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原文及翻譯
網(wǎng)絡引發(fā)的“斯人”“是人”之爭結果到底如何?“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這句話又出自《孟子》的那一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原文及翻譯,供大家參考,快來一起看看吧!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在田間被任用,傅說在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在販賣魚鹽的商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出來并得到任用,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里被選拔。
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使命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使他做事不順利。通過這樣的方式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沒有的才能。
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之后才能改正。內心被困擾,思慮被堵塞,然后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xiàn)在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或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禍患,國家常常滅亡。
這樣之后才明白,在憂患中得以生存發(fā)展,而在安逸享樂中則會萎靡死亡。
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p>
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人。戰(zhàn)國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fā)揚者,有“亞圣”之稱。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權威的代表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并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游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傳世,篇目為:《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fā)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發(fā)揮詳盡氣勢充沛并長于論辯。
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jù)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孟子》是儒家經(jīng)典之一?!睹献印返乃枷牒诵氖恰叭省?、“義”,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xiàn)了這些特點。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游說之辭。一般為后人所接受的解釋為,原文中先列舉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出身下層,然后說“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令人很容易想到意志的磨練方面,最后一句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發(fā)憤圖強的濃厚悲劇意識。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準配享孔廟。以后《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jīng)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jīng)”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jié)文》,刪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