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愛情觀的思修論文(2)
有關愛情觀的思修論文
有關愛情觀的思修論文篇二
《淺析當代大學生的愛情觀》
[摘要]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本文通過對愛情的概念、本質的闡述,提出現(xiàn)在當代大學生愛情存在的問題及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暫時性的觀點,主張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預防愛情心理的偏離。
[關鍵詞] 當代大學生 愛情心理 愛情觀
愛情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在1988年對這個問題提出了新的見解。他的“愛情三元論”認為,人類的愛情雖復雜多變,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種成分所組成:(1)動機成分。愛情行為背后的動機,對人類而言極其復雜。其中,性動機或性驅力,以及相應的誘因,如異性之間身體容貌等特征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緒成分。屬于愛情的情緒,除了愛與欲之外,肯定還夾雜著其他的成分,所謂酸甜苦辣的愛情滋味。(3)認知成分。愛情中的認知作用,對情緒與動機兩種成分而言,是一種控制因素。[1]如果將動機與情緒分別視為電流與火花,認知就是開關或調節(jié)器,它可斟酌愛情之火的熱度予以適度調節(jié)。按照他的觀點,雖然兩性間的愛情形式因人而異,其實都是由這三種成分以某種方式的混合所演繹的。他進一步將動機、情緒和認知各自在兩性間發(fā)生的愛情關系,稱為熱情、親密與承諾,即以動機為主的兩性關系是熱情的,以情緒為主的兩性關系是親密的,以認知為主的兩性關系是承諾的、守約的。而完美的愛情應該是三者俱備,且合而為一。
一、大學生愛情產生的必然性
我國普通高校的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7―22歲之間,處于人體生長發(fā)育的“第二生長高峰期”的后期,已全面接近或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人體器官的功能已趨于完善和成熟,進入相對穩(wěn)定期。
對大學生而言,曾經產生過重要影響的親子關系、師生關系、伙伴關系,戀愛關系。戀愛關系對大學生的意義,事實上已超出了這種關系本身,而是作為其自我認定和自我價值感的基礎。所以,大學生戀愛是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對其心理健康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必須是建立在真正的、健康的愛情基礎之上的。當前大學生的戀愛,呈現(xiàn)低年級化,人數(shù)呈上升趨勢。這些低年級學生,由于社會閱歷淺,思想單純,很多學生對于自己的人生目標,還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造成在對待戀愛問題上簡單、幼稚和不成熟。在選擇標準上,往往重外表,輕內在。在戀愛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輕內容。在戀愛行為中,往往重過程,輕結果;缺乏一種責任感。
二、大學生愛情存在的問題
1、愛情的不穩(wěn)定性和暫時性
自覺增強戀愛挫折的承受能力,是愛情心理教育的必備內容。研究表明,愛情是不穩(wěn)定的、短暫的和脆弱的,是可遇而難留的。它發(fā)生時,常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因此我們可以引導要求學生冷靜客觀地分析原因,用理智駕馭感情,擺脫或消除煩惱和痛苦的思緒,在新的追求中確認和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其次,運用合理化效應和情感升華等手段來調節(jié)和轉移情緒,達到減輕痛苦的目的。
2、戀愛動機不正確
有的大學生的戀愛動機并不是出于愛情本身,而是為了彌補內心的空虛、孤獨或隨大流的從眾心理。這類學生在選擇女朋友時很少把戀愛行為與婚姻結合起來考慮,缺乏責任感。還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為了顯示自己的魅力,同時和幾位異性同學交往、搞多角戀愛,甚至和誰都不確定戀愛關系。
3、單相思與愛情錯覺
單相思是指在異性關系中的一方傾心于另一方,卻得不到對方回報的“愛情”。愛情錯覺則是指在異性間的接觸往來關系中,一方錯誤地認為對方對自己“有意”,或者把雙方的正常交往和友誼誤認為是“愛情”。
單相思與愛情錯覺都是戀愛心理的一種認知和情感的失誤。要想克服單相思和愛情錯覺,重要的是正確理解愛情的深刻含義,同時用理智駕馭情感,尊重對方的選擇,不可感情用事[3]。
4、易失戀
失戀是指戀愛過程的中斷。失戀帶來的悲傷、痛苦、絕望、憂郁、焦慮、虛無等情緒使當事人受到傷害。是人生中最嚴重的心理挫折之一,失戀所引發(fā)的消極情緒若不及時化解,會導致身心疾疲。
三、培養(yǎng)大學生健康正確的戀愛心理與行為
1、樹立正確的戀愛觀
擺正戀愛與學業(yè)的位置在校學習階段是青年學生學習各門專業(yè)知識的黃金歲月,學校具有良好的學習條件,有學識廣博精深的指導老師。在校期間,應集中精力學習,把學業(yè)放在首位。如果男女雙方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互相溝通了感情,并逐漸向愛情轉化時,一定要十分理智地對待正逐步建立起來的感情,以學習為重,盡量克制自己激烈感情的爆發(fā),不要讓愛情成為雙方進步的阻力。
2、正確處理好愛情與友誼的關系
愛情是在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男女兩性基于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內心形成的對另一個異性最真摯的仰慕,并且渴望對方成為自己終身伴侶的感情。它以異性間性愛為基礎,其發(fā)展目標是雙方結成終身伴侶。友誼是同志、同學或朋友間的一種平等、誠摯、親密、互相信賴的感情。一般地說,愛情都包含著友誼,但友誼卻不一定能發(fā)展成為愛情。如果我們混淆了友誼與愛情的界限,就有可能把異性朋友對你坦率而真摯的友誼,誤認為是在向你表露愛慕之情。因此我們提倡男女同學之間在廣泛交往的基礎上,正確把握好友誼與愛情之間質變的“度”,避免將男女之間的友誼誤認為是愛情,而陷入無謂的單相思中。
3、正確對待戀愛與道德的關系
1、當代大學生應珍惜愛情的純潔性,不要摻雜庸俗和虛偽的雜質。一旦建立了愛情關系,就應忠貞專一。如果男女雙方正在戀愛,同時又搞三角戀愛或多角戀愛如:有的人不珍惜自己的感情,走馬燈似的更換戀愛對象,有的腳踏幾只船等等。這些都是有悖于婚姻道德的思想和行為,是對自己和別人感情的嘲弄、踐踏,往往會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煩惱和傷害。
2、婚前性行為的道德問題。部分大學生認為,婚前性行為是個人自由,是一種可以理解的沖動,只要感情真摯,真心相愛,婚前發(fā)生性行為無所謂,相反可以增進感情,使愛情具有浪漫色彩。應該明白,愛情是性愛和情愛的完美結合。性愛多屬于自然屬性,而情愛則更多地歸于社會屬性。性愛幾乎是純感情的,情愛除了強烈的感情因素之外,還蘊涵著相當大的理性成分。所以,愛情不是人的本能的感情的沖動,而是受理智支配的高尚的精神活動。失去理智控制的情感,將會導致人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失誤和墮落[2]。
四、培養(yǎng)大學生愛的能力與責任
(1)愛的能力它包括施愛、接受愛的能力。一個人心中有了愛,在理智分析之后,要敢于表達、善于表達,這是一種愛的能力。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是個自私自利的人。一個人面對別人的施愛,能及時準確地對愛作出判斷,并作出接受、謝絕或再觀察的選擇,這也是一種愛的能力。當別人向你表達愛時,能及時準確地對愛的信息作出判斷,坦然地作出選擇。能承受求愛拒絕或拒絕求愛所引起的心理擾亂[3]。
(2)拒絕愛的能力。拒絕愛要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在并不希望得到的愛情到來時,要果斷,勇敢地說“不”,因為愛情來不得半點勉強和將就。二是要掌握恰當?shù)木芙^方式,雖然每個人都有拒絕愛的權力,但是珍重份真摯的感情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種自珍,同時是對一個人道德情操的檢驗。
(3)發(fā)展愛的能力,培養(yǎng)愛的責任。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愛的力量只能在人類非性欲的愛情素養(yǎng)中存在。他的非性欲的愛情范圍愈廣,他的性愛也就愈為高尚。”為戀人負責,為社會負責,才能創(chuàng)造出幸福美滿的婚戀。
[參考文獻]
[1] Sternberg RJ. The triangle of love.New York:Basic Books,1998
[2]肖秀菁. 大學生性觀念與性行為調查. 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9年第1期.
[3]張之滄.愛的結構分析.人文雜志
有關愛情觀的思修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