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民俗文化 > 傳說 > 火把節(jié)的經典傳說故事

火把節(jié)的經典傳說故事

時間: 玉珊879 分享

火把節(jié)的經典傳說故事

  火把節(jié)是一些少數民族的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ji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火把節(jié)的傳說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火把節(jié)的傳說故事一:慈善夫人殉節(jié)的傳說

  這一傳說源于南詔王火燒松明樓的故事,見諸《南詔野史》等史籍。大意為:南詔王皮羅閣為吞并其它五詔,在征得唐朝中央政府同意后,以祭會祭祀為名,通知五詔于六月二十四日到松明樓聚會。鄧賧詔之妻慈善夫人感到此舉有詐,勸丈夫不要前往,但詔主迫于皮羅閣的勢力不得不行,慈善料到丈夫此行必兇多吉少,便以鐵鐲套在丈夫臂上送行。六詔會集祭祀完畢后,皮羅閣設宴于松明樓,至暮,皮羅閣佯醉下樓;伏兵即舉火燒樓,各詔除越西詔因路遠未至外其余均被害,尸骨難辨,只有鄧賧因臂上有鐵鐲得以認領回家厚葬。南詔慕慈善才智,欲娶為妃,慈善堅執(zhí)不從,據城自守,南詔發(fā)兵攻城,慈善自盡。此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人們均點火把以紀念慈善夫人,相沿成習,遂為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的傳說故事二:惹底毫星燒官蟲

  相傳很久以前,天和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和地上的人和睦相處,經常相互往來。有一年夏天,天神思梯古慈派了一個名叫耿丁有惹的天差下凡催債。耿丁有惹來到人間后,遇到人間的英雄惹底毫星(一說火體拉巴),惹底毫星說:“你們住在天上,我們住在地上,我們互不相干,為什么我們天天給你們交租還債?今天,我們兩個來比賽摔跤,如果你贏了,我們就交,你輸了我們就不交。”于是兩人就比賽摔跤,結果耿丁有惹被摔死。天神思梯古慈大怒,放出很多煌蟲到地上,把人間的莊稼吃掉。惹底毫星帶領人們砍來很多竹校和富桿,扎成火把,舉火燒蟲,保護了莊稼。為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年六月二十四日這天都要舉行火把節(jié),相沿成習至今。

  火把節(jié)的傳說故事三:阿南殉夫的傳說

  故事大意是:漢元封年間,云南葉榆酋長曼阿奴之妻阿南夫人,聰慧美麗,被漢將郭世忠看中。郭為霸占阿南,設計害死了曼阿奴,然后逼阿南嫁于他,阿南不從,在其丈夫火化時趁守軍不備縱身跳入火堆中,焚身殉夫。人們?yōu)樗呢懥宜袆?每年六月二十四日便點火把以祭奠之,相沿遂成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的傳說故事四:火把迎諸葛亮

  相傳,蜀后主建興三年春天,諸葛亮率眾南征,五月渡瀘水,六月入漢中,并七擒七縱彝族首領孟獲。諸葛亮的恩威并重的策略頗得漢中人民的擁護。當晚入城時,沿途群眾紛紛舉火把提水酒以迎之,遂成習俗,沿襲至今。

  火把節(jié)的傳說故事五:牛角掛火把

  這一傳說主要在布拖縣流傳。很多年前,布拖一帶奴隸主殘酷買賣和虐待、殘殺奴隸之風盛行,廣大奴隸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個名叫吉地蘇呻的奴隸暗中組織了一個名叫“赤黑日爾”的地下組織,揭竿起義,反抗奴隸主的反動統(tǒng)治,屢屢打敗了當地奴隸主的武裝。后來,反動奴隸主勾結其它地方反動武裝,卷土重來,進行反攻倒算。起義奴隸被團團圍困,形勢十分危急。這時有人想出妙計,將火把捆在牛角上點燃,受驚的牛群倉皇奔逃,沖散了敵人的陣線,起義軍乘勝追擊,打敗了奴隸主軍隊,取得了勝利。那天正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從此,每年的這天,彝族人民家家戶戶點燃火把以示紀念,相沿成習,遂為火把節(jié)。

  以上是較為廣泛的幾種火把節(jié)的來歷的傳說。民間關于火把節(jié)的起源的傳說還有很多,總計不下十余種,這里就不一一例舉了。這些傳說,有的只在民間口頭流傳,有的見諸史載;有些記載詳盡而動人,有些簡略而扼要。傳說既多,內容牽涉較廣,既有對彝族人民戰(zhàn)天斗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大無畏精神的謳歌,也有對強權政治和民族壓迫及邪惡和暴政的無情鞭捻;既有對民族英雄和傳奇人物的贊美,也有對神權和反動統(tǒng)治者的嘲弄和揭露,充分體現了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高貴品質和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理想、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從一個側面深刻地反映了彝族的斗爭精神和生活向往。

  火把節(jié)的舉辦時間

  少數民族的舉辦時間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舉行,拉祜族在六月二十舉行,節(jié)期二三天。彝族認為過火把節(jié)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如今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jié)日開展商貿活動。

  “火把節(jié)”也是白族的一個盛大節(jié)日,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日,白族人民就會舉行預祝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活動。

  漢族的火把節(jié)

  江蘇省南通地區(qū)是整個漢族中可以說是唯一進行火把節(jié)的地區(qū),每年的冬至那一天,當地的精壯男子都會拿著一大把由稻稈作成的火把,在房前屋后澆上油,在田間地頭繞上幾圈,以乞求來年的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火把節(jié)的民俗文化

  由于長期的歷時性發(fā)展(時間維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變(空間維度上的),火把節(jié)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tài),而是復合形態(tài),含括了傳統(tǒng)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著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jié)傳說”,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區(qū)素有“火之故鄉(xiāng)”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著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tǒng)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jié)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說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火把歌調

  彝族地區(qū)流傳著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于彝語方言發(fā)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愿,“嗬”即為歌。

  云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jié)歷來最為隆重,并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jié)俗歌調。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招魂調》、《同樂調》、《火把節(jié)對歌》、《火把節(jié)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戶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jié)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招魂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托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采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并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jié),同時象征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谷豐稔之年;

  《火把節(jié)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jié)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jié)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念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tǒng)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伙嘀哩伙”、“阿伙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敘事歌體,采用二、三拍子。

  火把史詩

  彝族英雄史詩《銅鼓王》流傳在云南富寧縣、廣西那坡縣和越南與中國交界羅羅(又作倮倮)支系彝族的居住區(qū),歷史悠久,影響極深,流傳甚廣。史詩系當地彝族原生宗教祭司“臘摩”在“蕎年節(jié)”(火把節(jié))、“跳宮節(jié)”等祭祀性節(jié)日中的有關儀式上演唱的世傳歌詞,又叫《銅鼓歌》。

  在羅羅彝族支系中,祭祀禮儀與相關的儀式活動中,祭祀銅鼓或以銅鼓為祭器是一種重要的支系文化表征,臘摩作為祭司在諸多的節(jié)日儀式活動──跳宮(即跳銅鼓舞)中演唱的世傳祭詞《銅鼓歌》,本身就構成了一種口承語言民俗事象。

  以舉族祭祀戰(zhàn)爭中救護先祖的金竹為主要活動的跳宮節(jié),又有“大跳”和“小跳”之分。“大跳”一般為九年或二十七年舉行一次,要跳九天九夜,除在跳宮坪上進行祭祀和歡跳以外,還要到某個特定的山頭及全寨各家各戶去跳。“小跳”即一年一度所舉行的跳宮節(jié)活動,前后舉行四天,每天的活動分別為祭山、祭樂神、祭錦神(錦繡前程之神)和驅邪鬼。同樣是跳宮節(jié),各個寨子的儀式程序也不盡相同,但總的活動都是以臘摩的祭祀為中心,是以誦唱《銅鼓歌》、歡跳銅鼓舞為主要祭祀內容和表現形式的歌舞娛神祭神的傳統(tǒng)盛會。

  “蕎年節(jié)”即火把節(jié),廣西彝區(qū)已不盛行此節(jié),在云南境內富寧一帶的羅羅支系中稱彝族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火把節(jié)為“蕎年節(jié)”。這與農歷六月彝家主要農作物蕎麥大體豐收有關。史詩《換鼓》一章追溯了“蕎年節(jié)”的產生和由來:

  遷徙到滇桂邊界的四支彝人在瘟疫中絕處逢生后,又遇大旱帶來的災荒,那時的彝家的臘摩波仙出一良策,要彝家耕種耐旱的蕎子。他自己徒步來到交趾(今緬甸)借蕎種,可貪婪兇狠的交趾人非銅鼓不換,無奈之余,被縛的波仙只好屈從,以十面銅鼓換回十石蕎種,使彝家轉危為安,為了紀念蕎和鼓的恩德,彝家在每年的舊歷六月擊鼓過蕎年(火把節(jié))。富寧一帶的彝族人認為,“蕎年節(jié)”(火把節(jié))跳銅鼓舞,就是為了使天神快樂,銅鼓舞可以娛神慰神,并使天神賜給人們以豐年,護佑寨子里的人平安無疾,少死多生。

  此外,在廣西境內的彝區(qū),《銅鼓歌》吟唱得最多、最完整的場合是在每年節(jié)日期間“卜銅鼓”、“祭銅鼓”、“開銅鼓”和“封銅鼓”的具體儀式上及其相關的節(jié)慶活動中。

  由此可見,史詩的形成與羅羅彝族在特定的儀式性節(jié)日期間傳演《銅鼓歌》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梢哉f,以上節(jié)日大多由祭祀儀式發(fā)展而來的,史詩《銅鼓王》也同樣是由祭司臘摩祭祀銅鼓的祭詞發(fā)展而來的,祭祀儀式及其由此發(fā)展而來的節(jié)日活動場合是史詩形成并代代傳演的民俗文化場,祭司臘摩是史詩的誦唱者、編撰者、整理者和傳播者,其詩與史角色和諧地統(tǒng)一在祭祀儀式中。正如《伊利亞特》、《羅摩衍那》的產生離不開行荷馬、蟻蛭式的人物一樣,彝族英雄史詩的產生和形成也離不開祭司兼歌師的臘摩。

  文化傳承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彝族火把節(jié)”(四川涼山、云南楚雄)經國務院批準已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火把節(jié)在“西南文化區(qū)”的傳承

  火把節(jié)不僅僅只是彝族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作為西南民族民俗文化的地域性傳承,在彝語支其他民族如納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諾族等民族中也有相當久遠的歷史。火把節(jié)習俗在這些民族中的形成與發(fā)展,一方面與各民族的原生崇拜、民間信仰以及本土宗教有直接聯系,另一方面也與這些民族尤其是彝語支民族的歷史源流、文化傳承和社會交往緊密相關。

  滲透在火把節(jié)中的‘狂歡化’的民俗精神

  山地彝族的火把節(jié)最完整、最豐富保留著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其主題一向是對人類生命繁衍的謳歌,對族群生活理想的希冀,故而成為研究彝民族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一個重要角度。換言之,彝族火把節(jié)作為盛大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滲透著一種“狂歡化”的民俗精神,傳達著素樸的生命觀念和生活態(tài)度。


猜你喜歡:

1.關于火的神話故事

2.少數民族的傳說故事

3.阿詩瑪的傳說故事

4.民間故事短的3個

5.關于節(jié)日民間故事3個

192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