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在中國發(fā)展受到哪些宗教影響
茶道在中國發(fā)展受到哪些宗教影響
中國茶道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它受到儒、釋、道等諸多哲學思想的影響和滲透,使其內涵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的宗教影響,一起來看看。
茶與道教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固有的宗教。自東漢順帝漢安元年(142)道教定型化之后,在名山勝境宮觀林立,幾乎都栽種茶樹,宮觀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為祈禱、祭獻、齋戒,以及“驅鬼捉妖”的祭品。同時,茶對人體的功能也在道教門徒的宣揚下被人重視。道教對茶的傳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自然"的理念導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與茶的自然屬性極其吻合,這就確立了茶文化虛靜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隱逸",即是在老莊虛靜恬淡、隨順自然的思想上發(fā)展起來的,它與茶文化有著內在的關聯(lián);隱逸推動了茶事的發(fā)展,二者相得益彰。
道教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表現(xiàn)為人們在飲茶時對自然的親近,在思想認識、情感上與自然的交流、對話。茶人在飲茶的同時,希望在人格上能與自然相比擬,并通過茶事實踐去感悟大自然的規(guī)律,去親近去契合大自然,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凈、恬淡、寂寞、無為。在茶人看來,自然的萬物都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都是有生命力的,都是親切的、可愛的,這也正是吸收了道家思想的自然理念所至。
正是由于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使人們心里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和眷戀,使人們有著親近自然、回歸自然的強烈渴望。道家的另一指導思想是尊生樂生,道家認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快樂的事情,為了讓自己更加快樂,不是消極地等待來生,而是主動適應自然規(guī)律,把自己融合在自然中,做到天人合一。道家對養(yǎng)性與養(yǎng)氣很重視,把它們看成是養(yǎng)生的真正目的,道家品茶主要從養(yǎng)生貴生的目的出發(fā)。道家主張靜修,認為茶是清靈之物,為草中英,通過飲茶能使自己的靜修得到提高,從茶道中悟出天道、人道,于是茶成了道家修行時的必需之物。
茶與佛教
佛教的興盛發(fā)達,對茶的廣為傳播和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佛教的修行方法是:戒、定、慧。定、慧就要坐禪,禪是靜慮之意。佛教禪宗大興后,僧俗信徒都得坐禪。茶所具有的興奮破睡、止渴生津等功能,以茶待客的習俗,很能適應佛教僧俗信徒守戒坐禪的需要。唐代開元時,由于大興學禪,夜間不睡不食,只許飲茶,輾轉相傳,形成“人自懷挾,到處煮茶”的風俗。唐代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百丈禪師懷海(公元720-814)整頓和建立了新的禪宗戒律,鼓勵僧徒坐禪,飲茶成為僧徒每天不可缺少的生活大事,形成了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宋代不少敕建的禪寺遇有朝廷欽賜大衣(袈裟)錫杖之類的慶典或特大的祈禱會時,往往就用盛大的茶禮款待賓客。這種茶禮不僅推廣到各佛教叢林,也傳播到蒙藏一帶佛教另一支派喇嘛教地區(qū)。佛教在中國興盛時,僧人在寺廟的附近廣植茶樹,精采細制,并十分注意烹茶技藝,以招待施主香客。
日本茶葉起源于中國。日本茶葉的傳播發(fā)展,從栽種、制造到飲用,無一不與唐宋時代日本來華留學的僧侶有關。在日本歷史上吃茶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公元729年(唐玄宗開元17年),也就是日本圣武天皇天平元年,日本朝廷召集百名僧侶在宮廷講經(jīng)賜茶,很象中國古代寺院舉行的茶禮。相傳唐代,最澄和空海等日本名僧,曾從中國帶去茶籽,在日本廣為種植。最澄于公元805年(唐貞元21年)回國時,從天臺山、四明山帶去了當時風行的不少餅茶和茶籽??蘸T鴰状瓮等毡竞椭袊矌チ瞬簧亠灢韬筒枳?,并傳去了制茶法。
茶與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世界上主要分布于西亞、北非和東南亞各地。公元7世紀中葉傳入中國后,教徒大多集中在中國西北邊境少數(shù)民族集居的地區(qū)。伊斯蘭教戒律森嚴,酒是禁用的,而茶是被提倡的,認為茶能給人以一種道德的修煉,使人寧靜清心。加之,中國居于西北地區(qū)的民族多以放牧為生,多食牛羊肉,吃蔬菜很少,因此飲茶就顯得更為重要。西北地區(qū)的回族人民多飲用罐罐茶,方法是在粗陶罐中煮茶。用茶量很大,茶汁很濃,有助于去油膩,助消化,成人每月消費可達1千克左右。
伊斯蘭教在中國北方及西北邊疆的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撤拉、東鄉(xiāng)、保安等民族地區(qū)傳播最廣。這些地區(qū)大部處在高原地帶,氣候寒冷,以畜牧業(yè)為主,并以乳肉類為日常主要食品,蔬菜奇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逐步認識飲茶不僅能生津止渴,且有解油膩助消化等功能,加以伊斯蘭教戒律是不能飲酒,于是以酥油茶、奶子茶等敬客,蔚然成風。不少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如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埃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都是如此。
茶道在中國發(fā)展受到哪些宗教影響相關文章:
1.中國茶文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