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附中高一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文解讀
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是篇即事生議的記游文,王安石將深刻哲理寓于其中,情辭可觀,事理可思。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膸煷蟾街懈咭徽Z文《游褒禪山記》課文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一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文解讀
褒禪山①亦謂之華山。唐浮圖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禪”。(褒禪山也叫華山。唐代和尚慧褒開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這里;因為這個緣故,從那以后人們稱這座山為“褒禪”。①褒禪山:在安徽含山縣北十五里,舊名華山,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fēng)景秀美。寺院(即下文所說的慧空禪院)建筑宏偉,距院約200米,半山腰還有大小二塔。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毀,寺院被拆除,現(xiàn)僅兩洞尚存。禪,梵語譯音“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種境界。后來泛指有關(guān)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禪師、禪子、坐禪、禪房、禪宗、禪林、禪杖等。②浮圖:梵語,即古代印度語,也寫作“浮屠”或“佛圖”,本意是佛或佛教徒,這里指和尚;有時也指佛塔。③慧褒:唐代高僧。據(jù)記載,慧褒喜含山縣北山麓之勝,遂結(jié)廬其下,寒暑不出。④舍:用作動詞,意思是筑舍定居。⑤址:基址,指山腳。⑥卒:終,最后。⑦名:用作動詞,給……命名。)[文章開門見山,開頭緊扣題目記述褒禪山命名的由來。先說明褒禪山又叫華山,接著追述此山之所以命名為褒禪山,是因為唐朝有一個名叫慧褒的和尚,一開始住在華山之下,死后又葬在這里,所以叫做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①也。(現(xiàn)在人們所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弟子為了守墓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①廬冢:也作“廬墓”。古時為了表示孝順父母或尊敬師長,在他們死后的服喪期間,為守護(hù)墳?zāi)苟w的屋舍,叫做“廬冢”。這里指慧褒的弟子在慧褒墓旁蓋的屋舍。廬,屋舍,一說這“廬”是慧褒生前住處。冢,zhǒnɡ,墳?zāi)埂?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①者,以其乃②華山之陽③名之也。(離那禪院東邊五里,是人們所說的華山洞,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這樣稱呼它。①華山洞:南宋王象先《輿地紀(jì)勝》寫作“華陽洞”??凑南戮洌矐?yīng)作華陽洞。②乃:表示判斷,有“為”“是”的意思。③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面為陰。)[這兩句緊承上文,追溯了褒禪山命名的由來之后,就把筆墨轉(zhuǎn)向眼前所見的慧空禪院,說明現(xiàn)在看到的慧空禪院,是“褒之廬冢”,即當(dāng)年慧褒禪師的墳?zāi)购退牡茏訛槭啬苟w的房舍。再由“褒之廬冢”自然地引出本文記敘議論的第一個中心華山洞,并說明了華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來。]距洞百余步①,有碑仆道②,其文漫滅③,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距離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旁,那上面的碑文已經(jīng)模糊不清,只有從它殘存的字還可以辨認(rèn)出“花山”的名稱。①步:古書上有的說六尺為一步,有的說八尺是一步;近代以營造尺,即工程用的尺計算,五尺為一步,三百六十步為一里。這里的步,大概指腳走的步。②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仆,跌倒。③其文漫滅:碑文模糊、磨滅。文,指碑文。下文“獨其為文”的“文”指碑上殘存的文字。)今言①“華”如“華實”之“華”者,蓋②音謬③也。(現(xiàn)在把“華”念做“華實”的“華”,原來是讀音錯了。①言:說。②蓋:承接上文,解釋原因,有“大概”的意思。③謬:錯誤。這個句子說明“華”字的讀音。漢字最初只有“華”字,沒有“花”字,后來有了“花”字,“華”“花”分家,“華”才讀為huá。王安石根據(jù)碑文上的“花”字,認(rèn)定“華山”仍應(yīng)按古音讀huāshān,而不應(yīng)讀huáshān。)[由洞引出本文記敘議論的第二個中心石碑,由石碑引出今人對山的名稱的誤讀。“其文漫滅”以下的句子,從字面上來看,是說由于年代久遠(yuǎn),字跡已經(jīng)模糊不清。其實,也是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識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表面看,似乎在糾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誤讀為“華實”之“華”的錯誤。而實際旨在為下文發(fā)表感想和議論張本。]
第一段介紹褒禪山概況。作者概述了山中的景物:一座禪院,一個山洞,一塊仆碑。文章緊扣題目,以“褒禪山亦謂之華山”一句起頭,點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禪山”,以及這座山的另一個名稱“華山”。由這句的“褒禪山”一名引出褒禪山名稱由來,點出禪院。寫禪院,既證實褒禪山名稱由來,又引出“距其院東五里”的華山洞。寫華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緣由,為下文寫游華山洞作交待,其中寫華山洞命名緣由又與開頭一句照應(yīng)。記仆碑文字,循名責(zé)實,辨“華山”誤讀,不僅回應(yīng)開頭一句,證明褒禪山本名“華山”,亦即“花山”,也為后文的議論伏筆。記敘的景物由禪院到華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覽行蹤。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證山名結(jié)尾,在內(nèi)容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
其①下平曠,有泉側(cè)出②,而記游③者甚眾,所謂前洞也。(華山下邊平坦空曠,有泉水從旁邊涌出,題字記游的人很多,這是人們所說的“前洞”。①其:指代華山。②側(cè)出,從旁邊涌出。③記游:指在洞壁上題詩文留念。)[前洞,“記游者甚眾”,但作者認(rèn)為雖有美景而不險絕,不足以游,所以一筆帶過。雖然一筆帶過,但不是可有可無,而是與后洞形成對比,為后面的議論埋下伏筆。]由山以上①五六里,有穴窈然②,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順著山路而上走五六里,有個洞穴幽暗深遠(yuǎn),走進(jìn)洞穴十分寒冷,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洞的人也不能走到盡頭,人們叫它“后洞”。①由山以上:沿著山路向上行走。由,沿,順。以,連詞,同“而”。上,用作動詞,向上走。②窈然:深遠(yuǎn)幽暗的樣子。窈,yǎo。)[此句點明后洞的特點:窈然、甚寒、深得不能窮盡。與前洞形成強烈反差。]余與四人擁火以入①,入之愈深,其進(jìn)②愈難,而其見③愈奇。(我和同游的四個人拿著火把走進(jìn)去,進(jìn)洞越深,前進(jìn)的道路越困難,然而見到的景象也越奇特。①擁火以入:拿著火把走進(jìn)去。擁,持、拿。以,連詞,用法同“而”。②其進(jìn):同“所進(jìn)”,前行的道路。③其見:同“所見”,見到的景致。又解,其進(jìn)、其見,在句中作主語,“進(jìn)”與“見”動詞活用作名詞,“其”復(fù)指“進(jìn)”“見”。)有?、俣稣?,曰:“不出,火且②盡。”遂與之俱出。(有松氣懈怠想要退出的伙伴說:“如果不出去,火把將要燒完。”于是跟他們一起退出洞來。①?。盒傅?,怠惰,懶于前進(jìn)。②且:將要。)[這幾句敘述游洞的經(jīng)過。先寫游洞的方式,“擁火以入”;再寫游洞的感受,“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最后敘述出洞的原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文中“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揭示行進(jìn)的艱難與景物的美妙是一對矛盾,暗示了“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的哲理。]蓋①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②,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大約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洞的人來說,還不到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左右,來到這里題字記游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①蓋:發(fā)語詞,也有“大概”的意思。②不能十一: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表示這樣的意思的“不能”往往跟數(shù)目多少或時間長短有關(guān)。)蓋其又深,則其至①又加②少矣。(大概洞更深,那么到達(dá)那里的人就更少了。①其至:同“所至”,到達(dá)的人。“其至”用法同上文“其進(jìn)”“其見”,“至”也可看作動詞活用為名詞。②加:副詞,更。)[這是補敘游洞時所見。此句照應(yīng)了前洞,“其下平曠”,因而“記游者眾”,而后洞雖然“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但因為“其進(jìn)愈難”,所以,“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①,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②也。(正當(dāng)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我的體力還足夠繼續(xù)前進(jìn),火把也還足夠繼續(xù)照明。①方是時:正當(dāng)這個時候。方,當(dāng)、正在。是時,指決定從洞中退出的時候。②明:照明,這里用作動詞。)既其①出,則或咎②其③欲出者,而余亦悔其④隨之而不得極⑤夫⑥游之樂也。(我們出洞以后,便有人責(zé)怪那些要求退出來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隨從了他們,以至于不能盡情享受那游洞的樂趣。①其:代詞,我們。②咎:責(zé)怪。③其:那。④其:代詞,自己。⑤極:盡,這里有盡情享受的意思。⑥夫:代詞,那。)[寫自己的后悔。“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當(dāng)時具備繼續(xù)游洞的條件,但因為盲目隨順了那個“怠而欲出者”,所以“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未能盡情地享受游洞的歡樂。在這里文章也有一個對比,其余的人只是責(zé)怪那個“怠而欲出者”,而王安石卻側(cè)重從自身尋找原因,因此才有下面的那些啟示后世的精辟議論。]
第二段記游華山洞的經(jīng)過。作者先對華山洞作一簡介,華山洞分“前洞”和“后洞”,說明前洞與后洞迥然不同的環(huán)境特征,突出游前洞之易游人之眾與游后洞之難游人之少,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難的心理,為后文“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yuǎn),則至者少”埋下伏筆。然后詳記游后洞的經(jīng)過。“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點明了與人同游,這才有入洞以后諸人的不同反應(yīng)。寫經(jīng)過時,對所見景象,只異常簡括地記下“入之愈深,其進(jìn)愈難,而其見愈奇”,用連鎖句式說明入“深”、進(jìn)“難”、見“奇”的遞進(jìn)式因果關(guān)系,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據(jù)。隨著入洞之深而“其見愈奇”,本應(yīng)乘興而入,尋幽訪勝,領(lǐng)略“奇”景,不料,卻中途退了出來。游洞的敘述至此結(jié)束。接著作者又補敘兩點。一是“蓋予所至……則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時……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這兩點補敘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據(jù)。寫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個“悔”字。
第一、二段是文章的第一部份,記游山所見的景物和經(jīng)過,是記敘部分。從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這樣一條線索:由“其見愈奇”而產(chǎn)生“樂”;由“不得極夫游之樂”而產(chǎn)生“悔”,于是引發(fā)出下面的感慨議論。這部分的“敘”,處處為下文的“議”埋下伏筆,作好鋪墊。
點擊下一頁分享更多師大附中高一語文《游褒禪山記》課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