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名人書法作品
古人名人書法作品
古代名人的書法作品,非常的精妙富含藝術(shù),從中,我們能夠?qū)W到什么樣的書法藝術(shù)。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古人名人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人名人書法作品欣賞
古人名人書法作品圖片1
古人名人書法作品圖片2
古人名人書法作品圖片3
古人名人書法作品圖片4
古人書法用筆9個經(jīng)典比喻
書法講究的就是筆法,可筆法有時直接地還真不容易說清楚、講明白。怎么辦呢?要說還是古人厲害,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經(jīng)過進行深入細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這些書家,越研究越覺得“筆法”實在是“奧妙無窮”,有時難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語言文字準(zhǔn)確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創(chuàng)造了一種“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來類比如何用筆,以便使自己和后學(xué)者領(lǐng)會并掌握筆法的要領(lǐng)。現(xiàn)選出以下9位書法家主要的16個用筆“比喻”,大體按時間順序列出來和同道共勉。
1.用筆如“鷹望鵬逝”
李斯不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闡述筆法的第一人。“鷹望鵬逝”這個比喻就是他說的(也有學(xué)者認為是蒙恬的話)。原話是:“用筆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鷹望鵬逝……”意思是:作書用筆要像蒼鷹、鵬鳥捕食那樣,先在空中飛翔、回旋、觀望,看到“目標(biāo)”之后疾速下飛貼近捕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書者在筆頭著紙之前,要先在空中搖曳取勢,作落筆的“精神準(zhǔn)備”,看準(zhǔn)———弄清筆性、紙性、墨性、字體、字意;考慮好布局、風(fēng)格之后,迅速下筆,方可捕捉到“目標(biāo)”———預(yù)想的書寫效果。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說:“能如秋鷹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鷹望鵬逝”法,也被稱作“搖筆”。
2.用筆如“游魚得水,景山興云”
這兩個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說的,故而放在一起闡述??偟囊馑际怯霉P不要做作,要自然舒暢。要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舒展活潑地游動;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樣,飄然、悠閑、自在。意在強調(diào)從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筆的規(guī)律來。
3.用筆“猶若登陣”
漢丞相蕭何是中國書法史上把兵法引入書法的第一人。他在《論書勢》中說:“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并在腕前,文武遺于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于陰陽。”把書法的筆勢、筆法比作登陣作戰(zhàn)。意思是:登陣要隨機應(yīng)變,用筆要善于變通———在于用腕;登陣要調(diào)兵遣將,用筆要安排好點畫;作戰(zhàn)貴在神出鬼沒,用筆要有起有伏;作戰(zhàn)要能展開和集結(jié),用筆、結(jié)體要善于處理好擒縱、提按、曲直、粗細、斷連、起止、正??、舒斂、向背、方圓等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關(guān)系。
4.“筆是將軍”
書圣王羲之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右軍將軍”,對毛筆的神奇作用有獨到見解。他在《書論》中說:“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書圣為何把筆比作指揮作戰(zhàn)的將軍?是因為二者有共同之處。將軍一個命令,關(guān)系到戰(zhàn)爭勝敗、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書,筆一落紙,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氣血神),不可改變。因此,書者下筆,要像將軍發(fā)布作戰(zhàn)命令一樣,審時度勢,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王右軍還曾經(jīng)把筆比作大刀、長矛,對于“字”的生命,有生殺予奪的作用,用起筆來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筆當(dāng)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這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論書》中的原話。“錐畫沙”、“印印泥”是兩個展現(xiàn)筆意的著名術(shù)語,是從事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錐畫沙”,意思是說長矛一類武器(或工具)的錐鋒畫入平沙地里,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在紙上用筆,要像“錐畫沙”一樣,筆鋒行在線條的中間,不顯起筆、止筆的痕跡。而墨跡則浮在線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zhì)感、力感、澀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說用筆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樣,深入有力、清晰可見,以造成布置均正、形體端嚴、黑白分明、圓靜有力、剛?cè)嵯酀男Ч?。兩個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了中鋒用筆、注意藏鋒之后所達到的“用筆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中鋒用筆“訣竅”,才算領(lǐng)悟到了。
6.用筆如“孤篷自振,驚沙坐飛”
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談到用筆時說:“孤篷自振,驚沙坐飛,余思而為書,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說用筆要像一種孤單的飛篷草渾身搖動一樣,觸動奮起、翻轉(zhuǎn)奔逐。“驚沙坐飛”,是說用筆要像受到震動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飛起來一樣,奔放縱逸、豪情激蕩。張旭綽號“張顛”,精曉楷法,草書最為知名。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兩種自然現(xiàn)象,領(lǐng)悟到了書法(草書)的用筆,從而使自己的筆勢有了新奇的變化,達到了期望的“振飛”境界。
7.用筆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chuàng)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云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這里,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云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yīng)該說對用筆已經(jīng)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準(zhǔn)確、經(jīng)典。“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唐代以后,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shù)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
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蕩著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zhì)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shù)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于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鑒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墻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為布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為后人引用。
8.用筆如“長年蕩槳”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癡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蕩槳”意為船工蕩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癡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范圍內(nèi),有節(jié)奏的前俯后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xié)調(diào)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蕩漾”,一掃“癡鈍”的筆意。后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蕩漾,大概是得長年蕩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xué)書,欲先學(xué)用筆。”黃庭堅從“長年蕩槳”中領(lǐng)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后朝思暮想“頓悟”的結(jié)果。
9.用筆如“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姜夔在《續(xù)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釵,婦女發(fā)髻上的一種首飾,多為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zhuǎn)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意思是用筆到線條轉(zhuǎn)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zhuǎn)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nèi)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閑圓美之態(tài)。后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xué)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zhuǎn)角圓勁力均。”
以上李斯、蕭何、王羲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黃庭堅、姜夔等9人的16個比喻,涉及到用筆的重要性、觀念、姿勢、動作、技巧、效果等各個方面,是“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重要傳統(tǒng)之一,也是歷代書家傳授的用筆“真經(jīng)”(對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認識)。踏入“書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畢竟是比喻,它只是對事物本質(zhì)的一種“接近”,并不是事物本身,習(xí)書者在實踐中只可參照,不可拘泥。因為說到底,“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上述9人都是書法大家,每人對筆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樣嘛。
為便于記憶,筆者將上面比喻連句為“用筆口訣”: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云。長年蕩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fā)現(xiàn)宋代之后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復(fù)、注釋、延續(xù)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只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cè)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關(guān)于如何用筆,已經(jīng)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因此,欲學(xué)書者在學(xué)習(xí)和把握用筆方法時,應(yīng)多看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著作和經(jīng)典墨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