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中的粟指什么
“春種一粒粟”中的粟指
學習啦小編告訴你:
“春種一粒粟”中的粟指谷子,泛指糧食.
谷子(學名:Setaria italica):
屬禾本科的一種植物。古稱稷、粟,亦稱粱。一年生草本;稈粗壯、分蘗少,狹長披針形葉片,有明顯的中脈和小脈,具有細毛;穗狀圓錐花序;穗長20~30厘米;小穗成簇聚生在三級支梗上,小穗基本有刺毛。每穗結實數(shù)百至上千粒,子實極小,徑約0.1cm,谷穗一般成熟后金黃色,卵圓形籽實,粒小多為黃色。去皮后俗稱小米。粟的稃殼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俗稱“粟有五彩”。廣泛栽培于歐亞大陸的溫帶和熱帶,中國黃河中上游為主要栽培區(qū),其他地區(qū)也有少量栽種。
生長環(huán)境
性喜高溫,生育適溫22~30度,海拔1000公尺以下均適合栽培 ,屬于耐旱穩(wěn)產作物。原產中國,在中國北方有較廣泛的種植。
植物文化
一萬多年前全球氣候變暖,人類為應對生存壓力而發(fā)明了農業(yè)。黍和粟的野生祖先因其極強的抗逆性以及短生育期的特性,成為中華民族首選的栽培作物,種植粟、黍標志著中國北方原始農業(yè)的開端。以五谷(稷、麥、稻、黍、菽)為代表的傳統(tǒng)農業(yè)生產及其方式,為華夏文明的孕育、發(fā)展作出了基礎性貢獻。
自新石器時代晚期粟取代黍的地位后,在古代一直是北方地區(qū)的重要食糧?!对娊?middot;國風》中“碩鼠碩鼠,無食我黍”的詩句反映出谷黍在當時作為主糧的事實。粟還是古代政府稅收的來源之一、社會財富的重要象征。中國幾千年以農立國,稷神崇拜和祭祀之風相延。對稷的崇拜經歷了“稷官—后稷—稷神”的演變,古代稷神與社神祭祀往往并提,“社稷”成為國家的象征。
從精神層面說,谷子以其耐旱、耐瘠、耐貯存等生物學特性,培養(yǎng)出華夏子孫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優(yōu)秀品質。粟文化深深烙印在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和人文情懷。古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唐朝世人李紳《古風二首》詩云:“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至今日仍有這種關注民生、珍惜糧食的情懷。
從全球范圍看,古代文化中的粟符號又是獨特的,例如朝鮮把粟叫“粟克”,俄羅斯把粟叫“粟籽”,印度把粟叫“棍谷”。再如粟在梵語稱“Cinaka”,即“中國”之意,印地語稱“Chena”或“Cheen”,孟加拉語稱“Cheena”,古吉拉特語稱“Chino”,都只是語種上的拼音不同。這些語言學方面留下的痕跡,證明了當?shù)匚幕c中國外傳粟的某些聯(lián)系,也說明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粟符號具有世界意義。
總之,粟文化的內涵豐富而廣博,從耕作方式到栽培技術、從宗廟祭祀到民間風俗、從詩歌詠頌到各種寓意,是承載中華文明長久發(fā)展的重要基因,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和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