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卡AV在线|网页在线观看无码高清|亚洲国产亚洲国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政治論文 > 社會主義 > 社會科學論文參考

社會科學論文參考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社會科學論文參考

  社會科學以人類社會現(xiàn)象及其變化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社會環(huán)境不同,社會科學揭示的那些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的形式和結果也不同,社會科學也就存在不同形態(tài)。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社會科學論文參考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社會科學論文參考篇1

  論社科書教育職能之拓展

  摘 要:一本好書可以拯救一個人的靈魂,一本壞書卻可以把一個人引向歧途。有的書反映了西方腐朽沒落的思想文化意識,或資產階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那些涉世不深、又缺乏鑒別與抵制糟粕能力的大學生,產生極壞的影響。使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學生,產生畸形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根據(jù)自己多年在圖書館從事社會科學圖書的管理經驗,詳盡闡述了社科書對學生所產生的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以及它在學校思想教育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圖書;社會科學;思想教育;影響作用

  21世紀是人才競爭的時代,更是教育競爭的時代。人才教育離不開圖書館教育,圖書館教育將直接影響一個民族綜合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蔡元培先生說過:“教育并不專在學校,學校以外還有許多機關,第一是圖書館。”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窗口,不僅具有傳播科學文化的職能,還具有宣傳教育的職能。如果說社會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那么圖書館就是一所沒有教師的大學。圖書,即是身邊的大學。當今,由于各種媒體的迅猛發(fā)展,尤其是網絡的興起,現(xiàn)在大學生對網絡感興趣的多,對書籍感興趣的少。他們更習慣于“快餐式文化”,而不追求文化的深度和底蘊,這一現(xiàn)象著實令人擔憂。因此,我們應有效發(fā)揮社科書的重要作用。

  社會科學圖書,涵蓋面廣。

  它包括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總論、政治、法律、軍事、經濟、文化科學教育、語言文字、文學藝術、歷史地理等等,是圖書館藏書的重要組成部份。其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深刻而久遠,可謂是“隨風潛入夜色,潤物細無聲”,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如今,當人的科技理性精神的發(fā)展,促使人類物質世界日益充裕和繁榮之際,卻由于人們人文精神的失落,導致人類精神家園的沙漠化傾向。物質主義、利己主義、感觀主義泛濫,以及由此滋生的道德淪陷,拜金主義、價值迷失、信仰危機、精神空虛和吸毒、嫖娼、賣淫、賭博、色情、暴力等形形色色的犯罪現(xiàn)象,已成為困擾人類自身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痼疾。要消除這一痼疾,就要從根本上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道德水準。在我們高校,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僅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以及黨團組織生活、政治學習等形式,是遠遠不夠的。社科書是他們最好的老師,此類圖書語言優(yōu)美、內容豐富;不僅揭示了廣闊的大千世界,而且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如閱讀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理論及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有關著作,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水平,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通過閱讀中外科學家、英雄人物、革命領袖、青年楷模等的生平事跡或傳記,則可以他們的奮斗歷程和坎坷經歷來啟迪、激勵、警示自己,從而堅定人生的信念,并執(zhí)著地追求,不懈地奮斗。

  二、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當前大學教育必須面對的嚴峻現(xiàn)實。因此,加強其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是時代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用一顆溫暖的心,來彌補科技發(fā)展給人性造成的缺憾。當代教育的根本宗旨,也在于提升人的人文精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社科類圖書作為一種精神能源,通過閱讀,特別是文學名著,是提高大學生知識與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一個人在相應的年齡段不讀相應的文學名著,易造成知識、人格的殘缺;應使同情心、責任感、使命感這些人文主義精神,在大學生的心靈深處扎根。文學名著在書架上,始終散發(fā)著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雖然其中許多作家都已謝世,但他們以自己有限的生命,換取了作品的無限永存,這便是文學藝術的偉大與悲壯之所在!因為作家在作品中傾注了自己全部的生命,文字中跳動著時代、生命的脈搏。作品的生命是久遠而永恒的,能使讀者產生強烈的震撼和共鳴,如《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靜靜的頓河》、《戰(zhàn)爭與和平》等名著,足以影響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精神生活。讀這樣的書,不僅要用眼睛,還要用心靈,有時甚至要用整個生命……品味高雅的名著,其中飽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它有著快餐文化所沒有的永恒魅力和厚重內涵,它能極大地提高大學生們的審美境界和人生追求。

  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能直接發(fā)揮作用的技能只是一角,真正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功的是價值觀、責任感、精神素質和進取品格。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也是如此,一個民族和社會能否以一種思想、信仰和價值系統(tǒng)去感召、吸引民眾,使國民凝聚起來,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否強大起來的根本。愛因斯坦說過:“用專業(yè)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yè)教育的人,他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的人。” 如果大學生僅僅通過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雖然其專業(yè)性強,但結構單一,已很難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要了。而社科圖書,以其廣博的知識面,豐富的內容,成為當今大學生不可缺少的“百科全書”。無論是宏篇巨著,還是精美短文,都可以從閱讀中了解某一階層群體的生活情形、心理狀態(tài)、哲學文化以及風俗人情等人文科學知識。閱讀此類圖書,能極大地提高大學生的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領導才能等綜合能力。因此,成為一個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和諧之人,是大學生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則。同時,作為當今大學生,如果你不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清楚中華民族的歷史,不知曉中國現(xiàn)實社會發(fā)展的時代背景與特征,你又怎么可能有責任心和報國志?因此,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行知識的積累與沉淀,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四、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正處于年輕、思想活躍,心理發(fā)展迅速但尚未達到成熟的特殊時期,容易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可塑性強;而現(xiàn)實生活與理想的差距、快節(jié)奏的學習、生活方式,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使他們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當今大學生獨生子女相當多,從小受到家長和教師的呵護,求學一帆風順,沒有經歷過失敗和挫折的磨練,所以一遇到困難就無所適從。近年來,大學生中有1/5左右的學生,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有一些大學的學生,因情感受挫,或學習困難等諸多因素,頻頻發(fā)生大學生自殺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這些心理問題,不僅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也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因此,我們的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專業(yè)知識,最重要的還要加強其思想政治教育,“教人做人”。專業(yè)教育提供了人生存的技能,卻塑造不出人的高尚信仰、純潔的靈魂。中國有句古話:教書育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根本。人,之成為人,靠的不是他的軀體,而是其思想和靈魂。只有具備了良好心理素質的人,才會思考人類社會、自然、他人和自身問題,才能融洽地與他人相處,才可能以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也才可能真正地理解人生。社會科學教育,尤其是文史哲知識,對一個人思想文化及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故多途徑、多渠道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已刻不容緩。社科圖書中的文學作品,以其詼諧幽默輕松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表達了潛在的愉悅性,把消遣與啟發(fā)融為一體,使讀者心情舒暢、樂觀向上。因為,社科圖書大多源于生活,是大學生心理走向成熟不可多得的良師益友。

  五、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

  隨著社會的不斷 發(fā)展,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日趨增強,校園文化也更加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大學生們早已不甘于單調、枯燥、沉悶的求學生涯,故以學校圖書館為依托,營造奮發(fā)向上、積極有為的學習氛圍,已成為當代 教育的必修課。于是,到圖書館去閱讀各種人文社科書,成為大學生們最簡便、直接、有效的選擇。這對于開拓他們的視野,拓展其知識面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在閱讀活動中,健全了他們的人格,使其從文學作品中學會鑒別其精華與糟粕,提高了他們識別真善美與假丑惡的能力,從而準確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不使自己誤入歧途而虛擲了青春年華。如我院的大學生,先后成立了文學社等社團,他們都是文學愛好者,利用課余時間開展閱讀和寫作活動,并積極參加講演、詩歌朗誦等比賽。他們所辦的《晨曦》文學團刊,每月一期,在學校內廣泛征稿,文章體裁形式不拘一格,投稿者眾多,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成為校園內一道靚麗的風景。文學社的成員們,通過不斷地閱讀和寫作,不僅沒有影響學習,反而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以及文學鑒賞水平。閱讀,使許多學生不再迷戀于網吧,流連于影院、舞廳。寫作,使他們陶冶了性情,豐富了自己的人生。

  綜上所述,社科圖書的導讀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 政治教育中,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波羅果夫說過:“書就是社會,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世界,好的社會。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作為高校圖書館員,是圖書館的靈魂。故我們要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去教育人、鼓舞人、武裝人,使其樹立共產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先進的文化影響人,以先進的思想熏陶人。向讀者宣傳推薦什么樣的書,也就是你堅持什么樣的文化方向問題。先進的文化,代表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主流,反映了人民大眾的意愿,體現(xiàn)了社會進步的方向,這是人類進步的結晶,是推動社會 歷史前進的精神力量。對此,社科圖書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能使大學生們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欣賞,培養(yǎng)其人文精神;通過對歷史地理的學習,增強其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使其真正成為社會之有用人才,國家之棟梁!

  參考文獻:

  [1]李鋼,王雅慧.人文教育的當代透視.《中國高等教育》[J].1999(24).

  [2]陳莉萍.適應素質教育需要.大力發(fā)展學校圖書館的作用[J].圖書館雜志,2000(10).

  [3]張 昉.導讀在高校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J].津圖學刊,2000(4).

  [4]司曉宏.人文精神、人文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5).

  [5]梁 萍.淺談工科院校人文社科圖書的德育功能[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3(10).

  [6]萬 鵬.醫(yī)學院校圖書館在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引導作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6(4).

  [7]黃潤芬.大學生閱讀現(xiàn)狀與高校圖書館導讀工作探究[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3) .

  [8]沈紅梅.高校圖書館教育功能漫談[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08(3).

  [9]王文娟,喻璐穎等.從導讀看高校圖書館讀者服務工作的開展[J].農業(yè)網絡信息,2011(4) .

  社會科學論文參考篇2

  試論社會科學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

  摘要: 社會 科學 對社會 現(xiàn)代 化的深刻 影響 不容否認,但由于社會科學 研究 對象與研究成果的獨特性。其重要性往往被忽視。社會科學影響社會的前提條件是作為獨立的知識場域進行活動,為保證這種獨立性,就要堅持研究選題與 方法 的學術化標準,同時,研究機構的非行政化也是其必要條件。咨詢與啟蒙是社會科學直接與間接影響現(xiàn)代社會的兩種方式,與前者相比,后者雖然在影響效果方面不夠迅捷,但很可能更為持久深入。社會科學家身兼專家與知識分子雙重角色,一方面,作為獨立知識生產者應專注于學理研究,超前于現(xiàn)實;另一方面,又要關注社會、同情弱者,從而不失知識分子的本色。

  關鍵詞:社會科學;學術自主性;咨詢與啟蒙;社會科學家

  一、社會科學對現(xiàn)代社會的塑造

  現(xiàn)代化包括三個方面,即物質現(xiàn)代化、人的現(xiàn)代化、社會運行及其組織結構的現(xiàn)代化。物質現(xiàn)代化由 自然 科學(科學技術)來推進,人的現(xiàn)代化由人文學科(文化觀念)來塑造,社會運行及組織現(xiàn)代化則由社會科學來建構。

  現(xiàn)代化的三個方面分別由三種學科類型來推進,這是就主要動力而言,三種現(xiàn)代化的推動力之間也會相互滲透。如,人的現(xiàn)代化離不開觀念的現(xiàn)代化,而現(xiàn)代觀念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于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發(fā)達與便捷,但電訊傳媒畢竟是媒介、是載體,其傳播的 內容 則是文化,文化則主要由人文學科來塑造。再如,物質現(xiàn)代化包括 工業(yè) 、農業(yè)、國防、 科技 現(xiàn)代化,這當然離不開各行各業(yè)科學技術的 發(fā)展 ,每有新技術出現(xiàn),便會極大地推動相應領域的飛躍。但不可否認,無論哪一行業(yè)、哪一物質領域的發(fā)展,其運行與管理同樣影響效率的實現(xiàn),行為與管理科學是促進物質生產領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社會科學主要研究人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F(xiàn)代社會與傳統(tǒng)社會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社會系統(tǒng)的復雜化,人們之間不再是單純的個人關系,而是建立在各種組織化、結構化、系統(tǒng)化之上的關系。社會科學在建構、解釋現(xiàn)代社會組織、社會結構與社會系統(tǒng)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有些人認為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較,自然科學的研究更嚴密、更科學,能夠被證實或證偽,因此具有高度的可靠性;而社會科學所受局限更多,研究中主觀色彩與學術爭議較多,使得結論更模糊,從而降低了可信賴的程度。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這種差異是操作上的,而不是本質上的。從本質上講,它們都是人類的認識活動,因此都必須遵循人類認識活動的法則,二者的相同之處是都追求認識結果的真理性,作為認識活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僅僅是在對象及由對象特征決定的方法上的差異,而沒有在認識論層次上的本質區(qū)別”。就基本的研究路徑而言,自然科學是通過發(fā)現(xiàn)自然 規(guī)律 ,在此基礎上進行發(fā)明與創(chuàng)造;社會科學也是在發(fā)現(xiàn)社會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制度創(chuàng)新、觀念變革與行為改善。二者最明顯的差異在于自然界不會因為人們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秘密(規(guī)律)而有所掩飾、甚或加以改變或歪曲;但人以及由人組成的社會卻有可能如此,這就增加了社會科學研究的難度。

  世界現(xiàn)代化進程肇始于西方,由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揭開帷幕,啟蒙運動主要是由人文科學家、百科全書式的 哲學 家們興起;直到18世紀中葉以后,當資產階級崛起、資本主義 經濟 變革導致社會動蕩,對解決社會 問題 的強烈需求才最終導致了社會科學的發(fā)展,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社會心 理學 、 政治 學等學科從哲學及其他人文學科中分化出來,逐漸取得了獨立的學科地位。由傳統(tǒng)進入現(xiàn)代的社會變遷正是社會科學產生的背景與土壤,而社會科學的興起與發(fā)展也極大地促進了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著名的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以“雙重闡釋”概念來說明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世界與關于它的專業(yè)知識之間的交互作用。一方面,社會科學知識的發(fā)展依賴于外行行動者自己對生活世界的 理論 和概念;另一方面社會科學生產出來的高度抽象和專業(yè)化的理論和概念持續(xù)不斷地介入到生活世界中去。社會科學既重構著自身的知識,又重構著作為該過程一個部分的社會生活領域。吉登斯還以現(xiàn)代性的反思性來解釋現(xiàn)代社會的制度邏輯。“現(xiàn)代性條件下的反思性是指定期地把關于社會實踐的新知識和新信息反過來 應用 于基于這些知識和信息而衍生的實踐,從而在結構上不斷改變社會實踐的特征,并由此使得知識成為制度組成和轉型中的一種建構要素。”這里所說的知識主要是社會科學的概念、理論與觀點??梢哉f,現(xiàn)代社會在很大程度上由社會科學構造而成。

  依靠信仰與常識決定一個人的行為是傳統(tǒng)社會的行為方式,只有當科學知識(包括自然/社會科學)成為人們行為的主要依據(jù)時,才進入現(xiàn)代社會。所以,一個人擁有的科學知識越多,我們說他越具有現(xiàn)代素質;同樣,如果一個人在人際溝通、家庭 教育 、社會心理等方面擁有的社會科學知識越多,那么,他才更有可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但由于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內容如此貼近人們的生活,其研究成果又會迅速地傳播,為人們接受、納入其自己的話語體系、思維體系,于是社會科學的原創(chuàng)性思想往往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社會本來面目,而不是社會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與建構;似乎社會科學家所能夠解釋的,普通人也都可以作出自己的解釋,并無深奧之處。“神州六號”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使人們不由得驚嘆自然科學家們本領巨大,因為人們對航天領域十分陌生;而一個社會學家若撰文評論“超女”現(xiàn)象卻不一定會博得人們的欽佩,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超女”的理解與看法。這種差異往往使人們忽視了社會科學對塑造現(xiàn)代社會的重要影響力。

  二、社會科學作為獨立的知識場域影響現(xiàn)代社會

  自然科學對物質現(xiàn)代化的推進是通過將科技發(fā)明與創(chuàng)新運用于對自然界的改造與物質生產領域。這個過程較少受到外界的影響(雖然現(xiàn)在隨著生態(tài)運動、綠色環(huán)保運動的興起,自然科學應當研究什么、發(fā)明什么樣的技術也受到了來自外界的質疑);但社會科學研究卻始終受到外在力量的干擾與影響。因為除了社會科學作為知識在塑造現(xiàn)代社會之外,社會傳統(tǒng)、政治與經濟作為不同的場域力量都在塑造著社會,或者說都在爭奪對社會塑造的權力。其中,政治作為統(tǒng)治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不僅通過政權的組織形式、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shù)确绞綄ι鐣斐沙掷m(xù)的影響,而且也通過左右社會科學研究的主題、內容甚至結論,以達到影響社會的目的。社會科學成為為政治行為提供合法性與正當性的工具。隨著社會現(xiàn)代性的增強,政治的影響將不斷減弱。只有當政權更迭或政府部門的人事調整不再對普通人的生活造成重大影響時,社會才更接近現(xiàn)代化。同樣,政治對社會科學的功利性利用也將隨著現(xiàn)代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區(qū)分了兩類知識。一種是法理型知識,旨在捍衛(wèi)現(xiàn)存的社會秩序,依據(jù)既定的社會價值標準,維系社會秩序并匡正與規(guī)范不相符合的社會現(xiàn)實,為現(xiàn)存秩序提供合法性。另一種知識,旨在把社會及法理型知識作為自身研究對象并保有對一切規(guī)范準則的合法性進行批判。只有后者才是名副其實的社會科學知識。只有當社會科學不受來自外界的影響,成為一個獨立的場域,知識(學術)與政治、經濟、文化并列、對等時,社會科學才能真正起到推進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的作用。當社會科學研究受制于政治,那便是當權者對社會的影響;當它受制于經濟,那就是市場對社會的影響;而如果缺乏了獨立的知識力量的影響,社會的現(xiàn)代性將會有很重大的損失。因為政治追求的是統(tǒng)治的穩(wěn)定與長久,經濟追求的是效率,學術研究追求的則是理性。市場邏輯是工具理性,即如何達成才是最有效的;而人文社會科學遵循的則是價值理性,即追問目標的合理性,追問為何要達成此而非達成彼。這有助于防止人類在前進道路上走向偏差,踏上不歸之途。

  首先, 中國 學人不斷呼吁將中國社會科學視作獨立于經濟場域、社會場域和政治場域的學術場域。“真正的社會科學,要根據(jù)它的科學研究是否能夠獨立于各種世俗權力、獨立于經濟和政治權威的干預來加以判定。社會科學只有拒絕迎合社會讓它充當合法化或社會操縱工具的要求,才能構成其自身。社會科學家只能借助自己研究的邏輯來確定自身的地位。”

  其實,不僅是在中國,在西方,社會科學以及社會科學家也同樣承受著來自政治與經濟方面的壓力,雖然從傳統(tǒng)上看,西方知識分子的獨立性要強于我們。知識分子問題始終是西方學術界討論的重要議題,其書籍與研究汗牛充棟。薩義德在《知識分子論》中,提出只有那些自甘處于邊緣、寧愿居于主流之外,甚至是流亡者與被放逐者才有可能抗拒世間權勢、不被利益集團收編,以保持公正與客觀地對世界作出觀察與解釋。班達在《知識分子的背叛》中表達了同樣的憂慮,因為“那些應該永遠把堅持超越現(xiàn)實的價值作為自己職責的人們——我稱之為知識分子的人們卻為了實際的利益背叛了這種職責”?!蹲詈蟮闹R分子》一書中,則充滿了對前現(xiàn)代時期知識分子自由自在、擁有獨立探索空間的懷念與留戀。“對權勢說真話”既依賴于知識分子的勇氣與良心,也取決于政治寬松、社會進步,它的重要意義在于不僅是保持社會科學研究者的人格獨立,更是保證社會科學研究科學性的前提。“肯定參與政治的獨立性,肯定教育的獨立性、學術的獨立性,這種肯定從個人講,是理性的智慧,從社會講,這就是現(xiàn)代化。”

  目前 ,針對中國現(xiàn)實,強調研究過程的自主性與研究機構的獨立性對于學術自主性具有重要意義。前者包括兩方面,一是確定研究對象(選題)的學術化,二是研究方法的科學性。首先是研究對象/問題的學術化。人們,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政府部門,總希望社會科學關注社會現(xiàn)實,解決社會問題,尤其是當下、迫切的實際問題。但并非所有的社會現(xiàn)實問題都能自然而然地成為社會科學的學術問題。對于社會、經濟或政治十分重要的問題并不必然地就能成為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F(xiàn)實問題需要經過某種篩選、甄別和提煉,方能成為研究的問題意識。“作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問題’實質是從 歷史 發(fā)展與知識邏輯的演進兩方面展示的人類在當下遭遇的難題。它集中表達了人類在過去基礎上向未來突進的精神意向。”因此,學者在確定研究選題時不受制于利益集團的要求與壓力,不隨波逐流,保持獨立判斷與選擇的自主性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前提條件。

  其次, 研究 方法 的 科學 化。“ 社會 科學的自主性要求社會科學研究必須遵從這樣一些規(guī)定即應提出一整套連貫一致的變量說明體系,各種假設也必須統(tǒng)統(tǒng)納入一份簡明的模型之中,這一模型可在 經驗中觀察到大量事實,模型符合邏輯連貫性、系統(tǒng)性和經驗可證偽性。”一項社會科學研究是否符合規(guī)范,是否具有學術價值,是否屬于“科學研究”,依賴于其研究者是否接受過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是否理解并嚴格遵循科學的方法,其成果能否得到科學共同體的普遍承認。這雖然可能被質疑為一種話語霸權,但卻是保證社會科學成為一門科學的基石。利用科學的方法,可以使普通常識因為得到周密論證、提高了認識論水平(使對其的認識得到深化、細化或精確化)而成為一項有價值的研究;相反,再石破天驚、振聾發(fā)聵的驚世之論,如果不經過科學的論證,也很難說有什么價值,并且很可能貽笑大方。那些研究范式活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同樣要通過以往范式與方法論的檢驗,至少是可以被專業(yè)同行所了解與理解的。這雖有可能導致天才的思想得不到承認,受到忽視與泯滅,但也保證了科學研究基本秩序的穩(wěn)定與循序漸進 發(fā)展 的可能。

  第三,研究機構的學術獨立性,或者說社科研究機構的體制學術化。研究過程(選題與方法)能否獨立、科學,既取決于研究者個人的學術敏感與學術素養(yǎng),體現(xiàn)研究者個人的學術自主性,同時也受到體制的干擾。即是說,學術的非自主性不僅是通過對研究者個人施加 影響 ,而且,更多時候是通過 組織與機構發(fā)生作用。在我們這樣一個曾經 政治 至上、官本位意識深厚、行政 管理滲透于多個領域的國家, 目前 的現(xiàn)實是一些學術研究機構并非是根據(jù)社會科學研究的 規(guī)律 性而設立的,這就使這些機構的研究缺乏深刻的學術創(chuàng)新。于是,一些社科研究成果表現(xiàn)為對社會 經濟 等日常 問題 夸夸其談或進行貌似高深的議論,卻無法看到其作為學術研究在學術脈絡中所具有的意義。因此,有學者指出,“取消學術研究單位的行政級別,將其從社會行政 網絡 中剝離出來,是保證 哲學 社會科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保證其真正展開學術活動,保證學術規(guī)則和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真正起作用的首要的體制條件”。以行政規(guī)則來組織和約束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這本身就不符合社會科學研究的性質與要求,必然導致行政規(guī)則與學術規(guī)則之間的矛盾,當行政要求與學術要求相沖突的時候,學術獨立性便受到嚴峻考驗,實際上往往難以保證。

  三、社會科學影響 現(xiàn)代 社會的方式:咨詢與啟蒙

  前面我們強調了社會科學研究的獨立性,要專注于學術,不為利益所左右。但這并不說明,社會科學僅存在于象牙之塔,相反,社會科學要實現(xiàn)其價值、證明其科學性,只有充分發(fā)揮其對現(xiàn)代社會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通過兩種方式實現(xiàn):一是對政府決策發(fā)生影響,二是對社會成員進行知識啟蒙。“社會科學能否有助于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還要看其研究成果能否為一國領導階層在決策中采用。”社會科學家對社會的 分析 、預測受到重視,其咨詢建議得到采納;或者,政府進行決策時主動征詢社會科學家的意見,這是社會科學直接影響現(xiàn)代社會的形式。歐、美等國在專家咨詢方面已形成某些慣例,如,建立專門的咨詢機構與特別委員會;政府將社會科學家聘為顧問或組成智囊團;通過大眾傳媒、政策網絡、書面 報告、情報中心、互聯(lián)網網站、 計算 機化數(shù)據(jù)庫等方式,決策者直接了解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進展;通過研究者與決策者之間持續(xù)的、經常性的對話,使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對政府決策發(fā)生影響。

  但這種對政府決策直接產生影響的模式有些過于理想,因為,畢竟決策所面臨的現(xiàn)實更為復雜,受到 的約束更多。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要 應用 于現(xiàn)實,還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以經濟學為例,在現(xiàn)代社會,由于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性及經濟學研究的類 自然 科學性,經濟學家的影響與作用十分突出,但即便如此,也并非所有的經濟學建議都得到了采納,相反,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非常好的建議,政治家與政府卻不予采納甚至嗤之以鼻。“為什么一個好的經濟學建議未必是一個好的政治建議呢?因為經濟學的中心問題是效率,而政治家關心的卻是如何控制。”

  實際上,“社會科學很少能直接轉化為政策,因為存在著許多對抗因素,包括意識形態(tài)、經濟和政治利益、先前信息與體制性限制等”。“許多學者所進行的知識生產不能直接影響公共社會,他們的研究和知識產品僅提供給其他學者以供 參考 ,提升其專業(yè)研究水平。”如此看來,認為“一經產生就被束之高閣的成果,由于沒有考慮到社會效益,不能發(fā)揮資政育人、傳承文明的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是沒有生命力與價值”的說法并不全面,只有那些既不能對社會產生影響,也不能對同行形成啟發(fā)的成果才是無價值的。即使某些學者的知識產品一直不能直接影響社會,我們也并不能斷定其研究毫無意義、沒有價值。因為,社會科學影響現(xiàn)代社會還通過另一個如果不是更重要、至少也是更普遍的途徑——那就是啟蒙。“歸根結底,社會科學研究所能做的是有助于增進‘啟蒙’。”

  這里所說的“啟蒙”,是指社會科學的概念、 理論 與觀念逐步滲透入人們的意識,改變人們的思維、態(tài)度與行為,是社會科學間接影響現(xiàn)代社會的形式。這種滲透可能極為緩慢,但卻是不可逆轉的。因為一旦人們相信了科學就不再可能接受迷信,一旦人們認識到平等的家庭關系有助于家庭和諧與每個成員的健康成長,就不會再迷戀權威家長制或性別等級制。這種啟蒙在現(xiàn)代社會的優(yōu)勢極為明顯, 教育 的普及與大眾傳媒的發(fā)展使社會科學理論越來越得到深入而廣泛的傳播。如前所述,正是由于人們將其掌握的社會學、經濟學、社會心 理學 等方面的知識融入了具體的生活與交往中,才形成了現(xiàn)代生活場景與社會面貌;并且,當這種潛移默化的社會科學知識遇到合適的社會條件,如大規(guī)模的經濟體制重組(如全球化)或經濟 環(huán)境突變時,社會科學對意識形態(tài),對決策機構形成制度慣例的影響就可能發(fā)生。

  四、社會科學家的角色:專家與知識分子

  社會科學家總是比自然科學家距離公眾更近一些,這是由于社會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更為直接。人們所享受的各種高 科技 產品,經過市場環(huán)節(jié)的多重傳遞與轉化,已經遠離了自然科學本身;而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問題、解釋的現(xiàn)象往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社會科學家比自然科學家有更多機會出現(xiàn)在大眾傳媒與公眾場合,向人們解釋某種社會現(xiàn)象或表明一種觀點、立場。那么,這時社會科學家應當以什么樣的形象或角色出現(xiàn),以便恰當?shù)貙崿F(xiàn)社會科學的影響力呢?社會科學家扮演著兩種角色,一是專家,一是知識分子。

  所謂專家就是指在某個領域內學有專長、術有專攻,接受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從事研究并有一定造詣的人。社會科學家是專家,因為他們擁有關于社會某一方面的深入知識,能夠從表面現(xiàn)象看到深層的社會原因;從宏觀或微觀的角度分析人的境遇、人們之間的關系;了解人的行為與選擇背后不為當事人所察覺的更真實的理由;能夠根據(jù)不同經濟/社會指標發(fā)現(xiàn)社會的潛在問題或發(fā)展趨勢。

  關于什么是知識分子,簡單而言,就是有知識的人。但隨著教育的普及,這種定義會使知識分子這一稱謂泛化或弱化。事實上,無論西方還是 中國 ,知識分子總是指某一特定的人群,具有某些固定的形象與特征,并往往被寄予特別的希望與使命。這種特征與使命,以中國的傳統(tǒng)表達就是“憂患天下、經世致用”;在西方傳統(tǒng)中則表現(xiàn)為知識分子的公眾性與獨立性:“知識分子具有公眾角色和抗衡力量”,“是特立獨行的人,能向權勢說真話的人”,有時“知識分子要令人尷尬、處于對立甚至造成不快”。因為知識分子在增進人類自由與知識過程中,必然要與世俗的、權勢的力量發(fā)生沖突,使他們能夠在公共場合的表現(xiàn)區(qū)別于公務員與官僚的正是他們獨特的個人特征。社會科學家作為知識分子,不僅基于其擁有的專業(yè)知識,而且因為其肩負著改造社會的責任。社會科學的知識與學術如果不能增進社會的公平與福利,不能改善人際環(huán)境、構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那么,它的價值就要大打折扣。

  因此,一個合格的社會科學家應當同時具備專家的素質與知識分子的氣質。專家的學識與卓見是其為政府與社會進行咨詢、啟蒙的資本;同時,知識分子的良知與勇氣,則保證其不做現(xiàn)實的冷眼旁觀者,不成為不諳時勢的書呆子,不被權勢或利益所收編。

  但是,專家與知識分子兩種角色之間卻存在著某種內在的緊張。因為學術獨立要求專家盡量擺脫現(xiàn)實的干擾,專注于學理化研究,以客觀的、價值中立的態(tài)度看待社會素材。其學術價值水平主要由理論的概括性、邏輯的嚴密性、對學術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等決定,從而使學者有可能對具體的社會現(xiàn)象不感興趣、對現(xiàn)實存在的問題無力解釋等。另一方面,身為知識分子,則要求社會科學家“對社會問題強烈關注,對人類心靈熱切關懷”,要堅持理論 聯(lián)系實際,對現(xiàn)實進行質疑與批判。許多學者已經注意到、或正在經歷著這兩種角色的沖突與兩種責任的困擾。如何協(xié)調好二者的關系,是提高社會科學與社會科學家對現(xiàn)實影響力的關鍵。對此,有人提出“分角色”模式,即讓有學術素質、學術興趣的人搞純學術研究,讓關注現(xiàn)實者做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研究,如有人將經濟學家劃分成學院經濟學家、政府經濟學家與公司經濟學家。其中第一類是經濟學專家;后兩者則是現(xiàn)實問題的闡釋者。另一種就是“分階段”模式,即一個人在研究階段應盡量避免現(xiàn)實干擾,在面對現(xiàn)實時則要仗義執(zhí)言,伸張正義。但這兩種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與問題。“分角色”模式容易讓人產生“搞學術研究不需要聯(lián)系實際,而做與實際緊密聯(lián)系的研究者多少只能是二流學者”的印象。“分階段”實際上也不容易做到,因為,在研究階段,從選題開始就必然凝結了學者對現(xiàn)實問題的敏感與關懷,而對現(xiàn)實問題的批判與評論也應建立在扎實的理論研究之上。

  在中國現(xiàn)階段,提高社會科學家的學術素養(yǎng)、強化其專家職責,這一點似乎更為重要。因為以往中國知識分子的表現(xiàn)多是“道德激情有余,而知識理性不足”,社會科學 工作者喜歡對現(xiàn)實大發(fā)議論,卻沒有堅實的理論分析或實證研究做依據(jù)。而“以充滿道德激情的方式去分析政治經濟問題,其結果必然是事與愿違”。所以,社會科學家首先應當是一個理性睿智的學者,以邏輯縝密的科學分析來代替情緒激昂的道德說教,并以此作為同情弱者、譴責不公、呼吁社會文明的武器。

  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由于專家所擁有的涉及其本行的較他人而言更深刻的知識,這種知識就形成一種權力與權威,對這種權威也同樣需要進行必要的控制,以避免商家或傳媒以專家名義設置陷阱、進行炒作,避免以專家名義發(fā)出誤讀信息造成危害。這一方面要通過對市場與媒體的規(guī)范管理,另一方面,則需要社會科學家進行自我監(jiān)控:不為權勢、利益所動,不追求驚世駭俗、一鳴驚人的效果,保持公正、平和的心態(tài),不為迎合權勢、 時尚 而歪曲己之所見,不背棄“ 職業(yè)誠篤”的原則……這些基本上就要依靠社會科學家作為知識分子的自律與良知了。

猜你喜歡:

1.淺談行為與社會科學論文

2.社會科學主義論文范文

3.社會科學論文格式

4.哲學社會科學類論文范文

5.社會科學主義論文

熱門文章

318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