)燒時,在杯中倒入開水,對著熱氣做深呼吸,直到杯中水涼為止,每日數次,可減輕鼻塞癥狀。
9.熱風吹面
發(fā)燒初起時,可用電吹風對著太陽穴吹3至5分鐘熱風,每日數次,可減少癥狀,加速痊愈。
10.蒜泥蜂蜜
將等份的蒜泥與蜂蜜混勻后,用白開水送服,每次一湯匙,每天4至6次,對治療流感有佳效。
11.香油拌蛋
將一兩香油加熱后打入一鮮雞蛋,再沖進沸水攪勻,然后趁熱喝下,早晚各服一次,2至3天便可治好發(fā)燒愈后的咳嗽 。
12.鼻子插蔥
發(fā)燒后鼻子不通氣怎么辦呢?可以睡覺時在兩個鼻孔內各塞進一鮮蔥條,3小時后取出,通常一次可愈。倘若不行,可于次日再塞一次。值得提醒的是:首先,蔥條要選擇粗一點,細了,一是藥力小;二是容易吸入鼻腔深部,不易取出;其次,若患者的鼻腔接觸鮮蔥過敏,可在蔥條的外面包上一層薄薄的藥棉。
13.白酒擦身
用銅錢、硬幣等光滑硬物蘸白酒,輕刮前后胸、曲池及下肢曲窩處,直至皮膚發(fā)紅發(fā)熱,然后喝一碗熱姜糖水,約15分鐘后便大汗淋漓。汗后周身輕松舒適,此時注意免受風寒,發(fā)燒很快痊愈。
發(fā)燒的診斷方法
一、病史與體格檢查
詳細詢問病史(包括流行病學資料),認真系統地體格檢查非常重要。如起病緩急,發(fā)熱期限與體溫的高度和變化。有認為畏寒多數提示感染,然而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瘤等約2/3也有畏寒,說明畏寒并非感染性疾病所特有。但有明顯寒戰(zhàn)則常見于嚴重的細菌感染(肺炎雙球菌性肺炎、敗血癥、急性腎盂腎炎、急性膽囊炎等)、瘧疾、輸血或輸液反應等。在結核病、傷寒、立克次體病與病毒感染則少見。一般不見于風濕熱。發(fā)熱同時常伴有頭昏、頭暈、頭痛、乏力、食欲減退等非特異癥狀,無鑒別診斷意義。但是定位的局部癥狀,有重要參考價值。如發(fā)熱伴有神經系統癥狀,如劇烈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及驚厥、腦膜刺激征等,則提示病變在中樞神經系統,應考慮腦炎、腦膜炎。老年患者有嚴重感染時,常有神志變化,而體溫不一定很高值得注意。
詢問流行病學史,如發(fā)病地區(qū)、季節(jié)、年齡、職業(yè)、生活習慣、旅游史,與同樣病者密切接觸史、手術史、輸血及血制品史、外傷史、牛羊接觸史等,在診斷上均有重要意義。有時一點的發(fā)現即可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
二、分析熱型
臨床上各種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熱型,在病程進展過程中,熱型也會發(fā)生變化。因此,了解熱型對于診斷、判斷病情、評價療效和預后,均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一)按溫度高低(腋窩溫度)
分為低熱型(<38℃)中熱型(38-39)、高熱型(39~40℃)、超高熱型(>40℃)。
(二)按體溫曲線形態(tài)分型
如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雙峰熱、消耗熱、波狀熱、不規(guī)則熱等。熱型的形成機理尚未完全闡明。大多認為熱型與病變性質有關。決定病變性質的因素為內生致熱原產生的速度、量和釋放人血的速度,這些均影響體溫調定點上移的高度和速度。
三、區(qū)別感染性發(fā)熱與非感染性發(fā)熱
(一)感染性發(fā)熱
感染性發(fā)熱多具有以下特點:
1、起病急伴有或無寒戰(zhàn)的發(fā)熱。
2、全身及定位癥狀和體征。
3、血象:白細胞計數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
4、四唑氮藍試驗(NBT):如中性粒細胞還原NBT超過20%,提示有細菌性感染,有助于與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發(fā)熱的鑒別。(正常值<10%)應用激素后可呈假陰性。
5、C反應蛋白測定(CRP):陽性提示有細菌性感染及風濕熱,陰性多為病毒感染。
6、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增高:正常值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細菌性感染的診斷,當除外妊娠、癌腫、惡性淋巴瘤者更有意義。應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陽性。
(二)非感染性發(fā)熱
非感染性發(fā)熱具有下列特點:
1、熱程長超過2個月,熱程越長,可能性越大。
2、長期發(fā)熱一般情況好,無明顯中毒癥狀。
3、貧血、無痛性多部位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
四、實驗室和輔助檢查
要根據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進行,結合臨床表現分析判斷。如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病原體檢查(直接涂片、培養(yǎng)、特異性抗原抗體檢測、分子生物學檢測等)X線、B型超聲、CT、MRI、ECT檢查,組織活檢(淋巴結、肝、皮膚黍膜)、骨髓穿刺等。
對大多數發(fā)熱患者診斷性治療并無診斷價值。鑒于臨床上治療問題,對長期發(fā)熱原因不明者,除腫瘤外,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但必須持慎重態(tài)度,選擇特異性強、療效確切、副作用最小的藥物,如甲硝酸治療阿米巴肝病、抗瘧藥治療瘧疾。大多用于診斷性治療藥物有抗生素、抗原蟲藥、抗風濕藥等,這些藥物均有副作用(如藥熱、皮疹、肝功能損害、造血器官損害等),如應用不當,反而延誤病情。須注意此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就診斷而言,特效治療的結果,一般否定意義較確診意義大。如疑為瘧疾者,用氯隆正規(guī)治療無效,認為瘧疾的可能性很小。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