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自殺心理淺析論文(2)
大學生自殺心理淺析論文篇二
《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的心理透視》
摘要:近年來,作為青少年的主力軍,大學生中自殺死亡的人數呈上升趨勢,相關資料顯示,大學生的自殺率是未入大學者的兩倍,其危害與后果極為嚴重?自殺已是一個不得不重視的現(xiàn)象?本文試從心理學和文化的角度對這一現(xiàn)象做出解釋?
關鍵詞:自殺;心理學;文化
據國家權威部門統(tǒng)計:自殺已成為我國全部人口第五位?青少年人口第一位的死因?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總的自殺率為23人/10萬人,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按照此統(tǒng)計結果推斷,一個有約800萬人口的城市,每年約有1600人死于自殺?自殺不僅僅是一個人自己結束生命這么簡單,它同樣給親朋好友等人群帶來巨大傷害?據統(tǒng)計,一般一個人的自殺至少能夠對6個人造成巨大影響?此外,自殺還給國家和社會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
一?自殺者的心理特征
一般都認為,想自殺的人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孤獨,認為誰也理解不了自己,誰也幫不了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唯有自己最不幸?最痛苦,因此絕望,想以死來解脫困境?具體的講自殺者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在自殺前都會有意或無意地表現(xiàn)出明顯的異常行為,如獨處,沉默寡言,生活規(guī)律紊亂,情緒極度低落等等?美國心理學家格羅布等人的有關研究,確認了青年期個體潛在自殺征兆的30條線索,其中70%的人表現(xiàn)出抑郁現(xiàn)象,包括絕望?悲哀和冷漠,還表現(xiàn)出某些行為上的跡象,包括進食和睡眠等?格羅布認為,青年期自殺的最大預兆是“嚴重的?長期的心理能力喪失",這種心理能力的喪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于外部行為中?美國自殺協(xié)會主席希尼亞﹒帕佛認為,行為和習慣的突然改變常常是青年精神崩潰的信號,這種行為的異變表現(xiàn)為容易感情沖動,愛發(fā)脾氣,不合群,情緒低落,甚至于飲食和睡眠也受到影響?
二?自殺的心理過程
2.1自殺動機的形成
個別學生在遇到挫折或打擊時,為逃避現(xiàn)實,將自殺作為尋求解脫的手段?例如,有位大學生因生活自理能力差,對大學生活難以適應,成績因此一落千丈,自感生活毫無意義,便決定以自殺來尋求解脫?有的案例反映:自殺者將自殺作為對自己因做錯了事的懲罰,作為自罪自責心理的補償?如一位大學生在中學時,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進入大學后,學習方法不正確,學習成績一直不好,自感對不起父母和鄉(xiāng)親,在強烈的自罪自責心理驅使下便采取了自殺行為?此外,有的把自殺作為報復手段,從而使有關的人感到內疚?后悔和不安?如一位大學生的父母離異,對他的學習?生活不聞不問,給他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創(chuàng)傷,在學習上?生活上幾經挫折后,他萬念俱灰,想到了以自殺來報復其父母?
2.2心理矛盾沖突
自殺動機產生后,求生的本能可能使自殺者陷入一種生與死的矛盾沖突之中,難以最終做出自殺決定?此時,自殺者會經常談論與自殺有關的話題,預言?暗示自殺,或以自殺來威脅別人,從而表現(xiàn)出直接或間接的自殺意圖?實際上,我們可以看作是自殺者發(fā)出的尋求幫助或引起別人注意的信號?此時,如能及時得到他人的關注,或在他人的幫助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自殺者很可能會減輕或打消自殺的企圖,這也是自殺行為可以預防和救助的心理基礎?但周圍的人往往認為常喊著要自殺的人其實不會自殺,因而不太關注欲自殺者發(fā)出的信號,以致痛失救助良機?
2.1自殺者平靜階段
自殺者似乎已從困擾中解脫出來,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情緒好轉,抑郁減輕,顯得平靜?這樣周圍的人真以為他的心理狀態(tài)好轉了,從而放松警惕?但這往往是自殺態(tài)度已經堅定不移的一種表現(xiàn),當然也不完全排除是自殺者心理狀態(tài)好轉的表現(xiàn)?因為發(fā)展到這個階段,自殺者認為自己已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再為生與死的選擇而苦惱,他們不再談論或暗示自殺,甚至表現(xiàn)出各方面的平靜,目的可能是為了擺脫旁人對其自殺行為的阻礙和干預?
三?自殺的原因
3.1自殺的心理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可能面臨的心理問題同樣具有青年期的特點?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青年期個體所面臨的最大心理問題可歸結為兩點,即人格順應和情緒控制?在青年期,一方面,社會化的要求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促使個體與社會不斷發(fā)生沖撞,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如學習?工作與戀愛之間的矛盾,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之間的矛盾等等?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決定了個體能否順利地實現(xiàn)人格的良好發(fā)展?另一方面,性成熟需要的日益強烈使青年期個體處于“疾風怒濤”的狀態(tài)?日本心理學家依田新指出:“青年處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中間世界,所以內心動搖大,情緒的緊張程度一般較高,對很小的刺激也容易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一時陷入被打敗似的悲痛里,一時由于有希望而昂首挺胸,一時又由于失意而俯首頓足,情緒如此不穩(wěn)定,是青年期心理的一個特征?”能否調控這種具有兩極性的情緒也是個體能否順利度過青年期的條件之一?在很多的大學生自殺案例中,幾乎每位自殺者都有程度不等的人格障礙和情緒失調,這兩個因素在導致他們自殺的原因中起著首要的作用?要指出的是,與一般個體青年相比,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非常強烈,富有理想和抱負,憧憬未來,心理上的需求也相對較多,包括實現(xiàn)自身價值?受人尊重?愛情和審美等等?除生理上的發(fā)育成熟與文化知識技能的提高以外,大學生在發(fā)展過程中,需要完成的是個體角色的定位以及獨立性的形成,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把自己目前的狀況與將來的角色協(xié)調起來?同時,當今的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環(huán)境是社會變革及市場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大學生的自我期望也不時地受到這種變化的影響,加上自身生理和心理不成熟,使得他們的心理適應能力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這些心理特點使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容易產生各種心理上的反差,導致各種心理挫折,因而更易于形成自殺機制?
3.2自殺的文化因素
除了心理上的因素以外,還有一些文化的因素對自殺也有很重要的影響?因為大學生本身就是處在時尚潮流中的一個特別的群體,他們不僅常常是時尚的先鋒,還是這個知識經濟時代中知識的擁有者,然而他們也是自殺的高危群體?他們擁有無限美好的明天,但他們卻選擇結束自己年青的生命?他們擁有愛自己的親人,但卻選擇了讓自己的家人嘗盡“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苦?為什么呢?瑪格麗特•米德在《薩摩亞人的成年》中曾說:青少年青春期的不安不是生理原因,而是文化的原因?那么大學生由抑郁?不安而導致的自殺現(xiàn)象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文化原因呢?
首先,從家庭方面看?今天的大學生多是出生在八十年代的獨生子女?他們的父輩們從改革開放政策中獲益,紛紛脫離了以前的貧困?然而在這個什么都離不開科技的年代,他們感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帶來了諸多的不便?不過沒關系,他們有孩子,孩子可以彌補他們的這種缺失?法國名人拉康曾說,孩子的欲望就是父母的欲望,這句話在中國的父母親這里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將自己曾經沒有實現(xiàn)過的愿望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們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學習成績永遠是最好的,上的大學也要是名牌大學,每天孩子的三餐都要準備得妥貼,心理才覺得踏實,每年高考考場外面焦急等待的家長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們認為自己以前家里窮,沒有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現(xiàn)在有這個能力就一定要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這種想法固然沒錯,但是,這個好的環(huán)境若是包括早晨為孩子在圖書館占座位,中午為孩子在食堂排隊打飯,晚上陪孩子上自習?這種環(huán)境成長的孩子能健康嗎,能承受得住嗎?有個案例中,一位大學生便是因為這樣的一位父親而自殺了?所以從這點出發(fā),我們在關注大學生自殺現(xiàn)象本身時,或許也應該把視角轉向他們的父母親?
其次,從校園文化看?現(xiàn)在的手機?網絡的迅猛發(fā)展給校園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單就網絡而言,對學生的生活方式?人際交往就帶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網際空間好比一個巨大的城市,有圖書館?大學?博物館......可以在這上面看到許多寶貴的資料?另一方面網絡交往具有虛擬性,且社會性和規(guī)范性比較弱?在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職業(yè)?金錢?容貌?家世等交際主體的社會特征和社會地位,在網上的人際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顧;在現(xiàn)實交往中在遵守的一些社會規(guī)范,在網絡交往中也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網絡技術要求去操作,就可順利完成網上人際交往?這種弱社會性?弱規(guī)范性的網絡人際交往,也容易使一些人暫時擺脫現(xiàn)實社會中人際交往的諸多煩惱,這樣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將許多時間用在網上沖浪,而疏遠與身邊同學的聯(lián)系?然而網絡畢竟是虛擬的,它并不能解決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困惑,這也使許多學生常常感到很孤獨,在郁悶時?遇到煩惱時覺得找不到人說話?網絡一方面帶來了方便,同時也給人帶來了孤獨與冷漠?而本身郁悶與孤獨常常是自殺的直接原因?
參考文獻:
[1]張君厚譯.拉康.[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z
大學生自殺心理淺析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