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之力學原理
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fā)”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fā)力。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的特點之力學原理。
太極拳的特點之力學原理
孫子指出;'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已知彼,百戰(zhàn)不貽.不知彼而知已,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已,每戰(zhàn)必敗.'做為徒手競技的太極拳也富于用兵之道。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戰(zhàn)勝敵人。從太極拳的用力方法,是攻防兼?zhèn)涞?。太極拳以靜制動,力從人借,以揉克剛,又與三十六計中,以逸待勞,順手牽羊等相符相稱。因此,太極拳不僅符合用兵之道,而且,具有堅實的力學根據(jù)。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旨先天自然之能,非關(guān)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視髦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個論述較為完整的闡明了,外家拳是以壯欺弱,以快勝慢。而內(nèi)家拳則是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并以體弱老者可勝多人的實例佐證,把太極拳建立在科學的力學基礎(chǔ)之上。
太極拳的特點之力學原理第一、平衡中心是太極拳技擊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物理學告訴我們;兩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學上則指矛盾的暫時的相對統(tǒng)一。平衡和運動不可分,在絕對的永恒的物質(zhì)運動過程中,存在著相對的暫時的靜止和平衡。太極拳為整體力的發(fā)放并攻防兼?zhèn)?,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練拳?jīng)驗有三調(diào);及調(diào)身、調(diào)心、調(diào)氣。調(diào)身是前提、是基礎(chǔ),沒有調(diào)身,調(diào)心調(diào)氣就無從談起。身體中正不偏,各部關(guān)節(jié)屈伸順隨。全身才能放松,也才能正確掌握行功走架的要令。在太極拳的步法中,前進,后退,左顧,右盼,中定。中定最關(guān)建,中定不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而且是技擊化打的基礎(chǔ)。相反,沒有立身中正,身體失去平衡,行功走架東倒西歪,技擊發(fā)力便無保證。歷史上許多太極拳高手,都特別重視立身中正,將立身中正做為拳理拳法的重要法則。著名的陳式太極拳大師陳長興特別注重豎直腰身,立身中正。被稱為牌位先生。只所以平衡、穩(wěn)定重心極為重要,因為只有穩(wěn)固的中心。才能擊倒對方,而自已不會失重、失手、立于不敗之地。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穩(wěn)固,成為決定技擊勝敗的關(guān)建。正如王宗岳說的,有了‘立身平準’,才能‘活似車輪’。才有取勝的保證。運動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平衡是相對的。拳術(shù)運動中的平衡是暫時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在千變?nèi)f化的招術(shù)中,如何保證重心平衡和穩(wěn)固呢?力學方法是保持隨遇平衡。就是‘處于平衡壯態(tài)的物體受到微小擾動后,能在任意位置繼續(xù)保持平衡’,太極拳每個拳勢的行成,有三個過程;頭起勢、中運行、后定式。在行動過程中,身體重心在隨勢而動。套路中前一式過渡到另一式,重心也會移動。所有這些的動。是隨對方動而動,并且是‘動急則急隨,動緩則緩應’。就是說無論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轉(zhuǎn)換,也無論是化是打,也無論是揉是剛,凡在發(fā)力的瞬間,都必須保持隨遇平衡。具體作法是,兩條腿的步型,不管是弓步虛步馬步,也不管步型重量比例是三七,還是四六,在發(fā)力的瞬間,重心要下沉,體重同時向兩腿貫注。如需動步子,步法轉(zhuǎn)換要迅速輕靈。適時加大兩腿跨度,擴大身體底面積,增加穩(wěn)固性。這樣由于重心降低而穩(wěn)固不偏。如果不是向兩腿同時貫力,勢必造成重心偏向一側(cè),自身中心就會偏離。會不打自歪,被打必倒。正如楊式太極拳把步法規(guī)定了兩足間的著意點,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前足為第一點,后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點至第三點之中為第二點,第三點至第五點之中為第四點。這樣做弓步時重心落在第二點處,使前腿不僵。做虛步時重心落在第四點處,使后腿不滯。馬步平行步重心落在第三點處。無論什么步型前進不過二點,后座不過四點,二、四點之間是活動控制范圍。也有前不過腳尖,后不過腳跟的說法。都是重心隨遇平衡的方法。‘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是對倒換體重漸進方法的形容。一不給對方進攻的空隙,二是確保重心隨遇平衡。從而,周身內(nèi)外不偏不倚,以達行功松靜自然,技擊攻防兼?zhèn)洌瑧?zhàn)勝對方。
太極拳的特點之力學原理第二、杠桿定律能四兩撥千斤。
自王宗岳太極拳論提出四兩撥千斤論點之后,就成為眾所周知的太極拳拳理拳法和鮮明特點,但也有人提出疑問,不相信四兩能撥千斤,說這是形容誇大之詞,不可能做到。更有甚者說成是先輩拳師的自我吹虛。其實這并不神奇,只是力學的杠桿定律。杠桿的受力點稱力點,固定點稱支點,克服阻力的點稱重點,支點到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稱重臂。當力臂大于重臂時可省力。生活常識中為什么剪刀剪斷布或物品那么省力。撥釘鋃頭能輕而易舉撥下鋼釘。桿秤稱重,為什么小小稱砣能壓千斤。這就是當杠桿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內(nèi)時,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積等于阻力和重臂的乘積。當力臂長于重臂,作用力小于阻力時。必然省力的簡單原理。太極拳的發(fā)力,要求‘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需完整一氣’。這樣身體的幾大關(guān)節(jié)接牢連在一起,就相當于增加了力臂的長度,全身組成力臂,腳是力點,肘膝可做支點。根椐拳勢和對方態(tài)勢的不同,靈活變換重點支點和力臂。但幾個接觸點必須同時發(fā)力。才能發(fā)揮杠桿作用,同時才符合‘手腳齊到,方為真’的拳法。另外,太極拳發(fā)力的作用特征,是攻擊對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對方中心勁路,以梢節(jié)制末節(jié),同樣是發(fā)揮杠桿作用。再則,太極拳眾多拳式,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斜飛勢、單鞭、三換掌、高探馬、白鶴亮翅、倒卷肱等。都是兩手、兩腳、上下、左右、前后、平圓、立圓、斜圓 、交叉力、多點進攻的方式,也體現(xiàn)出杠桿的力學特點。比如在太極拳推手中,當對方用右手抵我左胸部,左手扶我右肘向我沖來;我左胸抵住對方右手,左手托住對方右肘,右手抵住對方左胸,用我左胸與左手合力抵住對方向我沖來之重心,這個合力如同接手先順后抵。合力是指左胸內(nèi)含里裹與左手托踏行成拿死對方右臂,利用其右臂反擊之力抵住對方全部前沖之力。這時我右手向?qū)Ψ阶蠛笸瓢?,用力不大對方必倒?高探馬、單鞭、倒卷肱等有其類似功法)因?qū)Ψ角皼_直力重心被我左胸左手控制,我右手推按相當于以橫打直,出力雖小,威力很大,如同滑動稱鉈壓稱桿的作用。體現(xiàn)了太極拳,力從人借,避實就虛,引進落空,合即出的技法。也體現(xiàn)四兩撥千斤,以輕制重,以弱勝強,以力小勝力大的力學根椐。也是對懷疑以弱勝強,慢勝快,力小勝力大的人的最有力的說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