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字有何特點
王羲之的字有何特點
王羲之的書法在我國有重大的歷史地位,他的字體被后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那么,關于王羲之的書法,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書法相關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王羲之的書法特點
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評曰:“飄若游浮云,矯如驚龍”。王羲之的書法精致、美侖美奐,是極富有美的觀賞的??傊?,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fā)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致、美侖美奐的書體,開創(chuàng)了妍美流暢的行、草書法先河。特別是行書《蘭亭序》有如行云流水,瀟灑飄逸,骨格清秀,點畫遒美,疏密相間,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內蘊含著極豐裕的藝術美。無論橫、豎、點、撇、鉤、折、捺,真可說極盡用筆使鋒之妙?!短m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態(tài)殊異,圓轉自如。
王羲之是東晉偉大書法家,他一變漢魏樸質書風,開晉后妍美勁健之體,創(chuàng)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他行書字帖《蘭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書法界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稱為“書圣”。唐太宗李世民倡導王羲之的書風。他親自為《晉書》撰《王羲之傳》,搜集、臨摹、欣賞王羲之的真跡,《蘭亭序》摹制多本,賜給群臣。在中國書法史上,帝王以九五萬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書者,僅此而已。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廿余年習《蘭亭》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頗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一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杰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成的迷宮。
王羲之書法的特征
元明以來, 一些書家解讀王羲之書法, 走向神秘化一端。本來是一看就明白的王書筆法,經過反復的引申發(fā)揮, 變得繁復而玄妙, 讓人如墜云霧,這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見仁見智,莫衷一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王僧虔《論書》曾評:“自過江東,右軍之前,惟廙為最,畫為晉明帝師,書為右軍法。”王羲之從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熏陶。王羲之早年又從衛(wèi)夫人學書。衛(wèi)爍,師承鐘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鐘繇之法、衛(wèi)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唐人書評》曰:“衛(wèi)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 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說:“羲之從衛(wèi)夫人學書,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鐘法,姿媚之習尚,亦由之而成,后來博覽秦漢以來篆隸淳古之跡,與衛(wèi)夫人所傳鐘法新體有異,因而對于師傳有所不滿,這和后代書人從帖學入手的,一旦看見碑版,發(fā)生了興趣,便欲改學,這是同樣可以理解的事。可以體會到羲之的姿媚風格和變古不盡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王羲之志存高遠,富于創(chuàng)造。他學鐘繇,自能融化。鐘書尚翻,真書亦具分勢,用筆尚外拓,有飛鳥鶱騰之勢,所謂鐘家隼尾波。
所以,要了解王羲之書法的特征, 首先要分辨?zhèn)魇赖耐鯐男?ldquo;近真”、哪些“失真”。傳世的王羲之書跡不少, 真跡一件沒有。傳摹傳刻的王書有各種書體, 同一種書體的作品, 面目又不盡一致, 而且有的書跡未必可靠。比如他的正書,唐朝以來聲名最著者是 《樂毅論》 、《黃庭經》和《東方朔畫贊》 。其中《樂毅論》 、《黃庭經》 南朝梁時已被認為是“ 逸少有名之跡 ”。但是, 對比樓蘭出土的魏晉墨書真跡以及傳世的王書《快雪時晴》 、《平安》 、《何如》 、《奉橘》等行書帖中的楷筆, 就能發(fā)現這三種細楷刻本的筆畫“單廓”,體態(tài)已失魏晉人筆下的古厚之氣。歸納王書的特征, 其實也有辦法, 那就是將傳世的王羲之書跡----- 無論正書、行書還是草書, 作求同存異的歸納, 其共性特征便可明了。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概括:
1.用筆 ———按鋒直引, 迅牽疾掣;
2.筆勢———遒勁爽利, 環(huán)轉縱引;
3.筆畫 ———銛銳方硬, 沉穩(wěn)厚重;
4.字態(tài) ———勢巧形密, 雄秀天然。這樣的歸納, 借助了前人的術語, 似乎還有些抽象模糊, 這里試從以下三個方面作進一步的說明:
?、沤Y體欹側。王書的結構是“斜劃緊結”,特別是他的行草書, 因了筆勢的縱引, 偏旁部件之間形成了大小、高低、偏正的關系, 字態(tài)欹側,富有顧盼的情調。西晉草書已見斜勢, 但結構是“橫斜”的“寬結” , 還不能與王書“欹側”的“ 緊結” 等觀。南朝羊欣說: 張( 芝) 字形不如右軍 , 這是稱王書以“今妍” 勝張芝的“古質” , 而“今妍” 最突出的特點之一就是結體的欹側。
?、乒P勢縱引。所謂“縱引”,是指上字的末筆向下字首筆引發(fā), 筆勢在字與字之間貫通, 形成牽連映帶。王羲之寫草書、行書的筆勢是順勢疾行縱引, 縱快飛移的筆勢鉤連于字與字之間, 從而突破了以往草、行書以單字為造型單位的舊法, 使一些筆畫的姿態(tài)及其組合方式發(fā)生了變異的情調, 從而出現“字群結構” , 筆勢的“賦形” 功能便凸現出來。
?、怯霉P明快簡捷。漢末趙壹譏諷張芝的弟子姜詡( 孟穎) 、梁宣( 孔達) 作草書“不思簡易之旨”,“反難而遲”。王羲之用筆是“按鋒直引,迅牽疾掣”, 獲得了草法“易而速” 的旨趣。他用“直引”的筆法寫楷書, 比鐘繇的翻筆之法來得簡易。
王羲之的書法博涉多優(yōu),精于多種書體,故在我國書法史上有“書圣”之稱。其最主要的成就在楷書上,王羲之在楷書上的成就與貢獻主要表現在“變古形”。楷書書體是在隸書嬗變過程出現的,這種書體早在漢簡書跡中就出現了變形,東漢民間已開始流行。三國時期著名書法家鐘繇不斷加以研習,使之完善。范文瀾說:“書法自東漢以來,成為一種主要的藝術,魏鐘繇始創(chuàng)真書,獨辟新境,因此被稱為‘秦漢以來一人而已’。至東晉王羲之,集書法之大成,被稱為書圣。王羲之不僅僅吸收漢魏諸家的精華,更重要處還在于脫出鐘繇的書法境界又自創(chuàng)新境。”鐘繇的楷書還保存不少隸書的形態(tài),“左右波挑”,縱向的筆畫較短,不少字呈橫方形,筆畫之間結構尚未定型,結體也比較松散。王羲之“變古形”,就是對鐘繇的楷書風格進行大膽的變革,他將鐘繇字體的橫張改為縱展,使結體更為勻衡大方。王羲之對原有楷書筆法也進行了改造,形成了“內 ”和“一拓直下”的特點。就橫而言,王羲之的楷書在提筆處有按筆,收筆處不著重折筆重按,在運筆速度上緩前急后,筆畫趨于簡化明快,均勻大方。筆法上的改變使字的體態(tài)更顯得遒勁瀟灑。王羲之書法的高明之處,在于能盡字之真態(tài)。王羲之所書的楷書《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對后世影響很大。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開一代新風,樹百世楷模,他那深邃自然的意蘊,不激不厲的風規(guī),勾魂攝魄的魅力,依然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書法家,一直到現在,仍然受到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王羲之的今體之所以大受歡迎, 是因為“ 妍媚 ”的體態(tài)美觀好看, 而且投合了“ 愛妍而薄質”的社會風尚, 前人已有論列。我認為, 王書能夠在東晉時代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 還在于王羲之的用筆簡捷明快, 易于摹學。這一點, 歷代的書論家居然不置一詞, 大概是“神化” 王羲之書法的風氣遮蔽了人們的思考。
王羲之對中國書法藝術的貢獻
中國的方塊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字體,正是這獨一無二的方塊字造就了無數的書法藝術家。從古至今書法名家輩出,酷好書法的文人志士們已經把我國這門獨特的書法藝術發(fā)揮到了淋淋盡致的境地,才使我們的藝術瑰寶源遠流長。我國的方塊字實用與審美交相輝映,真實地記錄著書法藝術的美學與理論的特點。中國書法藝術不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人民的瑰寶,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擁有永久性的藝術生命力和藝術魅力。
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華之一,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受教育的權利有少數統(tǒng)治者壟斷,因此,書法早期的情形就大不一樣,從早期的甲骨文就可以知道,有條件使用文字的總是極少數代神靈而言的巫史。這就給文字本身蒙上了一種神秘感。從早期的甲骨文和秦朝的秦篆(小篆)到后來的隸書,又發(fā)展為章草、楷書、今草等。書法藝術的產生和發(fā)展是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這極其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先賢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對文字有了重新認知,歷代書法酷好者們把規(guī)整的方塊字按著自己的意念去書寫,隨著時間的推移,書法家們逐漸把實用的文字逐漸演變并成為一種美學藝術,讓人在輕松自然中獲得藝術的熏陶與情趣。
中國書法源遠流長,而在書法歷史長河中,真正意義上的書法美學體系和規(guī)律的總結者建立者應該是王羲之。文字發(fā)展到魏晉時代,書法早已脫離了單純的書面文字的功用,變?yōu)閭鬟_書家個人魅力的理想載體,這時王羲之的出現,可以說是開辟了表現個人風格的新紀元。
王羲之出生在世家大族,在上層統(tǒng)治階級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這些外在的條件,王羲之卻看得很輕,他有名士風度,他敢于蔑視封建禮教,把個人的才情作為最珍視的對象,王羲之對國家意志的樊籬做出了革命性突破。他在創(chuàng)作自己的書作時,沒有“書同文”的大統(tǒng)一的政治使命在身,他關心的是個人存在的終極意義。魏晉南北朝時代是書法藝術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王羲之在這鼎盛時期得到藝術的灌溉,成位古今書法藝術的一位巨匠。
王羲之不但是書法家,而且還是一位偉大的書法革新家,王羲之在書法傳承中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他的書法具有古質的風格,唐張懷瓘稱之為“耀文含質”,“動必中庸”。在王羲之以前,漢字書體上承漢魏,已開啟今體草、行、楷書的體式,但以鐘繇、張芝為代表的書體,尚未脫盡隸意,稚拙古樸。王羲之則順應書體發(fā)展的趨勢,引入時代審美意趣,在精研鐘、張書體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改革。他將前人在書法理論和實踐上所取得的成就加以總結、消化、吸收、創(chuàng)新,形成了一整套的揭示書法技法和理論內在規(guī)律的美學思想和體系,進而形成了一般的理論層面和技法層面上的規(guī)律。王羲之還廣泛地從漢魏以來群眾的書法作品中汲取有益的養(yǎng)分,把散見于前代和當世的書法作品中的創(chuàng)作性因素集中起來,經過提純、總結和藝術加工,融合統(tǒng)一在自己新的藝術創(chuàng)造之中,他把漢字書寫從實用引入到一種注重技法,講究情趣的境界。王羲之兼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于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自此標志著書法家不僅發(fā)現書法美,而且能表現書法美。因此也創(chuàng)造了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
王羲之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美輪美奐,是極具有美的觀賞性的。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翩如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一句來贊美一句來王羲之的書法之美。
王羲之不僅是一位書法家,而且是一位文學家,他的文學造詣很高,他的《蘭亭序》文采飛揚,是文學的經典之作,也是書法史上一段千古傳奇故事: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蘭亭行“修褉”盛會,其間諸人流觴飲酒,賦詩酬唱,暢敘情懷。酒至半酣,王羲之已經醉眼朦朧中被友人們要求把當晚的聚會情形書寫下來,是王羲之乘著酒興提筆在蠶紙上暢意揮毫,一氣呵成,千古奇書《蘭亭序》就此誕生。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看到桌上的《蘭亭序》,就想將《蘭亭序》重書一遍,于是伏案揮毫把原文重寫了一遍,寫完后他看過來瞧過去,卻自感不如原文精妙。他有些不相信,一連重書幾遍,仍然不得原文的精華,自己也嘆為不可企及。看來書法創(chuàng)作和其他文藝創(chuàng)作一樣,是有其偶然性的。在一特定的氛圍、條件下產生的特殊的藝術效果,就是再重復一遍也很難再現原來的面貌、精華。
《蘭亭序》作為這次雅集的序文,其文心與書藝,都體現了晉人的風骨,是中國文人對人世和自然的感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序文傳達的深沉的歷史感,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知識分子內心的苦悶。這種“人生不滿百,卻懷千歲憂”的憂患意識,的確使“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而他乘興所做的這篇杰作,也因此成為千古絕唱,字字精妙無比,若有神助。行筆輕重疾徐,迭宕起伏;筆斷意連,法度謹嚴。結體欹正相間,遒媚勁健,長短配合,疏密相間,深得似欹反正、若斷還連之妙。由此,這篇杰作,奠定了妍美流變的新體行書風格,后經千百年的發(fā)展而未有大變,顯示了它既深且巨的影響所在。
王羲之一生對藝術執(zhí)著追求,孜孜不倦,精益求精,不斷地創(chuàng)新改體,立志超越前人、超越同輩、超越自我。經過幾十年奮斗與努力,他的書法藝術終于在東晉一枝獨秀,在書法史上獨領風騷,被后人譽為“書圣”。而王羲之的書法理論和作品之所以至今還是我們學習書法的最佳理論支撐和臨摹范本,就是因為王羲之的書法美學體系總結并揭示了書法藝術自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內在的規(guī)律,對于后人學習和研究書法藝術起到了普遍的指導作用,理論和作品指導作用,具有很強的代表性。
在把王羲之書法推向輝煌的過程中,唐太宗李世民功不可沒。隋唐統(tǒng)一全國后,我們從視覺領域看到了中國封建文化高度繁榮,它一方面依靠空前強盛的經濟實力,使朝廷和民眾在豐衣足食的條件下,進行精神產品的創(chuàng)造。可是人們要尋找自己沒有的東西,就要求是全國性質的而不是地方性的代表風格。這時晉人的書法就引起了人們的關注與興趣,古今書法藝術名家雖然很多,但是在書法領域里,晉人的書藝有其不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尤其是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對“二王”的鐘愛,現在所見的王羲之書跡,絕大多數是由唐太宗組織摹手臨制的。不但唐太宗自己身體力行,心摹手追,唯“大王”之字為是,而當時的書法家諸遂良、虞世南、歐陽詢等都是從這一路風格出來的。唐太宗不但號召士大夫階層習作王羲之書法,還又設書學,以書判取士,楷書為重,由此形成唐代書家狂熱追求“二王”的熱潮。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愛好,可以說他所帶動的書法發(fā)展的力量是強大的,不可估量的。唐太宗提倡大王,旨在顯示帝王本人的眼力和趣味,所謂“心正筆正”的個性表現說,在一代君王的觀念中確立了書法在視覺藝術中的至尊地位。有了帝王的推崇,使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成為文士們爭相效仿的典范。
現今,王羲之傳世墨跡,廖若星辰,真跡無一留存。雖然真跡沒有了,但遺留下來的摹本傳世種類很多,這些摹本墨跡也都是各朝代著名書法大家的摹本,還是有王羲之的神韻精髓之處。讓人惋惜的是,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的喜歡到了癡迷的境界,人所共知造詣最高的《蘭亭序》隨唐太宗一起入昭陵殉葬。現傳世的《蘭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跡。
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大家都知道,在此就不再多說。《蘭亭集序》是他一生中的典峰之作,以后的作品都沒有超過《蘭亭集序》的藝術水準,《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率先把中國書法藝術從實用功利的目的中解放出來的人,而他選擇書法作為個性表現的最佳形式,有力地說明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的主導作用。由于最高統(tǒng)治階層對王字的推崇,發(fā)展出了北宋以后的“帖學運動”,以擴大王羲之的影響。從“帖學”可以說明視覺文化在普及過程中的利弊得失,他們和王羲之本人已無關系。不管人們離王字的真跡有多遠,王羲之已經成為晉人書法的化身,成為后來每個喜歡書法藝術的人的理想偶像。
王羲之不僅完成了漢字書體的定型,而且完成了中國書法藝術變質為妍的重大轉變。王羲之的書法對古今中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王羲之的書法不僅在國內,而且在海外也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崇拜。隨著中國政治、文化的高度發(fā)達,國外刮起了一股“中國風”,“中國味的新風尚”。隨著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發(fā)展,中國書法在世界上影響越來越大,書法藝術引起外國人的極大興趣,因此,國外對我國書法藝術的研究不斷掀起高潮。在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等國研究中國書法的學者對王羲之一直是頂禮膜拜,奉若神靈。而且有相當多的人是寫“王書”的高手或研究家。書法藝術不僅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具有不朽的魅力,而且在世界書法史上也享有不朽的地位,為世界上眾多的國家、眾多的民族所喜愛,在世界上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日本、韓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書法藝術都十分推崇。由此可見中國書法不僅大受歡迎,而且得到廣泛而且深入的研究。
猜你感興趣:
2.最具意境的書法
4.對王羲之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