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后感精選3篇
《邊城》讀后感精選3篇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yōu)秀的抒發(fā)鄉(xiāng)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今天小編在這分享一些邊城讀書筆記給大家,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讀后感(一):愛上《邊城》
第一次觸及《邊城》是在高中的課本上,我清楚的記得那是一篇長長的選讀課文,節(jié)選的正是這本書里最后一篇文章《邊城》。直到我讀完這本書我心困惑才解除。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當我讀到書中里看似前后文不相關(guān)系的人物時,我還在想是不是這些都只是作者的伏筆,一定是在最后才道出這些人物的關(guān)系??上?,不是?!哆叧恰愤@本書講述的是發(fā)生在美麗淳樸的湘西人情,分為親情和愛情。具體到書里到底發(fā)生了些什么故事,我在此不便劇透,望有興趣的讀者自己去探究。
我當真是很喜歡這本沈從文先生的經(jīng)典作品,“他憑借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干凈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xiàn)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辟了一方凈土。”書中許多好詞好句我都有用心琢磨并手抄,有些句子一讀眼前就是一幅畫,這個畫面我們生活中見過,卻不知如何去表達,比如在描寫下雨的湖面,沈從文先生如是說:“雨落個不止,溪面一片煙”。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湘西少女靈動的眼睛是這樣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在讀到我最喜歡的如蕤小姐部分的時候,我忍不住讀了兩遍,注意我真的是讀出聲音來了,其中一遍還是和愛人一起分享的。說到這里我不得不多說幾句了,如蕤小姐是一個有靈魂香氣的女子,她是亭亭玉立的蓮,不光惹世間男子的喜愛,女子見了也是會被不自覺吸引,她卻像是星空中最亮的星,身上散發(fā)著迷人的光卻讓你伸手不可得。如蕤小姐出場“年紀有了二十七八,由于裝飾合法,又仿佛可以把她歲數(shù)減輕一些。但靨額之間,世間對于這個人所做的記號,卻不能倚賴人為的方法加以遮飾。便是那寫在口角眉眼目間的微笑,風度中也已經(jīng)帶有一種佳人遲暮的調(diào)子。”我讀到這里的時候頓了頓,如果這部作品被改編為影視作品的話,那到底是怎樣的演員才是我心中的如蕤小姐呢?答案至今未知。當我讀到年輕的如蕤高傲的靈魂時,我蜷縮在愛人的懷中與愛人分享,我說,若是以后我們有個女兒,等她到了十幾歲的年紀我便把這部分的文字讀給她聽,“愛她的人可太多了,她卻不愛他們。她覺得一切愛皆平凡的很,許多人皆在她面前見得又可憐又可笑。許多人皆因為愛了她把他自己的靈魂、感情、言語、行為、某種定型弄走了樣子。譬如大風,百凡草木皆為這風而搖動,在暴風下無一草木能夠堅凝靜止,毫不動搖。她的美麗也如大風。可是她希望的正是永遠皆不動搖的大樹,在她面前昂然地立定,不至于為她那點兒美麗所征服。”我希望我的女兒能夠同如蕤小姐一樣有著對愛情高傲的靈魂,天生麗質(zhì)固然也算的上是自己的一筆財富,但愛人不能只為自己的外表所動搖,他愛的應該是她純潔的心靈,高傲的靈魂。如蕤小姐最后找到了那棵倔強的大樹,只是結(jié)局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大團圓。但是我相信,這樣的女子就算終生不嫁也會生活的很好。
文中還有很多禁不住要多讀幾遍的句子,這里我就不再拋磚引玉了,還望讀者們自己慢慢發(fā)掘自己的喜好。
《邊城》讀后感(二):回響在湘西大地的田園之歌
提到湘西,大多數(shù)人首先想到的想必都是“沈從文”這個名字。雖然鳳凰古城的鄉(xiāng)風民俗本身極具吸引力,但如果沒有沈從文,又有幾人會流連這湘西偏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湘西的水滋養(yǎng)著沈從文的作品,沈從文的作品反過來回饋湘西以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雙豐收,人杰地靈,莫過于此。
傳統(tǒng)文學理論都把沈從文歸為京派,但京派是相對于海派來說的,京派作家的寫作風格也不盡相同。老舍的北京和沈從文的湘西,都是原生態(tài),但老舍對北京的愛與對旗人的復雜情感,與沈從文對湘西的理想化描繪是完全不同的。藝術(shù)源于生活,也許這就是長在皇城的老舍與來自湘西的沈從文題材風格迥然不同的根源。
毫無爭議,最能代表沈從文的作品是《邊城》。那小溪邊的人家,鄉(xiāng)間質(zhì)樸的人民,熱鬧的節(jié)日氛圍,無不讓人心動。在這人心險惡的時代,《邊城》流露出的純真與美好顯得彌足珍貴。雖然其中有不少沈從文理想化的成分,但這田園牧歌般的純凈不論是在當時戰(zhàn)火紛飛的中國還是現(xiàn)在,都已成為絕唱。沈從文之后,再無文學世界里的清秀湘西。
好久未讀《邊城》,近日再讀,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年少時只覺得作者對環(huán)境的描寫如風景畫一般傳神、豐富,對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的民間活動的敘述熱鬧、有趣,全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膚淺。如今又見邊城,翠翠還未真正開始就已結(jié)束的悲劇愛情、失去爺爺后的痛苦與無助,使我重新意識到,在清新的田園牧歌中,憂傷也是主旋律?!哆叧恰穼嶋H上還是悲劇色彩很濃郁的一部作品,這與沈從文本人敏感的氣質(zhì)極為吻合。
《邊城》的篇幅很短,因此含章文庫的這本書除《邊城》外,還收錄了沈從文其他一些中短篇。它們的文風一致,多以女性為主角,在如詩如畫的風景中,訴說著淡淡的哀愁。我們知道,京派看不上海派過分商業(yè)化的寫作,對左翼文學將政治帶入文學的理念也持批判態(tài)度,但這不代表京派作家不關(guān)心民族安危。在沈從文的作品中,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有涉及,對戰(zhàn)爭打破日常生活的平靜,他是很痛心的。在《靜》這一短篇中,最后令人唏噓不已的結(jié)尾,是對戰(zhàn)爭委婉的控訴。沈從文一度遭遇誤讀,以致他在新中國成立后轉(zhuǎn)向民俗學領域的研究,沒有多少文學作品面世,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沈從文筆下的女性,無論有著怎樣不同的經(jīng)歷,似乎都有一種從小溪邊走來的神韻。也許是湘江水賦予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這樣的特殊的風格,使得其作品有著獨特的地域印記。
很多游客慕名前往湘西鳳凰古城,慕的多是沈從文這個名。忽然想起某作家有篇散文中提到,去湘西一下車,就會有好多十幾歲的女孩子圍上來,說:“買束花送給先生吧。”這位先生就是沈從文。從文先生若泉下有知,不知會對今天熱鬧非凡的湘西做何感想?當曾經(jīng)的田園牧歌不再純粹,我們只有從作品中找尋那失落的文明。
《邊城》讀后感(三):心中的水墨丹青
一部作品之所以被奉為經(jīng)典,必然具有內(nèi)涵的豐富性、實質(zhì)的創(chuàng)造性、時空的跨越性,以及可讀的無限性這四點共性。創(chuàng)作于一九三三年的小說《邊城》,開創(chuàng)了對湘西地區(qū)特有風土人情的描繪先河,連同沈從文一系列以湘西為描寫對象的作品,一起構(gòu)成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獨一無二的“純美湘西世界”。
沈從文曾經(jīng)在《湘行散記》中提到過《邊城》的創(chuàng)作,這個故事原本取材于真實事件,經(jīng)過了作者的加工創(chuàng)作,因而變得如詩如畫般唯美動人。初讀《邊城》是在學生時代,無論是人生閱歷,還是對文學的感悟,都僅僅停留在遣詞造句之優(yōu)美,筆觸的純凈,人物的一言一行之上,自然沒過多久便把情節(jié)給遺忘了,徒留一個“美”字印在心間。如今再讀這部作品,依然是美的,但卻看出了更多人性的東西、自然的東西、創(chuàng)作上的東西。
靠撐渡船為生的老船夫從來不收乘客的報酬,還買來煙葉和茶贈送,與外孫女相依為命;靠身體交易的娼妓,既重義輕利,又守信自約,在淳樸的民風之中過著和普通人一樣的日子,沒有人輕視或鄙夷;有錢的船總和沒錢的船夫之間沒有門第觀念,只憑年輕男女們的自愿來決定是否聯(lián)姻……
這些看似簡單的生活理想,即便是高度發(fā)達的社會中恐怕也難以實現(xiàn),反而是在原始如牧歌般的少數(shù)民族地域才有可能存在。沈從文筆下的茶峒,如同一個水墨丹青描繪出的童話世界,單純、美麗、凄婉卻不傷感。人性之美、之善,湘西之自然淳樸、秀麗多姿就如同流淌的溪水般清婉、悠然、綿長。散文般的隨性恣意與小說的含蓄細膩糅合在一起,把一個少女的心思和一個老者的猶豫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原來翠翠并非不喜歡儺送,她只是從懵懂到羞怯,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原來爺爺并非不知翠翠的心思,只是有著難以言明的苦楚才促成了不可挽回的遺憾;原來小說的結(jié)尾可以這樣令人魂牽夢縈……“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僅僅這一句,已經(jīng)足以穿越時空成為永恒的經(jīng)典。
紀念版《邊城》之中,除了小說《邊城》、《三三》、《蕭蕭》、《紳士的太太》、《如蕤》、《夫婦》、《屠桌邊》、《靜》等中短篇小說之外,還收錄了《槐化鎮(zhèn)》、《集市》兩篇散文。小說均以女性為描寫對象,把鄉(xiāng)村與城市少女的不同、人妻的各異、風俗人情一一展現(xiàn)于讀者面前,而兩篇散文點綴其間,和小說中的湘西風貌相得益彰,互為補充,不失為一種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編排方式。不過,耐不住急迫心情的讀者不妨換個方式,從最后一篇讀起,定會體味到不一樣的閱讀心情與筆下風情,發(fā)現(xiàn)時空帶給我們的別樣驚喜。
再讀一次《邊城》,再夢一回湘西。圮坍了的白塔修好了,歌聲、夢里、溪水蜿蜒的茶峒,翠翠永遠在等著那個將她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就如同我們心中定格的一幅水墨丹青,瞬間便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