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看的八大美食書籍
值得一看的八大美食書籍
值得一看的八大美食書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值得一看的八大美食書籍,希望您喜歡!
值得一看的八大美食書籍
《時蔬小話》
“每一次季節(jié)的更迭,都會有被抹去的記憶,而我所做的只有用我手中的筆,記錄下這些春天樹的禮物:廢墟中默默生長的葵,架下葉叢中的葫蘆,故事里的馬鈴薯,雨后舌尖的滋味與瓦路上燉煮的白菜。”《時蔬小話》開頭如是說。
作者阿蒙用淺顯易懂、風(fēng)趣溫暖的語句記錄下了一個個關(guān)于蔬菜的小故事。書中除了介紹蔬菜的基本起源以及分化過程外,還就蔬菜對應(yīng)的人文典故、烹飪方 法和博物記憶等做了介紹,使得平凡的蔬菜在我們的生活中的形象鮮明而清新。這本關(guān)于生活里的蔬菜小集子想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三餐離不開的蔬菜,有著好 玩的身世和趣聞,它們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們嘗試去做自然的聆聽者,用我們認(rèn)為可以承載的方式去傾聽自然的小話,從這紛繁言語中拼建出有趣的故事。這些故事,甚至是只言片語雜糅著人類與自然情感的小話,我們都可以記錄下來,做成誰都可以讀懂的自然筆記。”
一尾一頭,或許就是阿蒙想借《時蔬小話》說的所有了。
《飯醉記錄》
作品《飯醉記錄》大多源自和菜頭博客的《槽邊往事》,忠實記錄了改革開放以來作者孜孜不倦飼養(yǎng)自己的心得體會。
“做菜是一種很好的放松方式,周旋在案板之間,火光明滅,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也都來不及想。我專注于內(nèi)心完美的紅燒茄子形象,在手下一點點靠近,心無旁騖。窗外的世界白云蒼狗,而在廚房的方寸之地,我是絕對的君王。”和菜頭說。
和菜頭并非名廚,也絕不是所謂的美食家。但這本文集里,對于美食的描寫超越了食物本身,更多著墨于食物和人類之間的情感。因此,與其說它是食評,不 如說是一枚吃貨袒露心聲,贊美食物的私人感悟,書中對于食物真摯的情感和熾熱的文筆,已經(jīng)遠遠超越了吃這一人類基本生理活動,抵達了生活深處,有一股欲望 之火正在熊熊燃燒。
“和菜頭的十五篇《飯醉記錄》,多飯而少醉,多饕而少餐,多淋漓而少扭捏,多情節(jié)而少描寫。每篇必從飲食出發(fā),至飲食結(jié)束,中間往往要兜一個大圈子。但正是這兜的圈子,讓人掩卷之后,仍留余香,繞口鼻三日而不絕。” 奧德賽認(rèn)為這是此書讓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之處。
《深夜食堂系列》
“下班后,總有個地方在等著你,吃飽了,心暖了,明天請繼續(xù)加油!”這是日本、臺灣地區(qū)、韓國千萬讀者口碑相傳的最溫情、治愈的都市美食故事。
“最平凡的食物里,永遠能品嘗到最不平凡的百味人生。”《舌尖上的中國》總編導(dǎo)陳曉卿特意推薦此書。臺灣的張大春、馬家輝、吳念真、歐陽應(yīng)霽、蔡康永等作家也贊譽有加。
有一次,漫畫家安倍夜郎聽到某張CD里的一首歌,間奏旁白說了一句“深夜零時起營業(yè)的炸串店”,這成了《深夜食堂》故事的起點。
一臉兇相的人有著一顆柔軟的心,總也不紅的女歌星命運多舛,嘴巴毒辣的海苔控愛女心切,外表冷酷的AV男優(yōu)也有解不開的心結(jié),立志要瘦的胖妹為何越 減越胖……這些溫情動人的市井故事,都在大都市巷弄里一個從深夜開始營業(yè)的食堂上演,每個故事都配著簡單美味的家常菜,時而溫馨時而憂愁,不僅散發(fā)料理的 香氣,也洋溢著最質(zhì)樸的人情味,總讓人看著熱淚盈眶。
《霍比特人》中甘道夫曾說過:“我相信,能打敗黑暗的,不是強大的魔力,而是生活中的小事和微小的愛。”《深夜食堂》帶給人們驚喜,或許是因為,從未對來自深夜的快樂有過任何預(yù)設(shè)的我們卻在孤單中感受到了溫暖和愛。
《汪曾祺談吃》
號稱“中國最后一個真正的文人”汪曾祺,是如何以最干凈的文筆,呈現(xiàn)最純粹的吃貨精神?
汪曾祺愛回憶西南聯(lián)大的時光,說大學(xué)生大都愛吃,食欲很旺,有兩個錢都吃掉了,不管是故鄉(xiāng)的鴨蛋、燒雞、烤鴨還是大學(xué)時吃的各地菜館,都無限令人懷念。
若就吃論吃,一本菜譜又有什么趣味呢?汪曾祺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圍,吃的來歷說得頭頭是道、烘托得恰到好處。用真實細膩的語言,表達了無限的生活熱情和雅致的韻味,是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學(xué)拉得最近的人。
真正的吃貨文人,在作品中只呈現(xiàn)食物最原始的滋味,但用詞精到、簡潔,絕無一絲贅肉。汪曾祺的文字之美與淡,是直承了老師沈從文,寫起飲食來,也絕沒有矜持遮掩,露出吃貨本色。
汪曾祺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風(fēng)味和民間小食,無論是談蘿卜、豆腐,還是講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來、從容閑適;所有吃過的和沒有吃過的,一經(jīng)他說,全成了美食,淡遠中蘊含寧靜,沒有宏大的主題,卻讓人在細微之中深受感動。
有人建議,最好是夜晚,裹著被子,聽著窗外淅淅瀝瀝地下著雨。然后打開這本書,讀一篇篇熱氣騰騰的砂鍋豆腐、手把肉,從內(nèi)到外暖起來,頓時對人間充滿了熱愛。
《普羅旺斯的一年》
“穿襪子這件事對我們來說,已經(jīng)成為了遙遠的回憶。手表躺在抽屜里也很久了,我發(fā)覺,憑著庭院中樹影的位置,我大致可以估算出時間。但至于今日何 日,我就不大記得了,反正也不重要。我感覺自己快要變成安分守己、無欲無求的院中蔬菜了。”——這是英國人彼得·梅爾拋棄了倫敦的浮華,來到普羅旺斯的真 實感受:悠閑靜默甚至忘了時間。
從誕生之日起,就謹(jǐn)慎地保守著她的秘密,直到彼得·梅爾帶著妻子和愛犬的到來,普羅旺斯許久以來獨特的生活面紗才漸漸揭開。
“所有喜歡美好的陽光、食物以及悠閑生活的人都會狂愛的書本”,有人如此評價《普羅旺斯的一年》。
桃子、蘆筍、長筍瓜、茄子、胡椒、蕃茄、蒜泥蛋黃醬、蒸魚、橄攬沙拉、鵜魚、鮪魚、萵苣馬鈴薯片拌白煮蛋、新鮮羊乳酪....“鴨子端上來了:鴨肉 切成長條形,成扇狀排列,澆著油亮的醬汁--這種新式菜肴,是別處見不到的。蘸著濃黑的肉汁,再配上野蘑菇,我們吃了整塊胸肉和整條鴨腿。”這些簡單得讓 人回味的食物,在梅爾平靜而簡潔的講述中香氣繚繞,使人不禁咽了咽口水。
不過,普羅旺斯并非一年四季風(fēng)和日麗,在冰雪封埋的日子里,山谷沉寂落寞,人們的活動只限于到鄰居的酒吧喝酒吹牛,那樣的無聊孤獨一般人能忍受嗎?或者,只有懂美食懂生活懂人生的人,才能忍受吧。
《四季便當(dāng)》
《四季便當(dāng)》一書滿滿都是作者吉井忍關(guān)于美食樸素溫馨的記憶,“制作便當(dāng)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便當(dāng)于我,不僅是是裝在盒子里的一頓飯,也是我和母親、外婆、丈夫的記憶紐帶,構(gòu)成我人生的細小但重要的一環(huán)。”
帶你走過春夏秋冬四季,健康食材隨著季節(jié)輪轉(zhuǎn),讓便當(dāng)充滿元氣和色彩,從制作便當(dāng)中感受間層的驚喜,感覺像是站在廚房門口看著吉井邊忙碌邊微笑著講小故事。質(zhì)樸而溫暖的文字,在帶來感動的同時,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與家人的細微關(guān)系,引起熱愛生活的讀者的共鳴。
書中有個小豬與培根的故事尤為動人。農(nóng)場主槍殺了一頭黑豬,用香料和鹽腌過做成自家吃的培根。盡管這些小豬平時由吉井忍投喂,產(chǎn)生了感情,可是把它 們殺掉做成培根并沒有使她悲痛。吉井忍認(rèn)為,好好欣賞培根的味道、吸收它的營養(yǎng),好好生活,這就是領(lǐng)受農(nóng)村小豬生命的方法。在這過程中,其實是思考食物與 生命、世界與自我的關(guān)系。
《四季便當(dāng)》在感性力量的外殼下,蘊含了認(rèn)知邏輯的強大內(nèi)核,這是此書的難得之處。
《中國豆腐》
曾寫過經(jīng)典的《城南舊事》作家林海音最愛的食物是什么?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做菜配湯,配葷配素,無不適宜;苦辣酸甜,隨心所欲。 ” 林海音在首篇《豆腐頌》寫道。
這是一本綜合介紹豆腐的書,除了簡單的豆腐菜單外,還包括有關(guān)豆腐的散文、考據(jù)、諺語、詩歌、傳說、專訪等,不同地方的作家挖空心思寫出他們心中的豆腐,使本書不但有菜單的實用,更具文學(xué)意義,是一本有思想、有情感的“中國豆腐”。
書評人遆存磊如此評價,“林海音身處臺灣,編選此書,作者的來源多樣,卻唯獨無大陸一人,但我們讀之,時時可感到廣袤內(nèi)地的情感與血緣輻射,僅看一 些題目,《魯東的斤豆腐》《東北鄉(xiāng)下人吃豆腐》《西南豆腐》等可略窺一斑。林海音的醉翁之意或在中國舊事,而以豆腐作為切入點,實在合適不過。從追溯自公 元前二世紀(jì)淮南王劉安發(fā)明豆腐起始的考據(jù)文章,及家鄉(xiāng)產(chǎn)母親所燒制的豆腐佳肴之情感文章,到耳提面命事無巨細的豆腐菜譜,真可謂‘豆腐一聲天下白’,中國 情懷于其中矣。 ”
《中國豆腐》一書包含了豆腐的前生后世、紅塵顛沛,還包括了豆腐的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這也給“中國”做了一張最直接的小影留照。
《雅舍談吃》
或許好多人熟悉梁秋實先生的《雅舍小品》,“絢爛之極趨于平淡”,但也絕不能錯過梁老師的《雅舍談吃》。
有人認(rèn)為,談吃的極致狀態(tài)是“饞”,梁實秋卻饞得雅靜,他說,“饞,則重在食物的質(zhì),最需要滿足的是品位…饞,基于生理的要求,也可以發(fā)展成為近于藝術(shù)的趣味。”
梁先生筆下的吃經(jīng)過提煉熔鑄,是關(guān)于吃喝的味覺記憶,從唐魯孫的《中國吃》引出“饞”,卻不似唐的大家氣派,醬菜、湯包、燒餅、油條,連麥當(dāng)勞也能 寫一寫,有著文人食客的淵博與風(fēng)雅,將吃之景象請出飯館、客廳,將奧妙廚藝請出廚房要地,同時,書寫由食物引起的文化軼事,常常朔本求源,為原材料到《本 草》之中尋求解釋。
梁先生對平民小吃或山珍海味的評價只憑借“上天生人”的舌頭,原來,只需一顆真誠、平常之心對待吃,便是一種雅致了。
《雅舍談吃》引人動心之處在于,吃是對逝水流年的追憶,如兒時記憶中媽媽親手煮的雞蛋羹的香味。閱讀時充滿想象,越讀越饞,越饞越讀,自虐卻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