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教育論文 > 有關教育學畢業(yè)論文的范文

有關教育學畢業(yè)論文的范文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有關教育學畢業(yè)論文的范文

  教育是培養(yǎng)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fā)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yǎng)的過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有關教育學畢業(yè)論文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教育學畢業(yè)論文的范文篇一

  《淺談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校訓個性化思考》

  論文關鍵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訓個性化;現狀;原因;思考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訓現狀進行統(tǒng)計分析,旨在剖析出現問題的原因,以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訓確立時提供借鑒,從而豐富和發(fā)展大學校訓文化。

  近年來,各大高校尤其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擴大辦學規(guī)模,科研、教學、師資力量、學生人數等綜合實力大大增強,規(guī)模效益逐漸顯現。但伴隨對“綜合性”的追求,許多學校個性喪失、方向迷失、文化內涵不夠、辦學特色不足之類的問題越發(fā)凸顯。而凝練了大學辦學特色與大學精神的校訓,對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精神、辦學特色的彰顯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訓的現狀

  (一)雷同現象較多

  校訓陳述的內容雷同,幾乎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訓存在的最為突出的問題。這一問題導致了大學校訓缺乏個性。其雷同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用詞雷同。在我收集到的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訓中,22個高校校訓用了“厚德”,35個高校用了“博學”,9所高校用“求是”,15所高校用了“求實”,20所高校用了“明德”,25所高校用了“創(chuàng)新”,有幾所高校的校訓幾乎完全一樣,如長治醫(yī)學院的校訓與濰坊學院的一模一樣,皆為厚德博學,求是創(chuàng)新。惠州學院的校訓為:崇德、篤學、求是、創(chuàng)新;贛南師范學院的校訓為崇德、尚學、求實、創(chuàng)新,僅相差一字;魯東大學的校訓為厚德、博學、日新、篤行,莆田學院的校訓為厚德、博學、慎思、篤行;肇慶學院的校訓為團結、奮進、求實、創(chuàng)新,長治學院的校訓為團結、求實、創(chuàng)新、奮進,僅一詞之差。校訓如果沒有個性和特色,缺乏感染力,很難在一所學校的文化建設中起到統(tǒng)領和靈魂作用,學生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難以成為學校共同體的道德追求和人格理想。

  (二)偏重思想道德建設

  在我所搜集到的103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訓中,有64所高校校訓中都用到了與“德”相關的詞語,如“厚德”、“崇德”、“明德”、“修德”、“浴德”、“弘德”等,還用了其他諸如“大德至理”、“正道直行”、“誠信”等表述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字眼。在這103所高校的校訓中,包含思想道德建設內容的達72所。過于強調思想道德修養(yǎng),而忽視了學校其他方面,如學校歷史文化、辦學特色、智、體、美育等方面的表現。

  (三)校訓制定過程單一

  大多數高校的校訓內容主要由大學領導層、行政人員聚集討論確定的,缺乏專家、學者的參與與論證。有些學校甚至把校長個人對于校訓的主張等同于校訓。由于校長在校訓形成過程中的較大作用,一些校長自然地認為,自己的“校訓”就是校訓。

  二、造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訓現狀的原因

  (一)學校辦學定位不明

  即辦學層次盲目攀高,職能定位不清。不管有無條件,都一律把研究型綜合性大學作為發(fā)展目標。幾乎每個學校都是高水平、研究型或教學研究型、綜合性、開放性、國際化、一流大學。如果一個國家的高校全是哈佛大學一樣的高校,麻煩就大了。層次定位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層次低并不意味著辦學水平低,層次高也不意味著辦學水平高,任何層次的大學都可以辦成高質量、高水平的好大學。研究型大學可以成為一流的好大學,地方院校同樣可以辦成一流大學。

  (二)學校學科特色不明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基礎差,底子薄,學科特色不太明顯。在學科設置上,一股勁兒朝綜合性大學看齊,恨不能將12大學科門類設置全,理工學院爭設人文社會學科類專業(yè),很多以人文社會專業(yè)占主導地位的院校爭設理工科專業(yè)。這樣一來,中國的高校千人一面,如出一轍。其實,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辦學傳統(tǒng)和辦學資源,盲目追求門類的齊全只會消耗辦學資源、削弱教育能力、降低辦學質量,最終變得不倫不類。既影響每一所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又影響整個高等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門類齊全不見得辦學水平高,國際上一流名牌大學無不特色鮮明,無不注意通過建立和鞏固自己的學科特色并最終形成自己的相對競爭優(yōu)勢,如哈佛的法學、醫(yī)學、政治學;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電子學;劍橋大學的物理學;牛津大學的數學,等等。高校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優(yōu)勢學科、骨干學科、特色學科。這是高校立于不敗之地的雄厚依托。

  (三)學校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不明

  當前大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不管是綜合類院校,還是理工類院校、語言類院校、農林類院校,都在提倡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又分為應用型創(chuàng)新性人才、應用型技能型人才、應用型技術型人才,每種人才根據不同高校的辦學特色又分別有其特有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雖都在提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但是對其具體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素質結構根本沒有凸顯出來,結果造成高校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標準化”,沒有特色和個性。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訓設計的思考

  (一)形式上

  如前文所述,我所收集的103所高校中用二言八字式來表達校訓的達90所,事實上,句式運用的狹窄,是影響校訓發(fā)揮應有功能的制約因素,也是引發(fā)校訓存在上述諸多問題的潛在因素,空間拓展不足,句式變通不夠,所以校訓的功能開拓自然受到制約。因此,打破這種狹窄的句式觀實在非常必要,在句式的運用上要思路開闊,追求多元化。如哈佛大學校訓是“以柏拉圖為友,以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以真理為友”,斯坦福的校訓是“讓自由之風吹拂”,耶魯大學的校訓是“光與真理”,等等。不難發(fā)現,這些不同句式的校訓在表達、訓育上無疑親切很多,貼切很多。

  (二)內涵上

  1.體現學科特色

  學科特色的發(fā)展離不開文化,學科文化特色是學科的主要特色。學科是大學文化特色的載體,校訓作為大學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只有依賴于大學的定位,以大學學科特色為主體,才能真正體現學校的要求。如以毛澤東題詞為校訓的中國醫(yī)科大學校訓:“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湖南第一師范校訓“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學生”。中國海洋大學“海納百川,取之行遠”的校訓,對于海洋大學來說非常貼切。上海財經大學校訓“經世濟國”和東北財經大學校訓“博學濟世”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是上海財經大學校訓,將“經濟”兩字巧妙鑲嵌其中,造成了修辭學的雙關,揭示了該校的專業(yè)特色和專業(yè)的人文意義。北京林業(yè)大學的校訓“養(yǎng)青松正氣,法竹梅風骨”中提到的青松、竹梅既是林業(yè)專業(yè)關涉的對象,又暗合了中國文化中的“歲寒三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歲寒三友”一直與高邁的情操、堅強的性格和脫俗的氣質構成了互喻關系。北京、上海的兩所國家會計學院的校訓“不做假賬”體現了對會計的基本職業(yè)要求和對誠信的高度關注。

  2.體現服務定位

  發(fā)展區(qū)域經濟是完善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征。教育部積極推進高校布局結構的調整,以利于促進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從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特別是服務區(qū)域經濟發(fā)展的高度來看待科學定位問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更是要立足于地方經濟建設,無論是人才培養(yǎng)、科研工作,還是社會服務,都要著力解決好“面向”、“結合”、“服務”的問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校訓的構建要從其本身的定位出發(fā),為學校為社會服務提供精神動力,不斷拓展服務社會文化和區(qū)域經濟的內容和途徑。在構建大學校訓的時候,應該考慮在開展社會服務時有一面鮮明的旗幟,一個響亮的口號。這樣不僅僅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學校在社會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大學在理論、文化和學術上的巨大潛力。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校訓“普林斯頓—為國家服務,為世界服務”,如東南大學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等。

  3.體現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

  育人是大學的基本職責。而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是育人的最核心的問題?,F今各大高校皆致力于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多樣化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適應了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對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多樣化的需要,也適應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要求,使目前高等院校人才培養(yǎng)呈現出色彩繽紛、百花齊放的局面。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設計校訓時,可從其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出發(fā),設計出能體現其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校訓。如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的“博采、勤求、厚德、濟生”體現了醫(yī)生的職業(yè)特點,要常懷濟生之仁心,挽救生命是其天職。天津醫(yī)科大學的“健康所系、生命所托”體現了醫(yī)生欲解除患者生命危險的重任。浙江中醫(yī)學院的“求本、遠志”體現了中醫(yī)的理論特點和中醫(yī)藥人才成才的發(fā)展規(guī)律。師范類院校的北京師范大學的“學為人師、行為世范”體現了時代和人民對教師角色的認識和期望。中國政法大學的“厚德、明法、格物、致公”體現了政法學校的專業(yè)特點,法律工作者應該追求平等、公正。北京師范大學、云南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師范院校的校訓中均有“師”“范”“樹人”“師表”等關鍵字或詞。北京舞蹈學院校訓“文武相融,德藝雙馨”則體現了舞蹈學院強烈的藝術氣息和對師生的精神要求。成都理工大學的校訓“窮究于理,成就于工”、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訓“規(guī)格嚴格,功夫到家”都突出了其對培養(yǎng)對象的特殊要求。

  (三)過程上

  校訓的確立過程是研究、討論、宣傳學校辦學方向、理清辦學思路、增加凝聚力的過程,故不可草率行事。除非由權威、名人題詞,校訓的確立一般應該經過下列程序:

  (1)宣傳校訓的內涵,明確設計要求。

  (2)由校辦公室牽頭負責發(fā)動全校員工積極參與,廣泛征集學校師生的意見和建議,舉行各種形式的研討會,通過師生廣泛參與評價討論,使學校上下人人關注方案征集。

  (3)在眾多方案中篩選出數個候選方案。

  (4)組建一支專門的校訓制定委員會,對候選方案進行研討。

  (5)將最后確定的方案公開展示,也可以將其在短期內試用,在實踐中檢驗,傾聽各方面的意見。

  (6)由學校的權威機構或教代會予以確立。這樣,校訓的制定過程,可以實現全校動員,集思廣益,發(fā)揚民主,凝聚全校師生的智慧,聽取校內外各方意見,為校訓的準確性、可行性、科學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大學校訓趨同化的今天,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設計能彰顯其辦學特色的校訓,就如同國有國魂、民有民志一樣重要。依我之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設計校訓時,只有把學科特色、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融入到大學校訓中,把教育的終極目標與現實關懷融入大學校訓中,才能真正體現大學精神,建設積極向上、奮發(fā)有為的校園文化。

  參考文獻:

  [1]李友文.大學校訓自議[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8,(29),10:161-162.

  [2]馬丁,劉樂明.當代中國大學校訓凸顯的大學理念[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6),5:111-114.

  [3]張國良.大學校訓理念的設計準則與踐行路徑探索[J].中國林業(yè)教育,2008,(4):1-5.

  [4]楊曉宏,唐志強.大學校訓問題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宜賓學院學報,2007,(8):103-106.

  [5]王剛.遼寧省23所大學校訓內容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09,(8):26-28.

  有關教育學畢業(yè)論文的范文篇二

  《試析城市教育事業(yè)管理》

  【摘要】近些年來,在我國部分城市出現了擇校熱這一現象,該現象既影響了我國的教育公平,也暴露了我國城市教育管理體制的一些弊端。筆者從我國某些城市的擇校熱現象出發(fā),來分析城市教育事業(yè)管理的現狀、問題及如何完善我國城市教育管理體制的措施。

  【關鍵詞】城市教育;城市教育事業(yè)管理;城市教育事業(yè)管理體制

  目前,在城市教育方面出現了一個擇校的怪圈:其一,放棄不錯的公辦初中,寧可花費數萬元上“公參民”學校。其二,為了孩子能在重點學校上學,家長們使用各種方法:假戶、搭戶、租房、買房……這種做法使得生源過度集中,讓教育部門在劃片錄取時也很為難。其三,叫停普高實驗班,家長傷心。其四,薄弱學校生源流失。擇校熱導致的后果是:重點學校越辦越好,薄弱學校門庭冷落,有的甚至被迫倒閉;重點中學的班容量嚴重超標。在上述四個現象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現階段我國的城市教育出現的問題:教育不公平,辦學過于單一,教育投入不足等等。

  一、城市教育管理的概念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教育是指一切能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思想品德的活動;狹義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在推動和諧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的作用日益突顯出來。

  城市教育事業(yè)管理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城市教育管理是以整個城市教育管理系統(tǒng)為自己的管理對象,包括城市教育行政管理和學校管理兩個部分,它是指以城市政府為核心的城市教育管理機構,依據國家關于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對城市教育活動和教育事業(yè)、學校等方面進行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的活動。狹義的城市教育管理專指學校管理,它是以學校為管理對象,以實現學校目標為管理目標,對學校的制度、機構和人事等進行的管理。

  二、我國城市教育管理的現狀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前教育發(fā)展的很快,除了有政府辦園的形式,還出現了集體和私人多元體共同辦園的形式。近10年來,我國普通高等教育事業(yè)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建立了多層次、多形式、學科基本齊全的體系。2000年,我國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進行了大范圍的改革調整,多所高校合并重組。2005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和成人高等學校2273所,比上年增加37所。普通高等學校1792所,比上年增加61所,其中本科院校701所,高職(???院校1091所。成人高等學校481所,比上年減少24所。全國共有培養(yǎng)研究生單位766個,其中高等學校450個,科研機構316個?!督逃ā返?9條規(guī)定,城市政府、有關行政部門以及企事業(yè)單位應當采取多種措施,發(fā)展并保障公民接受職業(yè)學校教育或者各種形式的職業(yè)培訓。國家鼓勵發(fā)展多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適當形式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業(yè)務教育和終身教育。自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城市教育無論在辦學形式、辦學規(guī)格、辦學渠道上,成人教育和業(yè)余教育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fā)展。

  三、我國城市教育事業(yè)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所謂城市教育管理體制,是指國家與地方政府有關職能部門,為適應國家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在管理城市教育事業(yè)中的責任和權限劃分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方法和制度的總稱。在我國,城市教育主要以公立學校為主體,國家和政府的有關部門負責對城市教育事業(yè)的管理,即對教育事業(yè)的領導、協(xié)調、監(jiān)督和控制。政府在教育事業(y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管理者與辦學者。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政校不分,學校只對政府負責而忽視了對辦學的責任。目前,教育事業(yè)管理主要有以下問題。

  第一,政府管理過多,管理得過死。政府教育管理的權限過大,對學校辦學活動的直接干預,使學校缺乏自主權,在辦學過程中缺乏活力,不能很好的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不能及時地進行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

  第二,教學管理手段單一,管理方式僵化,辦學形式單一。政府興辦的學校仍然占大多數,社會力量辦學比較薄弱,缺少政府對其的支持。管理方式落后,不能與時俱進。目前,政府對學校的管理依舊采用行政手段,以指示和命令手段為主體,管制過于嚴重、缺乏對教育事業(yè)的服務意識,極少采用法律和信息手段管理,造成管理方式陳舊。在城市教育中,無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都出現了趨同的現象。

  第三,教育管理缺乏充裕的條件保障,教育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公共財政對教育投入不足,大家都知道,政府撥款是我國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同時學校在經費上對政府的財政撥款依賴過重。目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人才培育并不能適應我國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的經濟實力不強以及長期以來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偏低。

  四、完善我國教育事業(yè)管理體制的措施

  第一,轉變政府職能,改革現有管理體制,即改革過于集中統(tǒng)一的管理體制和模式。將政府的教育行政管理職能和教育辦學職能分開,將政府的公辦學校所有者和學校具體管理者的職能分開,使學校成為獨立的法人主體。政府由管制走向服務,指導學校制定發(fā)展和教學規(guī)劃,提供決策咨詢和其他方面的優(yōu)質服務。改變以行政手段為主的管理體制,建立以立法、財政支持、信息服務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能夠宏觀調控的綜合管理體制。將可以下放的職能交給中介組織和社會,縮小政府管理邊界。營造公平開放的發(fā)展環(huán)境,鼓勵社會參與,吸引社會力量辦學。政府要把辦學的自主權下放給學校,加強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提高高校本身的自主能力,增強學校活力,讓學校自身根據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培養(yǎng)合適的人才。形成政府、社會力量、國外教學機構等多主體辦學、拓寬教育經費來源渠道,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

  第二,協(xié)調發(fā)展各級各類教育,加固人力資源的根基,加強社會參與辦學和管理,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和教育產業(yè)化。不同的人對教育有多樣化及多層次的需求。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時,還應該注重加強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同時要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建立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格局。要重視職業(yè)教育,這是因為職業(yè)教育在各級各類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過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為社會的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加強民辦教育與職業(yè)教育,強化了學生分流機制,減少社會教育資源的浪費,提高教育資源使用的社會成效,讓公立教育、民辦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

  第三,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同時應注意教育撥款與學校特色相結合?,F階段,我國的教育經費在財政支出的比重長期偏低,因此要增加財政撥款以使學校教育適應社會的發(fā)展。盡管我們不斷強調學校特色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但我國的基礎教育趨同的現象并沒有根本改變,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建立起鼓勵學校特色發(fā)展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機制。因此,在對學校撥款的過程中,要增加“特色學校附加撥款”,對培養(yǎng)學生個性特長的特色學校給予特別撥款和補助。

  參考文獻:

  [1]山西晚報.2006-07-27.

  [2]王佃利,曹現強.城市管理學[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7.

217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