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嘆》讀后感范文5篇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千年一嘆》讀后感范文5篇,歡迎借鑒參考。
《千年一嘆》讀后感范文5篇(一)
這個假期,我在百無聊賴之際拜讀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跟隨作者來了一場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實際上是環(huán)游世界的禮貌古國,領略人類禮貌的精華和感受異國的風土人情。所以他們選取了希臘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經(jīng)除中國外的三大禮貌古國,埃及、印度、古巴比倫。作者行程數(shù)萬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禮貌古跡,在尋找人類古代禮貌的路基時,卻發(fā)現(xiàn)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離、戰(zhàn)壕密布、盜匪出沒。
翻開余秋雨的《千年一嘆》,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蒼涼,沒有鮮明的色彩,沒有繁華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時如今卻衰落得如此徹底的古禮貌。人類正在慢慢親手毀掉自己的禮貌。禮貌在鐵戟長刀下衰落了,戰(zhàn)爭、殺戮把這千年的禮貌消磨了。只剩下極度的貧窮與落后,極度的愚昧與無知,禮貌與野蠻只有一步之差。禮貌的發(fā)源地,是最早開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卻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絕妙的諷刺。
其中,波斯禮貌、希伯來禮貌、埃及禮貌、希臘禮貌和巴比倫禮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廢墟,廢墟伴隨著他們的禮貌一齊埋葬,一并銷聲匿跡。
世界本是一個大村莊,人們原本過著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戶人家的人搶了另一戶的一點財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紛紛效仿,這使得每戶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練武,使得整個村子不得安寧。我們現(xiàn)在的這個世界正是如此,戰(zhàn)爭會使戰(zhàn)勝方與戰(zhàn)敗方兩敗俱傷,會破壞兩方民族的禮貌,會使人民流離失所,貧困、天災……接踵而至,留給人們的將是無比的傷痛。
途經(jīng)十個國家一一走過來,作者在震驚傷感中表露無遺:“人類禮貌的巨構崩坍得如此凄涼!”“衰草瓦礫,承載著一個從古到今的災難,一切摧殘都是具體的,一切委屈都是難以表述的!”
正如歌詞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車輪滾滾塵飛揚,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昆侖的云,我是黃河的浪,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法老的陵墓,巴比倫的墻,希臘海濱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風涼。我是廢墟的淚,我是隔代的傷,恒河邊的梵鐘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長。東方有人長相憶,祖先托我來拜訪。我是屈原的夢,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鳳凰再飛翔!所以我慶幸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慶幸在自己身后有一個強大而又偉大的祖國在支撐。因此我們要盡我們所能的去學習去保護那些古老的禮貌,去教給我的后輩,去告訴他們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才會有我免輝的此刻。中華禮貌千年的歷史,是我們民族的傳承。
《千年一嘆》讀后感范文5篇(二)
《千年一嘆》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是余先生在千禧年游歷人類古文明的所見所聞,余先生以傷感、厚重而平實,卻不失優(yōu)美的語言,將我的思緒同余先生一道,開啟了一段漫長的文化之旅。
嘆息,從愛琴海面?zhèn)鱽?/p>
冒險從希臘開始,看到“閑散第一”這樣一個標題來形容希臘,引起了我的思考。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有太多的回憶。古代,特別是從希波戰(zhàn)爭后,經(jīng)濟的繁榮,科技的發(fā)達,使它的文化光輝燦爛,在世界上大放異彩。后來,好戰(zhàn)尚武的斯巴達人成為了希臘的霸主,但斯巴達人的霸權也未能長久,政治的腐朽和人們思想的墮落使希臘走向衰亡?,F(xiàn)代,崇尚閑散的希臘在冷落中與世無爭,有很大一部分閑散走向了疲憊、慵懶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貧血和失重,結果被現(xiàn)代文明所遺落。
“我們中國人悠閑不起來,不是物質條件不夠,而是腦子課題太多、使命太重”。余先生的話并非沒有道理,對比希臘的閑散,中國無時無刻都在奮斗著,為的是實現(xiàn)中國夢。確實,人生太過短暫,可是,人生要的不是為了過上安逸的生活而奮斗的,而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去創(chuàng)造的,“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作為青少年,更應該以積極的態(tài)度挑戰(zhàn)人生。
千年一嘆,嘆的不只是希臘燦爛一時的文化,更多的是失落文明的痛心。
嘆息,從金字塔中傳來
埃及,與希臘不同,它昔日的輝煌,幾經(jīng)割斷,留下來的古文字與文獻,承載了太多歷史的疑難,而又無法解讀,且無法追根溯源,本體文明幾近湮沒,只有金字塔可以看到文明古國的樣子,正如余先生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卻不知道它如何構建,我只知道它如何離開,卻不知道它如何到來”。
“一個人的過度勞累會損耗元氯,一種文明也是”,在書中,能了解到埃及文明曾經(jīng)不適度的靡防費于內(nèi),又耗傷于外,元氣耗盡,不得已最終選擇了一種低消耗的原則,但無論是高耗,還是低耗,都給埃及遭成了雙重傷害;開羅城內(nèi)安放死人的區(qū)域住著大量窮人甚至還有逃犯,正常居住區(qū)內(nèi)大很多磚樓都沒有封頂,整個城市的景觀被糟蹋得不成樣。
“任何杰出的文明不僅會使自己遭災,還會給后代引禍,直到千年之后”。因為埃及的-嚴重打擊了埃及的國際形象,用一路黑洞洞的口來衛(wèi)護旅游外別無選擇,可想而知,如今的古文明是如此的不堪入目。
千年一嘆,嘆的不僅僅是屹于天地間的雄偉金字塔,更多的是神秘的埃及文明在動蕩的本國中湮滅的哀傷。
嘆息,從耶路撒冷傳來
以色列,是一個猶太人的國家。但猶太民族是一個飽受多災難的民族,真的不知道命運為什么對這個民族如此不公,驅逐、殺戮、奴役怎么也擺脫不了。
尤其是二戰(zhàn)時期,希特勒在歐洲就殺戮了六百萬猶太人,這一血淋淋的史實,終于感動了現(xiàn)代人的良知。
“在充滿戰(zhàn)爭的狂熱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著炸藥包躲在街角,而是那些昌死呼喚和平的人”。和平是寧靜、是財富、是幸福,我們要堅決反對戰(zhàn)爭,倡導和平。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間將變得更美好。
千年一嘆,嘆的不只是猶太人只要落腳,就能快速創(chuàng)造出一個優(yōu)于別人的生態(tài),更多的是對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的包容和憐憫。
文明的衰落,歷史的褪色。每當憶起,都有一種滄桑的愁緒,千年一嘆,是誰在悲嘆?是圣賢之人,是法老后代,還是宗教信徒?當閑散已成習慣,殘破已成現(xiàn)狀,過往已成歷史,那陣陣嘆息也只是無奈?!肚暌粐@》這本書,使我的心靈得以洗禮。
《千年一嘆》讀后感范文5篇(三)
《千年一嘆》這本書是余秋雨先生在千禧年前夕隨鳳凰衛(wèi)視節(jié)目組前往歐洲、北非、中東、印度等地考察歷史早期文明遺址時所寫的日記集。他們不是坐飛機走形式,而是真真正正的驅吉普腳踏實地的走遍人類文明的重要遺跡。他們不僅要面對險峻的自然,更須面對中東動蕩的局勢、宗教極端分子的威脅和貧困地區(qū)衣食住行的匱乏,期間可謂困難重重。余秋雨先生踏上此行并非毫無準備,他知道須要面對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支撐他毅然決然的踏上此行的動力是他對待文明嚴謹?shù)膶W術精神,他不像個文人,更像個史家。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我只相信實地考察,只相信文化現(xiàn)場,只相信廢墟遺跡,只相信親自到達。他如盧梭一般感染上“只能行走,不行走時便無法思考”的疾病。他也以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對待文化的態(tài)度。在文化面前,再大的困難都不是困難,即便有生命的危險,也義無反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他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感悟文化真諦。
他此次行程像古代西方探險家的行走線路,更是與古代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所行路線基本重合,從希臘文明出發(fā),途經(jīng)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余秋雨先生一路行走,重點放置在文明遺址的實地,而非圖書館、研究所、大學、博物館等人工化和現(xiàn)代化了的場所,他是在考察真真切切的文明遺址,讓廢墟訴說自己的坎坷文明路。
我們仿佛借余先生的眼睛來看世界,有非常直觀的體驗,他的文字質樸不究文采,沒有被藝術渲染,沒有被文化加工,卻真實而震撼。
《千年一嘆》讀后感范文5篇(四)
隨著時光的流逝,余秋雨的《千年一嘆》已殺青收筆,然而他卻以此封刀,影退江湖,只為我們留下一本《千年一嘆》以及其他博學多識的知識分子們的評價。
余秋雨,對以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并不陌生,因為在1992年他的散文集《山居筆記》和《行者無疆》等著作都展現(xiàn)出他雄厚而又有著歷史般深沉與悠遠的獨特風格,
《千年一嘆》是一本日記,它主要記錄的是余秋雨在千年之交跋涉四萬多公里,歷時四個月128天,途經(jīng)十國的驚險奇觀與對于各種估計文明的尋覓、見聞與感受。
我想作為我們每一個中學生都清楚,世界最早的文明取決于河流,例如:中國的黃河,伊拉克的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恒河等都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正是在這些喝水的滋潤下,才孕育出燦爛久遠,連后人都難以創(chuàng)造的文明?,F(xiàn)在我們21世紀,能有多少人回頭望一望?在這久遠的文化中,能有多少人帶著歲月的滄桑走到今天?是啊!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停下腳步,回頭看一看,深思深思……
在這路途中,他不知走過了多少路,受盡了多少挫折與折磨。當他走到無人的沙漠時,他身上吃的食物,僅有我們普通人吃的那么少,并且身上帶的水不超過五公斤,但在這樣艱難的日子里,他還是頂著火紅的烈日繼續(xù)走下去,從不休息。并且,他在這路途中,時刻都會有猛獸和無情的侵略者出現(xiàn),將他致死,然而這些困難和挫折并沒有阻止他前進,反而更令他充滿信心和勇氣,他就是余秋雨。
在他從希臘開始行程時,他借著在心中燃燒的巨火,把足跡印在了巴特農(nóng)神廟的臺階上,印在了金字塔的腳下,印在了耶路撒冷的城墻上,印在了古巴比倫的斷壁上,更印在了恒河水畔和尼泊爾茂盛的森林中……在這長途跋涉的路途中,他一直堅定和永不放棄。
從余秋雨講述這次游歷的過程中,我明白了很多,我懂得了不少,他的日記有的讓我感觸,有的讓我驀然,有的讓我贊嘆與心痛。
我感動,因為奧林匹克,展現(xiàn)了希臘對全人類健康問題的重視與關心,它是為了培養(yǎng)人的智慧與訓練人們的反應能力,把文明文化傳到四面八方。
我默然,源于波羅神殿外塔年時對后人警醒的話,“人啊!認識你自己”這是人類精神的挑戰(zhàn),守于人與神分辨,正如汪國真所說:“相信上帝,還是相信自己,”隨在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但人們的精神還是麻木的,有事不知該信誰。
我失落與無奈,在耶路撒冷哭墻——猶太圣地,羅馬人將猶太王國毀滅后,猶太人就只有飄離在外。在無情殘忍的屠殺中,他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成群結隊的猶太人在墻角哭泣,就如同被逼逃亡的顧客們返家鄉(xiāng)探望似的,然而現(xiàn)在在他們眼前的卻是破舊不堪的城墻,這難道不讓人悲憤難言嗎?
我贊嘆與心痛,我贊嘆印度輝煌的文化、建筑、寺廟、佛教、印度教……在過去的印度確實有著優(yōu)異的面貌,可惜卻無法繼往開來,如今印度正是人口時期,兵荒馬亂,貧困潦倒,生活拮據(jù)的地方。用余秋雨的話說就是“窮的讓人心驚”,同時,印度的圣水——恒河,卻是臟亂惡臭,水里什么東西都有,這真是讓我剛到無比的心痛。
這一百零二篇日記,在眾人的眼里不算是什么東西,可是每一篇都記錄著余秋雨在不同地方的見聞與他本人內(nèi)心的獨白,同時還蘊含著無盡的歷史與思考。每讀過他日記的人都一樣感到,中華文明幾經(jīng)風雨與磨難,走到今天,原因何在?今后又該如何去做?這并不是我能回答的問題,因為我還是一位中學生,所閱讀的書并不是很多,了解得知識并不是很多,所以只能聽余秋雨說的“中華文明是一種減法文化,越發(fā)展延續(xù)就越追求簡單了,不想將更多的時間浪費?!?/p>
然而,千年已過,望穿風塵,盡隔于一嘆之間,還是一嘆之間,望穿風塵,千年已過。
《千年一嘆》讀后感范文5篇(五)
在局勢不穩(wěn)定時,余秋雨仍勇敢的堅持游歷埃及,伊朗,巴基斯坦,伊拉克等國,仍然用慧眼和深思去發(fā)現(xiàn)眾多文化的輝煌和沒落。用心去寫每一次的他鄉(xiāng)感受?;驓g喜,或哀痛。余秋雨始終堅持理性客觀的角度看待異國文化。用博愛傳遞了文化的大氣和不朽。
這本書以文化為載體,更多的凸顯人性對文化社會的影響。余秋雨看到的更多的是人本身。悠閑的希臘人,隨意的埃及人,悲愴的巴以人,潔凈的約旦人,混亂的伊拉克人,貧困的巴基斯坦人,復雜的印度人,古樸的尼泊爾人。對人本身的關懷勝過了文化宗教的感觸。余秋雨悲天憫人的文化情懷真的讓人敬佩。
若有時間再度一遍,應該還是會獲得新的知識和收獲。
個人淺見:國內(nèi)當代最佳的文化大師非他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