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層次展開的要義與練習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要義點撥]
在論說文的寫作中,我們經(jīng)常采用逐層深入的寫法。所謂逐層深入,就是論說的問題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辦”,即我們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論證過程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圍繞文章的中心論點或議論的中心問題,展開層次,逐一闡述,最后得出結(jié)論。運用層次展開的論證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論點的統(tǒng)帥下,確立幾個從屬于中心論點、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wù)的分論點,通過對分論點的逐一闡述,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有力的證明。
分層展開,按照各層(或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分為遞進式和并列式兩大類。
遞進式的分層論證,其特點是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不斷遞進,論證的層次向縱深展開,一層比一層深入地揭示論題的內(nèi)涵,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的闡發(fā),其作用是分析透徹,說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層論證的特點是,論證的層次作橫向展開,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是并列的,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cè)面對中心論點或論述的中心問題展開論證。并列式的各個分論點,看起來是各自獨立的,其實是緊密相關(guān)、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不論是遞進式分層展開論證,還是并列式分層展開論證,都有一個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的問題。各層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條理就清楚,邏輯性就強,否則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著頭腦。
安排層次順序的具體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應(yīng)當根據(jù)各篇文章的寫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們認識問題的過程或習慣為宜。
[方法點津]
1.層遞展開
運用層遞展開方法的論說文,往往有多個論證層次,每個層次往往包含一個分論點和證明這一分論點的論據(jù)。各層次之間是一種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一層比一層深入的關(guān)系,而它們又都是為論證中心論點服務(wù)的。這樣,針對中心論點,一層深入一層地展開分析,一步進一步地深入論證,最終將這一論點論述透徹。
例文:
“開卷有益”小議
李乃適
前一階段同學們掀起了一股看武俠小說的熱潮。看看某些“啃”武俠小說“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筆者甚為奇怪。問其中一人“讀之何益?”答曰:“開卷有益,你難道不知道嗎?古人尚知之,況于吾輩乎?”我聽了不禁啼笑皆非。
“開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書,好書還是壞書,這就給某些人鉆了空子。實際上,看壞書根本無益,譬如牛頓,由于受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后半生中讀了大量神學方面的書,結(jié)果一事無成,殊為可惜。其實,讀壞書不僅無益,而且有害。試想:宋太宗當年讀的若不是《太平御覽》,而是艷情詩的話,恐怕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煬帝“并駕齊驅(qū)”了。在當今社會,因為讀壞書而走向犯罪深淵的青少年難道還少嗎?看來,只有讀好書,才能開卷有益。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那么讀好書是否就一定開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積分》絕對可以算作好書,但若逼著小學生讀,能得到多少益處呢?《史記》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讓略識“之乎”者去讀,恐怕效果也只是對牛彈琴。所以讀書還要選擇合適自己讀的書。
讀書不光要注意讀好書,讀適合自己讀的書,而且要注意不可貪多,否則,結(jié)果只可能是“嚼不爛”,和無益也差不多。宋朝陳正文,涉獵群書,但邊讀邊忘,一事無成。一天,他向朱熹請教,朱熹告訴他:“你以后讀書,每次只讀五百字,一連讀上二三十遍。”陳正文照此辦理,日子久了,知識果然與日俱增??梢姡x書只有專心讀適合自己一類的書,才能做到開卷有益。
讀書具有了以上幾條,已經(jīng)很不錯了,但是還不夠。必須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dǎo)讀書。馬克思讀費爾巴哈、黑格爾等人的著作時,具體分析,吸取其精華,從而創(chuàng)立了嶄新的辯證唯物主義學說。與此相反,不久前社會上時興讀薩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誠然,這些書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然而我們的相當一部分讀者卻不作一點分析,如同海綿吸水一般,連毒素帶養(yǎng)料,一古腦兒吸進去,養(yǎng)料沒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長,待到吐出來時,反而更臟了些。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牢記嗎?其實如果這些讀者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為指導(dǎo),進行正確的鑒賞、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為中用”的。
所以,讀書,必須讀好書,讀合適于自己讀的書,且精讀某一類書,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dǎo)讀書。這樣,才能做到“開卷有益”。否則,不但無益,有時還貽害無窮。
解剖:本文在論述如何才能做到“開卷有益”的過程中,先后從要“讀好書”,要“讀適合于自己讀的書”,要“精讀某一類書”,要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dǎo)讀書”四個方面闡明了自己的看法,而這四個方面所采用的正是遞進式分層論述法,從而使文章論點的推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2.并列展開
并列展開是打開和擴展思路的重要方法,從而也是使論點得到盡量充分和完善的論證的手段。一個論點確立之后,想著可以從哪些方面論證它,把可以用來論證的方面一一聯(lián)想起來,排列出來。這樣,思路就打開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擺出來,這樣,對論點的論證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開的過程中,還可以用對照的形式展開分層論述,把兩種事物、意思、態(tài)度或行為有意識的加以對比,以突出證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從而達到論證的目的。
在展開分層論述的過程中,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采用什么樣的論證結(jié)構(gòu)展開分層論述,應(yīng)根據(jù)寫作內(nèi)容的需要以及題目或材料本身的特點和具體情況而定。無論是遞進展開、并列展開還是對照展開,都各有特點,各有長處,因而在確立論述的方法來展開分層論述時,應(yīng)注意找準方法與具體寫作情況之間的最佳結(jié)合點,不可草率從事。
二是分層不宜過多。由于受篇幅和時間的限制,論說展開的層次不能過多,否則往往會顯支離破碎,雜亂無章,反而會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論證的效果。一般說來,以分三到四層為佳。
例文一:
言與行
李焱
言與行,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常說“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見言與行的緊密關(guān)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導(dǎo);行,往往是言的實踐。
有的人,喜歡“言”在“行”前。豪言壯語,意氣風發(fā),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氣勢,但是,卻常常有言無行,使人只聽到“雷聲”卻不見“雨點”;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個尷尬的結(jié)局,留下笑柄。這一類喜言少行的人可謂是愛好形式,不重內(nèi)容或是自負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們行動前悄無聲息,默默無聞,只有孺子牛的干勁,卻沒有霸王的沽名釣譽,待正果修成,事物圓滿之后才放出言論,或仍是一言不發(fā),只留待他人評說。這一類喜行少言的人可謂是實干家,腳踏實地,認真處世,他們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貨真價實。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們志向明確,意志堅定,態(tài)度認真,行動踏實,堅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稱之為說一不二,對自己的言論認真負責的行動者,他們與那些“大炮”們形成極鮮明的對比。
當然,還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們毫無進取之心,冷眼觀世界,懨懨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狀,漸漸進入行尸走肉的狀態(tài)中。這類人只能被認為是在慢性自殺,消極沉淪。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不同的人對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釋。從一個人對待“言”與“行”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到他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敗與否。
“言”與“行”,永遠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圍繞“言,往往是行的先導(dǎo);行,往往是言的實踐”這一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過程中,分別對“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行”、不“言”不“行”這四種類型加以分析評價,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層論述法,從而使文章顯得條理分明,思路清晰。
例文二:
習慣
這是一條千百年來束縛著中國人的枷鎖!
這是一頭吞噬了億萬個生靈的猛獸!
然而,這又是為許許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開他們的頭顱,清晰可見的雕刻著兩個大字——習慣!
讀書便是“四書五經(jīng)”,重病便依《本草綱目》。要出門嘛,好,老規(guī)矩,請祭祀祖宗。
習慣嘛,這便是習慣,便是信條,根本不必問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這樣過的,你的祖父和父親是這樣過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經(jīng)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會心寬體胖,這就是祖宗所賜予的福吧!
也許你的祖先們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為自己保持了長久的習慣沾沾自喜:飯前一支煙,飯后百步走。辦事則可以翻翻以前的記錄,照這樣辦,是不會出錯了。這樣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學傻瓜那樣,吃力不討好,人財兩空。
這樣的生活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年。如同一雙魔爪,吞噬了無數(shù)人的心靈,養(yǎng)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廢物。
然而死水也不會沒有波瀾,總是不斷的會有人對這習慣產(chǎn)生疑問,想沖破這以千百個“習慣”織成的巨網(wǎng)。無數(shù)人失敗了,被吞食干凈。但也終于有些人勇敢地劈開荊棘,歷盡千辛萬苦,他們留下的,有鮮血和淚,然而也有喜悅——開拓者的沾著眼淚的喜悅。
千百年來,地球總被認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習慣的人將永遠也領(lǐng)略不到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環(huán)航地球的豪情。同樣,要是沒有達爾文的數(shù)十年艱苦的探索,沒有他對上帝造人的懷疑,恐怕就將在教堂中手捧《圣經(jīng)》來領(lǐng)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設(shè)想一下,要是沒有本世紀初胡適之、陳獨秀、周樹人、郭沫若等許許多多有志之士沖破舊中國數(shù)千年來傳統(tǒng)的文言文的束縛,沒有他們對新文化、新思想堅定的探索,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又會成為什么樣子呢?
然而要拋棄舊的習慣,就不免會有犧牲。如第一個打破人心臟禁區(qū)的塞爾維斯,一心要向人們揭示行星運行奧秘的布魯諾,以及為了探索放射性而過早逝去的波蘭的瑪麗?居里,丹麥的羅茲,美國的沃森。
但這與那些為習慣所埋葬的人們不同,這些先驅(qū)者的英名將永遠長存,他們的墓碑將永不磨滅!
眼前,我仿佛看見:一盤巨磨碾著一顆顆心臟,在周而復(fù)始地轉(zhuǎn)著,轉(zhuǎn)著;一條崎嶇蜿蜒的山道,盤旋著通向山頂,兩旁卻盡是先人留下的鮮血。
我愿保存我的心臟,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與先驅(qū)者相伴。
我愿“習慣”這個詞永不存在!
解剖:本文在論證過程中,對照分析了對待“千百個‘習慣’織成的巨網(wǎng)”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對立的行動和不同的結(jié)局。正是這種對照式分層論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擊傳統(tǒng)陋習,熱情歌頌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論點顯得既鮮明突出,又充分有力。
例文三:
說疑
未解之惑,未識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謂之“疑”。在客觀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這個“疑”字??茖W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發(fā)明。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茖W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造,技術(shù)上的重大發(fā)明,往往就是從“疑”開始的。
“蘋果為什么落在地上?”這個“疑”,對于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啟示:“水開了,壺蓋為什么跳出來?”這個“疑”,使瓦特發(fā)現(xiàn)了蒸汽的力量:“掛燈搖擺幅度不論大小,為什么時間都是一樣?”這個“疑”,使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等時性原理。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皆是人們生活中慣常所見,然而,尋常人熟視無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對此產(chǎn)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宋朝思想家張載說得好:“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見“疑”,決不可“諱疑”,而應(yīng)當“解疑”。見疑不疑,主觀臆測,強不知以為知,那就會走到真理面前卻失之交臂,悔恨終身。利比息在研究從海藻中提取碘時,發(fā)現(xiàn)在母液底部,沉著一層深褐色的液體,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當然,認為這只是“氯化碘”。后來,法國波拉德在做同樣的試驗時。對深褐色的液體細加研究,發(fā)現(xiàn)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種新的元素——溴。這件事對利比息教訓很深。他在自傳中提到這件事說:“從那以后,除非有非??煽康膶嶒炞鞲鶕?jù),我再也不憑空地自造理論了。”
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學,也要敢于疑。亞里士多德曾斷言c物體從高空落下,“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這個斷言,流傳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卻要重新用實踐來檢驗它是否是真理。他拿著兩只大小不同的鐵球,跑到比薩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實驗,結(jié)果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斷言是錯誤的。不僅如此,伽利略還從中掌握了物體的運動軌道,推動了力學的發(fā)展。敢于對權(quán)威的結(jié)論見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開真理的大門。不懷疑“電磁波穿過空氣層就會一去不復(fù)返”的結(jié)論,馬可尼就不可能設(shè)法不用導(dǎo)線把信號送過大西洋,開創(chuàng)無線電事業(yè);不懷疑格林關(guān)于人體血液“遍布全身就在體內(nèi)消耗干凈”的說法,哈維就不會發(fā)現(xiàn)人體血液是循環(huán)的真理;甩磁場、原子能的發(fā)現(xiàn),相對論、量子論的提出,生物進化論、元素周期表的創(chuàng)立,不都是敢于向權(quán)威的錯誤論斷挑戰(zhàn)的結(jié)果嗎?
“疑”,就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學的探索,不隨主觀臆測亂下判斷,不被陳規(guī)舊章捆住手腳,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學上“掀翻天地重扶起”。這不是虛無主義者的懷疑一切,而是不執(zhí)迷于一切權(quán)威的結(jié)論。在進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們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漢書》,它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個人要想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有了堅定的志向,最終是能成功的。
這個道理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的事實所證明。就拿敬愛的周來說吧,他從小就立下為中華崛起、騰飛于世界而奮斗的堅定志向,在以后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歷盡艱辛,出生入死,終于和無數(shù)的革命前輩一起,推翻了舊中國的黑暗統(tǒng)治,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使中華民族得以騰飛于世界。中國女排的經(jīng)歷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中國女排的健兒們?yōu)榱苏駣^國威,為了促進人類的體育事業(yè),她們刻苦訓練,頑強拼搏,終于三次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實現(xiàn)了“三連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歷史上,那些無志而一生庸庸碌碌,無志而敗事的人也是屢見不鮮的。由此看來,“有志”的重要性是很顯然的。蘇東坡說: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
但是,我們也看到這樣的事實,有的人雖然也“有志”,但是他們不能獲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兩個,—個是他們的志向是違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動派的根本目的都是與人民為敵,都是妄圖阻止歷史向前發(fā)展,因而總是以最后的失敗而告終。有些人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腦后,專打個人的小算盤,他們的所謂“志”,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不合時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難于實現(xiàn)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們不去作出相應(yīng)的努力,因而“空懷壯志”,到頭來也是一事無成。
為什么“有志者”會“事竟成”呢?因為他們懂得“有志”與“事成”之間還有一段漫長的路,因而能自覺地奮斗,走完這段漫長的路,到達勝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諺語: “決心成功的人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這諺語固然告訴我們“決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著“決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變成“全部”,還得靠人們?nèi)^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總是既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又有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的。蘇聯(lián)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為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yè),即使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以后也奮斗不息,寫出著名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輕人去為理想而奮斗。“當代中國的保爾”張海迪也是這樣的人,她也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爾基說得好:“—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真理。”(《論文學》第340頁)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建設(shè)富強繁榮昌盛的國家,這個偉大的目標,已經(jīng)激發(fā)起,并將進一步激發(fā)起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有了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我們的事業(yè)一定會獲得成功。
解剖:這兩篇文章都是用分層論證的方法寫的議論文。第一篇文章《說疑》,本論部分圍繞中心論點,確立了三個分論點,安排了三個層次。第一層論證“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造,技術(shù)上的重大發(fā)明,往往是從‘疑’開始的”;第二層論證“見‘疑’,決不可‘諱疑’而應(yīng)當‘解疑’”;第三層論證“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學,也要敢于疑。這三個層次是按照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來安排的。全文從解釋”疑“的含義入手,提出中心論點,到對”疑“的精辟結(jié)論為止,首尾呼應(yīng),中間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證,條理清晰,顯示了很強的邏輯性,是一篇運用遞進式分層論證的好文章。
第二篇文章《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位高二同學的習作。作者對“志”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各人的“志”有的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的是違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是專替?zhèn)€人打算的。這些分析都是應(yīng)該肯定的。
但是作者沒有認真提煉分論點,沒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因而文章的層次比較混亂。第—段提出論點以后,第二段用典型事例作論據(jù),證明有志者事竟成,這是可以的??墒堑谌螀s去分析有的人雖然有志卻不能獲得成功的原因,第四段又不加分析地說明只要不斷努力,有志者就能成功。這樣在認識上就不能自圓其說,行文不連貫,因而文章的條理不清楚。這種條理不清,反映了作者邏輯思維的混亂。
這篇文章可以作如下調(diào)整:引論部分交代題目的出處,點明“志”的含義,推出中心論點,然后分四個層次進行論證。第一層,有了堅定的志向,就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堅強的事業(yè)心,因而就有可能獲得成功,第二層,“有志”不等于成功,要成功還得靠自己去奮斗;第三層,新的時代為我們開辟了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第四層,分析某些“有志者”不能獲得成功的原因。這樣處理,可能比原文好些。
在論說文的寫作中,我們經(jīng)常采用逐層深入的寫法。所謂逐層深入,就是論說的問題由淺入深,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怎么辦”,即我們常說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論證過程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思維發(fā)展的過程。圍繞文章的中心論點或議論的中心問題,展開層次,逐一闡述,最后得出結(jié)論。運用層次展開的論證方法,一般都要在中心論點的統(tǒng)帥下,確立幾個從屬于中心論點、為闡述中心論點服務(wù)的分論點,通過對分論點的逐一闡述,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有力的證明。
分層展開,按照各層(或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分為遞進式和并列式兩大類。
遞進式的分層論證,其特點是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不斷遞進,論證的層次向縱深展開,一層比一層深入地揭示論題的內(nèi)涵,使中心論點得到深刻的闡發(fā),其作用是分析透徹,說理深刻。
并列式的分層論證的特點是,論證的層次作橫向展開,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是并列的,也就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cè)面對中心論點或論述的中心問題展開論證。并列式的各個分論點,看起來是各自獨立的,其實是緊密相關(guān)、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不論是遞進式分層展開論證,還是并列式分層展開論證,都有一個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的問題。各層的先后次序安排得合理,文章的條理就清楚,邏輯性就強,否則就思路不清,令人摸不著頭腦。
安排層次順序的具體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應(yīng)當根據(jù)各篇文章的寫作目的而定,一般以符合人們認識問題的過程或習慣為宜。
[方法點津]
1.層遞展開
運用層遞展開方法的論說文,往往有多個論證層次,每個層次往往包含一個分論點和證明這一分論點的論據(jù)。各層次之間是一種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一層比一層深入的關(guān)系,而它們又都是為論證中心論點服務(wù)的。這樣,針對中心論點,一層深入一層地展開分析,一步進一步地深入論證,最終將這一論點論述透徹。
例文:
“開卷有益”小議
李乃適
前一階段同學們掀起了一股看武俠小說的熱潮。看看某些“啃”武俠小說“啃”得津津有味的人,筆者甚為奇怪。問其中一人“讀之何益?”答曰:“開卷有益,你難道不知道嗎?古人尚知之,況于吾輩乎?”我聽了不禁啼笑皆非。
“開卷有益”中的“卷”,并未注明何書,好書還是壞書,這就給某些人鉆了空子。實際上,看壞書根本無益,譬如牛頓,由于受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后半生中讀了大量神學方面的書,結(jié)果一事無成,殊為可惜。其實,讀壞書不僅無益,而且有害。試想:宋太宗當年讀的若不是《太平御覽》,而是艷情詩的話,恐怕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只能同隋煬帝“并駕齊驅(qū)”了。在當今社會,因為讀壞書而走向犯罪深淵的青少年難道還少嗎?看來,只有讀好書,才能開卷有益。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在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那么讀好書是否就一定開卷有益呢?也不是。《微積分》絕對可以算作好書,但若逼著小學生讀,能得到多少益處呢?《史記》的歷史價值、文學價值都是很高的,但是若讓略識“之乎”者去讀,恐怕效果也只是對牛彈琴。所以讀書還要選擇合適自己讀的書。
讀書不光要注意讀好書,讀適合自己讀的書,而且要注意不可貪多,否則,結(jié)果只可能是“嚼不爛”,和無益也差不多。宋朝陳正文,涉獵群書,但邊讀邊忘,一事無成。一天,他向朱熹請教,朱熹告訴他:“你以后讀書,每次只讀五百字,一連讀上二三十遍。”陳正文照此辦理,日子久了,知識果然與日俱增??梢姡x書只有專心讀適合自己一類的書,才能做到開卷有益。
讀書具有了以上幾條,已經(jīng)很不錯了,但是還不夠。必須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dǎo)讀書。馬克思讀費爾巴哈、黑格爾等人的著作時,具體分析,吸取其精華,從而創(chuàng)立了嶄新的辯證唯物主義學說。與此相反,不久前社會上時興讀薩特、弗洛伊德、尼采的著作,誠然,這些書具有一定的學術(shù)價值,然而我們的相當一部分讀者卻不作一點分析,如同海綿吸水一般,連毒素帶養(yǎng)料,一古腦兒吸進去,養(yǎng)料沒有吸收,毒素蔓延滋長,待到吐出來時,反而更臟了些。這樣的教訓難道還不值得我們牢記嗎?其實如果這些讀者能夠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為指導(dǎo),進行正確的鑒賞、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那么是完全可以“洋為中用”的。
所以,讀書,必須讀好書,讀合適于自己讀的書,且精讀某一類書,而更重要的是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dǎo)讀書。這樣,才能做到“開卷有益”。否則,不但無益,有時還貽害無窮。
解剖:本文在論述如何才能做到“開卷有益”的過程中,先后從要“讀好書”,要“讀適合于自己讀的書”,要“精讀某一類書”,要用“正確的思想去指導(dǎo)讀書”四個方面闡明了自己的看法,而這四個方面所采用的正是遞進式分層論述法,從而使文章論點的推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
2.并列展開
并列展開是打開和擴展思路的重要方法,從而也是使論點得到盡量充分和完善的論證的手段。一個論點確立之后,想著可以從哪些方面論證它,把可以用來論證的方面一一聯(lián)想起來,排列出來。這樣,思路就打開了。把那些必需的方面大致上都擺出來,這樣,對論點的論證就自然是充分的、周密的或是完善的了。在并列展開的過程中,還可以用對照的形式展開分層論述,把兩種事物、意思、態(tài)度或行為有意識的加以對比,以突出證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從而達到論證的目的。
在展開分層論述的過程中,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采用什么樣的論證結(jié)構(gòu)展開分層論述,應(yīng)根據(jù)寫作內(nèi)容的需要以及題目或材料本身的特點和具體情況而定。無論是遞進展開、并列展開還是對照展開,都各有特點,各有長處,因而在確立論述的方法來展開分層論述時,應(yīng)注意找準方法與具體寫作情況之間的最佳結(jié)合點,不可草率從事。
二是分層不宜過多。由于受篇幅和時間的限制,論說展開的層次不能過多,否則往往會顯支離破碎,雜亂無章,反而會分散了力量,削弱了論證的效果。一般說來,以分三到四層為佳。
例文一:
言與行
李焱
言與行,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常說“言行一致”、“言行不一”,就可見言與行的緊密關(guān)系了。言,往往是行的先導(dǎo);行,往往是言的實踐。
有的人,喜歡“言”在“行”前。豪言壯語,意氣風發(fā),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氣勢,但是,卻常常有言無行,使人只聽到“雷聲”卻不見“雨點”;或是眼高手低,不能行,落得個尷尬的結(jié)局,留下笑柄。這一類喜言少行的人可謂是愛好形式,不重內(nèi)容或是自負自傲之流了。
但也有人常常是“行”在“言”前。他們行動前悄無聲息,默默無聞,只有孺子牛的干勁,卻沒有霸王的沽名釣譽,待正果修成,事物圓滿之后才放出言論,或仍是一言不發(fā),只留待他人評說。這一類喜行少言的人可謂是實干家,腳踏實地,認真處世,他們的“言”可
算是一字千金,貨真價實。
也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們志向明確,意志堅定,態(tài)度認真,行動踏實,堅持言行一致,言出必做。可稱之為說一不二,對自己的言論認真負責的行動者,他們與那些“大炮”們形成極鮮明的對比。
當然,還有一些人不“言”不“行”,甘于沉默,甘于退化。他們毫無進取之心,冷眼觀世界,懨懨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狀,漸漸進入行尸走肉的狀態(tài)中。這類人只能被認為是在慢性自殺,消極沉淪。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不同的人對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釋。從一個人對待“言”與“行”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到他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敗與否。
“言”與“行”,永遠值得人們深入思考。
解剖:本文在圍繞“言,往往是行的先導(dǎo);行,往往是言的實踐”這一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過程中,分別對“言”在“行”前、“行”在“言”前、既“言”又“行”、不“言”不“行”這四種類型加以分析評價,所采用的正是并列式分層論述法,從而使文章顯得條理分明,思路清晰。
例文二:
習慣
這是一條千百年來束縛著中國人的枷鎖!
這是一頭吞噬了億萬個生靈的猛獸!
然而,這又是為許許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開他們的頭顱,清晰可見的雕刻著兩個大字——習慣!
讀書便是“四書五經(jīng)”,重病便依《本草綱目》。要出門嘛,好,老規(guī)矩,請祭祀祖宗。
習慣嘛,這便是習慣,便是信條,根本不必問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這樣過的,你的祖父和父親是這樣過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經(jīng)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會心寬體胖,這就是祖宗所賜予的福吧!
也許你的祖先們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為自己保持了長久的習慣沾沾自喜:飯前一支煙,飯后百步走。辦事則可以翻翻以前的記錄,照這樣辦,是不會出錯了。這樣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學傻瓜那樣,吃力不討好,人財兩空。
這樣的生活不知經(jīng)歷了多少年。如同一雙魔爪,吞噬了無數(shù)人的心靈,養(yǎng)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廢物。
然而死水也不會沒有波瀾,總是不斷的會有人對這習慣產(chǎn)生疑問,想沖破這以千百個“習慣”織成的巨網(wǎng)。無數(shù)人失敗了,被吞食干凈。但也終于有些人勇敢地劈開荊棘,歷盡千辛萬苦,他們留下的,有鮮血和淚,然而也有喜悅——開拓者的沾著眼淚的喜悅。
千百年來,地球總被認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習慣的人將永遠也領(lǐng)略不到哥倫布到達美洲,麥哲倫環(huán)航地球的豪情。同樣,要是沒有達爾文的數(shù)十年艱苦的探索,沒有他對上帝造人的懷疑,恐怕就將在教堂中手捧《圣經(jīng)》來領(lǐng)悟生物的起源了吧!
再設(shè)想一下,要是沒有本世紀初胡適之、陳獨秀、周樹人、郭沫若等許許多多有志之士沖破舊中國數(shù)千年來傳統(tǒng)的文言文的束縛,沒有他們對新文化、新思想堅定的探索,現(xiàn)在中國的文學又會成為什么樣子呢?
然而要拋棄舊的習慣,就不免會有犧牲。如第一個打破人心臟禁區(qū)的塞爾維斯,一心要向人們揭示行星運行奧秘的布魯諾,以及為了探索放射性而過早逝去的波蘭的瑪麗?居里,丹麥的羅茲,美國的沃森。
但這與那些為習慣所埋葬的人們不同,這些先驅(qū)者的英名將永遠長存,他們的墓碑將永不磨滅!
眼前,我仿佛看見:一盤巨磨碾著一顆顆心臟,在周而復(fù)始地轉(zhuǎn)著,轉(zhuǎn)著;一條崎嶇蜿蜒的山道,盤旋著通向山頂,兩旁卻盡是先人留下的鮮血。
我愿保存我的心臟,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與先驅(qū)者相伴。
我愿“習慣”這個詞永不存在!
解剖:本文在論證過程中,對照分析了對待“千百個‘習慣’織成的巨網(wǎng)”的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對立的行動和不同的結(jié)局。正是這種對照式分層論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擊傳統(tǒng)陋習,熱情歌頌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論點顯得既鮮明突出,又充分有力。
例文三:
說疑
未解之惑,未識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謂之“疑”。在客觀事物面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這個“疑”字??茖W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有所發(fā)明。
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茖W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造,技術(shù)上的重大發(fā)明,往往就是從“疑”開始的。
“蘋果為什么落在地上?”這個“疑”,對于探索“萬有引力”的牛頓曾有極大的啟示:“水開了,壺蓋為什么跳出來?”這個“疑”,使瓦特發(fā)現(xiàn)了蒸汽的力量:“掛燈搖擺幅度不論大小,為什么時間都是一樣?”這個“疑”,使伽利略發(fā)現(xiàn)了等時性原理。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皆是人們生活中慣常所見,然而,尋常人熟視無睹,唯有具有探求精神的人對此產(chǎn)生“疑”,努力探求,以至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宋朝思想家張載說得好:“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疑似之跡,不可不察”。見“疑”,決不可“諱疑”,而應(yīng)當“解疑”。見疑不疑,主觀臆測,強不知以為知,那就會走到真理面前卻失之交臂,悔恨終身。利比息在研究從海藻中提取碘時,發(fā)現(xiàn)在母液底部,沉著一層深褐色的液體,具有刺鼻的臭味。利比息想當然,認為這只是“氯化碘”。后來,法國波拉德在做同樣的試驗時。對深褐色的液體細加研究,發(fā)現(xiàn)它不是“氯化碘”,而是一種新的元素——溴。這件事對利比息教訓很深。他在自傳中提到這件事說:“從那以后,除非有非??煽康膶嶒炞鞲鶕?jù),我再也不憑空地自造理論了。”
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學,也要敢于疑。亞里士多德曾斷言c物體從高空落下,“快慢與其重量成正比”。這個斷言,流傳了一千八百年。伽利略卻要重新用實踐來檢驗它是否是真理。他拿著兩只大小不同的鐵球,跑到比薩斜塔上往下扔,一次次實驗,結(jié)果證明亞里士多德的斷言是錯誤的。不僅如此,伽利略還從中掌握了物體的運動軌道,推動了力學的發(fā)展。敢于對權(quán)威的結(jié)論見疑,才有希望穿破未知的障翳,打開真理的大門。不懷疑“電磁波穿過空氣層就會一去不復(fù)返”的結(jié)論,馬可尼就不可能設(shè)法不用導(dǎo)線把信號送過大西洋,開創(chuàng)無線電事業(yè);不懷疑格林關(guān)于人體血液“遍布全身就在體內(nèi)消耗干凈”的說法,哈維就不會發(fā)現(xiàn)人體血液是循環(huán)的真理;甩磁場、原子能的發(fā)現(xiàn),相對論、量子論的提出,生物進化論、元素周期表的創(chuàng)立,不都是敢于向權(quán)威的錯誤論斷挑戰(zhàn)的結(jié)果嗎?
“疑”,就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就是提倡科學的探索,不隨主觀臆測亂下判斷,不被陳規(guī)舊章捆住手腳,敢想、敢干、敢于在科學上“掀翻天地重扶起”。這不是虛無主義者的懷疑一切,而是不執(zhí)迷于一切權(quán)威的結(jié)論。在進入新世紀的今天,我們都要敢于“疑”,善于“疑”。
例文四:
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出自《后漢書》,它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一個人要想在事業(yè)上取得成功,立志是至關(guān)重要的。有了堅定的志向,最終是能成功的。
這個道理已經(jīng)被無數(shù)的事實所證明。就拿敬愛的周來說吧,他從小就立下為中華崛起、騰飛于世界而奮斗的堅定志向,在以后半個多世紀的革命生涯中,他歷盡艱辛,出生入死,終于和無數(shù)的革命前輩一起,推翻了舊中國的黑暗統(tǒng)治,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使中華民族得以騰飛于世界。中國女排的經(jīng)歷同樣說明了這個道理。中國女排的健兒們?yōu)榱苏駣^國威,為了促進人類的體育事業(yè),她們刻苦訓練,頑強拼搏,終于三次登上世界冠軍的寶座,實現(xiàn)了“三連冠”的宿愿。相反,在中外歷史上,那些無志而一生庸庸碌碌,無志而敗事的人也是屢見不鮮的。由此看來,“有志”的重要性是很顯然的。蘇東坡說:凡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韌不拔之志”。
但是,我們也看到這樣的事實,有的人雖然也“有志”,但是他們不能獲得成功。其中的原因有兩個,—個是他們的志向是違背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不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外一切反動派的根本目的都是與人民為敵,都是妄圖阻止歷史向前發(fā)展,因而總是以最后的失敗而告終。有些人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腦后,專打個人的小算盤,他們的所謂“志”,從根本上來說,也是不合時代要求的,因而也是難于實現(xiàn)的。其二,有的人的志向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但是他們不去作出相應(yīng)的努力,因而“空懷壯志”,到頭來也是一事無成。
為什么“有志者”會“事竟成”呢?因為他們懂得“有志”與“事成”之間還有一段漫長的路,因而能自覺地奮斗,走完這段漫長的路,到達勝利的境地。日本民族有一句諺語: “決心成功的人已經(jīng)成功了一半。”這諺語固然告訴我們“決心成功”即“有志”的重要性,但是也意味著“決心成功”并不等于成功。要把“一半”變成“全部”,還得靠人們?nèi)^斗。因此古今中外的有志之人,總是既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又有腳踏實地的奮斗精神的。蘇聯(lián)英雄奧斯特洛夫斯基,為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yè),即使在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以后也奮斗不息,寫出著名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著作,鼓舞了一代代的年輕人去為理想而奮斗。“當代中國的保爾”張海迪也是這樣的人,她也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高爾基說得好:“—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也是真理。”(《論文學》第340頁)今天,我們的目標是建設(shè)富強繁榮昌盛的國家,這個偉大的目標,已經(jīng)激發(fā)起,并將進一步激發(fā)起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有了億萬人民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艱苦奮斗精神,我們的事業(yè)一定會獲得成功。
解剖:這兩篇文章都是用分層論證的方法寫的議論文。第一篇文章《說疑》,本論部分圍繞中心論點,確立了三個分論點,安排了三個層次。第一層論證“科學上的重大突破,理論上的重大創(chuàng)造,技術(shù)上的重大發(fā)明,往往是從‘疑’開始的”;第二層論證“見‘疑’,決不可‘諱疑’而應(yīng)當‘解疑’”;第三層論證“對前人留下的‘已知’成果,要善于學,也要敢于疑。這三個層次是按照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來安排的。全文從解釋”疑“的含義入手,提出中心論點,到對”疑“的精辟結(jié)論為止,首尾呼應(yīng),中間層層深入地展開論證,條理清晰,顯示了很強的邏輯性,是一篇運用遞進式分層論證的好文章。
第二篇文章《有志者事竟成》是一位高二同學的習作。作者對“志”進行具體分析,指出各人的“志”有的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有的是違背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有的是專替?zhèn)€人打算的。這些分析都是應(yīng)該肯定的。
但是作者沒有認真提煉分論點,沒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因而文章的層次比較混亂。第—段提出論點以后,第二段用典型事例作論據(jù),證明有志者事竟成,這是可以的??墒堑谌螀s去分析有的人雖然有志卻不能獲得成功的原因,第四段又不加分析地說明只要不斷努力,有志者就能成功。這樣在認識上就不能自圓其說,行文不連貫,因而文章的條理不清楚。這種條理不清,反映了作者邏輯思維的混亂。
這篇文章可以作如下調(diào)整:引論部分交代題目的出處,點明“志”的含義,推出中心論點,然后分四個層次進行論證。第一層,有了堅定的志向,就有了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堅強的事業(yè)心,因而就有可能獲得成功,第二層,“有志”不等于成功,要成功還得靠自己去奮斗;第三層,新的時代為我們開辟了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第四層,分析某些“有志者”不能獲得成功的原因。這樣處理,可能比原文好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