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相傳古人廣成子,是位難得的賢人,他為了修生養(yǎng)性,隱居在崆峒山石屋。黃帝經(jīng)常拜訪他,以求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他的后人先以廣成為姓,后簡化成廣。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廣姓姓氏源流
淵源一
源于傳說,出自古代傳說仙人廣成子的后代,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著名東漢學者應劭所撰著的《風俗通》記載:“廣姓,黃帝師廣成子之后”。
相傳,廣成子是上古仙人,隱居崆峒山中(今甘肅平?jīng)?,廣成子為道教“十二金仙”之一,是古代傳說中的神仙,他自稱養(yǎng)生得以道法,年一千二百歲而未成衰老,是中國古代劍仙之祖。
在典籍《莊子》、著名的東晉道士葛洪史所撰著的《神仙傳》中,都稱廣成子為軒轅時期人,居住在崆峒山的石室之中,黃帝曾向他請教“至道之要”,廣成子不予回答;過了三個月,黃帝再來問“治身之道”,廣成子這次告訴他說:“至道之情,杳杳冥冥。無視無聽,抱神心以靜。形將自正,心凈心清。無勞爾形,無搖爾精,乃可長生。慎內閉外,多知為敗。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嘗衰。得吾道者上為皇,失吾道者下為士。予將去汝,入無窮之間,游無極之野,與日月齊光,與天地為常,人其盡死,而我獨存焉。”說完,傳授給黃帝《自然經(jīng)》一卷。
在道家典籍《太上老君開天經(jīng)》中則記載:“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消自陰陽,作道戒經(jīng)道經(jīng)。黃帝以來,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別,貴賤有殊。”將廣成子說為黃帝之時太上老君的化身。
據(jù)說,在廣成子的后裔子孫及其族人之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廣成氏,后皆省文簡化分衍為廣氏、成氏,世代相傳至今。
相傳古人廣成子,是位難得的賢人,他為了修生養(yǎng)性,隱居在崆峒山石屋。黃帝經(jīng)常拜訪他,以求治國安邦的大道理。他的后人先以廣成為姓,后簡化成廣。
廣氏族人多尊奉廣成子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廣成子。據(jù)《風俗通》記載,廣姓是廣成子之后,望出丹陽。丹陽,是中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漢朝實施郡縣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三國時的東吳有丹陽郡,則在今南京市的東南;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時,再度復置丹陽郡于南京。廣氏后人奉廣成子為廣姓的始祖。
淵源二
源于改姓,出自漢朝時期廣武君,屬于以先祖爵號改姓為氏。
楚、漢之爭時期,趙國先君趙武臣、后君趙鞋封賞過兩位廣武君,即陳余、李左車。
陳余,公元前?~前204年,大梁人(今河南開封),原為故魏國名士,文武雙全。陳勝在大澤鄉(xiāng)起義后,陳余與至交好友張耳一同往謁陳勝,建議以奇兵略故趙國之地。陳勝同意,派武臣為將軍,以陳余、張耳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聽從蒯徹的計謀,不戰(zhàn)而得三十余城。陳余至邯鄲后,與張耳擁立武臣為趙王(趙王臣),自為大將軍,趙王臣任命張耳為右丞相,封陳余為廣武君,封邑廣武(今河南滎陽廣武山)。不久,趙王臣后為部下李良所殺,陳余怒而擊敗李良,李良倉皇投奔秦將章邯。后章邯率軍攻破邯鄲(今河北邯鄲),張耳再立趙歇為王(趙王歇),逃入鉅鹿城(今河北平鄉(xiāng)),結果被秦軍圍困。當時陳余收常山兵數(shù)萬人屯兵于鉅鹿城北。鉅鹿城內食盡兵少,張耳數(shù)次派使者請陳余進兵,內外夾擊章邯,但陳余自忖兵少而不敢進。后項羽率軍救趙敗秦,解鉅鹿之圍,而陳、張兩人也因此交惡。后陳余之兵為張耳所收,陳余僅與部下數(shù)百人出走。項羽入關后稱西楚霸王,大封諸侯,以張耳為常山王,并以陳余未隨自己入關而改封陳余為成安君,僅封南皮三縣。陳余因此大為不滿,遂聯(lián)合齊王田榮擊敗張耳,張耳轉投漢王劉邦。楚漢戰(zhàn)爭中期,劉邦希望陳余也歸附,共同抗楚,而陳余得好不賣乖,與李左車恃擁二十余萬大軍而拒不附漢。因此,在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劉邦派遣大將韓信、張耳率軍同伐趙王歇,一舉擊敗趙軍,斬陳余于濟水之上。
李左車,生卒年待考,行唐史家莊人(今河北保定曲陽,一說今河北衡水饒陽),趙國名將李牧之孫,秦、漢之際著名的謀士。秦朝末期,故六國死灰復燃,李左車在趙王臣被殺后,輔佐趙王歇,為趙王歇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也被封為廣武君。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農(nóng)歷10月,漢高祖劉邦派大將韓信、張耳率一萬余新召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攻打項羽的附屬國趙國。韓信率趙王歇和趙軍統(tǒng)帥成安君陳余集中二十萬兵力于太行山區(qū)的井陘口(今河北井陘),占據(jù)有利地形,準備與韓信決戰(zhàn)。李左車認為,漢軍千里匱糧,士卒饑疲,且井陘谷窄溝長,車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只要嚴守,就可以萬無一失。于是,他向趙國主帥陳余陳述其利害,并自請帶兵三萬從間道出其后斷絕漢軍糧草。但陳余不以為然,認為不需嚴守井陘,堅決主張主動出戰(zhàn)。韓信迅速挑選二千輕騎,半夜從小路迂回到趙軍大營側翼,隱伏待擊。次晨,韓信和張耳率主力出井陘口,并在綿河東岸擺下“背水陣”,引誘趙軍出擊。果然,趙軍傾巢而出追擊漢軍,漢軍伏兵乘虛搶占了趙軍營寨。趙軍見此大亂。漢軍乘勢前后夾擊,大敗趙軍。韓信斬陳余,擒趙王,滅了趙國。趙國亡后,韓信懸賞千金捉拿李左車。不久,即有人將李左車綁送至韓信帳前。韓信見到李左車,趕緊為他松綁,讓他面朝東而坐,以師禮相待,并向他請教攻滅齊、燕方略。李左車認為,現(xiàn)在漢軍士卒疲憊,戰(zhàn)斗力大減,如果以疲憊之軍與齊、燕兩國軍隊硬拼,則勝負很難預料。不如按甲休兵,鎮(zhèn)趙安民,然后派人以兵威說降,則齊、燕可定。韓信采用李左車之計策,燕國果然不伐而降。李左車給后世留下了“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千古名言,還著有兵書《廣武君》一篇,論述了用兵謀略,流傳至今。李左車在民間一直很有聲望,被尊為雹神。后來著名的清朝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雹神》一篇中,還記述了李左車為神后降冰雹于章丘、那冰雹落滿溝渠卻不傷農(nóng)稼的傳奇故事。
漢朝,曾在廣武(今河南省雁門)為官的李佐車,他的后代原以廣武地名為姓,后來簡化成廣氏。同時,陳余也曾在廣武為官,后代也現(xiàn)以廣武為姓,后又簡化成廣姓,望族居丹陽(今安徽省宣城)。2000多年來,以丹陽為名的縣也有好幾個。
廣氏家族“望出丹陽”,即以丹陽為繁衍中心,可是歷史上以丹陽為名的地方這么多,究竟哪個丹陽才是廣氏家庭的“老家”呢?根據(jù)考證,與廣氏家族有關的丹陽,有的認為是現(xiàn)在的江蘇省丹陽縣。
在陳余、李左車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廣武氏,后皆改為單姓廣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
淵源三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高佳氏,滿語為G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后逐漸融入鮮卑族,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遼陽(今遼寧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廣氏、高氏等。
?、?滿族廣佳喇氏,亦稱廣佳氏,瓜爾佳拉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廣吉喇部,以姓為氏,滿語為Guanggiyara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明朝時期有著名的蒙古廣吉喇部,即為金國滅亡后被裹脅入蒙古中之該部族人,在元朝末期脫離蒙古控制,曾聚集為部,由于生活艱困,時常聚眾侵擾明朝邊境地區(qū)。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廣氏、黃氏、考氏等。
⑶.滿族崆果啰氏,亦稱孔果洛氏,滿語為Konggolo Hala,漢義“黃馬”,世居黑龍江兩岸流域。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但稱孔果爾氏。清朝中、后期,滿族崆果啰氏多冠漢姓為廣氏、孔氏等,而錫伯族孔果爾氏則多冠漢姓為廣氏、孔氏、鞏氏等。
?、?滿族勒第氏,滿語為Ledi Hala,漢義“寬廣”,世居黑龍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廣氏、甲氏等。[1]
廣氏是多民族、多源流,但相對人數(shù)罕見的姓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五十七位門閥。廣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淵源四
以下是我廣姓朋友的家譜里面的資料,供廣姓家人參考。
廣氏原本是軒轅皇的后裔,本姓公孫,更姓姬氏,建都帝邱,即今漢陽,在位87年,次子姬仲為廣德候,其子孫以宦為姓,故此姓廣。
延移周朝,廣秀為公之師,是廣成子金仙之祖也。及漢朝廣占元為保駕大將軍,廣占魁為正殿大將軍,晉朝廣龍為九門提督大將軍,廣虎為九門巡風大將軍,滿朝稱龍虎二將,南北朝廣墮高為御史衛(wèi)將軍,唐朝廣宗海為直諫大臣,廣宗先為文淵閣老大學土,廣宗賢為文華殿大學士,當時稱為廣氏三龍,宋朝廣璉、廣瑚同點翰林,官至戶、禮二部,廣漢為贛州通判,霸軍事,百姓立碑以記。元朝廣延獻為九門提督,又文有申詞林撿擢員即。明朝廣嵩舉揩書任中書,嘉靖年間,廣譽、廣漢為贛州通判,廣高聲名馳乎內翰,慨自漢嵩二公而后,延至本朝,海內之地文人武士濟濟英才,光大國家,不得膏認同宗。
吾祖萬倉祖入川以來,原無族譜。且我輩后入既并相海祖之脈派,則入川之賢哲或武士,有籍江湖省發(fā)祥者,誰非一本之流,及入川而至黔者,遠至云貴,偏散天涯者,何可勝紀。惟其前無老譜,不便考查,故相海不可得而知,萬倉祖之下是可得而聞,相海祖弟兄世居江西臨江府首縣清江縣城內衙貿易,后從吉安府泰和縣葛藤窩住居,仙槎鄉(xiāng)第四都今改第九都正十圖原八甲,小地名葛藤窩,轉居湖廣麻城縣孝感鄉(xiāng),今是漢陽府所屬,改為孝感鄉(xiāng)于正德八年,又從湖南衡州府衡陽縣高石堰,明末之時于大清順治四年,由湖南而入四川,始到潼川府樂至縣,因世道不寧,復移重慶府南川縣城內中和街,再移貴州,即往正安而轉至茅坡遙見大樹一根,即來樹下,及柏果樹一根,中空樹大,葉茂技繁,樹穴可大,可容數(shù)口,吾祖即來樹下安居,名曰廣家嘴,亦知先祖之勞而莫報乎,求木之長者,必固根本,在源之遠者,必浚其源。
乃歌以詩曰:
銀杏之下,可以棲遝。烹彼黃梁,可以樂食。自是以樹為宅。余聞宋人之詩曰:
雁將天作路,雀以樹為家。不意吾先祖,處此不堪之境乎?上古穴居野處,吾先祖猶存太古之風乎?
廣姓遷徙分布
當今廣姓分布
1、山東省兗州市新兗鎮(zhèn)廣家街
碑陽:廣家街。兗州縣泗莊鄉(xiāng)人民政府立。兗州縣地名委員會監(jiān)制。一九八九年六月。碑陰:本村建于清初。相傳廣姓原系魯王后裔,明亡后,清朝捕殺明皇族。駐兗州的明魯王朱以濳(字廣德)(襲封奉國將軍)(注:廣氏家譜在“四清”期間不幸被束縛焚化,叔父廣本浩余2002年去世)逃到于家村隱居。后朱廣德又從于家村遷此,以廣為姓。后繁衍為本村大戶,姓名廣家街?,F(xiàn)有祖碑于廣家街村西。
2、陜西省城固縣
老莊鎮(zhèn)廣家巷村現(xiàn)有廣姓人口5000多人
3、山西省偏關縣
偏關縣西寨村以廣姓為主,由湖南遷至此地,祖籍在安徽一帶,全偏關縣至少有廣姓幾百人。
4、湖北孝昌縣
白沙鎮(zhèn)廣崗村,本地一個大的自然村。還有一個花西鄉(xiāng)駝堰村,共3000多人。
5、遼寧、黑龍江省
包括哈爾濱、綏化等地至少幾千人。
廣姓是中國罕見姓氏,當今分布山東省兗州市新兗鎮(zhèn)廣家街,內蒙古鳥海,陜西韓城,甘肅酒泉,河南盧氏,湖北武昌,廣東澄海,廣西田林,云南隴川、馬關,四川合江等地。潮汕在澄海100多人,主要居東里鎮(zhèn)。在河北 邢臺 柏鄉(xiāng)縣龍華鄉(xiāng) 白樓村也有一支廣姓大家族。
今天津市,重慶市,云南省的昆明市、隴川縣、馬關縣,安徽省的宣州市、六安市,江西省的九江市德安縣,黑龍江省的綏化市望奎縣,貴州省的遵義市,內蒙古自治區(qū)的烏海市,陜西省的韓城市,甘肅省的酒泉市,河南省的鄭州市、三門峽市盧氏縣、三門峽市陜縣,湖北省的武漢市,廣東省的澄海市,湖南省的常德市,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田林縣,河北省的邢臺市,四川省的合江市、樂山市,山東省的曲阜市等地,均有廣氏族人零散分布,其中廣東省的潮汕地區(qū)在澄海市有一百多人,主要集居住在東里鎮(zhèn)一帶。
廣姓郡望堂號
郡望
丹陽郡:丹陽又稱潤州、丹楊郡,是我國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變動。先秦時期,共有三處以丹陽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漢朝時期實施郡縣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許多以丹陽為名的郡和縣。丹陽郡始建于西漢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轄十七縣,轄境相當于今安徽省長江以南,江蘇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脈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強溪以此地區(qū)。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建康(今江蘇南京),以后轄區(qū)縮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時,又在河南省項城縣的東北置了一個丹陽郡。隋朝滅后南朝陳國后曾廢黜,后隋煬帝又置潤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蘇常州),再以蔣州(今江蘇南京)為丹陽郡。唐朝時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升為鎮(zhèn)江府。另外,古代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秭歸一帶,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為丹陽。還有,秦朝時期的丹陽縣,亦稱丹楊縣,在今安徽省當涂縣一帶,唐朝時期被并入當涂縣。明、清兩朝乃至民國、現(xiàn)今的丹陽,只是個縣級建制的城市,位于今江蘇省溧陽市旁邊,緊依長江,隸屬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
堂號
丹陽堂:以望立堂。
猜你喜歡:
3.百家姓謝氏圖騰
廣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寇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祿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