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及其發(fā)展策略
時間:
若木1由 分享
[摘要] 翻譯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翻譯能力必須突破四個環(huán)節(jié)。本文就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現(xiàn)狀與對策進行一些嘗試性的分析。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翻譯教學 翻譯能力
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
翻譯教學一直以來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所謂現(xiàn)狀,概括起來講就是“四不”,即考試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編,教師基本不講,學生基本不練。在1996年1月前,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沒有翻譯題,那真是“考試不考”?,F(xiàn)在所有大學英語教材,都沒有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翻譯知識、翻譯技巧,有的只不過是少量單句或段落練習。因為考試不怎么考,教材不編,這自然而然地導致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講”、忽視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學生本身也不重視翻譯教學的現(xiàn)象。一句話,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處于非常不受重視的地位。“四、六級考試對學生英語實用能力檢測不夠, 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應試教育的風氣, 使得一些學校的老師把重點放到了追求通過率和應付考試上,客觀上降低了對學生實用英語能力的要求,其結(jié)果就像有的學生說的那樣,學了那么多單詞和語法,但不會用,聽不懂,說不出” 。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發(fā)展策略
筆者認為,如果把“四不”變成了“四要”,即考試要考,教材要編,教師要講,學生要練,練好了語言基本功,學習了翻譯方法和技巧,經(jīng)過了大量翻譯實踐,毫無疑問,大學生的翻譯水平一定會得到很大提高。
1.考試要考——四級新題型中翻譯為必考內(nèi)容
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fā)展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zhì)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2004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制定了《課程要求》。在此條件下, 作為對我國在校大學生英語能力是否達到《課程要求》的主要鑒定手段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進行了相應改革,并于2007年1月全面實施改革后的四級考試,改革后,增添了翻譯這部分的新題型,與以往作為四級考試備選題型之一的英譯漢不同,新題型的翻譯改為漢譯英,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種題型的考試形式是把句子補充完整,占卷面總分的5%。這充分說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翻譯技能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選用四級考試的材料,也可結(jié)合四級考試中漢英翻譯的要求進行教學,使我們的教學即為學生畢業(yè)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又能滿足學生當前的需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2.教材要編——大學英語教材中應多增翻譯資源
目前,大多數(shù)英語教材中都編有英漢互譯的句子以及段落,應該說教材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的翻譯練習機會和材料。但是以往有不少教師因為課時緊等種種原因或簡單地作為課外作業(yè)布置給學生,或在課堂上簡單地對一下答案,甚至直接用投影儀把答案放在屏幕上讓學生自己核對,不作任何評講和翻譯技巧方面的指導。其實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培養(yǎng)學生翻譯技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句子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基本語言單位,具有相對完整的意思。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技能要從句子翻譯開始。同時也要呼吁相關教育出版部門在教材中增加完善系統(tǒng)的翻譯知識、翻譯技巧,使師生能夠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學有所依。
3.教師要講——將英漢對比法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中任何翻譯都和文化息息相關,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英漢語言各具特色, 比如從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俗、習性、宗教信仰、歷史典故、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難從中透視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信息, 同時領略和欣賞其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與濃郁的民族特色。因此, 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做全面、透徹的認識和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的主要差異, 才能真正達到翻譯的標準即“ 忠實和通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英漢句子中主、謂、賓的詞序基本上一致,但同漢語相比, 英語詞序倒置現(xiàn)象較多。如“What a beautiful building it is!( 多么漂亮的建筑啊! ) ”
英語多用連詞、介詞來表示詞、詞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而漢語很少用。例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譯為: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城鄉(xiāng)差別”其譯文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
英語忌重復,為避免重復常用代詞、省略和變換的表達方式,而漢語習慣用重復表強調(diào)。例如:“我們必須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譯成 We must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英語中省略了一個“problems”以避免重復。
漢語常用無主句, 而譯成英語時則常用被動語態(tài)。例如:“一般地說,通過增加供給或減少需求可以降低物價。” 譯為Generally speaking,the price can be brought down by increasing supply or decreasing demand.。 類似的異同還有英語重語法而漢語重語義;英語有謂語動詞、非謂語動詞且有時態(tài)、語態(tài)的變化,而漢語動詞可連用且無時態(tài)變化;英語謂語必須在人稱、數(shù)上與主語一致,而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較松弛。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要求句子成分齊全,而漢語是邏輯語言,寫句子“意盡為界”,句子的信息量沒有語法形式上的限制,彈性大。所以教師如果能抓住英漢的這些特征,適時地對學生加以指導,學生就可以避免母語的負面影響,從而增強對英語的敏感度。
4.學生要練——應當重視學生翻譯能力的測評
考試要考,教材要編,那么教師和學生自然而然地要講、要練。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結(jié)合翻譯準備教學內(nèi)容及方法,也可結(jié)合課文中的句型講翻譯技巧。學生的大量練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到后期可利用實際的技術資料等進行翻譯練習,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提高翻譯水平。同時,各高校在測評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水平的過程中,應當重視翻譯能力的測評。測試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除了可以借鑒四級新題型中的漢譯英填空題形式,還可以有段落翻譯,英漢句子翻譯,或者是組織幾次翻譯競賽等。通過這些測評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翻譯技能的重視程度,還可以極大的提高他們對翻譯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郭士香.關于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2002,(1).
[2]張堯?qū)W.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 (12) .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學 翻譯教學 翻譯能力
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現(xiàn)狀
翻譯教學一直以來是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所謂現(xiàn)狀,概括起來講就是“四不”,即考試基本不考,教材基本不編,教師基本不講,學生基本不練。在1996年1月前,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沒有翻譯題,那真是“考試不考”?,F(xiàn)在所有大學英語教材,都沒有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翻譯知識、翻譯技巧,有的只不過是少量單句或段落練習。因為考試不怎么考,教材不編,這自然而然地導致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講”、忽視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翻譯能力、學生本身也不重視翻譯教學的現(xiàn)象。一句話,翻譯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處于非常不受重視的地位。“四、六級考試對學生英語實用能力檢測不夠, 也在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應試教育的風氣, 使得一些學校的老師把重點放到了追求通過率和應付考試上,客觀上降低了對學生實用英語能力的要求,其結(jié)果就像有的學生說的那樣,學了那么多單詞和語法,但不會用,聽不懂,說不出” 。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發(fā)展策略
筆者認為,如果把“四不”變成了“四要”,即考試要考,教材要編,教師要講,學生要練,練好了語言基本功,學習了翻譯方法和技巧,經(jīng)過了大量翻譯實踐,毫無疑問,大學生的翻譯水平一定會得到很大提高。
1.考試要考——四級新題型中翻譯為必考內(nèi)容
為適應我國高等教育新的發(fā)展形勢,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zhì)量,滿足新時期國家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2004年初教育部高教司組織制定了《課程要求》。在此條件下, 作為對我國在校大學生英語能力是否達到《課程要求》的主要鑒定手段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進行了相應改革,并于2007年1月全面實施改革后的四級考試,改革后,增添了翻譯這部分的新題型,與以往作為四級考試備選題型之一的英譯漢不同,新題型的翻譯改為漢譯英,增加了一定的難度。這種題型的考試形式是把句子補充完整,占卷面總分的5%。這充分說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翻譯技能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可適當選用四級考試的材料,也可結(jié)合四級考試中漢英翻譯的要求進行教學,使我們的教學即為學生畢業(yè)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又能滿足學生當前的需要,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2.教材要編——大學英語教材中應多增翻譯資源
目前,大多數(shù)英語教材中都編有英漢互譯的句子以及段落,應該說教材已經(jīng)為我們提供了基本的翻譯練習機會和材料。但是以往有不少教師因為課時緊等種種原因或簡單地作為課外作業(yè)布置給學生,或在課堂上簡單地對一下答案,甚至直接用投影儀把答案放在屏幕上讓學生自己核對,不作任何評講和翻譯技巧方面的指導。其實我們可以把它當作是培養(yǎng)學生翻譯技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因為句子是人們表達思想進行交際的基本語言單位,具有相對完整的意思。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技能要從句子翻譯開始。同時也要呼吁相關教育出版部門在教材中增加完善系統(tǒng)的翻譯知識、翻譯技巧,使師生能夠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學有所依。
3.教師要講——將英漢對比法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中任何翻譯都和文化息息相關,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使英漢語言各具特色, 比如從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俗、習性、宗教信仰、歷史典故、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我們不難從中透視兩種語言所承載的不同文化信息, 同時領略和欣賞其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與濃郁的民族特色。因此, 教師在翻譯教學中要讓學生對源語和譯入語的文化做全面、透徹的認識和了解英漢兩種語言的文化的主要差異, 才能真正達到翻譯的標準即“ 忠實和通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英漢句子中主、謂、賓的詞序基本上一致,但同漢語相比, 英語詞序倒置現(xiàn)象較多。如“What a beautiful building it is!( 多么漂亮的建筑啊! ) ”
英語多用連詞、介詞來表示詞、詞組、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而漢語很少用。例如,“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譯為:A fall into the pit,a gain in your wit.。“城鄉(xiāng)差別”其譯文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 。
英語忌重復,為避免重復常用代詞、省略和變換的表達方式,而漢語習慣用重復表強調(diào)。例如:“我們必須培養(yǎng)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譯成 We must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英語中省略了一個“problems”以避免重復。
漢語常用無主句, 而譯成英語時則常用被動語態(tài)。例如:“一般地說,通過增加供給或減少需求可以降低物價。” 譯為Generally speaking,the price can be brought down by increasing supply or decreasing demand.。 類似的異同還有英語重語法而漢語重語義;英語有謂語動詞、非謂語動詞且有時態(tài)、語態(tài)的變化,而漢語動詞可連用且無時態(tài)變化;英語謂語必須在人稱、數(shù)上與主語一致,而漢語的句子結(jié)構(gòu)較松弛。英語是形態(tài)語言,要求句子成分齊全,而漢語是邏輯語言,寫句子“意盡為界”,句子的信息量沒有語法形式上的限制,彈性大。所以教師如果能抓住英漢的這些特征,適時地對學生加以指導,學生就可以避免母語的負面影響,從而增強對英語的敏感度。
4.學生要練——應當重視學生翻譯能力的測評
考試要考,教材要編,那么教師和學生自然而然地要講、要練。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結(jié)合翻譯準備教學內(nèi)容及方法,也可結(jié)合課文中的句型講翻譯技巧。學生的大量練習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到后期可利用實際的技術資料等進行翻譯練習,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漸提高翻譯水平。同時,各高校在測評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水平的過程中,應當重視翻譯能力的測評。測試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除了可以借鑒四級新題型中的漢譯英填空題形式,還可以有段落翻譯,英漢句子翻譯,或者是組織幾次翻譯競賽等。通過這些測評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翻譯技能的重視程度,還可以極大的提高他們對翻譯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郭士香.關于大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2002,(1).
[2]張堯?qū)W.關于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3,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