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歷史網(wǎng)>歷史百科>歷史常識>正史>

三國正史袁紹

時間: 藍俊22 分享

  袁紹(?-202年6月28日[1]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xiāng)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三國正史袁紹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袁紹生平

  名門孤嗣

  袁紹出身于東漢后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他的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早逝。袁紹庶出,過繼于袁成一房。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借世資,年少為郎,袁紹不到二十歲已出任濮陽,有清正能干的名聲。[2] 不久,因母親病故服喪,接著又補服父喪,前后共六年。之后,袁紹拒絕朝廷辟召,隱居在洛陽。[3]

  這時是東漢統(tǒng)治日趨黑暗的年代,宦官專政愈演愈烈,殘酷迫害以官僚士大夫和太學生為代表的“黨人”。袁紹雖自稱隱居,表面上不妄通賓客,其實在暗中結(jié)交黨人和俠義之士,如張邈、何颙、許攸等人。張邈是大名鼎鼎的黨人,“八廚”之一。何颙也是黨人,與黨人領(lǐng)袖陳蕃、李膺(兩人都為是三俊之一)過從甚密,在黨錮之禍中,常常一年中幾次私入洛陽,與袁紹商量對策,幫助黨人避難。而許攸同樣是反對宦官斗爭的積極參與者。袁紹的密友中,還有曹操,他們結(jié)成了一個以反宦官專政為目的的政治集團。袁紹的活動引起了宦官的注意,中常侍趙忠憤憤然地警告說:“袁本初抬高身價,不應(yīng)朝廷辟召,專養(yǎng)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袁隗聽到風聲,于是斥責袁紹說:“你這是準備破滅我們袁家!”但袁紹依然不為所動。[3]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以后,東漢朝廷被迫取消黨禁,大赦天下黨人。袁紹這才應(yīng)大何進的辟召。何進是漢靈帝劉宏皇后的異母兄,以外戚貴顯,統(tǒng)領(lǐng)左右羽林軍,對宦官專政不滿。袁紹有意借何進之力除掉宦官,而何進因袁氏門第顯赫,也很信任袁紹。[4] 從此,兩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當時,宦官的勢力仍然很大,中常侍趙忠、張讓等并封侯爵。郎中張鈞上書痛斥宦官專政之害,竟被捕殺獄中。

  謀誅宦官

  中平五年(188年),東漢朝廷另組西園新軍,置八校尉。袁紹被任命為中軍校尉,[4] 曹操為典軍校尉。但大權(quán)掌握在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手中,連大何進也要聽從他的調(diào)度指揮。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病重,太子未立。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宦官與外戚何進的矛盾激化了。漢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皇后所生,名劉辯;另一個是王美人所生,名劉協(xié)。群臣請立太子,漢靈帝因劉辯輕佻淺薄,很不中意,但廢嫡立庶,又擔心群臣反對,所以舉棋不定。蹇碩等宦官當然心領(lǐng)神會,最主要的是不愿意大權(quán)落入何進手中,因此借口韓遂作亂,提議請大領(lǐng)兵西上平叛。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何進洞悉宦官的詭計,以青徐黃巾復起為辭,奏請遣袁紹東進徐兗,待袁紹兵還,自己再西擊韓遂。不幾天,漢靈帝病死,蹇碩決定先誅何進,后立劉協(xié),于是派人迎何進入宮計事,何進卻集結(jié)軍隊于宮外,嚴陣以待,而稱病不入。蹇碩迫于壓力,不得不立劉辯為帝。

  劉辯即帝位,何皇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太傅袁隗與大何進輔政,同錄尚書事。[5] 這是外戚與官僚士大夫?qū)鹿俚囊粋€勝利。這時,袁紹通過何進的賓客張津?qū)芜M說:“黃門、常侍這些宦官執(zhí)掌大權(quán)已經(jīng)天長日久,專干壞事,應(yīng)該另擇賢良,整頓國家,為天下除害。”何進甚以為是,于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何颙為北軍中候、荀攸為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同時受到提拔的有二十多人,他們都成了何進的心腹。[6]

  對此,蹇碩非常不安,再度謀劃誅殺何進,但被人告發(fā),何進下令捕殺蹇碩。鑒于宦官蠢蠢欲動,何進恐怕發(fā)生意外,稱病不參預靈帝喪事。袁紹認為只有殺掉所有宦官,才能免除后患。他對何進說:“從前竇武準備誅殺內(nèi)寵,而反受其害,原因是事機不密,言語漏泄。五營兵士都聽命于宦官,竇武卻信用他們,結(jié)果自取滅亡。如今居帝舅大位,兄弟并領(lǐng)強兵,軍隊將吏都是英俊名士,樂于為盡力效命。一切在掌握之中,這是蒼天賜予的良機,應(yīng)該一舉為天下除掉禍害,以名垂后世!”何進報告何太后,但何太后卻不同意,何進也就不敢違背太后意旨。

  事后他想:“或者只殺幾個罪惡昭彰的?”袁紹見何進動搖,又進而對他說:“宦官親近至尊,傳達詔令,如果不一網(wǎng)打盡,必將貽患無窮。況且如今計劃已經(jīng)外露,為何不早下決斷?事久生變,下手晚了會遭禍殃的。”但是,由于何太后的母親舞陽君與何進的弟弟何苗多次受到宦官賄賂,因此從中作梗,多方阻撓;也由于何進素無決斷,猶猶豫豫,所以仍然沒有結(jié)果。[7] 袁紹看見這種情況,心里十分焦灼,再一次獻策說:“可以調(diào)集四方猛將豪杰,領(lǐng)兵開往京城,對太后進行兵諫。”何進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于是下令召并州牧董卓帶領(lǐng)軍隊到京,又派部下王匡、騎都尉鮑信回家鄉(xiāng)募兵。[8] 四方兵起,京師震動,何太后才感到事態(tài)嚴重。她匆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放回家?;鹿賯冎帕?,惶惶然若喪家之犬,一起去叩求何進恕罪。袁紹在旁再三勸何進乘此機會殺掉他們,但何進還是把他們放走了。袁紹很不甘心,寫信通知州郡,詐稱是何進的意思命令逮捕宦官的親屬入獄。

  宦官們走投無路,鋌而走險。他們借口離京前愿最后侍奉一次太后,又進了宮。在張讓的指揮下,中常侍段珪等率領(lǐng)黨徒數(shù)十人,等候何進入宮后,將何進斬殺于嘉德殿前。何進部將聽說何進被殺,領(lǐng)兵入宮,虎賁中郎將袁術(shù)攻打?qū)m城,焚燒青瑣門。張讓等人遂挾持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xié)從復道倉皇外逃。袁紹與叔父袁隗佯稱奉詔,殺死宦官親黨許相、樊陵,然后列兵朱雀闕下,捕殺沒有來得及逃走的宦官趙忠等人,又下令關(guān)閉宮門,嚴禁出入,指揮士兵搜索宮中的宦官,不論老幼皆斬盡殺絕,死者有二千多人,有些不長胡須的人也被當成宦官殺掉了。[9]

  討伐董卓

  正當袁紹在內(nèi)宮大肆屠戮宦官的時候,董卓率領(lǐng)軍隊抵達洛陽西郊,于北邙阪下與少帝和陳留王相遇。董卓無意中得到了一張王牌,他擁簇著少帝,帶著軍隊浩浩蕩蕩地開進洛陽城。在何進決定調(diào)董卓領(lǐng)兵入京時,主簿陳琳曾經(jīng)提醒他說:“大兵一到,強者稱雄,這樣做是倒拿干戈,授柄于人,不但不能達到目的,恐怕還會引起混亂呢!”目睹董卓八面威風,不可一世的模樣,剛剛從泰山募兵回到洛陽的鮑信憂慮地對袁紹說:“董卓擁有強兵,居心叵測,如果不能及早采取措施,就要陷入被動,如果乘他長途行軍,士馬勞頓,發(fā)起突然襲擊,還能擒拿他。”袁紹見董卓兵強馬壯,心里害怕,不敢輕舉妄動。[10] 鮑信不覺非常失望,帶兵回泰山去了。董卓十分驕橫,決意實行廢立,以建立個人的權(quán)威。他傲慢地對袁紹說:“天下之主,應(yīng)該選擇賢明的人。劉協(xié)似乎還可以,我想立他為帝。如果還不行,劉氏的后裔也就沒有留下的必要了。”袁紹一聽非常生氣,針鋒相對地說:“天底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董公你么!”說完橫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揚長而去。[11]

  袁紹不敢久留洛陽,他把朝廷所頒符節(jié)掛在上東門上,逃亡冀州。董卓下令通緝袁紹,當時有人勸董卓說:“廢立大事,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袁紹不識大體,因此害怕逃跑,并非有其它意思。如果通緝他太急,勢必激起事變。袁氏四代廣布恩德,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果袁紹招集豪杰,拉起隊伍,群雄都會乘勢而起,那時,關(guān)東恐怕就不是明公所能控制得了,所以不如赦免他,給他一個郡守當當,那么,他慶幸免罪,也就不會招惹事端了。”于是,董卓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賜爵位為邟鄉(xiāng)侯。[12]

  中平六年(189年)九月,董卓廢少帝為弘農(nóng)王,立劉協(xié)為帝,是為漢獻帝,他自署相國,又自稱“貴無上”,性極殘忍。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chǎn),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

  董卓擅行廢立和種種暴行,引起了官僚士大夫的憤恨,他所任命的關(guān)東牧守也都反對他。各地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益高漲。而討伐董卓,袁紹是最有號召力的人物,這不僅因為他的家世地位,還因為他有誅滅宦官之功和不與董卓合作的舉動。本來,冀州牧韓馥恐怕袁紹起兵,故派遣幾個部郡從事駐勃??けO(jiān)視,限制袁紹的行動。這時,東郡太守橋瑁冒充三公寫信給各州郡,歷數(shù)董卓罪狀,稱“受董卓逼迫,無以自救,亟盼義兵,拯救國家危難”云云。韓馥接到信件,召集部屬商議,他問大家:“如今應(yīng)當助袁氏呢,還是助董氏呢?”治中從事劉子惠正色說:“興兵是為國家,如何說什么袁氏、董氏!”韓馥語塞,臉有愧色。迫于形勢,韓馥不敢再阻攔袁紹,他寫信給袁紹,表示支持他起兵討董。[13]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guān)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袁紹自號車騎,與河內(nèi)太守王匡屯河內(nèi),韓馥留鄴,供給軍糧。豫州刺史孔伷屯潁川,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與曹操屯酸棗,后袁術(shù)屯魯陽,各有軍隊數(shù)萬。[14]

  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給殺了。董卓接著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循、執(zhí)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循、越騎校尉王瓖來曉諭勸解袁紹等各路軍隊。袁紹指派王匡殺掉了胡母班、王瓖、吳循等人,袁術(shù)也捕殺了陰循,只有韓融因為德高望重免于一死。[15] 此時,豪杰大多歸附袁紹,而且因他一家遭難受感動,人人想著為他報仇,所以州郡蜂擁而起的部隊,沒有不打袁氏旗號的。[16]

  董卓見關(guān)東盟軍聲勢浩大,于是挾持獻帝,驅(qū)趕洛陽百姓遷都長安。

  但是討伐董卓的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lǐng)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后,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董卓西走長安后,袁紹準備拋棄獻帝,另立新君,以便于駕馭。他選中漢宗室、幽州牧劉虞。當時袁氏兄弟不睦,袁術(shù)有自立之心,他假借維護忠義,反對袁紹另立劉虞為帝。袁紹寫信給袁術(shù),信中說:“先前我與韓文節(jié)(韓馥)共謀長久之計,要使海內(nèi)見中興之主。如今長安名義上有幼君,卻不是漢家血脈,而公卿以下官吏都媚事董卓,如何信得過他!當前只應(yīng)派兵駐守關(guān)津要塞,讓他衰竭而亡。東立圣君,太平之日指日可待,難道還有什么疑問!況且我袁氏家室遭到屠戮,決不能再北面事之了。”他不顧袁術(shù)的反對,以關(guān)東諸將的名義,派遣原樂浪太守張岐拜見劉虞,呈上眾議。劉虞卻斷然拒絕。袁紹仍不死心,又請他領(lǐng)尚書事,承制封拜,也同樣被劉虞拒絕了。[17] [18]

  名動天下

  此時,董卓并未垮臺,關(guān)東牧守們卻為了擴充個人的地盤,爭奪土地和人口,相互爭斗。韓馥唯恐袁紹坐大,故意減少軍需供應(yīng),企圖餓散、餓垮袁紹的軍隊。而袁紹并不滿足于一個渤海小郡,對被稱為天下之重資的冀州垂涎已久。

  在聯(lián)兵討董時,袁紹曾經(jīng)問過曹操:“大事如果不順,什么地方可以據(jù)守呢?”曹操反問:“足下的意思怎樣呢?”袁紹答道:“我南據(jù)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然后南向爭奪天下,這樣也許可以成功吧!”袁紹所謂南據(jù)黃河,北守燕、代,其中間廣大地區(qū)正是物產(chǎn)豐富、人口眾多的冀州。不過,當時袁紹并不景氣,門客逢紀建議他攻取冀州時,袁紹非常躊躇,拿不定主意。對逢紀說:“冀州兵強,我軍饑乏,如果攻打不下來,我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了。”逢紀獻計道:“韓馥是一個庸才,我們可以暗中與遼東屬國長史公孫瓚相約,讓他南襲冀州。待他大兵一動,韓馥必然驚慌失措,我們再趁機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和他說明利害關(guān)系,不怕他不讓出冀州來。”袁紹很看重逢紀,果然照他的意思寫一封信送給公孫瓚。[19]

  初平二年(191年),韓馥部將麴義反叛,韓馥討伐不利,袁紹派使者與麴義結(jié)交。[20]

  同時公孫瓚發(fā)兵,南襲冀州。韓馥一戰(zhàn)敗績,慌了手腳,此時袁紹的說客高干、荀諶不失時機地到了鄴城。高干是袁紹外甥,荀諶與韓馥的關(guān)系不錯。他們對韓馥說:“公孫瓚乘勝南下,諸郡望風而降;袁車騎也領(lǐng)兵到了延津,他的意圖難以預料,我們私下都很為擔憂。”韓馥一聽,不禁倒抽了一口冷氣,急切地問:“既然如此,那怎么辦呢?”荀諶不正面回答,反問道:“依估計,在對人寬厚仁愛方面,您比袁紹怎樣?”韓馥說:“我不如。”“在臨危決策,智勇過人方面,您比袁氏怎么樣?”韓馥又說:“我不如。”“那么,在累世廣施恩德,使天下人家得到好處方面,您比袁氏又當如何呢?”韓馥搖搖頭:“還是不如。”連提了幾個問題后,荀諶這才說:“公孫瓚率領(lǐng)燕、代精銳之眾,兵鋒不可抵擋;袁氏是一時的英杰,哪能久居之下。冀州是國家賴以生存的重地。如果袁氏、公孫瓚合力,與交兵城下,危亡即在旋踵之間。袁氏是的舊交,而且結(jié)為同盟,如今之計,不如把冀州讓給袁氏。袁氏得到冀州以后,他一定會厚待。公孫瓚也就不能和他抗爭。那時,不但能獲得讓賢的美名,而且您還會比泰山更加安穩(wěn)。希望不必疑惑!”韓馥生性怯懦,缺少主見,聽荀諶這么一說,也就同意了。[22]

  韓馥的許多部下都憂慮重重,長史耿武、別駕閔純、治中李歷勸諫說:“冀州雖然偏僻,但甲士百萬,糧食足以維持十年,而袁紹則是孤客窮軍,仰我鼻息,就如同嬰兒在我手上一般,一旦斷了奶,立刻就會餓死,為什么我們竟要把冀州讓給他?”韓馥無奈地說:“我是袁氏的故吏,才能也不如本初,量德讓賢,這是古人所推崇的,你們?yōu)楹芜€要一味加以責備呢!”駐屯在河陽的都督從事趙浮、程渙聽到消息,急急自孟津馳兵東下,船數(shù)百艘,眾萬余人,請求出兵抗拒袁紹,韓馥不同意。終于,韓馥搬出了官署,又派自己的兒子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袁紹代領(lǐng)冀州牧,自稱承制,送給韓馥一個奮威的空頭銜,既無將佐,也無兵眾。[23]

  袁紹手下有一名都官從事朱漢,曾經(jīng)遭到韓馥的冷遇,一直耿耿于懷。他知道韓、袁二人之間積怨甚深,借故派兵包圍了韓馥的住所,手持利刃,破門而入。韓馥逃到樓上,朱漢抓住韓馥的長子,一陣亂棍拷打,把兩只腳都打斷了。韓馥受了很深的刺激,雖然袁紹殺死了朱漢,但他還是離開了冀州去投奔張邈。有一天,在張邈府上,韓馥見袁紹派來一個使者,使者對張邈附耳低語。韓馥心中不覺升起了一團疑云,感到大難臨頭了,于是借口上廁所,用書刀自殺。

  袁紹得了冀州,躊躇滿志地問別駕從事沮授說:“如今賊臣作亂,朝廷西遷,我袁家世代受寵,我決心竭盡全力興復漢室。然而,齊桓公如果沒有管仲就不能成為霸主,勾踐沒有范蠡也不能保住越國。我想與卿同心戮力,共安社稷,不知卿有什么妙策?”沮授原任韓馥別駕,頗有謀略,袁紹使居原職。他回答說:“年少入朝,就揚名海內(nèi)。廢立之際,能發(fā)揚忠義;單騎出走,使董卓驚恐。渡河北上,則渤海從命;擁一郡之卒,而聚冀州之眾。威聲越過河朔,名望重于天下!如今如首先興軍東討,可以定青州黃巾;還討黑山,可以消滅張燕。然后回師北征,平公孫瓚;震懾戎狄,降服匈奴。您就可擁有黃河以北的四州之地,因之收攬英雄之才,集合百萬大軍,迎皇上于西京,復宗廟于洛陽。以此號令天下,誅討未服,誰抵御得了?”袁紹聽了,非常高興地說:“這正是我的心愿啊!”隨即加封沮授為奮威,使他監(jiān)護諸將。[24] 袁紹又用田豐為別駕、審配為治中,這兩人比較正直,但在韓馥部下卻郁郁不得志。此外,袁紹還用許攸、逢紀、荀諶等人為謀士。[25]

  統(tǒng)一河北

  冀州北面有公孫瓚,南面有袁術(shù),這是袁紹的兩個勁敵。袁術(shù)雖然是袁紹的弟弟,但兄弟二人向來不和。

  初平二年(191年)冬,袁術(shù)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借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了陽城。袁術(shù)派遣公孫瓚的弟弟公孫越協(xié)助孫堅回救陽城,公孫越在作戰(zhàn)中被流矢射中身亡。當時,正在青州鎮(zhèn)壓黃巾軍的公孫瓚怒不可遏地說:“我弟弟的死是袁紹惹出來的。”于是舉兵攻打袁紹。公孫瓚攻勢凌厲,威震河北。一時間,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袁紹大驚,為了取悅公孫瓚,緩和局勢,他拔擢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范為勃海太守,但公孫范一到勃海,卻立即倒戈。[26]

  袁紹親自領(lǐng)兵迎戰(zhàn)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

  公孫瓚以三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兩翼各配備騎兵五千多人。袁紹令麹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為掩護,他統(tǒng)領(lǐng)步兵數(shù)萬在后。公孫瓚見袁紹兵少,下令騎兵發(fā)起沖鋒,踐踏敵陣。麹義的士兵鎮(zhèn)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公孫瓚的騎兵沖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fā),向公孫瓚的騎兵射去。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麴義的軍隊則越戰(zhàn)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余人,又乘勝追到界橋。

  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麹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袁紹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shù)十張,持戟衛(wèi)士百多人。在距離界橋十余里處,聽說前方已經(jīng)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xiàn),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別駕田豐扶著袁紹,要他退入一堵矮墻里,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qū)幙蓻_上前戰(zhàn)死,躲在墻后,難道就能活命嗎!”[28] 他指揮強弩手應(yīng)戰(zhàn),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后退。稍頃,麹義領(lǐng)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29] 黑山軍首領(lǐng)張燕派部將杜長等為公孫瓚助陣,也被袁紹擊敗,黑山軍與袁氏開始結(jié)怨。[30]

  初平三年(192年),袁術(shù)與袁紹開戰(zhàn),袁術(shù)向公孫瓚求援,公孫瓚令劉備屯高唐,單經(jīng)屯平原,同時聯(lián)合陶謙,用來威逼袁紹,袁紹與曹操合擊,大破袁術(shù)、公孫瓚以及陶謙的聯(lián)軍。[31-32]

  從初平三年至興平二年(192年—195年),中原局勢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在長安,司徒王允和中郎將呂布等密謀殺死了董卓,使萬民額手稱慶。但王允不能妥善處理董卓的部屬,引起董卓部將李傕、郭汜舉兵叛亂。結(jié)果王允被殺,呂布東逃。后來,李傕、郭汜發(fā)生火并,互相屠殺,而漢獻帝作為一尊偶像,被這些軍閥爭來搶去。在兗州,曹操異軍突起。原兗州刺史劉岱死后,兗州地方勢力推舉曹操接任,他采取武裝鎮(zhèn)壓和誘降的兩手,迫使三十萬青州黃巾軍投降。他又與袁紹合作,連破袁術(shù),把袁術(shù)擠到淮南。在他東征徐州刺史陶謙時,地方勢力的代表張邈、陳宮背叛他,迎呂布入兗州。曹操經(jīng)過艱苦的斗爭,才重新奪回了兗州。在幽州,公孫瓚又派兵到龍湊攻打袁紹,結(jié)果再次被袁紹打敗,之后就退守幽州,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33]

  初平四年(193年),太仆趙岐奉命勸和,袁、公孫雙方宣告休戰(zhàn)。三月,袁紹南下薄落津。這時,魏郡發(fā)生兵變,造反的兵士和黑山軍會合后,占領(lǐng)了鄴城。當時袁紹部隊正在全軍開慶功宴,聽到這個消息,袁紹的部下們特別是家屬在鄴城的,要么臉色大變,要么放聲大哭,唯獨袁紹容貌自若,不改平時的風度[34] 。整個鄴中有十多支黑山軍的部隊。但黑山軍中有一個叛徒陶升,他入鄴城后把袁紹和州內(nèi)官吏家屬保護起來,并把他們送往斥丘。袁紹迸屯斥丘,任陶升為建義中郎將。

  六月,袁紹大舉進剿黑山、黃巾軍,先發(fā)兵進入朝歌鹿腸山蒼巖谷谷口討伐于毒,圍攻五天,斬殺于毒及其部眾一萬多人。[35] 接著,沿著鹿腸山向北進攻左髭丈八等,將他們?nèi)拷藴?。[36] 又接連擊滅劉石、青牛角、黃龍、左校、郭大賢、李大目、于氐根等多支黑山、黃巾部隊,屠其屯壁,大肆殺戮,斬首數(shù)萬級。[37]

  之后聯(lián)手呂布,與張燕、四營屠各、雁門烏桓在常山展開大戰(zhàn),連續(xù)打了十幾天,雖然張燕軍多被殺傷,但袁紹軍也很疲憊,于是雙方各自退兵。[38]

  東郡太守臧洪因怨恨袁紹不出兵救張超,舉東郡之兵與之對抗,袁紹興兵圍城一年,破東郡,勸降臧洪不得,乃殺之。[39] 不久,公孫瓚兼并了劉虞,劉虞舊部鮮于輔等招引烏桓,攻打公孫瓚,袁紹也派麴義出兵,與鮮于輔等合兵,共集中十萬大軍,在鮑丘打敗了公孫瓚,迫使他退保易京。麴義與公孫瓚相持歲余,軍糧耗盡,士卒饑困,率余眾數(shù)千人退走,公孫瓚趁勢追擊,將其擊破,盡得其輜重。

  興平二年(195年)十月,漢獻帝在楊奉等人的護衛(wèi)下逃到曹陽,后面李傕率軍窮追不舍。這時,沮授再次提醒袁紹把漢獻帝這面旗幟搶到手。他說:“生于宰輔世家,以忠義匡濟天下。目今皇上流離失所,宗廟受到毀壞。而州郡牧守以興義兵為名,行兼并之實,沒有一人起來保衛(wèi)天子,撫寧百姓。現(xiàn)已經(jīng)粗定州城,應(yīng)該早迎大駕。在鄴城建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兵馬以討不臣。那時,還有誰能抵御!”沮授的意見遭到郭圖、淳于瓊的反對(但也有史書記載郭圖勸袁紹迎天子[17] ),他們說:“漢室衰微已經(jīng)很久了,今天要重新振興談何容易!況且當前英雄各據(jù)州郡,士眾動以萬計,這時就是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的時候。如果我們把天子迎到自己身邊,那么動不動都得上表請示。服從命令就失去權(quán)力,不服從就有抗拒詔命的罪名,這不是好辦法。”沮授又苦口婆心地勸告:“迎天子不僅符合道義,而且是符合當前需要的重大決策。如果我們不先下手,一定會有人搶在前頭。取勝在于不失時機,成功在于敏捷神速,希望考慮。”但是袁紹最終沒有采納沮授的意見,以致失去了一個極好的機會。與此同時,曹操卻毫不猶豫地抓住這個機會,當漢獻帝回到故都洛陽,曹操力排眾議,于公元196年(建安元年)八月,親自到洛陽朝見獻帝。他借口洛陽殘破不堪,糧食奇缺,把漢獻帝轉(zhuǎn)移到許昌,在許昌建立新都城,從而把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袁紹有三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三子袁尚。他寵愛后妻劉氏,對劉氏所生的袁尚特別偏愛,有意以袁尚為嗣,因此以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為并州刺史,只留袁尚在身邊。沮授勸誡說:“年紀相當應(yīng)選擇賢者為嗣,德行又相當要用占卜來決定,這是自古以來的原則。如果不能改變決定,禍亂就要從這件事上發(fā)生了。”袁紹則說:“我是準備讓幾個兒子各據(jù)一州,考察他們的才能。”袁譚到達青州后,控制的地區(qū)只有平原,于是北排田楷,東攻孔融,曜兵海隅,整個青州落入袁氏手中。[40]

  曹操借天子以自重,略取了河南大片土地,甚至關(guān)中的割據(jù)勢力也紛紛來歸附,勢力發(fā)展很快。原來,袁紹沒有把曹操放在眼里,他舉薦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把曹操當作自己的附庸。呂布占領(lǐng)兗州,他又與曹操連和。那時,彼此之間的關(guān)系還比較和諧。如今,曹操迎漢獻帝都許,許昌成了當然的政治中心,曹操也成了皇帝當然的代言人,隨心所欲,號令四方,這是袁紹始料未及的,他實在后悔不迭。袁紹要求遷都鄄城,那兒離自己較近,便于控制。曹操不但一口回絕,而且下詔書責備他說:“你地廣兵多,而專門樹立私黨;不見你出師勤王,但見你發(fā)兵與他人互相攻伐。”袁紹明知是曹操搗鬼,也只得上書為自己申辯。曹操自任為大,而任袁紹為太尉,改封鄴侯。太尉雖貴,但地位在大之下,袁紹深感屈辱,上表不受封拜。他憤憤地說:“曹操幾次差點死蛋了,都是我挽救了他,如今天他反以天子的名義對我發(fā)號施令!”當時,曹操的實力不如袁紹,且東有徐州呂布、西有南陽張繡、南有淮南袁術(shù),皆虎視眈眈,曹操懼怕,只能采取克制忍耐的策略。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節(jié)出使鄴城,拜袁紹為大,賜給他弓箭、符節(jié)、斧鐵和一百虎賁,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個州,以緩和矛盾。[41]

  此后幾年,袁紹繼續(xù)致力于討伐公孫瓚。公孫瓚在易京的外圍挖了十道壕溝,城內(nèi)壘起許多土臺,一般高五、六丈,高臺上建樓。他自己居住在中間高達十丈的臺樓上,以鐵作門,男人七歲以上皆不得入門,身邊只有侍奉他的姬妾,來往書信文書都要用繩索吊上吊下,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于城內(nèi)積谷甚多,防守嚴密,袁紹派遣大將進攻歷年,也攻打不下。

  謀臣田豐見大軍長期滯留冀北,對袁紹說:“遷都之計既然不能實現(xiàn),應(yīng)該及早奪取許都,奉迎天子。那時我們也可以事事以詔書為名,號令四海,這才是上策。否則,我們總有一天會落入人家的手中,即使后悔也來不及。”袁紹不聽。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親領(lǐng)大軍攻打幽州,所向披靡,[42] 進而圍攻易京,公孫瓚派遣其子公孫續(xù)向黑山軍求救。袁紹上架云梯,下挖地道,不斷加強攻勢,易京危如累卵,公孫瓚手下的將領(lǐng)有的投降、有的潰散。翌年春,公孫續(xù)和黑山軍首領(lǐng)張燕帶領(lǐng)十萬救兵分三路向易京進發(fā)。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xù)送密信,約定以點火為信號,內(nèi)外夾擊袁紹軍。這封信被袁紹的哨兵截獲了,袁紹將計就計,依照約定的信號點起火堆。公孫瓚以為救兵已到,領(lǐng)兵攻出來,遭到袁紹伏兵的痛擊,又龜縮入城。袁紹加緊挖地道,一直挖到臺樓下,先用柱子頂著樓基,然后火燒支柱,樓臺也就隨之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走,于是縊殺了姐妹妻子,然后引火自焚,這時袁紹的士兵沖到樓他的首級斬下,公孫瓚的部將田楷、關(guān)靖等也在這一戰(zhàn)中陣亡。[43] 袁紹命人將他們的首級一并送到許都彰功。[44] 至此,袁紹占據(jù)了幽州,兼并了公孫瓚的軍隊。[45]

  袁紹占據(jù)冀、青、幽、并四州,擁有幾十萬軍隊。隨著實力的增強,他的野心更大了,給獻帝的進貢漸漸稀少了。有一次,他忽然接到久無往來的袁術(shù)的一封來信,信上說:“漢朝的天下早就丟掉了,天子受人控制,政出于私門,豪強角逐,國土分裂,和周朝末年七國紛爭的時代沒有兩樣,結(jié)果是強者兼并天下。我們袁家受命于天,理應(yīng)當皇帝,符命、祥瑞都顯示得一清二楚了。今日您擁有四州之地,民戶百萬。論實力無人比得上您的強大,論德行無人比得上您的崇高。即使曹操有心扶衰拯弱,怎么能夠接續(xù)已經(jīng)滅絕了的天命呢?”袁術(shù)在公元197年(建安二年)稱帝淮南,但只過了兩年半時間,搞得資實空虛、內(nèi)外交困、眾叛親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慷慨”地表示愿把帝號讓給袁紹。袁紹見信雖然不敢聲張,心里卻是求之不得的。他指使主簿耿苞為自己當皇帝尋找根據(jù),耿苞私下對他說:“赤德已經(jīng)衰敗,袁氏是黃帝后裔,應(yīng)該順天意、從人心。”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按“五德相生”的“理論”,漢朝是所謂火德(即赤德),火德要由土德代替;黃帝就是土德,而袁家為黃帝的后代,所以袁氏取代漢朝是“天意”。袁紹向軍府僚屬公開了耿苞的這些言論,僚屬們都認為耿苞妖言惑眾,混淆視聽,應(yīng)當殺頭。袁紹知道時機還不成熟,唯恐露出馬腳,不得已令人殺了耿苞。[46]

  兵敗官渡

  主詞條:官渡之戰(zhàn)

  建安四年(199年),割據(jù)河內(nèi)的眭固欲與袁紹和縱,卻被曹操所滅,袁、曹之間的一場決戰(zhàn)已經(jīng)到了不可避免的時候了。袁紹決定驅(qū)使十萬精銳步兵和一萬騎兵奪取許都,一舉攻滅曹操。

  他任命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充當謀士,顏良、文丑擔任將帥,積極準備南下。[47]

  當時,袁紹部下意見紛紜,沮授的意見與郭圖和審配的完全相反,沮授建議以逸待勞,采取持久戰(zhàn),[48-49] 而郭圖、審配則主張速戰(zhàn)速決。[50-51]

  袁紹自恃地廣兵強、糧食充足,根本聽不進沮授的忠告。郭圖等人又在背后進讒言說:“沮授監(jiān)統(tǒng)內(nèi)外兵眾,威震三軍,倘若他的勢力逐漸加強,怎么控制得了!臣下服從主人才能昌盛,主上服從臣下就會滅亡,這是黃石公在《三略》中所告誡的。統(tǒng)兵在外的將領(lǐng),不宜讓他參知內(nèi)政。”因此,袁紹把沮授統(tǒng)領(lǐng)的軍隊分成三部,其中兩部分別交給郭圖和淳于瓊。[52]

  九月,曹操分兵把守官渡,準備抗擊袁軍。袁紹企圖聯(lián)合張繡和劉表對曹操進行夾擊。他派使者到穰城聯(lián)絡(luò)張繡,還特意給張繡的謀士賈詡捎信結(jié)好。張繡打算應(yīng)允,還沒有說話,賈詡在一旁先開口了,他說:“請你回去轉(zhuǎn)告袁本初,兄弟都不能相容,怎么容得了天下的國士呢?”使者怏怏而回。不久,張繡率眾投降曹操。袁紹又派人到劉表處求援,劉表假惺惺答應(yīng)了,實際上按兵不動,對袁曹之爭斗只打算作壁上觀。張、劉的態(tài)度使袁紹遲遲沒有動手。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劉備殺徐州刺史車胄,背叛曹操,策應(yīng)袁紹。曹操為消弭后患,領(lǐng)兵攻打劉備。此時,田豐對袁紹說:“曹操東擊劉備,一時不容易罷兵,明公如能舉兵襲擊他的后方,一定可以一往而勝。”但袁紹卻說孩子有病,田豐氣沖沖地退了出來,邊走邊用拐杖狠狠敲著地面,說:“完了,沒有希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因為孩子有病就丟掉,可惜啊!”袁紹聽說以后,惱羞成怒,從此疏遠田豐。[53]

  曹操害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攻打劉備,終于將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袁紹這才進兵攻打許都。田豐認為戰(zhàn)機已失,再次進諫說:“曹操既然打敗了劉備,許都便不再是空虛的了。而且曹操善于用兵,變化無常,兵眾雖少,也不能等閑視之,所以不如作持久之計。據(jù)有山河之固,擁有四州之眾,外結(jié)英雄,內(nèi)修農(nóng)戰(zhàn),然后選拔精銳,分為奇兵,速速打擊敵人勢力薄弱的地區(qū)。他救右則擊左,救左則擊右,使敵人疲于奔命,百姓不得安居樂業(yè)。這樣,我方還沒疲勞,敵方已經(jīng)困乏,不出三年,可以安坐而戰(zhàn)勝它。如今放棄必勝的策略,以一戰(zhàn)決定成敗,倘若不能如愿,悔之晚矣!”袁紹不聽。田豐極力勸阻,得罪了袁紹,袁紹認為他敗壞軍心,就將田豐關(guān)了起來。[54]

  二月,袁紹發(fā)布討伐曹操檄文,指控曹操“豺狼野心,潛包禍謀,乃欲撓折棟梁,孤弱漢室,除忠害良,專為梟雄”。

  他派顏良包圍白馬,自己率領(lǐng)大軍抵黎陽。四月,曹操聲東擊西,北救白馬之圍,斬殺顏良,遷徙民眾撤向官渡。袁紹依仗自己人多勢眾,準備揮師渡河,追趕曹軍。因為屢諫而被嫌棄的沮授,這時又站出來勸阻說:“戰(zhàn)爭勝負變化莫測,不能不周密計劃。大軍應(yīng)當留屯延津,另分兵進攻官渡。如能攻克,再迎大軍也不遲,否則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袁紹不從。沮授在大軍即將渡河的時候嘆息:“在上者驕傲,在下者貪功,悠悠黃河,我還能渡回來嗎!”他推托身體有病,不愿過河。袁紹非常氣惱,強迫沮授隨軍渡河,而把他所部軍隊割屬郭圖。袁紹渡河后,駐屯在延津南面。他派出劉備、文丑挑戰(zhàn),被曹軍打敗,大將文丑被斬。白馬、延津兩戰(zhàn),折損兩員戰(zhàn)將和許多人馬,袁軍中大為震恐。

  曹軍退還官渡后,袁軍集結(jié)在陽武,沮授又對袁紹說:“北軍人多,但英勇善戰(zhàn)不如南軍;南軍糧少,物資儲備不如北軍。南軍利于速戰(zhàn),北軍利于緩兵。所以我軍應(yīng)打持久戰(zhàn),拖延時日。”袁紹仍然不從,他命令部隊逐漸逼近官渡,緊靠曹軍扎營,軍營東西綿延數(shù)十里。九月,兩軍會戰(zhàn),曹軍失利,躲進營壘中堅壁不出。袁紹修筑壁樓,堆起土山,從高處發(fā)箭射擊曹營。箭如雨下,曹營中的將士只得蒙著盾牌走路。但壁樓、土山不久就被曹軍的“霹靂車”轟毀了。袁紹又暗鑿通往曹營的地道,曹軍則在營中挖掘長溝進行防御。袁軍的運糧車還遭到曹軍的襲擊。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河南老百姓困苦不堪,很多人背叛曹軍,響應(yīng)袁軍。相持期間,袁紹先后派劉備、韓荀襲擊許都,但是皆被曹仁擊敗,因此不再分兵復出[55] 。然而,這種有利于袁紹的形勢卻突然急轉(zhuǎn)直下。這時,袁紹派淳于瓊帶領(lǐng)萬余人北迎運糧車,沮授特意提醒說:“可增派蔣奇領(lǐng)一支人馬在淳于瓊外側(cè),以防止曹操偷襲。”而謀士許攸則提出乘曹操傾軍而出,輕騎奔襲許都的建議。然而,袁紹因之前韓荀和劉備襲擊許都失敗,不想再分兵冒險。事有湊巧,在鄴城的許攸家族中有人犯法,被留守的審配抓進監(jiān)獄,許攸大為不滿,于是投奔曹操。在許攸的謀劃下,曹操親自領(lǐng)兵赴烏巢,襲擊淳于瓊。

  當曹操奔襲烏巢之時,袁軍部將張郃主張救淳于瓊,他對袁紹說:“曹操親自出馬,必然得手,那么事情就無可挽回了。”郭圖卻別出心裁地說:“不如乘此時發(fā)兵去進攻曹軍大營。”袁紹認為郭圖說得對,只要攻拔曹營,曹操就無家可歸了。于是派高覽、張郃率領(lǐng)重兵攻擊曹營,而只派輕騎救援烏巢。高覽、張郃攻營不下,烏巢大敗的消息已經(jīng)傳來了,二將無心戀戰(zhàn),竟自向曹軍投降。袁紹全軍大亂,一下子全垮了?;琶χ校B及長子袁譚各單騎逃遁,直奔黃河渡口,隨后又逃來一群騎兵,約有八百騎,渡河至黎陽北岸。這一仗袁紹損失七、八萬人,武器、輜重、圖書、珍寶無數(shù)。當他跌跌撞撞走進部下蔣義渠營帳中時,握著蔣義渠的手,無比傷感地說:“我把自己的腦袋都交給你了。”官渡敗后,有人對田豐說:“你必將受重用了。”田豐平靜地回答說:“如出兵打勝了,我一定能夠安全。如今兵敗,我必死無疑。”果然,袁紹回到鄴城,說:“我當初不聽田豐之言,今天真的要讓他笑話了。”于是下令殺了他。[56]

  發(fā)病而終

  回到冀州后,袁紹陸續(xù)平定了各處的叛亂。[57] 不久,袁紹發(fā)病,死于建安七年(202年)夏五月二十八日(6月28日)。[1] 由于袁紹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里巷間揮灑著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審配等矯袁紹遺命,奉袁尚為嗣。[58] 袁譚、袁尚為了爭權(quán)相攻,被曹操各個擊破。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被殺,袁尚與二兄袁熙逃亡遼西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定烏桓,袁尚、袁熙敗走遼東,被公孫康所殺。[59]

  袁紹歷史評價

  漢末三國

  趙忠: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yǎng)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60]

  董卓: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矣。[61]

  荀諶:袁氏一時之杰。[62]

  鮑信:袁紹為盟主,因權(quán)奪利,將自生亂,是復有一卓也。[62]

  沮授: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nèi);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fā);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住U褚豢ぶ?,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63]

  公孫瓚: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于地中,梯沖舞吾樓上。[64]

  袁術(shù):今君擁有四州,民戶百萬,以強則無與比大,論德則無與比高。[60]

  曹操:①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65] ②及至袁紹據(jù)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66]

  荀彧:紹,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65]

  和洽:本初乘資,雖能強大,然雄豪方起,全未可必也。[67]

  荀攸:紹以寬厚得眾心。[68]

  郭嘉:①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②袁紹有恩于民夷。[69]

  程昱:夫袁紹據(jù)燕、趙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69]

  王粲:袁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yǎng)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以傾心折節(jié),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70]

  楊阜: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不斷則無威,少決則失后事,今雖強,終不能成大業(yè)。[71]

  孫權(quán):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72]

  曹丕:紹遇因運,得收英雄之謀,假士民之力,東苞巨海之實,西舉全晉之地,南阻白渠黃河,北有勁弓胡馬,地方二千里,眾數(shù)十萬,可謂威矣。當此之時,無敵于天下,視霸王易于覆手,而不能抑遏愚妻,顯別嫡庶,婉戀私愛,寵子以貌;其后敗績喪師,身以疾死,邪臣飾奸,二子相屠,墳土未干,而宗廟為墟,其誤至矣。[73]

  兩晉南北朝

  陳壽: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表跨蹈漢南,紹鷹揚河朔,然皆外寬內(nèi)忌,好謀無決,有才而不能用,聞善而不能納,廢嫡立庶,舍禮崇愛,至于后嗣顛蹙,社稷傾覆,非不幸也。昔項羽背范增之謀,以喪其王業(yè);紹之殺田豐,乃甚於羽遠矣![60]

  《獻帝春秋》: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74]

  常璩:漢末大亂,雄桀并起。若董卓、呂布、二袁、韓、馬、張楊、劉表之徒,兼州連郡,眾逾萬計,叱吒之間,皆自謂漢祖可踵,桓、文易邁。[75]

  范曄:①袁紹初以豪俠得眾,遂懷雄霸之圖,天下勝兵舉旗者,莫不假以為名。及臨場決敵,則悍夫爭命;深籌高議,則智士傾心。盛哉乎,其所資也。②紹外寬雅有局度,憂喜不形于色,而性矜愎自高,短于從善,故至于敗。③紹姿弘雅,表亦長者。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云屯冀馬。窺圖訊鼎,禋天類社。既云天工,亦資人亮。矜強少成,坐談奚望?;鼗授f?,身穨業(yè)喪。[63]

  柳莊:昔袁紹、劉表、王凌、諸葛誕,皆一時雄杰,據(jù)要地,擁強兵。[76]

  隋唐宋

  蘇夔:近者劉荊州之意氣,袁渤海之縱橫,當其吐納荊揚,鞭笞河朔,猛將厲于雕鶚,謀臣盛于云雨,從容嘯咤,有席卷八荒之心,固以震倘肆椋熏灼宇宙者。[77]

  趙蕤: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jù)於關(guān)西;呂布、陳宮,竊命於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shù),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杰也。[78]

  魏元忠:假有項籍之氣,袁紹之基,而皆泯智任情,終以破滅,何況復出其下哉。[79]

  何去非:①昔者東漢之微,豪杰并起而爭天下,人各操其所爭之資。蓋二袁以勢,呂布以勇,曹公以智,劉備、孫權(quán)各挾其智勇之微而不全者也。②方二袁之起,借其世資以撼天下。紹舉四州之眾,南向而逼官渡;術(shù)據(jù)南陽,以擾江淮,遂竊大號;呂布驍勇,轉(zhuǎn)斗無前而爭袞州。方是之時,天下之窺曹公,疑不復振。而人之所以爭附而樂赴者,袁、呂而已。③袁紹雖非曹公之敵,亦所謂一時之豪杰,橫大河之北,奄四州之土,南向而爭天下,一旦摧敗,卒以憂死。”[80]

  秦觀:方紹與董卓異議,橫刀不應(yīng)長揖而出,及起兵渤海,遂有四州之地,連百萬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不可謂非一時之杰也。然殺一田豐遂至于此,則天下之禍其有大于殺士者乎。[81]

  元明清

  郝經(jīng):①袁氏奕世公鼎,高風義軌,冠冕海內(nèi)。紹資望夙著。一旦提劍而起,汛除閹豎,肅清宮闈。心不義卓,投袂而起,則有英雄之志矣。于是山東討賊推為盟主,河朔服義讓以方州,卒連幽并青冀,橫制天下之半,材勇效命,智謀貢策,翼戴天子而加之以共則桓文之舉也。乃猜忌自用,潛懷不軌,稽失事機,為操所先忿兵犯順折衂以死,幼長倒置禍起骨肉,家聲委地咸其自取也。[82] ②時卓暴戾,氣凌一時,決計廢立而紹忤之,故致忿罵。紹亦一時之杰,揖之而去,亦其宜也。[83]

  羅貫中: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照锌〗苋Э停杏⑿郯偃f兵。羊質(zhì)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84]

  王世貞:嗟乎!古之有天下者,要必有人君之德,而其佐命以功臣終者,要必有人臣之體,人臣之體在才巨而心小其識不凡,而凡不遠而遠乃可保也無君德,而其材非人臣者。偏雄,則項羽、袁紹、李密;委質(zhì),則韓信及榮也。[85]

  王夫之:袁紹雖疏而有略,其規(guī)恢較大矣。[86]

  柳從辰:卓雖受誅,豪杰并起,跨州連郡如劉虞、公孫瓚、陶謙、袁紹、劉表、劉焉、袁術(shù)、呂布者,皆嘗雄視一時,其權(quán)力猶足匡正帝室。[83]

  近現(xiàn)代

  呂思勉:袁紹是曹操的大敵。他不但地廣兵強,在社會上聲望很高,勢力極大,即論其才具,在當時群雄中,亦當首屈一指。[87]

  蔡東藩:況引狼入室,紹實主謀,鮑信進誅卓之方,猶不失為中計,而紹又不能信從;紹非特害進,并且覆漢,其罪亦彌甚矣![88]

  毛澤東:袁紹這個人多謀寡斷,有謀無斷,沒有決心,不果斷,結(jié)果兵敗于官渡。所以有謀還要善斷。[89]

  方詩銘:世族、豪杰、游俠,是袁紹的優(yōu)點,也是袁紹的有利條件,以此為憑借,他得到“名豪大俠,富室強族”的支持,最后雄據(jù)河北,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jù)者。出身于世族的袁紹,再加上他的游俠性格和豪杰才能,叱咤風云,雄據(jù)一方。盡管后來支持他的人們,有的相互火并,有的背叛投降,最后使袁氏政權(quán)煙消火滅。但是,在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時代,袁紹仍不失為一個杰出的人物。

三國正史袁紹

袁紹(?-202年6月28日[1] ),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xiāng)袁老村)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三國正史袁紹相關(guān)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袁紹生平 名門孤嗣 袁紹出身于東漢后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什么叫做正史
    什么叫做正史

    正史是指以紀傳體為編撰體例的史書。代表史書有紀二十四史。其他紀傳體體裁的史書也可稱為正史。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什么叫做正史相關(guān)知

  • 三國正史諸葛亮
    三國正史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2] ,隱居于隱居于湖北襄陽隆中[3] ,三國時期蜀漢

  • 三國正史趙云怎么死的
    三國正史趙云怎么死的

    趙云(?-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末軍閥混戰(zhàn),趙云受本郡推舉,率領(lǐng)義從加入白馬公孫瓚

  • 三國正史趙云
    三國正史趙云

    趙云(?-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三國正史趙云相關(guān)知識,希

2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