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教育孩子的認識有哪些
家長對教育孩子的認識有哪些
每一位做家長的,都期盼著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想要好好的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么家長對教育孩子的認識有哪些?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家長對教育孩子的認識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家長對教育孩子的認識
健康成長篇
我們每一位做家長的,都期盼著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有一個快樂、美好的童年,并且能夠好好讀書、上學。 然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或那樣的“煩惱”。對此,我們要引導孩子解決成長的問題,化解成長的“煩惱”,用心呵護他的成長。
1.培養(yǎng)孩子的孝心,這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根基
2.引導孩子尊師重道,對老師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
3.鼓勵孩子去交益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4.引導孩子積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5.在家里給孩子準備一個展示架,讓他展示作品
6.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但也不要有問必答,引導他思考
7.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正確看待他
8.發(fā)現(xiàn)孩子的點滴進步,及時鼓勵,但不可以一味表揚
9.傾聽孩子成長中的煩惱,與他一起面對
10.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讓他感覺“我能行”
學習認知篇
每個孩子都是學習的天才,天生就具備超強的學習認知能力,隨時隨地都在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 孩子進入小學之后,我們也要想辦法引導他感覺學習認知依舊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從而讓他愛上學習。如此,孩子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做到學有所成。
學習認知篇
1.與孩子一起讀書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氛圍
2.不要逼迫孩子上去他不感興趣的興趣班
3.要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他自己的事情
4.不要因為孩子的成績不好而呵斥、打罵他
5.千萬不要拿孩子的成績跟別人的孩子比
6.教孩子好讀書,讀好書,讓他懂得讀書好
7.孩子如果學習偏科,怎樣幫他做好應對
8.糾正孩子的一些壞毛病,如走神,粗心馬虎,拖沓磨蹭
9.教孩子科學的學習方法,如預習、復習等
10.教孩子制訂科學的學習計劃,并嚴格執(zhí)行
11.學習離不開思考,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思考習
親子溝通篇
溝通是構建人與人關系的橋梁,把話說開去,就會了解彼此的內(nèi)心,可以解開誤會,可以解答問題,還可以加深感情。 我們和孩子之間,最需要的也是溝通,不要妄自猜測更不要武斷處理,只有溝通,才能打開孩子的心扉,也才能讓孩子知曉我們的想法。
1.耐心跟孩子交流,但也要注意樹立真正的權威
3.傾聽孩子,不打斷他,也不敷衍他
3.定期拿出時間與孩子溝通,了解他的想法
4.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允許他提意見
5.對孩子慎用夸獎和表揚,不當?shù)目渑c贊會害了孩子
6.有效地批評孩子,不涉及他的人格
7.大人說話孩子不應隨意插嘴,但之前要立好規(guī)矩
8.控制住好情緒,不對孩子大吼大叫
9.掌握對孩子說“不”的學問,學會拒絕
10.使用非語言方式跟孩子交流,如擁抱、握手等
生活娛樂篇
孩子的生活不全是由學習構成的,除了必要的書本課業(yè)學習,他的生活中還有更多可以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孩子的生活理應是繽紛多彩的,該怎樣保證孩子在做學習以外的事情時也能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并能將其他事情也做好,就需要我們好好努力一下了。
1.在周末或節(jié)假日,抽時間與孩子一起去郊游
2.給孩子布置一個供他玩耍的空間
3.每天早上與孩子互相問候,開啟全新的一天
4.分享孩子的快樂,與孩子分享你的快樂
5.晚上回家,記得問孩子一句:今天開心嗎?
6.晚飯后,經(jīng)常與孩子一起到戶外去散步
7.鼓勵孩子積極與同齡的孩子交往
8.教孩子學會騎自行車和游泳,這是基本技能
9.夫妻之間盡可能和睦相處,意見要統(tǒng)一
10如果夫妻不能避免吵架,那也要避開孩子
11.不包辦代替,培養(yǎng)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12.培養(yǎng)孩子的做人、做事、生存、交往的好習慣
13.生活中的一些大事,可以讓孩子適當?shù)刂?/p>
14.對孩子合理的要求,也可以對他適度延遲滿足
15.對孩子的愛要穩(wěn)定,一定不要“陰晴不定”
16.與孩子一起下棋,讓他知道“落子無悔”
17.適當讓孩子看一些益智類、教育類的節(jié)目
18.控制孩子的不良嗜好,如網(wǎng)癮、電視癮
家長教育孩子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孩子主觀不努力
其實剛才講到的那個孩子不是視力問題,而是學習能力發(fā)展失衡。為什么一堂課下來,有的孩子能夠原原本本復述講課內(nèi)容,而有的孩子卻一點記不住?這就是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發(fā)展水平不一致。聽知覺和視知覺是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習活動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聽知覺和視知覺,聽知覺直接決定了孩子在課堂上的聽課效率,而閱讀和寫作業(yè)離不開視知覺的發(fā)展,如果孩子視知覺的發(fā)展水平不足,即使有健全的視覺器官,做到專心致志,面對學習任務,也會心有余而力不足。
可能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聽得見,看得見,聽知覺和視知覺肯定沒有問題,其實這兩者之間有本質的區(qū)別。比如前面說到的那個孩子,經(jīng)過測試,其視知覺能力沒有達到同齡人水平,表現(xiàn)在視覺集中度差,容易出現(xiàn)加字、減字或跳行現(xiàn)象;視覺分辨發(fā)展不足,容易出現(xiàn)讀錯字;視覺記憶和理解不佳,造成閱讀不暢;視覺動作不良,寫作業(yè)就慢。因此孩子出現(xiàn)粗心的問題,家長們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更多地要從孩子的學習能力方面查找原因。
學習能力發(fā)展失衡,具體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學習所涉及的心理機能的缺乏或發(fā)展沒有達到同齡人水平而無法掌握學校的學習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聽、說、讀、寫、算以及更高層次上思維上的困難,隨著問題的聚集和年齡的增加,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和情感上的發(fā)展。據(jù)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研究組所作的調(diào)查顯示,我國小學生學習能力發(fā)展失衡表現(xiàn)率為15.6%,其中有8.75%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學習能力發(fā)展失衡的問題,照此推算,全國14歲以下的存在各種學習問題的少年兒童約有6290萬。因此對于一部分似乎是粗心的孩子來說,他們是冤枉的,不是不努力,而是能力沒達到。把粗心的毛病歸于孩子主觀上的不努力,是部分家長在教育中的第一個誤區(qū)。
誤區(qū)二:片面關注學習習慣,忽視做事的條理性
有個四年級的小女孩,媽媽說打算要求孩子做點家務事,晚飯后安排了小女孩洗碗,可還沒有等小女孩動手,爸爸就搶先把碗洗了;睡覺前,不等小女孩開口,奶奶就把洗腳水打好了;早上起床,爺爺急著幫孩子穿衣服。還有一個三年級的小男生,放學后回家做作業(yè)時,把語文、數(shù)學、外語作業(yè)全部拿出來,語文作業(yè)寫了一半就停下來去做數(shù)學,數(shù)學把式子列起,做不來了,又放下數(shù)學去做英語,半個小時過去了,三門功課一門都沒有做完,而書桌上堆滿了課本、作業(yè)、文具,一片狼藉。
其實,學習上細心的習慣不是單一存在的,而是與生活習慣密不可分,那些丟三落四、缺乏條理、缺乏堅持到底的孩子,在學習上往往容易出現(xiàn)粗心的問題。單一地看待粗心的問題,是部分家長在教育中的第二個誤區(qū)。
孩子在做事的過程中,要學會先后次序的安排,把握節(jié)奏,變得有條理,學會自主。更重要的是有了一種心理體驗,這樣的心理體驗多了,自然會成為一種習慣。而良好的生活習慣自然會移到學習中去。我們想象不出做事心不在焉的孩子,會把學習安排得很有條理。因此,我們千萬別剝奪了孩子做事的權利和機會。養(yǎng)成良好的做事習慣對學習有促進作用,往往會產(chǎn)生事半功倍的奇效。
誤區(qū)三:過度單調(diào)的重復,引起心理疲倦
就是說家長們用錯誤的方法來調(diào)整孩子的粗心。
有個一年級的孩子寫作業(yè)時會抄錯字,媽媽為糾正他的錯誤,規(guī)定,抄錯一個字,罰20遍。孩子有次錯了5個字,被罰寫100個字。孩子本來寫字就慢,再加上寫錯了擦掉重新寫,結果本子也被擦爛了,這是媽媽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一陣疾風暴雨式的數(shù)落,孩子為了保護脆弱的自尊心,也頂起嘴來,結果讓媽媽更生氣。
還有個五年級的男孩子,感覺學習像爬山一樣的累人,尤其是數(shù)學,由于基礎差,口算題的速度只及同齡人的一半,錯誤率也高。他的媽媽心急如焚,眼看孩子只有一年就要升初中了,時間不等人。為了提高孩子的計算能力,媽媽規(guī)定孩子每天做50到口算題,全部過關才能睡覺。一個月下來,結果事與愿違,不但速度沒有提高,錯誤率沒有下降,反而讓孩子一看到數(shù)學題就頭皮發(fā)麻,產(chǎn)生了恐懼心理,干脆連題都不愿做了。
孩子不是機器,布置作業(yè)也要因人而異,量力而行。像這個五年級的男孩子,在注意力、視知覺能力上有欠缺,要減少粗心首先是要提高能力,通過有效的訓練方式,消除對數(shù)學的恐懼心理,一味地進行題海戰(zhàn)術,只會事半功倍。
孩子反感父母教育的原因
1“高期望”型:
父母要求不現(xiàn)實
“這次中考沒考進前五,又被老媽K了一通。”一位身穿校服的初三學生臉色憂郁地告訴記者。
其實這位名叫蕭蕭的女孩成績一直不錯,不過一心想把她培養(yǎng)成“哈佛女孩”的父母并不滿意她現(xiàn)在的成績,而是要求她一定考進市重點高中,將來進入北大深造。
一說起父母,蕭蕭一臉的不滿:“整天嘮叨個不停,沒完沒了的。懶得搭理他們!”
診斷:過高期望造“失敗者”
今天父母對孩子的學歷期待和學習成績的要求與現(xiàn)實可能性嚴重脫節(jié)。日前所做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大約55%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83.6%的中學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試成績要在前15名。
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是絕對不可實現(xiàn)的。很多孩子因此成為“失敗者”,喪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2“有勞無獲”型:
父母幫忙不得法
某中學初二學生王君在班級成績中等,屬于不太被老師關注的“邊緣人群”,而且還因喜愛音樂被家長視為“不務正業(yè)”。面對孩子這種狀況,他的媽媽急在心頭,使了不少招數(shù)幫助王君提高學習成績:不僅買了大堆的輔導資料,而且還請來名校大學生家教幫他補習數(shù)學和外語,最近又在四處打探“簽約輔導”的事兒……
“讓他們?nèi)フ垓v吧。”王君說,他越來越覺得上學沒意思,每天回家看到父母的臉色便覺得很煩。
診斷:幫助孩子要講方法
心理咨詢專家分析,面對孩子成長過程遭遇的挫折,不少家長往往根據(jù)自身的主觀判斷,尋找各種自認為“有效”的方法幫助孩子,但往往適得其反。
3“蛋白質”型:
父母觀念太老土
正在念高二的女孩曉蕾越來越看不慣父母的做法:父母至今仍然用信紙寫信,不僅不會上網(wǎng)、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選”、“PK”,甚至接受不了聚餐AA制……
“他們太老土了,我和同學聊天的時候他們壓根兒就聽不懂。”曉蕾覺得自己父母特別符合青少年間流行的“蛋白質”類型——“傻蛋+白癡+神經(jīng)質”。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