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公共管理論文大綱范文
公共性是公共管理質的規(guī)定性,體現(xiàn)了公共管理活動相對于私人管理活動的獨特性。只有把握公共管理的公共性質,才能保證公共管理實踐正確的發(fā)展方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本科公共管理論文,供大家參考。
本科公共管理論文范文一:新公共管理理念下契約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傳統(tǒng)高校管理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契約管理比制度管理更加符合高校管理的服務宗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能夠更加全面地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并促進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不斷完善。
[關鍵詞]公共管理;契約管理;高校管理
新公共管理運動最初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英國由胡德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對二十世紀以來經(jīng)濟學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和補充。該理論著重強調了公民為本、結果導向、民戶參與、分權協(xié)作等理念和指導原則。在高等教育改革轉型時期,改進高校管理模式,積極落實高校自主辦學主權等策略對當前高校發(fā)展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的多樣化管理模式中,可以選取契約管理、董事會管理、政府購買管理、中介管理等模式進一步深化我國政校分開的高校管理改革,其中契約管理模式是當前最受公眾青睞的管理模式之一。
一、基于高校契約管理模式的探究
(一)政府與高校之間的契約管理
契約在法律上通常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合同,但是隨著法律不斷完善,民事合同與行政合同的差別也逐漸明顯。一般來說,民事合同是指處于平等主體之間設立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相同,并自愿遵從誠實守信的原則履行義務和權利。而行政合同是指行政機關以行政職能為目標,與公民和法人代表共同協(xié)商的權利義務協(xié)議。由此可見,為了進一步深化政府對高校管理改革的整體規(guī)劃、推動高校自主辦學權的實現(xiàn),高校契約管理模式應運而生。政府與高校之間的契約與責任關系是建立在《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之上,并由政府實施宏觀指導和經(jīng)濟支撐,高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也就是說,在契約性質上,政府與高校的契約關系屬于行政契約關系,包含著行政的公務性和契約的履行性。政府與高校之間制定契約的程序:首先,高校初步制定自身發(fā)展規(guī)劃,包括發(fā)展目標、項目建設等,政府根據(jù)高校的辦學規(guī)模和辦學性質對其辦學章程及發(fā)展規(guī)劃進行指標要求;其次,高校與政府雙方項目確認各自的責任和權利,并經(jīng)雙方確認后簽署;最后,政府對高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政策、財政支持,高校在契約框架下可以實行自主辦學??傊?,從政校關系、評估認證、撥款扶持等幾個方面,可以看出政府與高校之間實施契約管理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契約管理模式對雙方的互助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學生與高校之間的“心理契約”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不斷發(fā)展,契約管理模式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心理契約最初源自社會心理學,用來描述社會組織中雇傭雙方之間的人際關系和互助關系,該契約管理形式代表了一種非正式的隱性契約關系。高校管理中的心理契約在最初形式的時候,受到傳統(tǒng)習慣和觀念的引導,公眾通常將高校視為強勢群體,而將學生視為弱勢群體,建立在不對等條件下的契約模式是不符合心理契約的構建標準的。但是如果心理契約受到違反,將極大挫傷契約組織成員的認同感和積極性,進而引發(fā)不同程度的負面效應。首先,近年來信息技術的普及發(fā)展在無形中也逐漸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觀念,大學生對網(wǎng)絡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同時互聯(lián)網(wǎng)也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工作手段,也是傳統(tǒng)制度契約管理模式所無法滿足的。其次,當前的高校學生中90后占多數(shù),新時代的大學生具有思維獨特、主體意識強等特點,他們對新生事物的好奇心較強,但是多數(shù)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存在較大差異,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生的差異性和功利性較強,給高校學生管理帶來了困難。而心理契約管理模式符合現(xiàn)代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需要。
二、“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在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的應用
(一)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校園文化
新時期的高校學生管理從以往的制度管理逐漸過渡到了文化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中堅持以學生為服務主體,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主導理念是心理契約管理模式的改革重點。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培養(yǎng)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有助于校園管理工作的順利展開。高校應在滿足學校與職工之間的良好心理預期下建設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為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供寬松的學習氛圍。這就需要學校充分考慮當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為學生確定合理規(guī)范的價值觀念和制度標準,注重給予學生較大的發(fā)揮空間,充分實現(xiàn)學生管理工作與學生價值觀念的吻合,提高學生對學校相關管理條例的認同度,為深入鞏固學生與高校管理工作之間的心理契約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高校在制定和實施相關規(guī)章條例的同時,應充分收集學生的意見,并尊重學生對高校管理建設的相關建議,可見,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是確保契約平等原則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為了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消除其心理顧慮,高校必須在管理層面建立全方位的溝通體系,以便學生和教職工能夠及時向學校反映其思想動態(tài),良好的溝通機制也有利于學校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并盡可能減少學生和學校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心理契約的基點需要契約雙方互相了解,并隨時保持互動聯(lián)系,及時有效的溝通交流可以緩解不利因素對現(xiàn)有心理契約產(chǎn)生的消極影響,學校與學生之間的心理契約越明確,它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就越強大,很難被外界環(huán)境引起的干擾因素所破環(huán)。
(三)契約雙方對心理契約的有效維護
心理契約的雙方必須積極并認真履行彼此的職責和義務,并在明確各自的心理期望和心理需求以后,以實際的行動對心理契約進行有效維護。制度契約是實施心理契約的基礎,心理契約是完善制度契約的關鍵,如果契約主體中的任何一方出現(xiàn)了不認真履行自身職責的行為,那將無法繼續(xù)延續(xù)心理契約模式的長久發(fā)展,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應用也就無從談起。首先,學生和高校雙方必須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并彼此對照雙方的心理期望。學生的契約職責就是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思想素質和道德意志;高校的契約職責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建優(yōu)美的學習環(huán)境,為高校發(fā)展提供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并確保教學設施的完善和充分的后勤保障。其次,契約雙方需要對各自的職責履行情況以及履行滿意度進行適當評價,特別是作為契約的主要調控者,高校應時常檢查自身的管理工作,以學校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客觀判斷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是否符合學生的價值期望和現(xiàn)實能力。只有確保心理契約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構建質量,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四)以心理契約補充完善制度契約
高校學生管理部門對高?,F(xiàn)有的制度契約管理模式進行適當?shù)难a充和完善的同時,應堅持自由、平等、誠信、救濟等原則,在心理契約的精神指導下,高校和學生之間的契約形式也逐漸規(guī)范化,從而使其更好地適應當前高校學校管理工作的基本需要。學生作為高等院校中最為重要的智力資源,在傳統(tǒng)制度契約管理過程中總是處于被忽視的位置,學生常被看成主要的管理對象,心理契約式的高校管理模式需要采取必要的激勵措施。一方面,學校應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并在學生管理中投入一定的人文關懷,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學校中充分發(fā)展才能。另一方面,學校應深入觀察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tài),增強學生、教師、學校之間的信任程度。當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學校應體現(xiàn)其人文關懷的本質特征,給予學生較多的實際幫助,增強學生和學校之間的心理契約性。
參考文獻:
[1]王文建.談契約式管理模式下高校學生管理工作[J].中國成人教育,2013,(17).
[2]周湘林.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的高校管理模式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3).
[3]解軍強,楊飛.論心理契約雙向視角在高校教育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0,(29).
[4]靳來.淺談如何在高校學生管理制度中引入契約理念[J].青年時代,2015,(6).
本科公共管理論文范文二:公共管理的鐘擺效益
【摘要】
鐘擺原本是物理學的一個現(xiàn)象,后被運用到心理學的研究,以描述某些政治現(xiàn)象。然而,在公共管理理論中,同樣存在“效率”與“公平”鐘擺效應。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及新公共服務理論等,從理論上實現(xiàn)了“效率—公平—效率—公平”的轉換。
【關鍵詞】
公共管理;鐘擺效應;公平;效率
公共管理,譯自英文“PublicAdministration”,因而,有的學者也將其譯為公共行政、行政管理等。自1887年美國學者威爾遜發(fā)表文章《行政管理學之研究》一文,主張政治與行政分離以來,公共行政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獲得了快速而長遠的發(fā)展。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學科。1991年在美國舉行的公共管理學術研討會是其產(chǎn)生的標志。自此之后,公共管理學、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分析其同組成了公共部門管理研究的三大方向。王樂夫等人認為:公共管理學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組織為核心的各種公共組織管理公共事務的活動及其規(guī)律的學問。在某種程度和范圍內,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1]。公共管理學研究的核心關系主要有三對:公平與效率、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其中,公平與效率是政府處理自身與市場、社會關系的前提,是三對關系的核心。
一、相關概念
(一)鐘擺效應鐘擺,原指時鐘機械的一個部分,通過左右搖擺產(chǎn)生動力以轉動齒輪,進而使指針勻速轉動以指示時間。后來,學者將這種現(xiàn)象運用到政治學研究領域,用以解釋某一陣營在一次選舉中獲勝后,會因為選民不想一黨獨大的心理,而使得該陣營在下次選舉中容易失敗的政治現(xiàn)象,即鐘擺效應(PendulumEffect)。在公共管理學中,同樣存在以“公平”與“效率”為兩端的鐘擺效應,“公平至上”還是“效率至上”的問題總會在一定的時間內被反復討論,并各占上風。
(二)公平與效率對于公平,較一致的觀點是將其視為一種價值判斷和行為規(guī)范,在這種價值判斷及行為規(guī)范下,公民基本上能夠實現(xiàn)權利、義務、經(jīng)濟、機會等各方面的一個相對均衡。因此,公平不是絕對的平均、平等,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某些方面公平還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心理感知,很難被量化。效率,屬經(jīng)濟學范疇,是指資源的有效使用與有效配置。效率可從宏觀及微觀兩個方面去理解。宏觀的效率是指整個社會的資源是否得到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社會財富是否因此而得到增加;微觀的效率則是指生產(chǎn)要素的投入與產(chǎn)出比例。在很大程度上,效率是可以被量化的。公平與效率,二者相輔相承,既對立又統(tǒng)一。公平需要效率來保障,而效率則需要公平來體現(xiàn)。但同時,公平與效率又難以共存在。就公共管理而言,沒有絕對的公平,也沒有絕對的效率。因而,公共管理的目標總是在公平與效率之間徘徊。也因此,公平與效率的關系也成為公共管理學所要研究的核心關系。
二、公共管理理論發(fā)展過程中公平與效率的鐘擺效應
自1887年美國學者威爾遜發(fā)表文章《行政管理學之研究》一文,標志著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開始發(fā)展以來,公共管理理論對于公平或效率至上的討論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階段。這個階段主張政府工作的科學管理,提倡效率;第二個階段為新公共行政理論階段。這一階段主張政府的職能在于社會職能,強調公平;第三個階段為新公共管理理論階段。這一階段主張發(fā)揮市場的作用及政府優(yōu)化,強調效率;第四個階段則是新公共服務理論階段。這一階段的主張再次回到公平。由此可見,公共管理理論關于公平與效率的討論大致經(jīng)歷了“效率—公平—效率—公平”的過程,并將公平這一主張延續(xù)至今。
(一)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強調行政的獨立性,追求行政的有效性。其代表人物為威爾遜、韋伯和泰勒。威爾遜提出了政治—行政二分的觀點。他將政治與行政割裂開來,認為政治的重點在決策,而行政則是執(zhí)行,行政可以獨立于政治之外。這一主張為公共行政學的建立提供了必要性。韋伯的學說為公共行政學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理論框架。他認為,任何一種組織都是以某種形式的權威作為基礎的,且其組織成員之間存在著下級服從上級的合法性。因而,官僚制是實施統(tǒng)治是合理的形式。科學管理之父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則為公共行政科學化、技術化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三人的理論學說共同推動著公共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fā)展,并使得公共行政開始著力于專業(yè)化、普遍化的管理原則和管理方法的研究,且將研究重點放在了管理的標準化、程序化及權力的合法化。這些研究或主張最終都使得公共行政往效率的目標前進。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雖然在推動管理科學化、權力合法化方面作出了較多的貢獻,但在老問題還未解決新問題又不斷出現(xiàn)的社會局面下,則顯得無能為力。在民眾對政府的質疑聲中,新公共行政理論提出了政府應承擔社會責任,政府進行公共管理的目標應是公平。
(二)新公共行政理論新公共行政理論的代表人物以美國行政學家沃多克、弗雷德里克森等人為主。1968年9月,在錫拉丘茲大學明諾布魯克會議中心舉行的以尋求公共行政發(fā)展方向為主題的研討會,標志著新公共行政理論的開端。弗雷德里克森的《走向一種新的公共行政學》一文及其著作《新公共行政學》,以及新公共行政理論代表著作《公共行政的精神》等,集中體現(xiàn)了新公共行政理論的觀點。新公共行政理論認為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過多地強調權威與效率,沒有承擔起社會責任,也沒有對公民需求加以考慮,于是造成了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對立。鑒于此,新公共行政理論強調公平與民主,認為政府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應對公眾負責,應考慮公民的需要,并以承擔社會責任、實現(xiàn)公平為最終目標。基于此,新公共行政理論主張行政機構應進行相應的變革,建立一種有回應性、參與性的民主行政機構。與傳統(tǒng)公共行政理論最大的區(qū)別在于,新公共行政理論更注重“公共”二字,其對社會公平、政府社會責任、民主行政等價值的追求,使得公共行政學研究的范圍擴大、內容增多,極大地推動了公共行政學的發(fā)展。遺憾的是,新公共行政學并沒有在公共行政學研究的進程中成為主導范式。一是由于其自身缺乏概念和理論上的連貫性;二是由于其倡導的社會公平、社會責任等,過于理想化。但在后續(xù)的研究中,其對“公平”的追求仍為新公共管理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等提供了可借鑒之處。
(三)新公共管理理論以管理至上的“新公共管理”學說是近現(xiàn)代以來指導歐、美地區(qū)政府改革的重要思想。新公共管理理論以奧斯本、蓋布勒等人為代表,在其著作《改革政府———企業(yè)家精神如何改革著公共部門》一書中,詳細的闡述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觀點與主張。新公共管理理論,常與“企業(yè)化政府”“、后官僚體制模式”“、以市場為導向的公共行政”等詞、句緊密相聯(lián),可見其主張、學說與市場緊密相聯(lián)。但與公共選擇理論關注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關系,主張以減少政府干預、發(fā)揮市場作用來解決問題的觀點不同的是,新公共管理理論關注的重點仍是政府公共部門的內部。該理論主張通過市場機制來完善公共組織部門的管理。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場化是新公共管理蘊涵的兩大基本理念。管理的自由化要求公共組織減少煩瑣、不必要的規(guī)定、約束和制約,讓管理者來管理;管理的市場化要求公共組織引進競爭機制以提高工作效率,并借鑒市場化的管理手段優(yōu)化公共組織的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張,具體表現(xiàn)在十個方面:第一,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劃槳;第二,社會擁有的政府:授權而不是服務;第三,競爭性政府:把競爭機制注入到提供服務中去;第四,有使命感的政府:改變照章辦事的組織;第五,講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撥款;第六,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滿足顧客的需要,不是官僚政治的需要;第七,有事業(yè)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是浪費;第八,有預見的政府:預防而不是治療;第九,分權的政府:從等級制到參與和協(xié)作;第十,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通過市場力量進行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論是學者們根據(jù)歐、美等地進行政府改革的實踐,總結其經(jīng)驗而形成的思想。它將政府從公共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中解放出來,轉而擔任公共服務促進者、購買者、參與者或監(jiān)督者等多種角色,在大大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的同時,對緩解政府財政危機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因而,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歐、美等地的政府改革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甚至延續(xù)至今。但新公共管理理論仍遭到較多的爭議,尤其是其引入競爭機制的觀念使得較多的學者認為這會對社會公平、正義等帶來損傷。而在眾多的批評聲中,主張在以公民為中心的治理系統(tǒng)中重新定義政府角色的新公共服務理論開始占據(jù)有利地位。
(四)新公共服務理論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的,其代表人物以羅伯特•登哈特夫婦等人為主。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公共管理者在進行公共事務管理及執(zhí)行公共政策的過程中,所應承擔的職責既非劃槳也非掌舵,而是建立一些具有整合力、回應力的機構,以向公民提供服務及放權為主要工作職責。其主要觀點集中在七個方面:第一,政府的職能是服務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標而非副產(chǎn)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戰(zhàn)略性,在行動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為公民服務,而不是為顧客服務;第五,責任并不簡單;第六,重視人,而不只是重視生產(chǎn)率;第七,公民權和公共服務比企業(yè)家精神更重要。新公共服務理論是建立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反思和批判的基礎上,它雖然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內容進行了批評,但同時也保留了其優(yōu)秀的部分。新公共服務理論承認新公共管理理論在政府改革方面所存在的重要意義,但同時,它又對新公共管理理論所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補充、修正。新公共服務將公民參與、公共利益等納入公共管理的范圍,并對政府的角色給予了重新的定義,將政府定位于戰(zhàn)略管理的地位,從而拓寬了公共管理的深度和廣度,并將政府從細瑣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對公共管理進行宏觀規(guī)劃,使公共服務的提供更具合理性、有效性,更貼近公民的需求,更接近“公平”這一最終目標??梢哉f在某種程度上,新公共服務理論在考慮公平的同時,對于效率同樣給予的重視。
三、結論
關于“效率至上”還是“公平至上”,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各個理論,均給出了相應的答案。我們也可以看出,不論是“效率至上”還是“公平至上”,總會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變化,政府職能的重新定義而有所改變,就如同鐘擺一樣,來回擺動。但與此,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理論的學者們雖然在公平與效率的重視程度上有所側重,但如何兼顧兩者則是學者們更加熱衷的話題。如新公共服務理論雖然不贊成新公共管理理論注重效率的觀點,但它在自己的理論觀點中,仍肯定了效率的作用,并考慮將效率與公平結合,以實現(xiàn)公共管理的最佳狀態(tài)。相信在今后的討論,是“效率至上”還是“公平至上”仍將是公共管理學者討論的熱點話題,但如何將二者結合、兼顧,想必是公共管理學更加熱門的話題。就如同鐘擺一樣,在來回擺動之后,終會歸于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