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魎的歷史典故
“魑魅魍魎”是古代傳說中害人的鬼怪的統(tǒng)稱,比喻形形色色的壞人。“魑魅魍魎”這個詞語背后有哪些故事?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魑魅魍魎的歷史典故,希望能幫到你。
魑魅魍魎的歷史典故
"魑魅魍魎”出自《左傳·宣公三年》,原來為“魑魅罔兩”,指各種妖魔鬼怪。現(xiàn)在它已變成為各種各樣壞人的代名詞,與“牛鬼蛇神”意思相差不多。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統(tǒng)率大軍攻打陸渾戎族,并陳兵東周疆界進行閱兵演習(xí),以威脅周天子。膽小的周定王瑜十分惶恐,急忙派遣大臣王孫滿去慰勞楚軍。楚王因早懷奪取周王室之野心,便乘機詢問王孫滿關(guān)于九鼎大小輕重的情況。九鼎乃是象征周王室權(quán)威的禮器,為王家傳家之寶。王孫滿洞察了楚莊王的用心,便機智地以歷史上夏桀商紂暴虐失國的教訓(xùn)提醒楚王,指出周雖德衰,但天命未改,不可問鼎。同時說九鼎上鑄的盡是些魑魅魍魎(即妖魔鬼怪),人們可不要遇上它們。
魑魅魍魎成語資料
【讀音】:chī mèi wǎng liǎng
【解釋】:原為古代傳說中的鬼怪。指各種各樣的壞人。
【出自】:《左傳·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罔兩即魍魎。
【示例】:如今把事實指出,愈使~無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
【語法】:聯(lián)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貶義,用于書面語
魑魅魍魎成語出處
《左傳·宣公三年》:“魑魅魍魎,莫能逢之。”
《史記·五帝本紀(jì)》索隱引服虔云:“魑魅,人面獸身四足,好惑人。”
《山海經(jīng)·西次四經(jīng)》:“剛山多神(光鬼,該字在多數(shù)文字編碼中無法顯示),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山林異氣所生,為人害者,木石之怪也。
《通典·樂典》:“蚩尤氏率魑魅與黃帝戰(zhàn)于涿鹿,帝命吹角作龍吟以御之,余驚慌而退也。”
《路史·后紀(jì)四》:“蚩尤乃驅(qū)罔兩,以肆志于諸侯。
《周禮》說,“以夏日至,致地示鬽”
看了“魑魅魍魎的歷史典故”的人還看了:
1.最出名的歷史典故
2.中國歷史典故故事
4.常用歷史典故故事
5.歷史典故多多益善
魑魅魍魎的歷史典故
上一篇:察言觀色的歷史典故
下一篇:《弟子規(guī)》里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