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排行榜
學習啦【館藏文物】 編輯:樂平 發(fā)布時間:2017-03-13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shè)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屬一級國寶。
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jié)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jīng)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yè)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大橋西側(cè)有一些攤販和許多游客。貨攤上擺有刀、剪、雜貨。有賣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許多游客憑著橋側(cè)的欄桿,或指指點點,或在觀看河中往來的船只。大橋中間的人行道上,是一條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轎的,有騎馬的,有挑擔的,有趕毛驢運貨的,有推獨輪車的……大橋南面和大街相連。街道兩邊是茶樓,酒館,當鋪,作坊。街道兩旁的空地上還有不少張著大傘的小商販。街道向東西兩邊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較寧靜的郊區(qū),可是街上還是行人不斷:有挑擔趕路的,有駕牛車送貨的,有趕著毛驢拉貨車的,有駐足觀賞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來往船只很多,可謂千帆競發(fā),百舸爭流。有的停泊在碼頭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駛。有的大船由于負載過重,船主雇了很多纖夫在拉船行進。有只載貨的大船已駛進大橋下面,很快就要穿過橋洞了。這時,這只大船上的船夫顯得十分忙亂。有的站在船篷頂上,落下風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勁撐篙;有的用長篙頂住橋洞的洞頂,使船順水勢安全通過。這一緊張場面,引起了橋上游客和鄰近船夫的關(guān)注,他們站在一旁吶喊助威!肚迕魃虾訄D》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shù)概括力,使《清明上河圖》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水準!肚迕魃虾訄D》豐富的內(nèi)容,眾多的人物,規(guī)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肚迕魃虾訄D》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qū)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nèi)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jù)齊藤謙所撰《拙堂文話?卷八》統(tǒng)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1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后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qū)的街景。人物大不足3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細品察,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xiàn),極富情趣。
據(jù)圖后明人李東陽的題跋考據(jù),《清明上河圖》前面應(yīng)還有一段繪遠郊山水,并有宋徽宗瘦金體字簽題和他收藏用的雙龍小印印記,而今這些在畫上都已不見。原因有兩種,一種可能是因為此圖流傳年代太久,經(jīng)無數(shù)人之手把玩欣賞,開頭部分便壞掉了,于是后人裝裱時便將其裁掉;一種可能是因宋徽宗題記及雙龍小印值錢,后人將其故意裁去,作另一幅畫賣掉了。
還有許多專家猜想《清明上河圖》后半部佚失了一大部分,因為畫不應(yīng)該在剛進入開封城便戛然而止,而應(yīng)畫到金明池為止。
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歷史長卷后,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因此成為此畫的第一位收藏者。作為中國歷史上書畫大家的宋徽宗酷愛此畫,用他著名的“瘦金體”書法親筆在圖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個字,并鈐上了雙龍小印(今佚)。
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杰作,在問世以后的800多年里,曾被無數(shù)收藏家和鑒賞家把玩欣賞,是后世帝王權(quán)貴巧取豪奪的目標。它曾輾轉(zhuǎn)飄零,幾經(jīng)戰(zhàn)火,歷盡劫難……它曾經(jīng)五次進入宮廷,四次被盜出宮,歷經(jīng)劫難,演繹出許多傳奇故事。
明嘉靖三年(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zhuǎn)到長洲人陸完的手里(陸完字全卿,成化年間中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名重一時)。明代李日華《味水軒日記》載:陸完死后,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不離身半步,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言辭乖巧,非常會討夫人歡心。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fù)懇請后,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只許他在夫人閣樓上欣賞,而且不許傳給別人知道。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看了十余次以后,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得知后,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嚴嵩府上有一裝裱匠湯臣,認出畫是假貨,便以此要挾王忬,令其出40兩銀子賄賂自己,但王忬對其不予理會。湯臣惱羞成怒,在嚴嵩設(shè)宴歡慶時,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以后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摹此畫的王某也因此受到牽連,被抓去餓死獄中。
實際上,陸完死后,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昆山顧鼎臣家,后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這之前嚴嵩確曾托王忬買過“名畫”,王忬也確曾買蘇州人王彪之摹本獻給嚴嵩,后被識破! ÷c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yīng)龍彈劾,終于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
《清明上河圖》到清朝后先由陸費墀(安徽相鄉(xiāng)人)收藏。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后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后被畢沅購得。畢沅(1730-1797),鎮(zhèn)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后,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xiàn)今畫上有二人印記。
畢沅在關(guān)中任職時,對地方上的文物盡心修繕保護,不料這些卻成了他的“罪行”。畢沅死后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全部殺掉,家產(chǎn)也被抄沒入宮。
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入宮以后,便將它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nèi)。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nèi)。此后,《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然經(jīng)歷了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但居然逃過了劫難,均未受損! 1911年以后,《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以賞溥杰為名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內(nèi)的張園內(nèi)。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于是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接近尾聲,日本侵略者的末日也到了。溥儀和他的日本主子一見大事不好,便乘飛機逃往大栗子溝,偽滿皇宮因失火而一片狼藉。混亂之中,有不少人便趁機進宮“搶洋撈”,偽皇宮的大批珍貴之物便在這場動亂中流散到了民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了長春。解放軍干部張克威通過當?shù)馗刹?a href='//m.athomedrugdetox.com/shenghuo/shoujiqingli/' target='_blank'>收集到偽滿皇宮流散出去的珍貴字畫十余卷,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1947年,張克威同志調(diào)到東北行政委員會工作,臨行前他將這十余幅卷軸交給了當時開辟東北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林楓同志。
《清明上河圖》經(jīng)林楓之手進了東北博物館,后來又調(diào)到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存。但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大干將之一李作鵬,曾利用權(quán)勢將《清明上河圖》強行從故宮博物院“借”出,據(jù)為己有。他還伙同邱會作、吳法憲等人一起,霸占了其他一大批珍貴文物。林彪倒臺后,《清明上河圖》才又重見天日,如今依然珍藏在故宮博物院中。
2017中國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排行榜NO2.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筑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 ∮捎跉v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于大陸的大多數(shù)人而言,我們對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真容。
對我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它位于臺北山清水秀的外雙溪,占地面積1200畝,1965年11月12日落成。盡管從外觀上看,臺北故宮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但是整座建筑的設(shè)計理念顯然秉承了中國宮廷式的建筑風格,碧瓦黃墻,雕欄玉砌,在青山掩映下,顯得典雅而壯麗。目前,這里珍藏著1948年以來從大陸運來的60多萬件珍貴文物。
由于臺北故宮博物院受展廳面積所限,通常每3個月會換一次展品,即便這樣,要把這里所藏60余萬件稀世文物逐個兒在世人面前亮個相,至少需要30年時間。盡管這里展出的文物是常換常新,但是有三件寶物始終沒有換過,這就是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它們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
據(jù)考證,毛公鼎是據(jù)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 在中國,有兩件青銅器堪稱青銅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另一件就是銘文最多的這件毛公鼎。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后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jīng)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2003年2月22日我國首次發(fā)行了一套書法題材特種郵票《中國古代書法———篆書》,一套共兩枚,其中的一枚就是毛公鼎的銘文。
離開青銅器展廳,我們來到玉器展區(qū),去尋找另外兩個舉世聞名的寶物———翠玉白菜和東坡肉形石。這個玉器館的門口,有一行文字“比上帝還精巧”,我們于是進入了美侖美奐的雕刻世界。
臺北故宮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的旁邊,一個是翠玉白菜,一個是東坡肉,東坡肉是肉石,全世界67塊,這是其中比較大的一塊,它的底座都是純金做的。翠玉白菜是依照翡翠順勢而為,根據(jù)它的顏色雕成一棵栩栩如生的白菜。”
真是百聞不如一見,這棵翠玉白菜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材料,綠色的部分雕成菜葉,白色部分雕成菜幫,看上去是鮮活欲滴。
據(jù)介紹,翠玉白菜上有兩只蟲,一只蝗蟲,一只螽斯蟲。它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純潔,但是白菜葉片上停留兩只蟲又是作何用意呢?原來螽斯蟲代表了多子多孫的意思。
和翠玉白菜放在一起的這塊清代的肉形石,是一塊天然的石頭,色澤紋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相信初次看到它的人不會把它當成硬邦邦的石頭,因為怎么看它都像是一塊連皮帶肉、肥瘦相間的東坡肉! 除了這三件鎮(zhèn)館之寶外,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13個展廳內(nèi),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過去在史料中、課本中了解到的,卻未曾謀面的藝術(shù)珍品。比如我們在許多畫冊上看到過的宋代定窯的嬰兒枕、明朝的青花龍紋天球瓶、清朝的御用雕花帽架等等,個個精美絕倫、巧奪天工。據(jù)統(tǒng)計,當年從大陸運到臺灣來的文物共有60萬件,雖然只占當時北京故宮南遷文物的1/4,但大多是精挑細選、價值連城的精品。其中器物、書畫5萬余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還有后來征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書畫展廳,是所有展館中最難以估量價值的地方,不僅僅是因為這里珍藏有中國元代以前數(shù)量最多的名人書畫佳作,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畫正在一天天“老去”,有的甚至無法再進行復(fù)制。
臺北故宮博物院義務(wù)導游謝念蓀:“有些書畫每次看到它時,都覺得它一天天在‘變老’……每次看到它都很難過,展出一次就破壞一次。”
為了盡可能保護好這些稀有真跡,書畫展覽的次數(shù)和時間都受到嚴格地限制,我們的拍攝也受到了限制,不能拍攝到更多大師的真跡,我們有些遺憾。
這里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它和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幅字帖,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shù)的最高水平,被乾隆皇帝并稱為“三希帖”,F(xiàn)在“三希”中的真跡有“兩希”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而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則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最讓人惋惜的是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此畫是繪畫作品中的精品,可惜這幅山水畫被分成了兩段,前半部分保存在大陸,后半部分則保存在臺北博物院。
2017中國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排行榜NO3. 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鑲金獸首瑪瑙杯,此獸似牛非牛,兩只角看上去有點象羊角。這個器皿是喝酒用的由整塊的瑪瑙雕刻而成,出自盛唐,具說這塊瑪瑙是由國外進口而來的,由中國工將雕琢而成,1970年10月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郊的何家村出土,那順著頭部發(fā)散出的白色花紋是天然而生的,整個線條、造型因為色彩而流動了起來,獸嘴的部分是一塊鑲金帽,瑪瑙配黃金在這里一點也不顯的俗氣,在顏色拾配上顯的很高貴典雅,摘下金帽便是酒進口的門,呵呵,看起來真是華貴啊,這件文物是陜西省歷史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是不能拿出國門展展覽的。要看只能到陜西省歷史博物館。
據(jù)說這件物品并非中國有,俄國也有,但是他們的沒有我們的漂亮,他們那個杯子上沒有那條白色的花文,當時這件物品出土時餓國人相當?shù)闹匾,看了我們的之后,餓國人在他們的杯子上用筆畫了一條白色的文。
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這件以深紅色、淡紅色為主調(diào)的紅瑪瑙,中間竟夾有一層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變化,如此鮮潤可愛的色澤,使這塊紅瑪瑙成為世間稀有的俏色玉材。 依料取題,因材施藝,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點。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勢造型,依形布局” ,“依色取巧,隨形變化”,對材料進行巧妙的雕琢。 這件瑪瑙杯,玉師在玉材的小端雕琢出惟妙惟肖的獸頭,把紋理豎直的粗端雕琢成杯口,而口沿外又恰好有兩條圓凸弦,線條流暢自然,天衣無縫。
獸首圓眼、大耳、雙角,其形似牛非牛,目視遠方,眼神炯炯有神。作者巧妙用俏色技巧,將獸眼刻畫得黑白分明,形神畢肖,真正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獸頭上下的肌肉,僅寥寥數(shù)刀,已是入木三分,生動傳神。兩只角粗壯有力,幾度彎曲,富麗多色,凝結(jié)著力量和生命,顯示著強烈的動態(tài)美,兩耳高高豎起,微微內(nèi)收,仿佛聆聽世間的聲音,整個杯的造型與動態(tài),描述了全神貫注,飛馳疾奔的猛獸向前突沖的一瞬間,曲盡其妙,令人心動。
而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zhì)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
舞馬
此銀壺1970年自西安市南郊何家莊的唐代金銀器窖藏坑出土,高18.5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鏈連結(jié)著壺蓋與提梁。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jié)”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jié)。圈足內(nèi)墨書“十三兩半”,是壺的重量。壺腹兩側(cè)用模具沖壓舞馬圖,馬肥臀體健,長鬃披垂,頸系花結(jié),綬帶飄逸。只見它口銜酒杯,前腿斜撐,后腿蹲曲,馬尾上擺,好像正合著音樂節(jié)拍,以優(yōu)美的舞蹈為飲酒者伴飲助興。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jié)”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該壺構(gòu)思巧妙,工藝精細,匠心獨運,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陜西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不出國展覽的。
舞馬死了,舞馬臺毀了,但是陜西省博物館陳列的一件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銀壺上,卻精細地鐫刻著舞馬銜杯的生動別致圖案,使我們得以領(lǐng)略唐代舞馬的風姿,得以重溫有關(guān)舞馬和舞馬臺的有趣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