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轉向與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研究
[摘要]馬克思恩格斯的全部思想,就是社會倫理學說。他們從人出發(fā)研究社會這一作為人必須與之交往的虛擬主體與人的關系,對它們加以道德評價,因為人是社會關系的產物,社會制約人、決定人。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侮辱人、奴役人,是不道德的,共產主義社會是最合乎人的本性的社會,因而是道德的。馬克思主義以人的解放為目標,中心是改造社會關系——消滅奴役人的舊社會,建立最無愧于人的本性的共產主義社會,使社會成為道德的。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哲學理論、政治經濟學理論,都是對上述人的解放理論的論證,科學社會主義則是對實現(xiàn)人的解放具體途徑的探索。
?。坳P鍵詞]政治哲學;哲學革命;社會倫理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按照以往的理解,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其一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道德理論;其二是共產主義道德規(guī)范,例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以及對愛情的忠貞和對朋友的忠誠。在今天看來,對這樣的理解我們還可以做進一步的推敲。唯物史觀本身并不是道德理論,它只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問題時使用的基本方法,其中包含了一些他們對道德問題的看法。根據(jù)這一方法,我們可以說道德是有階級性的,是歷史地發(fā)展著的,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但這些結論取代不了對現(xiàn)實生活中各種道德問題的具體研究。如果只是重復這些盡人皆知的結論,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會妨礙我們面向實際生活進行獨立的創(chuàng)造性的研究思考,更何況唯物史觀究竟應該如何理解,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爭議的問題。至于共產主義道德,實事求是地講,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直接的相關論述,為數(shù)太少,遠遠不足以讓我們形成完整的認識。這不奇怪,因為按照唯物史觀,道德屬于上層建筑,只有當經濟基礎已經發(fā)生根本變化,反映這種變化的思想觀念才能形成。不要說馬克思恩格斯,即使是現(xiàn)在,共產主義尚未實現(xiàn),具體地談論共產主義道德,也為時過早。
一、政治哲學轉向
對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上述理解,在今天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反思。它遇到的突出問題,是研究工作很難深入與出新,更不用說回答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迄今為止人們只能對它加以解釋和運用,創(chuàng)新是說不上的。至于共產主義道德,一方面出自對馬克思恩格斯片言只語的闡釋,另一方面出自對人們設想的消滅生產資料私有制之后共產主義社會應有特征的演繹,更多的是出于處于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國家現(xiàn)實生活中的政治需要。它是用來指導和匡正現(xiàn)實生活的,主要存在于理論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在這樣的理解中,關于共產主義道德的理論自身沒有多少發(fā)展空間,沒有多少從現(xiàn)實生活中吸取營養(yǎng)反映實際生活不斷變化著的需要的可能。用鄧小平的話說,改革開放是一場革命。30多年來,國際環(huán)境和中國的生活實際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多種形式、市場經濟、經濟全球化,使人們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的組織形式與以往不可同日而語。新的社會結構日漸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成為主流,隨著具有強烈主體意識的一代新人的出現(xiàn),人際關系急劇改變。生活實際中流行的已經得到各方默認的道德觀念,常常令老一輩人瞠目結舌。中國共產黨在十七大之后提出了以人為本為核心的科學發(fā)展觀,大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上述巨大變化的表現(xiàn)。生活走在了一切理論的前面。以往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遇到極大挑戰(zhàn)。這些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比較沉悶,少有創(chuàng)新。不管是否承認,事實上我們在過去形成的對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理解已經被日益邊緣化了,因為它們不能適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實際生活的變化。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一種對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進行政治哲學解讀的傾向迅速流行。這里所說的政治哲學,人們往往也稱作政治倫理、制度倫理甚至社會倫理。它以人的權利與義務為基本對象,以尋求社會的公平正義從而保持穩(wěn)定和諧并增加人的幸福感為宗旨。我國的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倫理學家,把注意力轉向了政治哲學研究。關注政治哲學,在學術界已經蔚成風氣。[1]
對馬克思恩格斯倫理思想的政治哲學解讀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學術界普遍認為,我國的倫理學界和哲學界,乃至整個世界的哲學領域,正在經歷的一場以政治哲學或者說政治倫理學的興起為標志的重大轉折。倫理學家萬俊人先生指出:“羅爾斯的《正義論》?穴1971年?雪發(fā)表后,不僅整個西方哲學,而且整個世界哲學的發(fā)展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理論轉向,注重哲學之知識合法性論證的分析哲學和語言哲學逐漸淡出哲學的主題論壇,讓位于關注社會現(xiàn)實生活與價值秩序的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盡管尋求哲學知識的技術化和合理性之理論熱情仍然保留了下來,而且日益精密和深入,但越來越多的哲學家已經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理解‘生活世界’本身及其意義、目的和行為實踐,更應該成為哲學的思想關切和理論責任。哲學似乎又一次返回到了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或者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時代?熏再一次重溫‘軸心時代’的哲學智慧。”[2]哲學家孫正聿先生則說:“政治哲學成為日益耀眼的顯學——我們時代的哲學?!保郏常萼u詩鵬認為,20世紀末,在世界范圍內哲學主流由語言分析迅速轉向政治哲學。[4]郁建興更直接斷言:馬克思哲學是政治哲學。[5]原本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段中橋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介紹并倡導推動政治哲學研究,他說:“當今世界的新變化使得原本在經典馬克思主義中關注不夠的平等、公正、正義等問題變得十分突出;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對這些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這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任務?!保郏叮莩f俊人先生之外,其他幾位都是國內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專家。
作為上述哲學轉向的表現(xiàn),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關于政治哲學的論著顯著增多。哲學家們從政治哲學的角度重新考察馬克思主義,就其共產主義學說、社會公平、社會正義、階級剝削、政治結構建設等進行了深入探討。人們不無驚奇地發(fā)現(xiàn),馬克思恩格斯原本就是極為重要的政治哲學家。黑格爾哲學,整個人類哲學史,也被作了政治哲學解讀。在西方思想家中,柯亨的政治哲學轉向受到關注,與此相關,諾齊克、哈耶克、羅默、胡薩米、伍德、佩弗的思想得到重視。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哈貝馬斯的商談倫理及其后繼者霍奈特的承認理論,被作為由馬克思主義演化而來的重要政治哲學理論來研究。政治哲學的興起并迅速引起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家、哲學家的高度關注,充分說明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的確需要找而且找到新的思路了。挑戰(zhàn)總是與機會并存,政治哲學轉向是對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的有力推動,而且由于與我國的和諧社會建設有著緊密聯(lián)系,現(xiàn)出一派生機。
就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理論譜系而言,許多西方的馬克思主義學者早在上個世紀便轉向了政治哲學研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哈貝馬斯。哈貝馬斯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中因站在學生的對立面而飽受批判,運動失敗之后,他由對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轉向“建設”,探討晚期資本主義社會怎樣才能獲得自己的合法性,人怎樣才能擺脫工具理性對自己的支配,社會怎樣才能由沖突走向和諧。占據(jù)其思想中心的不是革命,不是批判,而是對交往實踐的研究,是探討人們如何通過相互交談、取得共識,把經濟、政治系統(tǒng)對生活世界的支配顛倒過來?熏從而為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政治制度和舉措提供合法性支持。這完全是政治倫理理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中,他幾乎最早實現(xiàn)了政治哲學轉向,并且提出一種系統(tǒng)的與羅爾斯的理論異曲同工可以相互比肩的政治哲學理論。只不過沿著這個方向,哈貝馬斯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色彩越來越淡,他還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成為問題,至于當今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的掌門人霍奈特,走得就更遠了。
在這場包括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世界哲學轉向中,起關鍵作用的是羅爾斯。哈貝馬斯曾說:在最近的世界哲學史上,“羅爾斯的《正義論》標志著一個軸心式的轉折點,因為它將長期受到壓抑的道德問題重新恢復到嚴肅的哲學研究對象的地位。”就是說,羅爾斯的以研究公平正義為基本內容的政治哲學理論具有普遍意義。這樣的認識是符合實際的。羅爾斯的《正義論》在1971年問世之后得到高度關注、受到普遍贊譽,政治哲學大有席卷全球之勢。這一事實充分證明,作為美國的倫理學家,羅爾斯對社會生活公平正義的研究,他的《正義論》,不僅是美國社會的產物,而且是時代的產物,反映了人類文明發(fā)展普遍而且客觀的需要。這也說明,政治哲學的崛起以及把馬克思主義倫理學、哲學統(tǒng)攝在政治哲學研究之中,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研究中的政治哲學轉向,決不是偶然的,它的背后有一種歷史的必然性在起作用。
這種歷史必然性是什么?或者換句話說,政治哲學何以能有如此的擴張能力?對于這個問題,多數(shù)哲學家訴諸社會生活的客觀需要。有的強調: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發(fā)生的深刻變化,使得社會公平、制度正義、社會信用體系、權力的制約、人的自由等問題前所未有地凸現(xiàn)出來,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的調整成為復雜而又緊迫的任務,倫理學和整個哲學的研究由此轉向政治領域。也有人認為,倫理學轉向政治哲學的原因在于社會公共化程度的提高:“現(xiàn)代社會公共化程度日益提高,因而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狀況和傳統(tǒng)社會很不一樣。后者更多依賴傳統(tǒng)的文化環(huán)境和道德主體的道德自覺與養(yǎng)成。而現(xiàn)代社會,就像哈貝馬斯所說,出現(xiàn)了社會結構的公共化轉型。公共化轉型的一個前提條件是,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的界限明晰化。這個界限越明晰,意味著社會的公共化程度越高;公共化程度越高,意味著公共領域的擴大。……由于我們的生活已發(fā)生變遷,不再是局限于某一地點或族群的、以家庭為主要場所的傳統(tǒng)生活,而是公共化程度越來越高的生活,每個人更多是通過在公共領域中同其他人打交道而度過一生,因此,倫理學就要相應地調正自己的聚焦點和興奮點,深入討論如何面對公共生活,如何使公共生活變得更規(guī)范或更值得一過等問題。這便是當代倫理學會將其主攻方向轉向政治哲學研究的一個原因,亦即來自倫理生活本身的事實原因。”[7]這一理由無疑是很有說服力的。社會生活本身公共性的凸顯,極大地提升了以處理公共問題為任務的政治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個人對政治的參與程度極大提高,政治不僅在宏觀上,而且在微觀上都與每個個人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聯(lián)系。這自然成為政治哲學興起的有利條件。還有人從全球化的背景出發(fā)把公共性問題與政治哲學轉向聯(lián)系起來,提出全球化使人類公共性的問題日益凸顯,民族間的正義、現(xiàn)代社會的公共倫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倫理、科技倫理等等,都已然迫在眉睫,由此造成了當代倫理學范式轉移,集中關注制度倫理,也即政治哲學、政治倫理問題。
但是要揭示政治哲學轉向的原因,僅僅指出上述理由是不夠的。這些理由只是一些基本事實,當然應該研究,但為什么要從哲學的層面上研究,仍需進一步分析。對這些事實加以概括,我們可以看出,深層的原因是,它們的出現(xiàn)是對原有政治理論的挑戰(zhàn),這些理論不足以找到解決辦法,需要哲學出場了?!墩x論》發(fā)表于1971年,但羅爾斯對公平正義問題的研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已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國在經濟上獨霸全球,政治上成為西方世界標榜的自由、民主、人權的旗幟、榜樣,然而其內部有許多問題日漸凸顯。例如頻繁發(fā)生的經濟、政治危機,失業(yè)嚴重,許多人處于貧窮之中,種族矛盾尖銳、工人運動高漲、女權問題突出,走私販毒、兇殺等各種犯罪的猖獗,信仰、道德危機普遍存在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與自由主義、功利主義密切相關。法國大革命提出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是西方世界思想家的共同理想,然而歷史證明,自由是人們追求個人利益的自由、競爭的自由,平等是享有自由競爭權利的平等,至于博愛,由于支配人的原則與動物世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達爾文主義沒有什么兩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顯得蒼白無力。人的自然條件生來不平等,這樣的人平等地自由競爭,結果只能是事實上的不平等;功利主義激勵人為個人利益去拼搏,但會把制約自己行為的道德考慮置之腦后。羅爾斯面臨的也是西方世界普遍遇到的上述社會問題,其解決已經超出了民主選舉、三權分立、社會契約等傳統(tǒng)政治原則的能力所及,也不是這樣那樣的政治技巧所能奏效,西方國家的政治需要重新加以設計,否則社會既不道德也不會和諧穩(wěn)定。羅爾斯的理論是一種對這些問題的現(xiàn)實主義的解決方案。美國的問題在西方各國具有普遍性,羅爾斯的理論能得到熱烈回應,就是這個原因。哈貝馬斯的政治哲學理論也是在同樣的背景下出場的。具有馬克思主義背景的法蘭克福學派繼承了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和盧卡奇的物化思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認識到,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人的解放、公平正義之間沒有線性的必然聯(lián)系。西方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以及豐裕的物質生活以犧牲人的自由為代價。歸根到底服務于經濟需要、體現(xiàn)科技理性的政治、經濟“系統(tǒng)”,深入并左右著人的日常生活,科學技術具有了意識形態(tài)功能,人成為被支配的對象。這種情況與羅爾斯遇到的問題類似,都說明西方的社會政治制度存在嚴重的道德問題。這些問題如何解決?歐洲國家1968年的學生運動造成的社會動亂及其迅速失敗,俄國革命后蘇聯(lián)出現(xiàn)的斯大林主義,表明社會革命也不是理想的選擇。這使哈貝馬斯意識到,不論是科學技術還是社會革命,都不能使這個世界更為人道與合理;這些問題不可能在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中解決,這里需要的是新的政治哲學。正是這一認識使哈貝馬斯由文化批判轉向政治哲學。他的嘗試首先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是否定物質生產力對社會生活的決定作用,讓政治回歸生活世界,服從交往理性的需要,服從人們的意見,進而提出自己的交往實踐和商談倫理理論。西方國家的“政治哲學轉向”就是這樣出現(xiàn)的。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什么會把目光轉向政治哲學,這固然與西方哲學的影響有關,但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中國社會自身。長期以來,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深受毛澤東的影響。毛澤東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精髓是階級斗爭、社會革命。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毛澤東把政治等同于社會革命和階級斗爭,并把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希望寄托在“繼續(xù)革命”上,既不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在實踐中也行不通。此后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一切以經濟建設中心,政治也要服從經濟發(fā)展的需要。20多年之后,物質生產力的確得到極大發(fā)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然而社會迅速出現(xiàn)兩極分化,分配不公以及資源枯竭、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日益凸現(xiàn),人與自然嚴重對立,發(fā)展難以持續(xù)。資本在中國與在西方世界一樣,都是不講道德的。鑒于這種情況,中國共產黨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后提出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科學發(fā)展。這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對以往經驗教訓的總結和對社會發(fā)展的新認識,即:把政治理解為階級斗爭是錯誤的,把它當作服務于生產力發(fā)展的工具也是不行的,它有相對的獨立性;只有實現(xiàn)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方能持續(xù),而這樣的和諧社會需要人自覺地有意識地去構建。就是說,政治是可以也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研究和建設的。
中國哲學家當前遇到的問題與羅爾斯、哈貝馬斯有相似之處,概括地說,都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沖突問題。市場經濟和與之相應的自由主義可以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可以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有力地推動經濟的發(fā)展,但如前面所說,其背后是一種功利主義、達爾文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它必然帶來社會分裂、精神價值失落以及人與自然的對立。這說明,沿著這條道路發(fā)展,政治和整個社會一定要或遲或早地遇到嚴重的道德問題。人們在這里遇到的是道德和利益、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問題,而一旦和道德糾纏在一起,以往的思想家們對政治的解釋,他們的種種設計,便失去了曾經令人信服的科學性、合理性、必然性,政治再次成為哲學的對象。
這一點在以往我們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是難以解釋的。馬克思主義者一向認為,“政”是眾人的事,“治”是管理,政治就是管理眾人的事。在經濟生活中,人是分為階級的,眾人的事主要是階級斗爭,因而政治也就以階級斗爭和階級統(tǒng)治為主要內容。人類歷史是各種社會形態(tài)的更迭,這種更迭又是由物質生產力的發(fā)展決定的,具有客觀規(guī)律性。人類社會將合乎規(guī)律地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共產主義的實現(xiàn)是公平、正義、自由的徹底實現(xiàn),是理想王國的到來。如此看來,社會形態(tài)的更迭以及政治生活本身的特點及其變化,似乎可以用科學來解釋。正因為如此,恩格斯明確提出,揭示社會生活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唯物史觀已經不再是哲學,而成了科學。恩格斯的說法不無道理。只有當政治,即對眾人的事的管理,不由人以外的即人不能隨意改變的因素,不論是神、利益還是客觀規(guī)律所決定時,它才成為哲學這一居于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學科的研究對象。在今天,宗教的、意識形態(tài)的、經濟必然性的、科學理性的因素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漸退隱,道德因素的作用日漸凸顯,政治超出了科學的范圍,成為哲學的對象,成為可以設計的了。對于馬克思主義者,這是一個嶄新的然而又相當緊迫的課題。以人為本、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構建和諧社會也因此成為當今中國的中心任務。
由上所述可以看出,“政治哲學轉向”具有歷史必然性。政治哲學的崛起是對政治“科學”的否定,它要解決政治生活和整個社會中的倫理道德問題,[8]實際上是一種政治倫理理論,從政治哲學的角度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的倫理思想的合理性也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