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
完整的成長這本書有著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和多年兒童心理教育的經驗,為廣大家長們解析孩子心理成長之路。大家讀了有何感悟?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完整的成長讀后感,一起來看看。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篇一
在麗達瑜伽工作,精神上的收獲大于經濟的收獲,感謝有這樣一個空間,匯集了智慧的人,很感謝在我對兒子成長過程迷惑時,有一位伽友為我介紹了這樣一本書——《完整的成長》,不僅幫助我更好的給兒子一個成長環(huán)境,也幫助了我自己重新省視我的童年并更好的讓自己成長。
我們成年人選擇靈修或選擇信仰或選擇瑜伽修行等等,大多數人是因為心靈的困惑和痛苦不解,才去修的,只有少數人是為了更高一層的精神。
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修來修去,仍然迷惑,控制來控制去,感覺壓抑,當看過這本書以后,我才明白,原來是因為自己的內在一直都沒有長成熟,長成熟的只是一個軀殼,我們的內在世界: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都沒有很好的成長。
沒能很好的成長,是因為我們小的時候,還很弱小的時候,被比我們強大的人給剝奪了。常常聽到大人不讓孩子哭,不讓孩子鬧,不讓孩子這樣,那樣,卻沒有很細心的奈心的關注一下,孩子心里在想什么?他們想認知什么,感覺什么?今天還聽到爺爺奶奶,為了孩子順從他們的心意,而恐嚇他,如果你要哭,爺爺就走了,如果你要和媽媽,奶奶就自己出去玩了,就帶別的小朋友去玩了,孩子整天活在恐嚇中,在他需要照顧的年齡,那么孩子就慢慢失去了自我,為了討好大人的心意,去做違背自我的事,那我們小時候,可想而知,我們更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出來的,所以我們沒有了自我,會變成或倔強,或脆弱,或強勢。
“在生活中,如果我們回到我們的內在,我們發(fā)現的應該是這樣:我們有時是情緒的,有時是感覺的,有時是思維的,有時是心理的,有時是精神的……由于我們反它們看成是我們自己本身,所以它們便學步豐統(tǒng)治我們。所以,一會兒我們被情緒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心理控制了,一會兒我們被頭腦控制了……就像我們很多人的生活一樣。有時我們被別人控制了,有時我們控制了別人,有時被外在的環(huán)境控制了……內在也有著“權力斗爭”。我們的內在也常常相互控制著,“政變”、“篡奪王位”,這就是我們內在的掙扎和焦慮。”摘自《完整的成長》271頁
我們的身體里真的會有很多個小我,我自己清楚的感覺的到,出了事情的時候,常常會糾結,矛盾,痛苦,難過,或否定自己,降低自己的價值感,這種情緒卻又找不到出口,于是只能把自己變的情緒化,因為內心的事情,可能牽連到一個和這個事無關的事情上,常常會想別人怎么怎么樣,怎么怎么了,會抱怨,可能很少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問問自己內心怎么了?
沒有誕生自我的人,依然可以依靠外力馴化成長,只是成長起來的人是一個“小我”,小我就是我們不自覺得在處事說話的時候,會反射出生命中某個人的影子,可能是媽媽,也可能是爸爸,或老師,或在你成長中侵入你精神里的一些人。
“由于小我是由外力促成,由外力馴化而成,因此小我就自然地時刻感應著外在的變換。外在的世界就是小我的鏡子:外在的贊美,小我就倍感有價值;(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喜歡聽好聽的話,喜歡人拍馬屁)外在貶斥,小我就倍感自卑;(所以,如果遇到一點別人對我們的否定,就會燃起內心的怒火或難過)外在風云變幻,小我的情緒、感覺、心理、念頭也變化無常……你永遠是外在的反應,你就沒有尊嚴,沒有自我價值感。想想我們成人,想想我們面對每一種關系時內在的變幻無常和動蕩,我們自主、獨立、定力的如如不動空間依賴什么?我們的喜悅、幸福依賴什么?我們的尊嚴和價值感空間依賴什么?我們空間是誰?”摘自《完整的成長》274頁
現在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做自己的主人,重新的把真正的自我找回來,那樣,我們有一個完善的自我,就會是安寧的、安然的、清明的、喜悅的、理智的、智慧的、和諧的。我們的靈修也好,佛性也好,必自然的顯現出來。
至少有兩樣東西可以幫助你成為自己的主人,以完善自我:內在的力量和愛。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篇二
假期再次捧起孫瑞雪的《完整的成長》這本書,細細品讀,收獲很大,對如何為兒童創(chuàng)設一個完整成長的空間有了更深的思考。
本書講述兒童如何在成人創(chuàng)造的外在的世界中創(chuàng)造“自我” ,讓兒童成為自己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和精神的主人,如何在關愛兒童的同時看到兒童自我成長的力量,將其培養(yǎng)成一個完整的人。她提倡對兒童生命的尊重,全是完整的人與完整的成長的真正內涵。本書最后還介紹了兒童發(fā)展的不同理論,以幫助讀著更好地理解兒童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發(fā)展過程。
書中寫道“身體是屬于兒童自己的,他需要自由地支配他。父母教師要做的,就是巡邏在兒童活動的邊界上,在鼓勵和分享中保護兒童,讓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如果被允許之后才可以探究,人就沒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識。”而在日常生活中,老師和家長更多地替代孩子,活動或玩的時候,總是告訴他們“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小心這個、小心那個……”不但孩子的身體不能自由支配,而且孩子的思維也被替代,孩子們失去了創(chuàng)造自己的機會。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年級男孩兒的最愛——長尾夾。長尾夾不就是數學老師要求學生夾卷子的小夾子嗎?有什么好玩的?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他們會把幾個夾子組合在一起,變成另類的陀螺,他們在桌子上、地上不斷嘗試、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他們會自發(fā)地組織幾個人進行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形成了他們獨有的規(guī)則;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溝通,學會了相處。這就是自由支配的魅力。
我們知道7歲至12歲兒童開始對有意識地協(xié)調自己的動作有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喜歡跳繩、滾圈、騎馬、蹦蹦跳,這些都是有規(guī)則的身體活動和游戲。幾乎每一樣游戲中他們都會使用意識。此時兒童認知的發(fā)展使得孩子可以通過認知來確認自己的身體,設計活動來自主游戲、自主運用身體。就那孩子們喜歡的躲避球來說,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們邊玩邊形成規(guī)則,比如:怎樣分幫、怎樣確定發(fā)球權、在同時得到球的時候到底由誰來打、犯規(guī)了怎么辦、比賽的時候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這些都是在玩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完善的過程中孩子們也不斷成長。凡是可以考驗自由運動身體的地方,愉悅和自由的兒童都會不厭其煩地攀爬行走,極盡全力張揚著自己,張揚著終于可以完成使用身體每一部分的喜悅。對他們來說,身體自由了,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自己的身體。如果不讓兒童感知與經驗,那就意味著讓兒童失去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自主的機會,提供更多自主的空間,讓他們盡情展示,盡情創(chuàng)造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從出生開始,就是自己身體的主人,自己情緒的主人,自己感覺的主人,自己心理的主人,自己認知的主人,自己精神的主人,才能真正完整的成長。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篇三
“完整”的成長,我們完整嗎?----似乎還在發(fā)展,完善中。像書中最后一段所說:“人永遠不會變成一個成人,他的生存是一個無止境的完善過程和學習過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點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兒園哈福屋國際蒙特梭利幼兒園 網站了解。
看到這時就會想起身邊所發(fā)生的真實故事:
我朋友曾說過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時候常被寄養(yǎng)于奶奶、爺爺家,而爸爸、媽媽為了生計忙于工作,到六歲時發(fā)現孩子有些自閉,不愿與人交流、溝通,同時與爸爸、媽媽的關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邊的小孩兒,小時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現在四歲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費勁。
拋開小孩不講,看看成人又如何呢?
閑娛時間朋友們出去玩、吃飯,在飯桌上有位朋友盡然說:“我不會用筷子。”天哪!不是吧,你都25歲啦。原來是小的時候奶奶常追隨于喂飯,自己吃飯的時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機會更少。
想想他們的童年是怎么過的呢?
再回頭看看《完整的成長》發(fā)現,證實,童年是人生基礎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隨在父母及朋友、老師的指定、計劃,而是跟隨于自己的內心,遵循于內在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時候,誰阻礙了他---成人;他在認識、感知自己身體時,誰控制了他---成人;他在體會情緒、情感時,誰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覺時,誰又阻止了他---成人······難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誰?
相反,從《完整的成長》中我們獲得:孩子的童年過得好與不好,影響著他成長后的人生、心理、身體。
請記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問題。
請記得,滋養(yǎng)孩子的心、身、靈。
請記得,讓孩子去自我創(chuàng)造。
請記得,讓孩子去探索、發(fā)現、感覺、感知再感覺。
請記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給他些機會。
請記得,尊重孩子,真愛孩子。
請記得,給他愛和自由的環(huán)境。
給予這些時,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
完整的成長讀后感相關文章:
3.關于成長作文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