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法學論文>國家法、憲法>

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憲法思維培養(yǎng)是以憲法思維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項課堂教學活動,是高等法學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篇一

  《 我國憲法中“章”的設置研究 》

  摘要: 在憲法理論和憲法文本中,“章”是文字符號,是結構單位,是憲法體例關注的重點。雖然憲法中“章”的設置問題屬于憲法形式問題,但其有獨特價值,不可忽視。以章的設置為視角,我國百余年的立憲變化巨大。新中國四部憲法在章的設置方面,具有簡潔、明了的優(yōu)點?,F(xiàn)行憲法在章的設置方面仍然有進一步完善的必要與空間。

  關鍵詞: 憲法;憲法形式;憲法修改

  一、認真對待憲法中“章”的設置

  在憲法理論和憲法文本中,“章,不僅是文字符號,而且是結構單位,是憲法體例與憲法形式結構的基本元素。“憲法典的體例是指構筑憲法典的全部條文,劃分為大小不同、層次各異的部分,分別由相應的文字符號排列而成的形式結構。這些文字符號有篇、章、節(jié)、條、款、項、目等等”。[1]“憲法典的形式結構,實際上是指憲法典的體例”。[2]從世界各國立憲實踐來看,雖然憲法文本的體例形式或者說結構形式并沒有固定和統(tǒng)一的模式,但采用章、節(jié)、條體例的憲法占大多數(shù)。[3]因此,一部憲法是否要設置章,若設章的話,設置多少章、哪些章以及如何安排各章的順序,諸如此類章的設置問題,是一部憲法在安排體例或者說結構形式時所要重點考慮的。

  有著名憲法學家指出:“說到‘成文憲法的形式’,我們的意思是指構成成文憲法的外形和結構的各種因素,例如憲法的長度(在復式成文憲法中指總長度),憲法編、章、節(jié)等的劃分,序言和附錄部分。”[4]在這里,章的設置榜上有名。章的設置問題在基本的和主要的意義上確實是一個形式問題,即憲法體例形式、憲法結構形式領域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內容問題,但絕不可因此而忽視章的設置,因為憲法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體,憲法形式與憲法內容相輔相成,既沒有無內容的憲法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憲法內容,憲法形式對憲法內容有重要的制約作用。形式不同于形式主義,形式主義必須反對,但形式是不可或缺的,切不可因為反對形式主義而反對形式,否則就是矯枉過正、因噎廢食。“三分人才,七分打扮”的通俗說法,在一般意義上生動地反映出形式的相對獨立性與形式對內容的強大反作用。前些年警察換警服、法官換法袍的實踐,則充分說明法律與法治的理念與內容需要通過合適的形式來體現(xiàn)。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也許要算帶著蒙眼布的正義女神—正是“帶著蒙眼布”這一形式成就了不朽的正義女神。“形式的混亂會導致人們對法律內容認知的不便和混亂,從而影響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乃至法律的實施”。[5]憲法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要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憲法的形式問題包括章的設置當然不可不問。由此不難理解,1787年美國聯(lián)邦憲法制定過程中成立了由漢密爾頓、麥迪遜等5人組成的文字排列和風格委員會,制憲的第四個階段就是花了一周時間“檢查與通過文字排列和風格委員會報告”。[6]一言以蔽之,認真對待憲法中章的設置,是認真對待憲法形式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認真對待憲法文本的應有之義。

  二、我國憲法中“章”的設置之沿革

  從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頒布我國第一部憲法性文件《欽定憲法大綱》至今已逾百年,期間產(chǎn)生了多種類型的立憲成果,其中,有的直接冠以憲法名稱,有的則以約法等名稱出現(xiàn),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約法》與《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7]以章的設置為視角,隨著政權的更迭立憲成果,經(jīng)過了從無章到有章、從章少到章多、從章多到章少三個階段。

  (一)從無章到有章

  除《欽定憲法大綱》以外,清政府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后還匆匆出臺了《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盡管這兩份憲法文件在諸多方面有所區(qū)別,但在形式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沒設置章。其中,《欽定憲法大綱》分正文和附錄兩部分,正文為“君上大權”,計有十四項,如“大清皇帝統(tǒng)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附錄列舉了九項“臣民權利義務”,如“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納稅、當兵之義務”?!稇椃ㄖ卮笮艞l十九條》既不分章,也不分正文和附錄,就十九條。概言之,《欽定憲法大綱》與《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在章的設置上還沒破題。

  1912年出臺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變了我國以往立憲不設章的狀況,它包括七章,分別是:第一章“總綱”,第二章“人民”,第三章“參議院”,第四章“臨時大總統(tǒng)副總統(tǒng)”,第五章“國務員”,第六章“法院”,第七章“附則”。其中,第二章“人民”詳細規(guī)定了人民權利,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與《欽定憲法大綱》只是把臣民的權利義務作為附錄、《十九信條》只涉及政治權力不同,《臨時約法》不僅在正文中明確規(guī)定了平等權利、自由權利,而且規(guī)定了救濟權利、政治權利,無論是權利條款數(shù)量還是權利種類,都多于《欽定憲法大綱》,義務則只有納稅義務和服兵役義務,少于《欽定憲法大綱》中的臣民義務。更重要的是,《臨時約法》在形式上將“人民”作為第二章,置于參議院、臨時大總統(tǒng)、國務院、法院等國家機關之前,體現(xiàn)了憲法以人為本、以人權為重的精神,絕非《欽定憲法大綱》正文只有君上大權所能比擬。

  (二)從章少到章多

  通常認為,中華民國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北京政府階段,第二階段是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的南京政府階段。從憲法史來看,這兩個階段也有重要區(qū)別,如第一階段立憲積極,立憲成果多;第二階段以“訓政”為重,立憲消極,立憲成果少,可以說是一種倒退。但從憲法中章的設置看,兩個階段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憲法文獻中章的數(shù)目都存在一個從少到多的變化過程。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開創(chuàng)了我國立憲成果分章的先河,但章的數(shù)目是個位數(shù),章的數(shù)目首次達到兩位數(shù)的立憲成果是1914年的《中華民國約法》?!吨腥A民國臨時約法》體現(xiàn)了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力量以法律制約袁世凱的用意,限制權力的色彩明顯;《中華民國約法》反映的則是袁世凱反擊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力量的主張,擴張權力的味道濃厚?!吨腥A民國約法》共十章,達到了兩位數(shù),相對于《中華民國約法》的個位數(shù)而言,可以說上了一個臺階。這十章分別是:第一章“國家”,第二章“人民”,第三章“大總統(tǒng)”,第四章“立法”,第五章“行政”,第六章“司法”,第七章“參政院”,第八章“會計”,第九章“制定憲法程序”,第十章“附則”。將“會計”與“制定憲法程序”設為專章,是《中華民國約法》在形式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1923年的《中華民國憲法》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的憲法,章的數(shù)目再攀新高,共十三章,依次是:第一章“國體”,第二章“主權”,第三章“國土”,第四章“國民”,第五章“國權”,第六章“國會”,第七章“大總統(tǒng)”,第八章“國務院”,第九章“法院”,第十章“法律”,第十一章“會計”第十二章“地方制度”,第十三章“憲法之修正解釋及其效力”。這種體例安排也有一些特點,如將“法律”設為專章,在我國憲法史上可謂空前絕后。然而,根據(jù)比較憲法學家的統(tǒng)計,世界各國憲法文本普遍具有的四項內容就包括“關于法制的規(guī)定。憲法沒有涉及法治或法制,但卻包括了法律制度的一些方面,例如憲法自身的規(guī)定與普通法律的關系以及和國際性立法的關系”。[8]其他三項內容分別是關于憲法自身的規(guī)定、關于國家組織的規(guī)定、關于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規(guī)定??梢姡吨腥A民國憲法》將“法律”設為專章絕非標新立異。

  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七章到《中華民國約法》的十章,再到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的十三章,中華民國北京政府階段的主要立憲成果不斷增加章的數(shù)目。這一特征也反映在中華民國南京政府階段。1931年出臺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共八章,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則有十四章,各章名稱依次是:總綱,人民之權利義務,國民大會,總統(tǒng),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jiān)察,中央與地方之權限,地方制度,選舉罷免創(chuàng)制復決,基本國策,憲法之施行及修改。顯然,該憲法體現(xiàn)了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思想。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章的數(shù)目在我國憲法史上迄今都是最高值。此外,該憲法在章的設置上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這就是第十三章“基本國策”。我國多部憲法文獻中都含有政策內容,包括新中國四部憲法,但直接、明確以“基本國策”標題名稱設置專章的,惟有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

  (三)從章多到章少

  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設七章到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設十四章,中國民國立憲成果在章的數(shù)目上翻了整整一番。新中國立憲成果特別是新中國四部憲法文本極大減少了章的設置。這始于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臨時憲法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除序言外,它設七章,其中第一章為“總綱”、第二章為“政權機關”,第三至第七章依次規(guī)定的是軍事制度、經(jīng)濟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綱領。它的章數(shù)降到了我國立憲成果設章以來的最低值,即數(shù)目等同于首次設章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新中國四部憲法的章數(shù)更少,都只設四章,低于前述民國時期任何立憲成果中章的數(shù)目,呈現(xiàn)出“從章多到章少”的明顯變化軌跡。當然,新中國四部憲法都只設四章,并不是完全沒有爭議的,如在1954年憲法產(chǎn)生過程中,有人曾建議設專章規(guī)定選舉制度、預算、憲法修改程序。[9]從1954年憲法的制定背景來看,這些建議應該不是原創(chuàng)性的,而是受前蘇聯(lián)憲法影響的結果。1918年的蘇俄憲法共六篇,第四篇和第五篇分別是“選舉權及被選舉權”、“預算法”;1936年的蘇聯(lián)憲法共十三章,其中第十一章是“選舉制度”,第十三章是“本憲法修改程序”。

  新中國四部憲法在章數(shù)上遠少于民國時期的一些立憲成果,主要原因是將國家機構集中規(guī)定在一章,而不是把國家機構分散規(guī)定為若干章。這種形式上的調整是有意識進行的,因為在1954年憲法起草過程中,曾專門討論過這個問題。1954年3月23日,毛澤東在主持召開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時,曾就憲法草案的結構說道:“有人主張把第二章的六節(jié)變成六章。憲法起草小組考慮到把這六部分列在一章,加個總題目叫國家組織系統(tǒng),很清楚。如分列為六章,好像有些頭緒紛繁。”[10]1954年5月27日,劉少奇主持召開的憲法起草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再次討論到國家機構的體例問題。“關于憲法結構問題。劉少奇說:‘有人主張把第二章的六節(jié)分成為六章,這樣好看一些。’會上討論結果,保持原狀不變”。[11]于是,盡管不同時期都有一些學者建議分若干章規(guī)定國家機構,[12]但從1954年憲法開始,新中國的四部憲法就一直保持對國家機構不分章規(guī)定的體例。

  集中把國家機構規(guī)定在一章而不是分若干章規(guī)定不同的國家機構,除了有利于避免毛澤東所說的“頭緒紛繁”外,也是符合憲法原理的。世界上確實有不少國家的憲法按照不同的國家機構或國家權力來分章規(guī)定,如1946年日本憲法第一章為“天皇”,第四章為“國會”,第五章為“內閣”,第六章為“司法”。類似的還有1949年德國基本法、1993年俄羅斯憲法等等。這種將不同國家機關與公民基本權利置于同一層面的體例,或者說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與基本權利一章相并列的體例,容易讓人覺得國家權力太多、太強大,基本權利太少、太弱小。基本權利與國家機構是憲法的兩大基本內容?;緳嗬趹椃ǖ渲幸话愣家砸徽聛硪?guī)定,國家機構(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作為基本權利的對應物,也宜以一章來規(guī)定,即在體例層次上與基本權利相并列,這樣更能體現(xiàn)憲法是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平衡器的理念。

  新中國四部憲法的章數(shù)之所以劇減,還有一個原因是都不設專章規(guī)定憲法本身的效力、修改、解釋等事項。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約法》與《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卻在最后都設有“附則”一章,規(guī)定本身的效力、修改等問題。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和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更是直接把最后一章分別設為“憲法之修正解釋及其效力”與“憲法之施行與修改”。從世界各國立憲來看,以獨立的部分規(guī)定憲法本身的效力、修改、解釋等事項,是相當普遍的現(xiàn)象,美國、俄羅斯、法國、意大利、日本、印度等國的現(xiàn)行憲法莫不如此。同時,1936年的蘇聯(lián)憲法的最后一章是“本憲法修改程序”,1977年的蘇聯(lián)憲法的最后一部分是“蘇聯(lián)憲法生效和修改程序”,1992年的越南憲法與1976年的古巴憲法的最后一章分別是“憲法的效力和憲法修改”、“修改憲法”,這有力地說明不設專章規(guī)定憲法本身的效力、修改等事項并不是社會主義國家憲法的特點。

  雖然新中國憲法四部憲法都沒設置專章規(guī)定憲法本身的效力、修改、解釋等事項,但這并不意味著設置專章規(guī)定憲法本身的效力、修改、解釋等事項從未進入立憲的視野。據(jù)許崇德教授介紹,在現(xiàn)行憲法產(chǎn)生過程中曾討論過這個問題。1980年9月22日,憲法修改委員會秘書處部分成員在討論憲法結構時,“大家認為把如何切實保障憲法的實施,專門作為一章加以規(guī)定,是必要的”。但兩天后情況發(fā)生了改變。在9月24日的憲法修改委員會秘書處全體會議上,“對于憲法的修改和監(jiān)督,多數(shù)認為,可以不作一章單獨去寫。這個問題或者作為附則,或者放在總綱里做出規(guī)定”。于是,之后的《憲法草稿》沒有專章規(guī)定憲法保障與憲法修改。但是,《憲法草稿》之后的《憲法討論稿》“增寫了第五章‘保障憲法的實施和憲法的修改’,共6條”。[13]最后的結果是,憲法修改和憲法監(jiān)督既沒有單獨設章,也沒有被作為附則或規(guī)定在總綱中,而是被規(guī)定在“國家機構”中。

  三、我國現(xiàn)行憲法中“章”的設置之進一步完善

  新中國四部憲法在幾十年的變遷過程中一直維持四章的簡潔結構,就整體結構而言,的確有優(yōu)越于民國時期的憲法文本之處,但也絕非盡善盡美,因此也存在一個需要完善的問題?,F(xiàn)行憲法的一個重大貢獻就體現(xiàn)在對章的設置的完善上,這就是改變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都將“國家機構”一章置于“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一章之前的做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一章移到了“國家機構”一章之前。從我國立憲歷史來看,盡管立憲成果中關于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的內容出現(xiàn)在不同的標題名稱下,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與《中華民國約法》都以第二章“人民”規(guī)定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和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直接以“人民之權利義務”命名,但是,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設章以來,立憲成果中關于人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的內容在整體上都位于國家機構的內容前。現(xiàn)行憲法將“國家機構”置于“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之后,符合個人與國家關系的憲法原理,是完善我國憲法文本的重要步驟,獲得了廣泛好評。

  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現(xiàn)行憲法在章的設置方面是否還有改進的必要與空間?從學者們的討論來看,答案是肯定的。如有學者認為,憲法應專設“自治制度”一章,集中規(guī)定民族區(qū)域自治、特別行政區(qū)的高度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其理由主要是:民族區(qū)域自治、特別行政區(qū)的高度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都屬于我國的自治制度的組成部分,現(xiàn)行憲法把它們分散規(guī)定在不同的部分,不能給人以整體感;總綱關于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和特別行政區(qū)高度自治制度的規(guī)定過于簡單,無法使人明白這些制度的基本構成原理和原則;可以解決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恰當?shù)匾?guī)定在國家機構部分而產(chǎn)生的名實不符問題,使憲法典在內容結構的安排上更加合理。[14]當然,在完善章的設置方面,學者們討論最多、共識最多的是設置專章規(guī)定憲法修改和憲法保障等內容,如有學者呼吁將憲法解釋、憲法修改、憲法監(jiān)督等憲法制度單列一章,單獨安排。[15]還有學者主張憲法的修改、憲法的效力等事項應由單設的附則規(guī)定。[16]

  學者們的上述建議與理由顯然有其合理性與針對性,但能否實現(xiàn)必須考慮到我國修憲的實際?,F(xiàn)行憲法在二十幾年的變遷中已修改了四次,但每次都不是大規(guī)模修改。相當多的憲法學者也明確主張不宜大規(guī)模修改憲法。因此,設專章規(guī)定自治制度或者憲法修改等問題,在修憲模式?jīng)]有改變的條件下難以實現(xiàn)。更重要的是,無論是設專章規(guī)定自治制度還是設專章規(guī)定憲法修改等問題,都不是現(xiàn)行憲法在完善章的設置方面的最主要任務,其最主要任務在于不再以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因為以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是現(xiàn)行憲法在章的設置上的敗筆。

  現(xiàn)行憲法以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是繼承1954年憲法的結果。在1954年憲法的制定過程中,1953年全國政協(xié)組織的憲草座談會曾提出,把原草案第四章‘國旗、國徽、首都哄入第三章“國家組織體系”部分內。[17]該意見未被采納。新中國四部憲法包括現(xiàn)行憲法都是用第四章單獨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這與前蘇聯(lián)憲法極其相似,而與民國時期中國憲法、當今世界主要大國的憲法有顯著區(qū)別。

  第一,新中國憲法設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并不是沿襲民國時期立憲的結果。我國立憲之初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約法》與1923年《中華民國憲法》,都未曾規(guī)定國家標志。之后的《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與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都是在第一章“總綱”中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其中《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第4條與第5條分別規(guī)定的是中華民國國旗和國都,1946年《中華民國憲法》第6條規(guī)定了中華民國國旗?!吨袊嗣裾螀f(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沒有國旗等國家標志的規(guī)定。

  第二,新中國憲法不是設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的首創(chuàng)者,它設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淵源于前蘇聯(lián)憲法。1918年蘇俄憲法共六篇、十七章,第六篇也就是第十七章即“俄羅斯社會主義聯(lián)邦蘇維埃共和國的國徽及國旗”。1924年蘇聯(lián)憲法分第一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成立的宣言”和第二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成立的盟約”,其中第二篇設十一章,第十一章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lián)盟國徽、國旗及首都”。1936年蘇聯(lián)憲法不再設篇,共十三章,其中第十二章為“國徽、國旗、首都”。1977年蘇聯(lián)憲法分為九個部分,其中第八部分為“蘇聯(lián)國徽、國旗、國歌和首都”。前蘇聯(lián)的這種做法顯然影響了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如1972年的朝鮮憲法共十一章,第十一章就是“國旗、國徽和首都”;1992年的越南憲法共十二章,第十一章為“國旗、國徽、首都、國歌、國慶日”。新中國憲法在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方面,至少在以下方面類似于前蘇聯(lián)憲法。第一,設立專章。第二,專章的位置相當靠后。前蘇聯(lián)憲法要么將國旗等國家標志作為倒數(shù)第一章,要么作為倒數(shù)第二章,新中國憲法將之作為倒數(shù)第一章。第三,國歌后于國徽、國旗、首都進入憲法。前蘇聯(lián)開始只規(guī)定國徽、國旗、首都,直到1977年才補充規(guī)定國歌。新中國前三部憲法都只規(guī)定國徽、國旗、首都,直到2004年才規(guī)定國歌。當然,并非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都以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如1976年的古巴憲法只是在第一章“國家政治、社會和經(jīng)濟基礎”中以第二條規(guī)定國旗、國歌和國徽,以第三條規(guī)定首都。

  第三,從當代各國憲法文本來看,有的憲法不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如美國憲法和1946年日本憲法;在規(guī)定國家標志的憲法中,以專章形式來規(guī)定的憲法很少,意大利、法國、德國等國都是以條的形式來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梢姡瑖斓葒覙酥驹诋斀袷澜缰饕髧膽椃ㄖ胁⒉痪哂酗@赫的地位。

  受前蘇聯(lián)憲法的影響,新中國憲法包括現(xiàn)行憲法專設第四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構成了新中國憲法在章的設置上的最大缺陷。因為第四章字數(shù)極少,與前三章的篇幅相比,十分地不協(xié)調--2004年修憲后,第一至第四章的字數(shù)分別是3529字、1960字、8728字、100字。加之序言一直篇幅較長,如2004年修憲后的憲法序言有1792字,使憲法在外觀上頭重腳輕。這種體例還有損憲法價值。因為國旗、國歌、國徽、首都著眼的都是“國家”,而非“國民”。在憲法正文的開頭,總綱規(guī)定國體、政體、國家政策,立足的是“國家”;在正文末尾單獨把國旗等國家標志作為一章,再強調一下“國家”,削弱了“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在憲法典中的地位。

  總之,以專章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的體例應當改變,宜在總綱中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由于現(xiàn)行憲法第四章僅三條,將之合并為一條、分幾款規(guī)定在總綱中,并不需要對憲法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改。一個可以考慮的設想是合并現(xiàn)行憲法第三十二條與三十三條,將第三十二條的兩款作為第三十三條的第五款和第六款,以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國旗等國家標志。雖然第三十二條位于第一章“總綱”中、第三十三條位于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中,但兩者都是關于權利的規(guī)定,其中,第三十二條規(guī)定的是外國人的權利,第三十三條是我國公民基本權利的一般性規(guī)定。能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規(guī)定外國人的權利嗎?當然可以。1954年憲法、1975年憲法、1978年憲法都是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規(guī)定外國人的權利。在“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后,在“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中以款的形式而不是用條的形式來規(guī)定外國人的權利,更沒有什么理論上的障礙,相反,還會增強權利規(guī)定的完整性。

  注釋:

  [1]汪進元:《良憲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頁。

  [2]韓大元主編:《比較憲法學》(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90頁。

  [3]周葉中主編:《憲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頁。

  [4]、[8]亨利·范·馬爾賽文、格爾·范·德·唐:《成文憲法——通過計算機進行的比較研究》,陳云生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頁,第160頁。

  [5]王磊:《憲法如何面對未來?—修憲與憲法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中外法學》2005年第1期。

  [6][美]麥迪遜:《辯論:美國制憲會議記錄》(下),尹宣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727頁。

  [7]本文所取憲法文本,全部來自姜士林等主編:《世界憲法全書》,青島出版社1997年版。為節(jié)省篇幅,不再一一注明。

  [9]韓大元:《憲法學基礎理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頁。

  [10]韓大元編著:《1954年憲法與中國憲政》(第二版),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4頁。

  [11]、[17]許崇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史》(上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頁,第108頁。

  [12]姚登魁、鄭全咸:《我國憲法結構修改芻議》,《現(xiàn)代法學》1981年3期。

  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篇二

  《 八二憲法修改與我國憲法理念的變化 》

  摘要:憲法修改不僅僅只是憲法條文的修正,也不僅僅只是一個單純的法律問題,更是憲法理念的不斷進步和提升。從八二憲法的四次修改來看,我國憲法的理念正由傳統(tǒng)以國家為本位的理念向以人為本的方向轉化。

  關鍵詞:憲法修改;憲法理念;人權;法

  中圖分類號:D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04(2009)06-0055-04

  憲法理念是公民對于憲法思想和憲法基本原理的信念,是公民對于國家與公民、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認識和理解,是憲法意識的高級形式。八二憲法是新中國歷部憲法中最好的一部,它施行至今已經(jīng)進行了四次修改,即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的修改,共產(chǎn)生31條修正案。八二憲法的修正在較大程度上回應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變遷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權利結構的轉型對中國憲法理念不斷完善變化的客觀要求,實現(xiàn)了我國憲法理念由傳統(tǒng)的以計劃經(jīng)濟為基礎的國家利益絕對至上的權力理念以及狹隘的公民權利理念向符合現(xiàn)代憲政精神的憲法理念轉變。

  一、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憲法理念

  憲法是什么?簡而言之,憲法就是限制政府權力、保障人民權利的根本大法,是人民與政府之間訂立的契約。用孫中山先生的話說:“憲法者,國家之構成法,亦即人民權利之保障書也。”“憲法之為根本法,乃是因為它體現(xiàn)一種能夠作為最高權威來源的根本法則。根本法則之有最高權威,乃是因為它體現(xiàn)基本價值。這種基本價值的核心,不僅是人本的,即一切為了人,為了一切人,而且是自由的,即維護人的尊嚴和福祉。”人權與憲法相伴相隨、密不可分。早在1689年英國國會通過的《權利法案》中即開宗明義地寫道:“國會兩院依法集會于西敏來宮,為確保英國人民傳統(tǒng)之權利與自由而制定本法律。”1776年美國的《獨立宣言》也明確宣布:“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jīng)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chǎn)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法國1787年的《人權宣言》也公開宣稱:“在權利方面,人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結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動搖的權利。這些權利就是自由、財產(chǎn)、安全和反抗壓迫。”它還特別強調指出:“凡權利無保障和分權未確立的社會,就沒有憲法。”

  憲法歷來被稱為人權保障書,人權的實現(xiàn)和保障離不開憲法和憲政制度。無論是人權原則、人權內容、還是人權的實現(xiàn)途徑,都要通過憲法做出規(guī)定。另一方面,人權保障又是憲法的核心,離開了人權保障,憲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人權與憲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一國憲法和憲政制度的完備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該國人權的發(fā)展水平。憲法作為人權的保障書,既是對已有人權的確認,也是人權事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保障,近現(xiàn)代人權事業(yè)的任何進步都會在憲法中得到體現(xiàn)和反映,而憲法的進步又推動著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在人權的保障體系中,憲法保障是首要的、也是最富有成效的。因為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權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保障人權和公民權利,是全人類共同的最高價值,也是憲法與憲政最核心的內涵。而“修憲過程對任何一種制度的增加、變更、廢止都應以而且只能以保障公民權利與自由為最終依歸。”

  人權是指人作為人應該享有的權利,是一個人在社會中應享有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各項自由平等權利的總稱。人權一般具有三種形態(tài),即“應有人權、法定人權和實有人權”。應有人權構成公民基本權利的基礎和源泉;公民基本權利是由應有人權所衍生的法定人權;實有人權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實際享有的權利的狀況。人權是憲法的價值表征,相對于民主價值而言,具有目的性和終極性,而相對于平等、自由、安全、幸福等價值而言,又具有綜合性和母體性。具體說來,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權是憲法形成和發(fā)展的動力。李龍教授在其所著《憲法基礎理論》一書中,列專章討論了憲政規(guī)律。他認為,早期憲法的重點是保護人權,特別是人身自由。縱觀數(shù)百年立憲史,從早期的人權立憲、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政治立憲、二戰(zhàn)后的經(jīng)濟立憲、并正向知識立憲過渡,不同時代立憲的重點和重心各不相同,但是民主問題和人權問題始終是憲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其次,人權是憲法運行的靈魂。通常說,憲法是一張寫著公民權利的紙。準確地理解,這只是從文本憲法的字面上看的,而如何使載有公民權利的一紙憲法變?yōu)楝F(xiàn)實的公民權利,才是每一個立憲國家追求不已的事情。而紙上的憲法向現(xiàn)實憲法轉換的中介,就是憲法的運行(包括行憲、護憲和修憲等)。從行憲的角度看,憲法的適用和遵守,可以帶來憲法諸價值的現(xiàn)實化,而人權則是諸價值的落腳點和歸宿。從護憲的方面看,通過違憲審查,制止違憲的法律、法規(gu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盛行,能夠制約國家權力的運行,以保障人權的實現(xiàn)。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機關、政黨組織及其他社會組織對公民的侵權行為,可以得到有效的遏制,保證人權主體的損害得到救濟和補償。

  再次,人權是憲法的目的性價值和綜合性價值。憲法的價值包括民主、人權、秩序和程序正義等,但相對于人權來說,民主和秩序等只是手段和工具而已。盡管我們說,憲法的基本內容是國家權力的規(guī)制和公民權利的保障,但規(guī)制國家權力的正當運行的目的始終是保障和實現(xiàn)公民權利。同時人權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從主體上看,人權包括集體人權和個體人權,而個體權利又有公民權利和外國人、無國籍人的權利;從實體內容方面看,人權包括政治生活方面的權利,個人生活方面的權利和社會生活方面的權利;從形態(tài)上看,人權包括應有權利、法定權利和實有權利,而法定權利又有法律明示權利和法律推定權利。

  人權問題一直是中國當代社會長期爭論的話題。這本身一方面說明了人權問題的確關系重大,已經(jīng)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的觀念之中;另一方面說明中國社會已經(jīng)開始轉型,開始擺脫統(tǒng)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治模式的束縛,民眾的個體意思開始覺醒。人權,不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政治口號,它正在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2004年修憲的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了一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不僅說明了我國的憲法正朝著理性的方向前進,也是對轉型社會中人民整體價值觀念的自然演進的肯定,是中國政府與國際社會接軌的一種努力。在憲法高度上肯定人權的正當性,無疑是對國際社會整體發(fā)展趨勢的一個回應。在憲法中強調尊重和保障人權,對當代中國的發(fā)展有著深遠意義。

  二、建設法治國家的憲法理念

  文明的政治要求擺脫個人的主觀任性,政治文明

  的運作方式必然是法治。“惟獨神祗和理智可以行使統(tǒng)治,至于誰說應該讓一個個人來統(tǒng)治,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獸性的因素。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獸欲,雖最好的人們(賢良)也未免有熱忱,這就往往在執(zhí)政的時候引起偏向。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神祗和理智的體現(xiàn)。”法治是政治擺脫“獸性”的惟一可行的途徑。什么是法治?“法治應該包含兩重含義:已經(jīng)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對于法治理論來說,制度的設計要達到兩個目標:其一是充分實現(xiàn)法律至上;其二是充分保障公民權利。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標,法治的制度設計確立了以法律至上為價值準則,以保障人權為目的,以限權為防止權力濫用的手段。在法治主義看來,憲法與法律對人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蘊涵著人類的價值與尊嚴,是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尊重和維護,而不是漠視與剝奪。不管法治的價值與功能有多少,有效地遏止權力的濫用以維護人類的基本價值和尊嚴是最為重要的。哈耶克說:“只有在自由主義時代,法治才被有意識地加以發(fā)展,并且是自由主義時代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不僅是自由的保障,而且也是自由在法律上的體現(xiàn)”。[7](P82)在現(xiàn)代社會,法治作為一種治國方略,它是指一個國家在社會控制體系中選擇以法律為主的手段進行控制,而不是選擇其他的控制手段作為治國的基本方式。奉行“人治”與實行“法治”是專制獨裁與民主政治的分水嶺。憲法是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治國之法。一般講,治國的方略無非有兩種,即人治與法治。而憲法總是同法治聯(lián)系在一起的,“法治與憲政有著天然的聯(lián)系”,法治實際上是憲政的題中之義。

  “憲法是一樣先于政府的東西,而政府只是憲法的產(chǎn)物。一國的憲法不是其政府的決議,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決議。”憲法具有崇高的權威性。憲法最為根本的作用是對政治權力的制約,將政府行為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以達到對人民權利、自由的保障。世界立憲史表明,立憲政體就是控權政體,憲法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對政府加以控制的法律。英國亨利三世統(tǒng)治時期的王座法院大法官布雷克頓有一句名言“法是對權力的約束”。為什么要對公共權力進行限制呢?亞里斯多德從人性惡的角度分析了權力制約必要性。他認為,人的天性是惡的,“人類倘若由他任性行事,總是難保不施展其內在的惡性。”[6](P319)尤其是“常人既不能完全消除獸欲,雖最好的人們(賢良)也未免有熱情,這就往往在執(zhí)政的時候引起偏向”。近代分權學說的集大成者孟德斯鳩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亙古不易的一條經(jīng)驗。”“有權力的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美國憲法的創(chuàng)制者在《聯(lián)邦黨人文集》中寫道:“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tǒng)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毫無疑問,依靠人民是對政府的主要控制;但是經(jīng)驗教導人們,必須有輔助性的預防措施。”因而憲政主義警告人們不要盲目相信那些信誓旦旦的政客,而要使他們受制于憲法和公民的憲法權利,以降低政治風險。憲政就是基于對人性弱點的認識,通過法律化的政治程序,來限定和鉗制政治權力的公共規(guī)則和制度。因此,要使全體公民明白:政府(包括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權力是有限的(即“有限政府”),政府的權力只限于憲法和法律明確賦予的范圍,憲法和法律無明確規(guī)定的權力,政府絕對不可以行使,否則就是越權、違法、違憲。歷史表明,任何公共權力都有可能被掌握它的人用來謀取私利或侵犯公民的權利,而不受限制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必然造成絕對的腐敗。只有在憲政民主的體制架構中,在全社會確立憲法與法制的權威,施行法治,對權力的使用作出明確的規(guī)范,對掌握權力的人進行制度化、法制化的監(jiān)督與制約,才能有效地防止權力異化,切實地保障公民權利。

  “約束國家權力,保護公民權利,乃憲法之核心問題。”控制國家權力是憲法政體下的一條客觀規(guī)律。在計劃經(jīng)濟時代,單一的經(jīng)濟基礎上構建起的以國家為本位的權力理念,即國家對社會的絕對壟斷的憲法權力理念的存在在當時有其合理性,但是就現(xiàn)代憲政精神來看,憲法對國家權力的規(guī)定不是為強化國家權力,而是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局限于特定的歷史時空條件,新中國的五四憲法、七五憲法、七八憲法、八二憲法等四部憲法都幾無例外地強調了國家權力的管理和控制職能。至1999年憲法修正案明確寫入“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樹立憲政國家權力觀的重要里程碑,它表達了任何權力來源和行使都應是在法律的規(guī)定之下的法治理念。2004年憲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并將“尊重和保障人權”載人憲法,這表達了依法治國首先要依良憲治國的堅定決心,是對“憲法者,公民權利之保障書也”這一法治普遍真理的回歸,是對國家權力行使目的性的鮮明認知。

  三、保護私有財產(chǎn)的憲法理念

  2004年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憲法第十三條“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chǎn)的所有權。”“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的繼承權。”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chǎn)不受侵犯。”“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權和繼承權。”“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對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實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給予補償。”這次修憲加強了對私有財產(chǎn)的保護,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財產(chǎn)權”代替原來的“所有權”,進一步擴充和明確了私有財產(chǎn)權的內涵和外延;二是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對公民財產(chǎn)和土地的征收和征用制度。對私有財產(chǎn)保護力度的加大是我國對人權的保護的直接體現(xiàn)。

  私有財產(chǎn)權的確立是人類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第一推動力,對私有財產(chǎn)權的保護可以最大限度地釋放公眾創(chuàng)造財富的智慧和熱情,進而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可以這樣說,財產(chǎn)權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強大推動力。因為,沒有財產(chǎn)權為依托的生存權是空洞的權利,沒有財產(chǎn)權的其他任何權利都是空虛和漂浮不定的。我國早在1986年的《民法通則》第75條便規(guī)定:“公民的合法財產(chǎn)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侵占、哄搶、破壞或者非法查封、扣押、凍結、沒收。”可見,經(jīng)歷了十年的“”浩劫之后,我們政府已經(jīng)清晰地認識到私產(chǎn)對于人民維持其獨立人格的基礎作用,開始劃定公權力的運行邊界。但與此同時,我們1982年的憲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chǎn)的所有權。”“國家依照法律規(guī)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的繼承權。”這一規(guī)定把私有財產(chǎn)僅僅局限于所有權和繼承權性質的保護,顯然是片面和不完善的。因此出現(xiàn)了對私有財產(chǎn)在憲法上的確認范圍甚至窄于民法通則的現(xiàn)象,這違反了立法的位階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壞了法律體系的邏輯嚴謹性。這其中是有制度流變的原因的,在起草1982年的憲法

  時,我們尚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對許多新觀念和事物尚處于觀望階段,而且 計劃 經(jīng)濟的強大余力的影響依然存在,對私有財產(chǎn)僅局限于所有權和繼承權性質的保護,其實就是計劃經(jīng)濟思維模式的影響;到1986年制定《民法通則》時,由于改革開放成效初現(xiàn),市場經(jīng)濟的觀念開始勃興,這也反映在立法上對公民的財產(chǎn)保護定位為“合法財產(chǎn)”而不再限于所有權。所以,出現(xiàn)了立法上后法與高階的憲法的不協(xié)調,可以說,這其實為修憲埋下了一個伏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因此,2004年修憲用“財產(chǎn)權”代替原來的“所有權”,使憲法對私產(chǎn)的保護不僅限于私有生活資料,而且擴大到保護生產(chǎn)資料,進一步擴充和明確了私有財產(chǎn)權的內涵和外延,消除了立法上的內在缺陷,確保了以憲法為中心的現(xiàn)行中國法律體系的協(xié)調和完善。擴大私人財產(chǎn)權利的保護范圍,用“財產(chǎn)權”取代原來的“所有權”,也是回應中國 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我國從1988年開始在憲法上確定私營經(jīng)濟的合法性,到1999年私營經(jīng)濟的地位已由“公有制經(jīng)濟的補充”轉變?yōu)?ldquo;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擴大,必然產(chǎn)生在憲法上如何保護私營經(jīng)濟的財產(chǎn)權的問題。因為個體經(jīng)濟、私營經(jīng)濟等非公有制經(jīng)濟,在整個國民經(jīng)濟中的比重已經(jīng)超過1/3,特別在東南沿海經(jīng)濟發(fā)達省份和地區(qū),非公有經(jīng)濟所占比重更高,這已經(jīng)是一個社會現(xiàn)實。如果我們不在憲法層面對私營經(jīng)濟的財產(chǎn)權作出一個恰當?shù)幕貞厝粫绊懼袊?jīng)濟的進一步 發(fā)展。

  加強私有財產(chǎn)保護的第二個方面表現(xiàn)為增加了征收和征用制度的規(guī)定,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土地的征收或者征用;二是對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的征收或者征用。2004年修憲前,憲法只規(guī)定了對土地的征用,而對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既未規(guī)定征收又未規(guī)定征用制度,2004年修改,對前者作了補充,對后者作了增加,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國家征收征用制度,這是巨大的進步。有人質疑說,修改前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本來沒有國家征收征用制度的限制,這樣修改豈不是給公民強加了一個義務或者負擔?公民的私有財產(chǎn)權利豈不是受到了局限?這不是進步,明明是退步啊。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極其片面的,首先,國家征收征用制度是基于對政府公權力運行的必要限制的目的出發(fā)的,是為了劃定公權力的運行邊界,以便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個人利益?,F(xiàn)實生活中國家征收征用行為大量存在,但在憲法上卻缺乏必要的規(guī)制,這是立法疏漏。與其讓公民享有一個形式上無任何限制的憲法上的財產(chǎn)自由,倒不如在憲法上積極回應現(xiàn)實中的弱拘束的征收征用行為,以更好地保障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chǎn)權利。其次,世界上沒有無界限的權利,公民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權利也不例外。“正像強制締約制度是 合同自由原則的例外、無過錯責任制度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例外一樣,征收和征用制度就是物權絕對性原則的例外規(guī)則。”實際上,確立國家征收和征用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立法的通例,是符合現(xiàn)代法治精神和共同 經(jīng)驗的。再次,征收征用制度的基點必須是“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而非其它,其實施也是為了社會共同體的整體利益。可以設想,在一個公共利益沒有保障的社會,追求個人利益的實現(xiàn),無異于天方夜譚。所以,征收征用制度的應然實行,是以保障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chǎn)權利和其它法益為歸宿的。

  四、完善社會保障,實現(xiàn)社會公正

  社會保障制度是現(xiàn)代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是否完善已經(jīng)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公平的平衡器。建立健全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深化經(jīng)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重要內容,是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大局。社會保障體系是否健全,這方面的法制是否完備,對國家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會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

  所謂“以人為本”首先就要落實公民的生存權和發(fā)展權,讓群眾看病有醫(yī)保、退休有養(yǎng)老、生活有保障,并根據(jù)財力,逐步加大社保力度。通過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保障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我國是發(fā)展中國家,保護并落實好每個公民的生存權是國家建設的頭等大事。八二憲法第二十三條憲法修正案規(guī)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一規(guī)定具有重要意義,在進一步追求和促進效率的前提下,更廣泛而充分地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憲法是人民的圣典,我們要認真對待每一次憲法修正所透視出的憲政理念的變化。每當憲法要修改時都要氤氳一層神圣而美麗的光環(huán),這不僅是因為媒體的聚焦會使修憲議題演變?yōu)楣沧h題;更因為現(xiàn)代修憲已成為與各社會階層或公民個人密切相關的利益博弈,對利益安排的預期和憧憬也會使它吸引人們的凝視與關懷。正如胡錦濤在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時所言,憲法保障了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建設,推動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促進了我國人權事業(yè)和各項社會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韓大元,王德志,中國公民憲法意識調查 報告[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2,(12)。

  [2]張祖樺,中國憲法的演進方向及修憲[EB/OL],http://cache,baidu,corn/c?m=9f65cb4a8c8507ed,(2008-08-01訪問)。

  [3]夏勇中國憲法改革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03,(2)。

  [4]沈橋林,憲法修改與憲法權威[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3,(1)。

  [5]李龍,憲法基礎理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6]亞里斯多德, 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7][英]哈耶克,通向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8]劉軍寧,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

  [9][美]托馬斯·潘恩,潘恩選集[M],馬清槐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0][法]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孫立堅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有關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推薦:

1.淺談憲法優(yōu)秀本科生論文

2.淺談憲法模式分析畢業(yè)論文

3.淺談憲法司法化再思考

4.淺談傳統(tǒng)憲法概念的反思與超越

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

憲法思維培養(yǎng)是以憲法思維作為教學內容的一項課堂教學活動,是高等法學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供大家參考。 淺談憲法法律本科自考論文篇一 《 我國憲法中章的設置研究 》 摘要: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 憲法法律本科專業(yè)論文
    憲法法律本科專業(yè)論文

    憲法訴訟是憲政的重要內容。在確定了憲法訴訟的必要性之后,對憲法訴訟的可能性即憲法訴訟成立的條件進行探討也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

  • 憲法法律本科生畢業(yè)論文
    憲法法律本科生畢業(yè)論文

    基于憲法是法的認識,憲法責任(憲政責任、憲事責任)應是法律責任的一種形式,對于這個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憲法學界還沒有給予充分的關注。下面是學

  • 憲法法律本科論文范文
    憲法法律本科論文范文

    基于憲法是法的認識,憲法責任(憲政責任、憲事責任)應是法律責任的一種形式。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憲法法律本科論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憲法

  • 《法律講堂》觀后感范文5篇
    《法律講堂》觀后感范文5篇

    透過觀看《法律講堂》這期節(jié)目,我受益匪淺,我打算繼續(xù)觀看法制類的節(jié)目來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增加我的社會閱歷以便在將來走上社會時更好的保護

1758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