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審程序與原審程序有關系嗎
審判監(jiān)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檢察院對于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發(fā)現(xiàn)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依職權提起并由人民法院對案件進行重新審判的一種訴訟程序。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你詳細介紹再審程序與原審程序相關法律知識。
再審程序與原審程序有關系嗎?
《民事訴訟法》第186條第1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不少人據(jù)此認為,案件進入再審后所適用的程序要么是第一審程序,要么是第二審程序,并不存在獨立的“再審程序”。這種認識是有所偏頗的。
再審程序和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都是人民法院審理訴訟案件所適用的程序,它們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這三種程序制度分別適用于訴訟的不同階段。其中第一審程序是任何訴訟案件必經的程序,沒有第一審程序,也就沒有后面的第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第一審程序也是其他程序的“樣板”,法律對它的規(guī)定也最為具體,訴訟法上的基本原理在第一審程序的規(guī)定中幾乎都有體現(xiàn)。而第二審程序和再審程序則不是每個案件的必經程序,實踐中,只有20%左右的案件進入到第二審程序,進入再審程序的案件則比例更小。
我們這里關注的主要是再審程序與作為原審的第一審和第二審程序之間的差別和共同點,只有了解了這些差別和共同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適用再審程序。
首先,對于再審程序而言,在此之前存在著一個已經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判,這是它與原審程序的首要區(qū)別。雖然案件在裁定提起再審時,應當同時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zhí)行,但也僅僅是中止執(zhí)行而已,并不是否定、推翻了原裁判。履行或者強制執(zhí)行原判的行為,在法律上并未喪失根據(jù);以原裁判為基礎作出的其他裁判,或有關機關作出的行政行為等,也不受再審程序的影響。所以,在適用再審程序審理案件時,必須要注意到原判的履行、執(zhí)行情況,以原判為基礎發(fā)生的新的交易、建立的新的生活秩序情況等,而不能機械地僅僅限于原審當時的案件事實情況。
其次,再審案件的訴訟標的和審理范圍不同于原審。對于再審的訴訟標的,在理論上有不同的理解。就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而言,根據(jù)提起再審的途徑不同,其訴訟標的和審理范圍也不相同。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案件,經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裁定再審后,在再審程序中一般不再對再審事由進行審查,而直接對案件進行實體審理,即在當事人提出的具體的再審請求范圍內進行審理。
但也有例外,根據(jù)《審監(jiān)程序解釋》第40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審結的案件裁定再審后,經審理發(fā)現(xiàn)申請再審人提出的調解違反自愿原則的事由不成立,且調解協(xié)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guī)定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并恢復原調解書的執(zhí)行。”對于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在再審程中應當“在抗訴支持當事人請求的范圍內”對案件進行審理,這里既包括對再審事由是否成立的審理,也包括對案件的實體審理。
另外,無論通過哪一種途徑提起再審的案件,在實體審理范圍上都要既受到具體再審請求的約束,又受到原審審理范圍的約束。根據(jù)《審監(jiān)程序解釋》第33條的規(guī)定,當事人超出原審范圍增加、變更訴訟請求的,不屬于再審審理范圍,但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當事人在原審訴訟中已經依法要求增加、變更訴訟請求,原審未予審理且客觀上不能形成其他訴訟的除外。由此可見,再審的審理范圍通常情況下必然要小于原審。
第三,再審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86條的規(guī)定,根據(jù)原生效裁判是由第一審法院或第二審法院作出的,而適用第一審程序或者第二審程序。但再審對第一審程序或者第二審程序的適用,并不是完全把案件當作一審案件或者二審案件來審理,而是必須根據(jù)再審的具體特點作出相應的調整。例如,根據(jù)《審監(jiān)程序解釋》的規(guī)定,審理再審案件應當開庭審理,只是在特殊情形下才可以不開庭;又例如,根據(jù)提起再審的方式不同,當事人在法庭上發(fā)表意見的順序也有不同;再例如,當事人在再審期間撤回再審申請或按照其撤回再審申請?zhí)幚淼?,再審法院應當裁定終結再審程序,并恢復原裁判的執(zhí)行。
第四,在再審程序中,必須樹立既要充分保護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及實體權利,又要注意維護生效裁判穩(wěn)定性的理念。在以往的實踐中,有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進入再審的案件必須是原判“確有錯誤”,而這里的錯誤僅僅指的是實體錯誤,也就是說只有原判確實損害了當事人的實體權利的情形,才能提起再審,并且最理想的結果就是進行了相應的改判,如果提起再審后又維持了原判,那就證明當初提起再審是錯誤的,起碼是不慎重的。也就是說,在對案件提起再審前的審查程序中,進行的是“全面審查”。但隨著人們對程序價值的認識的深入,程序公正的要求也越來越被重視了。
在修訂后的《民事訴訟法》中,明確規(guī)定了一些純粹程序性的再審事由,例如原裁判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jù)未經質證的、違反法律規(guī)定管轄錯誤的、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回避的審判人員沒有回避的、違反法律規(guī)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等行為的,原裁判即使客觀上確實存在上述情形,也并不意味著在實體處理上一定錯誤或不當,但這時也必須提起再審,經過正確、公正的程序,重新審理本案,然后再確定原判在實體處理上是否正確。
換言之,提起再審前的審查階段必須確立“有限審查”或者說“事由審查”的觀念,只能審查申請再審事由本身是否成立,而不能同時進行實體法律關系的審查,不能先入為主地認定原判實體處理是正確的或是錯誤的。原判實體處理是否正確的結論,只有經過再審審理后才能得出來。這一點在以程序性事由提起再審的情形是非常清楚的。在以“有新的證據(jù),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等為由申請再審的情形,雖然在審查階段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是否“足以推翻原判”等問題,但也必須注意“有限審查”的要求,不可在審查階段進行實質的再審審理。
《民事訴訟法》和《審監(jiān)程序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都體現(xiàn)了充分保障當事人申請再審權利的理念。但同時也應注意,再審并不是要對原裁判中的任何實體方面的瑕疵都要糾正,而是還要考慮到維持生效裁判穩(wěn)定性的要求?!秾彵O(jiān)程序解釋》第37條中規(guī)定,原判決、裁定在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闡述理由方面雖有瑕疵,但裁判結果正確的,人民法院應在再審判決、裁定中糾正上述瑕疵后予以維持。維持生效裁判的穩(wěn)定性,雖然有維護司法權威的一個側面,但更重要的是維持社會關系和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
根據(jù)《審監(jiān)程序解釋》第25條第(3)項和第(4)項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在對再審申請進行審查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事人達成執(zhí)行和解協(xié)議且已履行完畢,并且沒有明確保留申請再審權利的,或者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可以另案解決的,都可以裁定終結審查。這也是為了維持穩(wěn)定的社會關系和交易秩序。
再審程序與原審程序有關系嗎
上一篇:指定仲裁員的方式有哪些
下一篇: 哪些情形下交通事故車主非司機也要擔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