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最新
清明節(jié)這天,爸爸經(jīng)不住我的軟磨硬泡后,終 于答應陪著我出去踏青。我們順著蜿蜒曲折的田間小路,走走停停。清澈的湖面十分平靜,靜得像一面鏡子,兩旁的水草長得十分茂盛,草叢中央長著不知名的小野 花含苞欲放,綻放出動人的色彩。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供大家學習。
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1
三月的清明,江南總是在紛飛的雨里,草在枯黃里露出淺淺的綠意,更讓人覺得這個時節(jié)的委頓。野外祭祖的人們,用刀斷去墳頭枯萎的草木,擺上幾碟粗陋或者精致的祭品,放一掛或長或短的鞭炮,看著鞭炮的煙塵飛入四野的雨霧中,心緒便也就凄涼如這曠野里漫漫的風。心中總會有絲淡淡的莫名的哀愁,不甚強烈,卻也揮之不去,就這樣在心頭繞著、糾纏著。這幾天的天氣很是不錯,不知道,清明節(jié)那天,紛紛的細雨是否會如期而至。仿佛有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這場雨,更是這雨襯托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念.
一路上,我們再次聞到農(nóng)村獨有的風味——“空氣清新”。在繁華的城市里什么都好,唯獨空氣受著工業(yè)的影響而變得到處都蒙上一層煙霧,讓這天空慢慢地變成灰色,那清新的味道從此在城市里消失。回到這里,感到在我們頭上的天空是那么的藍,白云是那么的白,我真想永遠的生活在這片天空下,享受在城市聞不到的泥土的味道??赐晏炜?,再看看在我身旁的山,真是不能聯(lián)想。山上,一棵棵野松挺拔的生在懸崖陡壁的土里;一簌簌映山紅向我們吐出它的新枝,在春天的陪同下,花蕾漸漸的長出來,仿佛在向我們報到春的來臨;梨樹的枝頭上長滿白梨花,在春風的呼喚下把它小小的花瓣灑入人間,在路上鋪上一條白色大道,好像正歡迎著我們在它這里通行。春天的氣息注入到我的腦海間,讓我心曠神怡。
觀賞完美好春光后我們上山,在老家沒有水泥路,我們只有踩著泥膩的山間土地一步一步的奮力的向上攀登。
終于到太公、太婆和爺爺?shù)暮夏骨埃覀兯兴械娜硕际敲C然起敬,直立在他們的合墓前面。爸爸遞給我一根已經(jīng)燃燒起來的香,香在不時的向外冒著煙,那香味是那么的濃重,讓我一聞到這樣子的香味,馬上顯示出一副沮喪,而又難過的樣子。我們所有的人的手里都拿著香,一起為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爺爺鞠一個的躬,以表示我們對他們所有人的崇高的敬意。
我們拜完之后,就開始給在”九泉之下”的太公、太婆和小爺爺燒在陰間的鈔票,爸爸知道他們很會玩麻將,就多燒一些給他們,有一億的,有兩億的,有一百萬的大鈔票,還跟他們說:"人人都有不要搶?!蔽乙宦犨€好玩,他們有這么多錢一年也花不完,還用搶什么呢
清明節(jié)不愧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tǒng)節(jié)日啊,是那么的有意義,那么的有趣。又有活動,又有學問,是一個與其他節(jié)日不同的節(jié)日。比西方節(jié)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2
說起“清明”,不管垂髫孩童、還是龍鐘老太,都會吟起這首詩: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轉(zhuǎn)眼間,清明節(jié)又來到,可惜天不作美,讓人斷魂的清明節(jié)竟沒有讓人斷魂的雨。今年的清明節(jié),沒有往常的雨紛紛,也沒有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切都仿佛與往常一樣,沒有什么區(qū)別。從手機朋友圈看到,有些地方的確真的進入到了清明節(jié)的氛圍,踏青、聚會、祭拜,小雨初霽,空氣甚清,微徐徐,黃綠交錯的世界里,搖啊搖,脫去黃衣,露出綠皮。那一簇簇的鮮,黯淡了一山春色。而我們這里一如既往的時寒時暖變化無常,但是,盡管這樣,似乎所有的人隨波逐流的進入春天那個節(jié)日的角色。
其實祭祀是一種文化,提醒健在的人,記住遠去的人。人們平時不見得會記得住身邊的和逝去的人們,只有像清明這樣的節(jié)日里才會去緬懷,去想起。就跟人們所說人生不長壽,何事不重來?
自古清明游,騷客賦閑愁。人世有代謝,枉自多煩憂。自嘆人生短短幾十載,不憶往事看祭臺。然而身后靈臺一柱香,兒孫晚輩情意長。笑呵呵的談古論今,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踏青,祭掃,仿佛人世間的哀與樂都交織在這清明節(jié)。緬懷追思的心緒,清新明快的聚會各種心境匯聚在一起。
恍惚間,想起了見一面我們就少一面這句話。當時聽到這句話莞爾一笑,總覺得是一句笑話,總有我們這么年輕,隨時有機會見面理由。但是在社會摸爬滾打的我們,突然發(fā)現(xiàn)我們真的錯了,時間來幫我們證明了我們是多么的幼稚,年齡隨著皺紋慢慢的浮現(xiàn)在臉,我們沒有彼此的珍惜,錯過了時間。忽然發(fā)現(xiàn)自己好像老了,不知不覺中感到了人生的疲憊。驀然回首時,人生的路上已經(jīng)走了這么遠,這么的久遠。
時間不會停止,生活還要繼續(xù),生命沒有歇息,就必須奮戰(zhàn),過去的終究過去了,就算有時光機器,發(fā)生過的事情也只能成為永遠的回憶,成為歷史;開心也好,煩惱也罷,一切都成為了我們永逝的青春,所以,如果有機會,我們一定要珍惜,因為不知道今天過后下一次的相見是什么時候。
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3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到清明節(jié),我就會想到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以前年紀小,老年人不主張小孩去上墳祭掃。今年,清明我有幸與父親去公墓祭奠太爺、太奶,寄上一份晚輩的深深緬懷。
清明節(jié)早上,我便與父親早早地起來,驅(qū)車來到爺爺家接爺爺奶奶。從樓上取出準備好的供品、鮮花、紙元寶和冥幣。于是,我們四個人便啟程去北鎮(zhèn)廖屯公墓。
早晨,晴朗的天氣,雖沒有詩中描寫的紛紛細雨,但有涼涼的春風吹拂。我平時也沒有起床這么早,穿的比較單薄,不時地打一個寒顫,我好久沒出遠門了,一路上我沒一絲困意。奶奶又對我和父親講述了已故太爺太奶的音容笑貌,陳年往事。我聽得特起勁。過去的事有些是三四十年前的了,其中的生活艱辛,對于生于九零后的我可能沒能全部理解,但通過奶奶將近一小時的講述,我腦海里浮現(xiàn)了許多情景,使我就、覺得,太爺、太奶依舊活在我們身邊。我暗想,太爺、太奶,您們在天堂那邊還好嗎?
一路上,父親將車開得平穩(wěn),也許是心情沉重的原因吧。一個小時,我們來到了公墓的山腳下的空地中停滿了大小的車,行人手持鮮花,絡繹不絕。遠遠地就聞到燒冥幣的味道。偶爾,驚聞刺耳的爆竹,嫩綠的小草從土里像衛(wèi)士一樣肅穆地站在那里。有些公墓上已擺好鮮花與供品。人們忙著祭祀先人,各個表情凝重,有些人眼圈紅紅的。
我們四人找到太爺?shù)墓?,擺好供品,鮮花和香爐。父親教我點好三柱香并行了跪拜禮。我的思緒便隨著父親點好的紙錢飄逸。由于紙錢多,爺爺又用木棍撥弄著紙堆,怕燒不盡,收不到。父親站起向公墓院子四周扔了一些燃燒著的紙錢,同時說:“我爺爺、奶奶腿腳不好,你們(注:你們指孤魂野鬼)別跟他們搶?!蔽业难蹨I差一點流下來?;馃煤芡?,山上的風不時的將紙灰吹起,烘烤著我,我通身暖和。這暖和好比是來自太爺?shù)膿肀?。我心里默記著……我學著父親的樣子也去將紙元寶點燃,我雖沒能說上幾句話,但我內(nèi)心對太爺還是挺想念的,也許是血濃與水的緣故吧!我主動拿著掃把將公墓小院打掃一番。爺爺、奶奶看著我輕盈的動作,向我投來贊許的目光。大概是按民俗與傳統(tǒng),李家后繼有人來延續(xù)香火的緣故吧!
祭奠完畢,在回家的路上我沒說太多的話。我感到我長大了,我有大收獲。我決定每年清明都來為太爺、太奶掃墓,并對他們說,您們在那邊還好嗎?
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4
追溯起清明節(jié)的源頭,那就有些不得了了。據(jù)歷史,是因為清明節(jié)在寒食節(jié)的前一天,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兩個節(jié)日合二為一,索性直接過清明節(jié)了。而清明節(jié)主要活動便是祭祀,是由帝王將相家流傳下來的,民間紛紛模仿,形成了清明節(jié)的主要活動。在鄉(xiāng)下的過的清明節(jié)比起城里來,更為傳統(tǒng)。
最傳統(tǒng)的掃墓,是要親戚們都到墳前清掃,除去墳前雜草。而墳頭的雜草不可以拔,還得栽花花草草,鄉(xiāng)下有傳說稱誰的墳頭草長得旺,誰的子孫后代有福氣。許多農(nóng)戶將這一習俗看得十分重要,體現(xiàn)了中國人重孝道的精神,若是誰家墳前荒草多了,便會被別人取笑。除此之外,行祭祀禮還有個一直都在進行的活動,那便是“掛青”。在城里的公墓或許有些少見,但在鄉(xiāng)下幾乎是必有的活動。掛青便是在墳頭插上枝椏,在枝椏上掛三條白色的草紙,若是直系親屬,得掛五條。
剛死去一年的還得掛彩色的,配上花圈立在墳頭兩邊。祭祀的時候家中必須留下一個女人洗碗,上墳的女人只準燒紙,不許燒香。有的對死者感情深厚的,還會燒包袱。便是把陽間的包袱燒掉,以為這樣便可以寄去陰間。這是因為封建迷信,直至今天,已沒有多少人家還燒包袱了。總之,說起來這些禮節(jié)繁瑣至極,我也只歸得來一二條。等傍晚時候,農(nóng)戶基本上都掛完了青,這時候便可以看見誰家墳頭的白草紙多,預示著這個死去的人子孫后代多,且孝順。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比賽了。但對于少部分的人來說,這是他們盡孝道的方式,也不可說這是什么虛榮的比賽。
說起美食的話,清明果是最為出名的,但在鄉(xiāng)下,他們稱作“清明團子”或“清明餅”,少數(shù)南方地區(qū)稱“清明粑”。都是用清明草混糯米粉做的`,但并不是清明果。清明果外形似餃子,清明團子外形似饅頭。且清明果注重味道,清明團子注重一個“飽”字,吃一個基本上便可以飽腹了。因為在鄉(xiāng)下干活需要許多勞力,人們追求的往往不是味道了,是這些較實惠的食物。農(nóng)婦們做起來也省時,捏成團子便可,不用做花之類的,所以清明團子對于鄉(xiāng)下來說,要實際得多。如今,許多習俗在鋼筋水泥的城市里,已經(jīng)快要泯滅完了。于我來說,我更偏喜鄉(xiāng)下的節(jié)日,過得十分傳統(tǒng)。
言而總之,不過都是人們懷念先人的方式,雖各有不同,卻沒有相互影響。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應該是體現(xiàn)在這類傳統(tǒng)節(jié)日上吧。
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5
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于清明節(jié)的詩。清明節(jié)是24節(jié)氣之一,是一個傳統(tǒng)的民俗節(jié)日。每當?shù)角迕鞴?jié)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jié)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說起。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著,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以清明踏青話題作文最新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