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的來源
不恥下問
生于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學問淵博,有弟子三千,在當時便被人們尊奉為“圣人”。
當時的人,從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國君,有什么不懂的問題都喜歡向孔子請教,在他們眼中,孔子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然而,孔子并沒有因為眾人的推崇而驕傲自滿,他總是認為“三個人在一起走路,總有一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而愈加謙虛謹慎。
一次,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一進太廟,就向別人詢問祭祖典禮的事,幾乎把每個細節(jié)都問到了。當時人有譏笑他說:“誰說‘鄒人之子’(孔子的父親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把孔子稱為‘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他來到太廟還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別人詢問!”
孔子聽了那人的譏諷,一點也沒有感到羞恥,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對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會向別人虛心請教,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恥于向別人請教,那我就永遠不會懂得禮儀了。”
孔子為了增長學問和見識,曾向許多人拜師學習。他向郯子請教過官名,向萇弘學習過音律,跟師襄學習過操琴,還向老子請教過《周禮》中的有關道理。在當時,郯子、萇弘、師襄這些人的名聲都遠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舊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學問日益精進,成為一位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儒學大師。
當時,衛(wèi)國有一個大夫名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深受衛(wèi)國國君的尊敬??奏鏊篮?,衛(wèi)國國君為了讓后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fā)揚他那種勤奮好學、謙虛謹慎的精神,特別賜給他一個“文公”的稱號??鬃拥膶W生子貢也是衛(wèi)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一次,在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么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呢?”
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勤奮好學,頭腦聰明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即使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也一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十分恰當的。”經過孔子的一番解釋,子貢終于心服口服了。
感悟:“不恥下問”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則成語,然而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在遇到不明白的問題時, 我們往往會為了所謂的“面子”而不懂裝懂,其實這種自欺欺人的態(tài)度才是真正可笑甚至可恥的。
學無止境,勤學好問是學習知識的一條重要途徑?,F今學校以“博學篤行”為校訓,其中也包含了“審問、慎思”在內,學習的目的在于“知行合一”,理論聯系實際,只有做到學有所依、學有所成、學有所用,才能使學習的成果轉化為提高素質、服務改造、回報社會的能力。不恥下問是虛心的態(tài)度,取長補短,就是勇于向學有所長的人請教。
不恥下問的來源
上一篇:孔子學琴的道理
下一篇:關于孔子向老子學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