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增在《長征》中,為我們大家描繪了那段斑斕宏大的歷史。中華兒女為了反抗強暴、尋求民主自由、探索國富民強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他們在最艱苦的地方,遇到最復(fù)雜的危險,用生命和鮮血筑起了中國人立身安命的高聳的脊梁。他們以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偉氣魄,旨在圓百年國人擺脫苦難屈辱歷史、振興中華的強國夢,唱響了一曲激動人心、催人奮進的交響樂。
從紅軍領(lǐng)袖,到各級將領(lǐng),再到普通一兵;從革命勛臣,到巾幗英雄,再到陽光少年,作為紅軍長征的參與者,他們用最堅強的人類意志,架構(gòu)起最雄偉最堅固的信仰長城,為了國富民強,為了讓更多的中國人民能夠過上幸福舒適的生活,向著一切反動勢力發(fā)起自己不屈服的反抗,將革命圣火的種子播撒在大半個中華大地上,中國脊梁的形象因此而更加高大偉岸。
朱德,紅軍的總司令,在長征的過程中,他頂住一切壓力,團結(jié)一切愛黨愛軍的力量,同一切分裂黨分裂紅軍的勢力作最堅決的斗爭。最終,他不僅帶領(lǐng)軍隊成功到達陜北,擺脫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圍剿,而且還將革命意志最堅決的紅軍骨干帶到了了陜北,為保存
軍隊的實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王樹增用深厚的筆力,再現(xiàn)了朱老總英勇的形象,同時,還將朱老總最樸實卻最典型的語言用倒敘的手法展示出來,讓我們明白,朱總司令能夠成為我黨我軍高級指戰(zhàn)員,就在于他一旦抱定了參加中國革命的信念,就會為做一個最堅定的布爾什維克而不屈戰(zhàn)斗。書中插入一個細節(jié):朱德在南昌起義爆發(fā)之后,黨的軍隊面臨分裂危機之時,他站了出來,講了最樸實同時又是最能感染人的一句話:“不愿意繼續(xù)奮斗的可以走;繼續(xù)革命的留下,我是要繼續(xù)革命的。”結(jié)果,大部分士兵選擇了留下,繼續(xù)完成他們心目中的革命事業(yè)。有了這次堅定信仰的表達,有了這次軍隊力量的保存,我們就可以理解,在長征這場考驗人心靈與身體的戰(zhàn)爭中,朱德是怎樣的用具有號召力的魅力感染了越來越多的人,并且堅決地同各種惡勢力包括艱險的自然條件發(fā)起最有力的一擊。
作為紅軍長征的先遣隊,以蕭克為首的第六軍團提前進行突圍,率先長征。他們不僅要攜帶十分珍貴的戰(zhàn)時用品,而且還要與兵力優(yōu)勢遠遠高于自己的敵人進行最殘酷的搏殺。“組成第六軍團的絕大部分是湖南籍士兵,平均年齡不超過二十歲,其中還有十名女性,他們幾乎攜帶者根據(jù)地的一切,包括兵工廠的老虎鉗子,印刷廠的石印機,醫(yī)院的醫(yī)療設(shè)備,甚至還有病床的床板,發(fā)電機、脫粒機和磨面機。”這樣,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中國紅軍是在怎樣負重的情況下開始長征的,而且還要去面對殘酷兇險的敵人。
作為我們最可愛的人,普通士兵仍然是起到了最英勇的排頭兵的作用。他們不僅要與惡劣艱難的自然條件作斗爭,還要與兇殘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