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豪宅在哪
想知道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豪宅在哪嗎?下面由小編帶領大家認識一下。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豪宅在哪?
答案:努洛伊曼皇宮– 2150000平方英尺
文萊·哈桑納爾·博爾基亞,蘇丹的官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住宅。這個名字努洛伊曼皇宮意味著信仰光明宮殿和超過2000000平方英尺。努洛阿曼皇宮里,有1700多個房間,是國宴之地。
基本內(nèi)容
努洛伊曼皇宮
Istana Nurul Iman
如果想?yún)⒂^皇宮要在文萊的國慶日(2月23日)或在齋戒日月要結束后的開齋節(jié)前往,此時開放3天,還可以趁此機會排隊進去和蘇丹握手。金碧輝煌的宮殿十分華貴,每當傍晚時刻,金黃色的宮頂和皇宮河畔都是游客取景拍攝的好地點。
在這個君主制國家中,皇宮自然是最莊嚴和至高無上的地方。文萊的皇宮是世界最大的皇宮,也是文萊蘇丹的住所。
現(xiàn)任文萊蘇丹哈桑納爾·博爾基亞在國民中的威望很高,而且他有親民的作風。難怪文萊幾乎所有的公共場合,乃至家家戶戶都掛著國王和王后的畫像。
旅游小貼士
開放時間:國慶日(2月23日),開齋節(jié)(三天)。
交通:位于Tutong路上距離市區(qū)4公里,由于公交班次很少,所以還是搭水上計程車比較方便
國家介紹
國名
蘇丹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Sudan)
非洲大陸面積第3大國,國土面積1,886,068平方公里。曾是非洲蘇丹區(qū)劃自然地理環(huán)境(從前疆域)面積第一大國,2011年7月9日,蘇丹南部獨立,成立南蘇丹共和國,南蘇丹國土面積619,745平方公里,由此蘇丹土地面積由原非洲第一位退居第三位。)該國位于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國家的名字源自于阿拉伯語"Bilad-al-Sudan",字面意思為“黑(人)的土地”,首都喀土穆,曾被失敗國家指數(shù)列表評為“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國家”,歸咎于軍政府在達爾富爾戰(zhàn)亂問題上的專制統(tǒng)治。同時,南蘇丹于2011年舉行投票,就是否脫離蘇丹共和國的統(tǒng)治而獨立作出選擇。2011年2月7日投票結果公布,蘇丹南部近99%的民眾同意南部脫離蘇丹共和國。蘇丹總統(tǒng)承認和接受這一結果,同時美國在2011年7月承認蘇丹南部獨立,2011年7月8日,蘇丹承認南蘇丹共和國獨立。2011年7月9日,南蘇丹正式宣告獨立。
國旗
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2∶1??科鞐U一側為綠色等腰三角形,右側為三個平行且寬度相等的寬條,自上而下依次為紅、白、黑三色。紅色象征革命與進步,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屬非洲 黑色人種的南方居民(注;南部地區(qū)已于2011年7月19日獨立,成立南蘇丹共和國),綠色象征北方居民所信奉的伊斯蘭教以及繁榮、幸福。
歷史地理
早在4000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亞人在蘇丹建立了庫施王國。公元6世紀蘇丹進入____時期。公元13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蘇丹,伊斯蘭教得以迅速傳播,在15世紀出現(xiàn)了芬吉和富爾伊斯蘭王國。公元16世紀被并入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勢力范圍。 蘇丹(古努比亞)位于埃及和埃塞俄比亞之間,自古以來和這兩個國家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公元前3千紀的古埃及銘文上,發(fā)現(xiàn)了關于努比亞國家最早的記載。公元前16世紀到14世紀期間,努比亞的很大一部分地區(qū)被埃及侵占。在反埃及侵略的長期斗爭中,努比亞各族人民逐漸加強了聯(lián)系。
公元前12世紀末,形成了獨立的國家——庫施王國,首都納巴塔,故又稱納巴塔王國。公元前800年左右,納巴塔王國開始強大起來,占領了整個尼羅河流域,在埃及(第25王朝)確立了統(tǒng)治權。但是,納巴塔王國的強盛沒有多久,很快就從埃及被趕出來。公元前6世紀中葉,納巴塔王國將首都從納巴塔南遷至麥羅埃(今喀土穆北),從此,又被稱為麥羅埃王國。公元1世紀左右,麥羅埃王國繁榮昌盛起來。麥羅埃地處東非的交通要沖和貿(mào)易樞紐,同埃及、埃塞俄比亞、印度、西亞等地都有貿(mào)易來往。在麥羅埃出土的中國銅鼎,說明當時麥羅埃王國同中國也有文化交流。4世紀,麥羅埃的統(tǒng)治者們發(fā)生內(nèi)訌,削弱了國家的防衛(wèi)力量,曾一度被強大起來的阿克蘇姆國家所征服。6世紀中葉,從埃及傳入____,并成為麥羅埃國家的正式宗教。不久以后,麥羅埃分裂為兩個基督____:穆庫拉和阿羅亞。前者以東古拉為都,故又稱東古拉王國;后者建都索巴。后來,穆庫拉國并入埃及,阿羅亞暫時保持獨立。
早在公元前后,就有一部分阿拉伯人從埃塞俄比亞進入努比亞,建立殖民點。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以后,在8世紀中葉曾侵入努比亞,直到13世紀才最終征服努比亞全境。從此,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在努比亞廣為流行;伊斯蘭教逐漸排斥了____。努比亞日益伊斯蘭化和阿拉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