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語文美文閱讀:廬山面目
廬山的名勝古跡很多,據(jù)說共有兩百多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三語文美文閱讀《廬山面目》以供大家學習。
廬山面目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只疑云霧時,猶有六朝僧。”(錢起)這位唐朝詩人我們“不可登”,我們沒有聽他的話,況在兩小時內乘汽車登上了匡廬。這兩小時內氣候由盛夏迅速進入了深秋。上汽車的時候九十五度,在汽車中先藏扇子,后添衣服,下汽車的時候不過七十幾度。赴第三招待所的汽車駛過正街鬧市的時候,廬山給我的最初印象竟是桃源仙境: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茶館酒樓,百貨之屬;黃發(fā)垂髫,并怡然撲克樂。不過他們看見了我們沒有“乃大驚”,因為上山避暑休養(yǎng)自樂。不過他們看見了我們沒有“乃大驚”,因為上山避暑休養(yǎng)人人很多,招待所滿坑滿谷,好容易留兩個房間給我們住。廬山避暑勝地,果然名不虛傳。這一天天氣晴朗。憑窗遠眺,但見近處古木參天,綠蔭蔽日;遠處崗巒起伏,白云出沒。有時一帶樹林忽然不見,變成了一片白云冉冉而來,鉆進了我們的房間里。倘是幽人雅士,一定大開窗戶,歡迎它進來共住;但我猶未免為俗人,連忙關窗謝客。我想,廬山真面目的不容易窺見,就為了這些白云在那里作怪。
廬山的名勝古跡很多,據(jù)說共有兩百多處。但我們十天內游蹤所到的地方,主要的就是小天池、花徑、天橋、仙人洞、含鄱口、黃龍?zhí)?,烏龍?zhí)兜忍幎?。夏禹治水的時候曾經(jīng)登經(jīng)登大漢陽峰,周朝的匡俗曾經(jīng)在這里隱居,晉朝的慧遠法師曾經(jīng)有東林寺門口種松樹,王羲之曾經(jīng)在歸宗寺洗墨,陶淵時曾經(jīng)在溫泉附近的栗里村住家,李白曾經(jīng)在五老峰下讀書,白居易曾經(jīng)在花徑詠桃花,朱熹曾經(jīng)在白鹿洞講學,王陽明曾經(jīng)在舍身巖散步,朱元璋和陳友諒曾經(jīng)在天橋作戰(zhàn)……古跡不可計。然而憑吊也頗傷腦筋,況且我又不是詩人,這些古跡不能激發(fā)我的靈感,跑去訪尋也是枉然,所以除了乘便之外,大都沒有專誠拜訪。有時我的太太跟著孩子們去尋幽探險了,我獨自高臥在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山樓上看看廬山風景照片和導游之類的書,山光照檻,云樹滿窗,塵囂絕跡,涼生枕簟,倒是真正的避暑。我看到天橋的照片,游興發(fā)動起來,有一天就跟著孩子們去尋訪。爬上斷崖去的時候,一位掛著南京大學微章的教授告訴我:“上面路很難走,老先生不必去吧。天橋的那條石頭大概已經(jīng)跌落,就只是這么一個斷崖。”我抬頭一年,果然和照片中所見不同:照片上是兩個斷崖相對,右央的斷崖上伸出一根大石條來,伸向左面的斷崖,但是沒有達到,相距數(shù)尺,仿佛一腳可以跨過似的。然而實景中并沒有石條,只是相距若干丈的兩個斷崖,我們所登的便是左面的斷崖。我想:這地方叫做天橋,大概那根石條就是橋,如今橋已經(jīng)跌落了。我們在斷巖上坐看云起,臥聽鳥鳴,又拍了幾張照片,逍遙地步行回寓。晚餐的時候,我向管理局的同志探問這條橋何時跌落,他回答我說,本來沒有橋,那照相是從某角度望去所見的光景,啊,我恍然大悟了:那位南京大學教授和我談話的地方,即離開左面的斷崖數(shù)十丈的地方,我的確看到有一根不很大的石條伸出在空中,照相鏡頭放在石條附近適當?shù)牡胤?,透視法就把石條和斷崖之間的距離取消,拍下來的就是我所欣賞的照片。我略感不快,仿佛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商業(yè)廣告的當。然而就照相術而論,我不能說它虛偽,只“太”巧妙了些。天橋這個名字也古怪,沒有橋為什么叫天橋?
含鄱口左望揚子江,右瞰鄱陽湖,天下壯觀,不可不看。有一天我們果然爬上了最高峰的亭子里,然而白云作怪,密密層層地遮蓋了江和湖,不肯給我們看。我們在亭子里吃茶,等候了好久,白云始終不散,望下去白茫茫的,一無所見。這時候有一個人手里拿一把芭蕉扇,走進亭子來。他聽見我們五個人講土白,就和我招呼,說是同鄉(xiāng)。原來他是湖州人,我們石門灣靠近湖州邊界,語音相似。我們就用土白同他談起天來。土白實在痛快,個個字入木三分,極細致的思想感情也充分表達得出。這位湖州客也實在不俗,句句都動聽。他說他住在上海,到漢口去望兒子,歸途在九江上岸,乘便一游廬山。我問他為什么帶芭蕉扇,他回答說,這東西妙用無窮:熱的時候扇風,太陽大的時候遮陰,下雨的時候代傘,休息的時候當坐墊,這好比濟公活佛的芭蕉扇。因此后業(yè)我們談起他的時候就稱他為“濟公活佛”?;ハ鄶⑹鲇斡[經(jīng)過的時候,他說他昨天上午才上山,知道正街上的館子規(guī)定時間賣飯票,他就在十一點鐘先買了飯票,然后拿了酒瓶回到館子里來吃午飯,這頓午飯吃得真開心。這番話我也聽得真開心。白云只管把揚子江和鄱陽湖封鎖,死不肯給我們看。時候不早,汽車在山下等候,我們只得別了濟公活佛回招待所去。此后濟公佛就變成了我們的談話資料。姓名地址都沒有問,再見的希望絕少,我們已經(jīng)把他當作小說里的人物看待了。誰知天地之間事有湊巧:幾天之后我們下山,在九江的潯廬餐廳吃飯的時候,濟公活佛忽然又拿著芭蕉扇出現(xiàn)了。原來他也在九江候船返滬。我們又互相敘述別后游覽經(jīng)過。此公單槍匹馬,深入不毛,所到的地方比我們多得多。我只記得他說有一次獨自走到一個古塔的頂上,那里面跳出一只黃鼠狼來,他打湖州白說:“渠被吾嚇了一嚇,吾也被渠嚇了一嚇!”我覺得這簡直是詩,不過沒有葉韻。宋楊萬里詩云:“意行偶到無人處,驚起山禽我亦驚。”豈不就是這種體驗嗎?現(xiàn)在有些白話詩不講葉韻,就把白話寫成每句一行,一個“但”字占一行,一個“不”字也占一行,內容不知道說些什么,我真不懂。這時候我想:倘能說得象我們的濟公活佛那樣富有詩趣,不葉韻倒也沒有什么。
在九江的潯廬餐廳吃飯,似乎同在上海差不多。山上的吃飯情況就不同:我們住的第三招待所離開正街有三四里路,四周毫無供給,吃飯勢必包在招待所里。價錢很便宜,飯菜也很豐富。只是聽憑配給,不能點菜,而且吃飯時間限定。原來這不是菜館,是一個膳堂,仿佛學校的飯廳。我有四十年不過飯廳生活了,頗有返老還童之感。跑三四里路,正街上有一所菜館。然而這菜館也限定時間,而且供應量很有限,若非趁早買票,難免枵腹游山。我們在輪船里的時候,吃飯分五六班,每班限定二十分鐘,必須預先買票。膳廳晨寫明請勿喝酒。有一個乘客說:“吃飯是一件任務。”我想:輪船里地方小,人多,倒也難怪;山上游覽之區(qū)!并不是學?;驅W習班!人們長年勞動,難得游山玩水,游興好的時候難免把吃飯延遲些,跑得肚饑的時候難免想吃些點心。名勝之區(qū)的飲食倘能滿足游客的愿望,使大學能夠暢游,豈不是美上加美呢?然而廬山給我的總是好感,在飲食方面也有好感:青島啤酒開瓶的時候,白沫四散噴射,飛濺到幾尺之外。我想,我在上海一向喝光明啤酒,原來青島啤酒氣足得多。回家趕快去買青島啤酒,豈知開出來同光明啤酒一樣,并無白沫飛濺。啊,原來是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氣壓的關系!廬山上的啤酒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