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對茶文化的認識的1500字范文(2)
淺談對茶文化的認識的范文篇4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于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fā)出的清脆,有如鐘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里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于是也試著去品嘗。盡管苦澀繞于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tài)。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于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淺談對茶文化的認識的范文篇5
“茶文化”雜感
時下有很多人都在談論茶文化,雖然不見得真正熱衷于茶文化的學習,也不見得有著真思考和真熱愛,但談卻總是愛談的。好像在他們漫不經心的說說道道中就真的能為自己說道出一個活生生的“茶文化”來一般。
在開口談茶文化之前。至少的態(tài)度,是要先問問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的社會為什么會有以及需要這么個“文化”?其次是要弄清楚中國文化的特質是什么。它與西洋文化的區(qū)別在哪里?然后才能對茶文化有個真的思維和認識。毫無疑問,茶文化是屬于道地的中國文化范疇,如果弄不明白中國文化之特質所在而去談茶文化。大概開口前后都是稀里糊涂。
在我們這個時代,經??梢杂鲆姺N種“中西文化交流”之類的活動,但總體給人的感覺是,他們的立意,好像凡是傳統(tǒng)的、保守的、物質落后的那些東西就統(tǒng)統(tǒng)歸于中國,而新鮮的、開放的、創(chuàng)新的那些元素,則多是來自西方的某種精神。而很多人還常常會以我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明”和儒釋道云云的為榮,并擺出姿態(tài)要致力于向西方傳播我們的這種文明。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只是依傍于我國先賢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遺產而吃祖宗飯。把有形物質層面上的古玩字畫、建筑服裝、曲藝園林、語言民俗以及“茶文化”等等之類的所謂“中國風”,引為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某種驕傲,以此獻媚于西方。好像這樣便壯了膽氣,便可以當老師,便至少有資格做個西方的好學生,有了某種心理的平衡一般。在中國人面前,他們會去代言西方的種種“優(yōu)秀”和“先進”,而在西方人面前,他們又代表了中國的“傳統(tǒng)”和東方情調以及儒釋道的“甚深智慧”云云。
這實在不是在傳播我國的文明,而是一邊利用祖宗,一邊與西方人做種種物質和精神上的交易。他們往往也會在中國人面前取笑或鄙夷一下西方人,以證明自己終究還是個中國人。這些人往往是對中西方都談不上喜歡也都根本不研究的人,他們只是偷懶式地愛占各種便宜罷了。
那么或許有人會問,那按你說應該怎么個做法才對,難道這些不是我們的文化,不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對外交流嗎?難道讓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國還會有錯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的文化究竟是什么的時候,你怎么去繼承和交流,你讓西方人來了解什么?你只是為了交流而生搬硬造出一個“交流”罷了,目的不在交流而是在交易。
我們當然也知道中西文化肯定是有大不同的,但也只是停留在含含混混的知道上,至其根本不同處在于哪里。卻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至于人的長相性格、服飾語言、建筑生活,乃至學術宗教,諸如這些,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了嗎?若是這樣,那這些所謂的“不同”,只要稍有接觸。傻子都能看得出來,也都能“研究”得出來,哪里還需要有那么多的專家學者之流前仆后繼地去著書立說和“促進交流與合作”?
這些所謂的中西方的“不同”,我們中國古人稱之為“象”,是形而下的一些表面現象而已。通過這些“象”,雖然的確是可以“格物致知”而明了其背后深刻的“道”和“理”,但我們只停留在這各種“象”的上面,把這個“象”玩得不亦樂乎,玩得得心應手。這是講道理的事情嗎?
因此,要我說來,那些真正喜愛茶文化的人,是一定會有甚深思考的,絕不會忙于做各種表面文章。因為至少要面臨的思考就有這么三個大要素:其一,要厘清中西方文化根由之不同處;其二,要在各種紛繁雜亂的信息中明了中華文化之正統(tǒng)所在;其三。要清楚古今時代境況之差別。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對中華茶文化有一脈之相承,也才能夠有可能真正談對了茶文化。
常讀古書的人大概會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書籍中,是找不到連在一起的“文化”這么一個詞語的。“文化”這個詞,是近代從英文中翻譯而來。而近代中國先賢們翻譯外文的初衷,只是迫于“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勢,是為了了解突如其來的我們當時實在難以理解的西方器物文明,以便能與其做文明上的溝通,也以便能正面迎接其挑戰(zhàn),而從來就不是為了向他們去學習云云,一味引進他們的所謂“文明”。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鴉片戰(zhàn)爭,然后是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然后是百日維新君主立憲的嘗試,之后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最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新中國。
所有的這些努力,前仆后繼,蕩氣回腸,都是因為我們的先賢們深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深刻了悟我們中國文明的本質優(yōu)越,因此為了解決中國所驟臨的這個“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問題而所做出來的種種思考、嘗試和變革。他們絕非是因為受了“教育的洗腦”然后為了去愛國而造作地“愛起了國”。而是真正理解和清楚地看見了我國文明優(yōu)越性之所在和之所以然,因此而做出了一種理智上的決定。而正因了這份深刻的理智,他們的奮斗才是勇往直前的,他們的情感也才是真情流露的。先賢們的這份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苦心,現在的這許許多多盲目熱衷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各種活動的人們,能否真正理解倒在其次,但至少不應該完全地罔顧茫然。還找各種各樣不成體系的新潮的西方式的“理論”和“價值”,為自己的內心找依靠,也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解——所謂“人權自由民主個性”之類云山霧罩的空口搶白。
近代用來翻譯英文的“文化”一詞。在我國自己的典籍中自有其出處和源流,只有先明白了這一關節(jié),明白了“文”和“化”在純正的漢語語境中的意味,才有可能會理解當時為什么選出這么兩個字組成這么一個詞來體現西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從而才能夠有機會真正地明白“文化”的前世今生。
然后,再來談談茶身上的“文化”。
淺談對茶文化的認識的范文篇6
關于茶藝培訓學習的個人心得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fā),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于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鑒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于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敬仰,終于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于行了。
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打開“茶道”這只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了,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幾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