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
最新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7篇
語文教育強調學生的審美素質培養(yǎng),通過文學作品的欣賞和鑒賞,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受和藝術欣賞能力。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供大家參考學習。
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精選篇1
一、教學目標與要求:
了解“鴻門宴”斗爭的起因、經過,認識這一斗爭的性質,正確評價有關人物。
學習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寫作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了解課文中詞類活用、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掌握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的規(guī)律。
掌握“舉”、“謝”等文言詞語。
教學過程:
布置預習:熟讀課文。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文:烏江(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二、背景介紹:
故事發(fā)生在陳涉起義之后的第三年(前206)。陳涉起義之后,出身楚國貴族世家的項梁、項羽叔侄和出身農民又當過亭長的劉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陳涉失敗后,項梁等擁立楚懷王之孫,仍號楚懷王。項、劉為楚懷王所轄主力軍。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非常惱火,立即破關直抵新豐鴻門。
字詞補注:
欲王關中:王,動,稱王。
為擊破沛公軍:中省“我”。
范增說項羽:說,勸說。
夜馳之沛公軍:之,動,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是倒裝句,也是省略句。
臣為韓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稱謙詞。
秦時與臣游:游,交往。
范增數(shù)目項王:數(shù),多次;目,名-動,使眼色。
約為婚姻:兒女親家。
三、“為”、“之”用法匯集:
為:1、君為我呼入:介,替。
若屬皆且為所虜:介,被。
何辭為:語氣詞,無義。
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聯(lián)系動詞,像是,如同。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第二個“為”,動,制定。
使子嬰為相;客何為者:動,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為之奈何:代,代事。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動,到。
今日之事何如:結構助詞,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結構助詞,使主謂結構詞組化。
第二課時
一、文章的結構: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索。
宴前:(戰(zhàn)或不戰(zhàn))
1、項羽準備立即發(fā)兵擊劉。
2、劉邦拉攏項伯,答應前去謝罪。
項羽輕信項伯美言,許諾罷兵。
(局勢由張而弛)
宴中:(殺或不殺)1、劉邦詭表心跡(初步穩(wěn)住項羽)。
范增舉玦(氣氛由弛而張)
項莊舞劍(更為緊張)。
樊噲闖帳(一觸即發(fā),極度緊張)。
項羽賜座(由張而弛)
宴后:(追不追)1、劉邦乘機離席(危機仍未排除)。
項羽受禮(坐失良機,放虎歸山)。
范增拔劍撞斗(由此內部矛盾轉化)。
全文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宴前,寫宴會前立、項兩軍駐地、力量對比、事件的起因及雙方的幕后活動。
問:共寫了哪幾件事?
曹無傷告密。(導火線)
范增分析情況。(激化矛盾)
項伯夜訪張良。(形勢有所轉化)
張良與劉邦商討對策。
項伯勸項羽勿擊劉邦。
第二部分:(3-4)宴會上,寫鴻門宴上雙方的尖銳斗爭,情節(jié)的高潮。
問:此部分有三起、三落,請指出:
三起:1、“范增數(shù)目項王”暗示動手。(緊張)
范增以項莊舞劍為由,刺殺劉邦。(嚴峻)
樊噲闖入帳(緊張到極點)。
三落:1、項羽不怒樊噲,稱之壯士。
項羽賜樊噲酒肉,賜座。
劉邦以“如廁”為名逃跑。
第三部分:(5-7)宴后,劉邦脫身逃走,張良入謝,劉邦誅殺內奸。
問:此事給項羽和劉邦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對項:坐失良機,加深了項、范矛盾,埋下了最后失敗的禍根。
對劉:劉誅殺了曹無傷,內部更加團結。
二、人物:
項羽:是一個“失敗的英雄“形象,他沽名釣譽,輕敵自大,寡謀輕信,不善用人,優(yōu)柔寡斷,又帶有直率的赳赳武夫的性格。
劉邦:善于用人,能言善辯,善于應變。
一個以“斗力”見長,一個以“斗智”見長。
小結:
布置作業(yè):完成本課《課課練》。
教后感:
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精選篇2
(一)教學思路
在古代的史傳文學中,最富有史學意義和文學色彩的要數(shù)《史記》;在《史記》中,最令人蕩氣回腸、驚心動魄的是《項羽本紀》;而在《項羽本紀》中,最能體現(xiàn)項羽的性格和為人的是“鉅鹿之戰(zhàn)”、“鴻門宴”和“垓下之圍”。因此,教學《鴻門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總的教學思路是從語言到人物、從整體到局部、從課內到課外,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和值得思辯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討論,從而把握情節(jié)起落,感受人物形象,豐富文化底蘊,提高思辯能力。從語言到人物:本文編排在高中第一冊,它與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之間存在著一個明顯的落差。因此,擬安排兩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積累文言詞匯和句式,理解和熟悉課文語言:首先要求學生結合注釋去鉆研課文,理解其中的古今異義、通假現(xiàn)象、詞語活用和特殊句式;然后,利用連環(huán)圖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給重要場景寫說明文字,進行“語言轉換”訓練,進一步理解語言,把握情節(jié)。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項羽和劉邦這兩個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從整體到局部:《鴻門宴》是節(jié)選文字,但它始于曹無傷告密、終于曹無傷被殺,是相對獨立和完整的片斷。在疏通語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把握矛盾線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節(jié)結構,大處著眼,整體把握;然后抓住“宴中”這一部分,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具體、深入地剖析“三起三落”的情節(jié)安排。這樣,既有“面”上的鳥瞰,也有“點”上的響鑼重錘,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整體把握和深入思辯的能力。從課內到課外:“鴻門宴”只是“項羽現(xiàn)象”或者說“項羽文化”中的一個點,我們的教學應該由這個“點”輻射開去,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增進他們的文化底蘊。理解文言詞匯和句式,把握情節(jié)結構,感受人物性格,可以說都是課內功夫。為了使課文教學富有深度和廣度,擬安排兩個環(huán)節(jié)加以拓展。1.討論: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但蘇軾卻說這表現(xiàn)了他的“君人之度”。對此你怎么看?2.組織大家交流、評析課前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詩文。
(二)教學設計
本課教學綜合運用點撥法、自讀法和討論法,擬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適當介紹歷史背景以導入新課。在自讀的基礎上加以點撥,疏通文句。將讀文與讀畫以及根據(jù)畫面寫說明文字相結合,進一步加深對重點場景的理解。教學要點:1.
結合注釋,利用古漢語詞典,理解課文中的文言詞語和句式。①古今異義:“盜”、“非常”等。②通假現(xiàn)象:具―俱;距―拒;內―納;要―腰;蚤―早。③詞類活用:“活”、“王”、“兄”、“籍(吏民)”等。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從俱死;為之奈何;孰與君少長;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客何為者。2.
閱讀課文的重點場景和相關的連環(huán)圖畫,用自己的語言給圖畫配說明文字。第二課時教學要點1.抓矛盾線索2.理情節(jié)結構宴前(戰(zhàn)還是不戰(zhàn))
①項羽下令擊劉②劉邦拉攏項伯③項羽輕信“說項”宴中(殺還是不殺)①劉邦詭表心跡②范增舉示玉玦③項莊舞劍④樊噲闖帳⑤項羽賜座宴后(收還是不收)①劉邦趁機離席②項王接受贈璧③范增砸碎玉斗3.引入值得商榷的看法,討論“宴上”斗爭的“三起三落”教學難點:如何從實際出發(fā),認識情節(jié)發(fā)展的“三起三落”。第三教時主要采用討論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內涵,同時將學生的閱讀視野引向廣闊的天地,豐富文化底蘊。教學要點:1.分析、概括項羽和劉邦的性格內涵。
2.關于“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評論。
3.組織學生交流、評析圍繞“項羽”專題搜集的材料。教學難點:對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的不同看法的評論。
(三)教學實例
(部分教學片斷實錄)教學片斷一:給連環(huán)圖畫配說明文字采用實物投影儀,或預先制作成課件,投影出下列連環(huán)圖畫:圖一:(圖略)圖二:(圖略)圖三:(圖略)圖四:(圖略)
(以上圖片選自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繪畫本中國通史》)要求學生仔細閱讀以上畫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觀察人物的舉止神態(tài);然后仔細鉆研課文中的相關文字,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畫面內容。可以適當交代畫面內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趨的“硬譯”。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趕赴項羽的駐地鴻門,向他賠禮道歉。項羽的情緒有所緩和,并設宴款待劉邦。
宴席上,范增屢屢示意項羽殺掉劉邦,項羽都不表態(tài)。范增只得召進項莊,讓他在祝酒之后舞劍助興,尋機刺殺劉邦。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故事。
項伯見勢不妙,也拔劍起舞,不時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使項莊無法下手。
張良立即外出,把情況告訴守候在軍門外的樊噲,樊噲帶劍持盾闖了進來,面對項羽,歷舉劉邦反秦之功,嚴辭斥責項羽聽信讒言,企圖誅殺有功之人。項羽無言以對。以上說明文字不是“標準答案”,只要扣住畫面,語言簡潔、順暢,都值得鼓勵。
教學片斷二:“三起三落”的討論師:有人將宴會上的情節(jié)概括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示意項羽殺掉劉邦,氣氛頓趨緊張;
二起是范增見項羽“默然不應”,于是叫項莊以舞劍為由,趁機刺殺劉邦,形勢極為嚴峻。
三起是樊噲撞倒守門衛(wèi)士而入帳,怒視項羽,嚴辭斥責,情節(jié)發(fā)展到最高潮,緊張氣氛達到了極點。
三落:
一落是對樊噲闖帳,項羽不僅不怒,反而稱為“壯士”;
二落是項羽賜酒賜肉,被樊噲斥責之后反而賜坐;
三落是劉邦以“如廁”為由逃離項羽軍營。對這一說法,你們怎么看?請展開討論。
生一:對“三起”的概括應該說是準確的。范增舉玦、項莊舞劍和樊噲闖帳三處情節(jié)或者說細節(jié)確實充滿了殺機,大有一觸即發(fā)的危險,讓人為劉邦的命運深感憂慮。
生二:“起”和“落”是相對的,有起才有落,它們應該在同一條橫軸上展開……
生三:是啊,一落是項王“默然不應”,視而不見;二落應該是“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項羽對此置若罔聞,讓人為劉邦暫時松了一口氣。
生四:樊噲闖入帳內,項王“按劍而跽”,高度警覺,而當明了他的身份后,稱之為“壯士”,先是賜酒,后又賜彘肩,一聲不響地聽了斥責以后又賜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到這里,劉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脅應該說是基本上消除了。這就是“落”。把后來劉邦托辭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當?shù)摹?/p>
師:同學們分析得很有道理。宴席上殺不殺劉邦是斗爭的焦點,而殺不殺劉邦的關鍵看項羽的態(tài)度。三起三落是對應的,宴席上閃耀著刀光劍影,但又張中有弛,跌宕起伏。這一場面描寫實在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最典型的體現(xiàn)
教學片斷三:有關“婦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討論師:有人說項羽不在席間殺死劉邦,表現(xiàn)了他的“婦人之仁”,而蘇軾在《范增論》中說這體現(xiàn)了他的“君人之度”。對這兩種說法,你們是怎么看的?
生一:項羽雖然是一個叱咤風云的蓋世英雄,但從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現(xiàn)來看,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感情用事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我覺得有一定的道理。
生二:說項羽在宴席上“優(yōu)柔寡斷”是不準確的。他的叔父項伯替劉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項羽實際上就有不殺劉邦之意。正因為項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對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聞,對項伯的庇護加以縱容。項羽是一個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人,說他有“婦人之仁”是不準確的。
生三:項羽為什么沒在席間殺死劉邦?項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項羽以為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對自己根本構不成威脅,只要劉邦不在關中稱王,對自己俯首稱臣,就可以饒他一命。這樣看來,我倒是有些贊同蘇軾的看法,盡管這樣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戰(zhàn)略眼光的,項羽日后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生四:什么是“君人之度”?就是統(tǒng)治者的寬廣的氣度,對臣下的過錯也能夠容忍和寬恕。從項伯的求情和劉邦的“表演”來看,劉邦不但沒有絲毫過錯,反而有莫大的功勞,不但不應受到任何責罰,反而應該受到封侯封王的獎賞。項羽答應“內奸”項伯的求情,相信劉邦的連篇鬼話,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說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審時度勢的智慧。有人說項羽“四肢發(fā)達,頭腦簡單”,不是沒有道理的?!瓗煟簞偛糯蠹矣懻摰煤軣崃?,充分發(fā)表了自己的意見,有一些思想交鋒的“火花”閃耀出來。在這里我不想對大家的發(fā)言作老吏斷案般的評判,有的議題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錢鐘書在《管錐編》中對項羽有一個分析,對我們理解項羽豐富、復雜的性格內涵有幫助:“‘言語嘔嘔’與‘喑嗚叱咤’,‘恭敬慈愛’與‘僄悍猾賊’,‘愛人禮士’與‘妒賢嫉能’,‘婦人之仁’與‘屠阬殘滅’,‘分食推飲’與‘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違;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兩手分書、一喉異曲,則又莫不同條共貫,科以心學性理,犁然有當?!妒酚洝穼懭宋镄愿瘢瑹o復綜如此者。談士每以‘虞兮’之歌,謂羽風云之氣而兼兒女之情,尚粗淺乎言之也?!?/p>
(四)教學體會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文言文教學中,串講法一直占有很大的市場,教師成了無所不知的主角,學生是附庸,是被動的接受者。運用這種方法,盡管也能讓學生掌握一些古漢語以及文章的內容和形式方面的知識,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不到足夠的展現(xiàn)和發(fā)揮,因而也就影響了情感的熏陶和能力的培養(yǎng)。我們對這種傳統(tǒng)的教法進行了改革,將教師的點撥與學生的自我鉆研、互相討論相結合,讓學生與文本對話,與古人對話,與老師對話,與同學對話,充分發(fā)揮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求索的精神。變“教堂”為“學堂”,變“講師”為“導師”,給學生提供自讀、研討和歷練的寬廣的“平臺”,真正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這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是現(xiàn)代先進的教育教學思想的體現(xiàn)。
2.致力于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鴻門宴》是《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對于這樣的作品,應該多角度、多方面地進行立體的教學設計,從整體上豐富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我們正是這樣去追求的。除了要求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知識和文化常識外,還注重引導他們去積累與課文有關的歷史知識,感受項羽和劉邦特別是項羽的形象,領悟對比、張弛和細節(jié)刻畫等表現(xiàn)藝術;同時,組織他們搜集相關的材料,對值得商榷的專題展開討論,提倡思想交鋒,鼓勵唇槍舌劍,以提高他們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思辯能力和表達能力。
3.加強課內外的溝通。課內只是一個很小的“點”,課堂只是一處狹窄的“方塘”。理想的教學應該由課內輻射到課外,將課外容納到課內,讓“天光云影”在“半畝方塘”里“共徘徊”。本案例就是這樣去做的,在課前要求學生圍繞“項羽”這個專題廣泛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篩選,為討論作準備。有的同學發(fā)現(xiàn)“鴻門宴”的情節(jié)互見于《項羽本紀》、《高祖本紀》、《留侯世家》和《樊噲列傳》,只是根據(jù)表達的需要,彼此互有詳略的不同;有的搜集到了杜牧的《題烏江亭》、王安石的《續(xù)題烏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有的復印了蘇軾的《留侯論》和《范增論》;有的還查閱了楹聯(lián)辭典,抄錄了霸王靈祠中項羽塑像兩旁的對聯(lián):“彼可取而代也白眼視秦王一時氣蓋人世間,漢皆已得楚乎烏騅嗟不逝千古風悲垓下歌”;……材料豐富的程度大大出乎教師的意料。這一做法有效地開發(fā)了語文教學資源,溝通了課內外的聯(lián)系,使《鴻門宴》的教學成了一種深層次的、彌散型的研究性學習,同學們在搜集、分析和利用材料的實踐中開闊了眼界,鍛煉了思維,提高了能力
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精選篇3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燭之武形象分析。
3、燭之武如何退秦師。
4、歸納整理文言文常見字詞、句式。
過程與方法
1、問題式。以問題層層推進,梳理故事情節(jié)。
2、探究式。燭之武退秦師原因及現(xiàn)實影響力。
3、對比式。燭之武、鄒忌、魏征、觸龍等說話藝術之對比。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學習燭之武臨危授命,維護國家安全的愛國主義精神。
2、通過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學會如何與人交流、溝通。
教學重難點:
1、 燭之武如何勸退秦師。
2、 燭之武的說話藝術帶給我們的啟示。
3、 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了解《左傳》及有關文學常識。
2、相關故事背景。
3、梳理故事情節(ji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秦王威風八面的朝堂,藺相如輕啟三寸不爛之舌,挫敗秦王奪璧的陰謀,使寶璧平安歸趙;在群儒唇槍舌劍的進攻面前,諸葛亮輕動三寸不爛之舌,折服東吳的飽學之士,使孫劉迅速結盟;在鄭國危如累卵之際,老邁的燭之武輕搖三寸不爛之舌,虎狼之師不擊自退,鐵桶之圍不攻自破。
燭之武在劍拔弩張的敵對情勢下,是如何說服秦伯不僅撤走了圍鄭的秦軍,反而派兵保護鄭國的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同走進《燭之武退秦師》。
巧設懸念,利用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急于閱讀課文的欲望。
二、了解《左傳》
《左傳》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依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編次,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240多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yōu)秀的散文著作。《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外交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歷代散文的.典范。
《左傳》別名 《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三傳 (解說《春秋》) 《左傳》《公羊傳》《谷粱傳》
三、推進新課
該環(huán)節(jié)主要是疏通情節(jié),在文中尋找關鍵句,由學生自主完成。
(一)燭之武如何退秦師的?
明確:①欲揚先抑,以退為進。(鄭知之矣)
②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③替秦著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④引史為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⑤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文言句式及詞語
①鄰之厚,君之薄也。
②敢以煩執(zhí)事。
③焉用亡鄭以陪鄰?
④何厭之有?
⑤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分組朗讀第三段。
(二)燭之武為什么要退秦師?(齊讀第一自然段,然后由學生回答。)
①以其無禮于晉。
②且貳于楚也。
補充故事背景: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鄭國做了兩件對不起晉國的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楚國大敗。
(三)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果如何?
①秦伯說,與鄭人盟。
②乃還。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④吾其還也。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
(四)齊讀一、三、四段。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從誦讀和尋找關鍵句中感知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線索。
四、結束新課
對照板書,回憶故事情節(jié)。一、三、四段讀熟。
五、布置作業(yè)
1、背誦一、三、四段。
2、整理文言詞語及句式。
板書設計
① 欲揚先抑,以退為進。
② 闡明利害,動搖秦君。
③ 替秦著想,以利相誘。
④ 引史為例,挑撥秦晉。
⑤ 推測未來,勸秦謹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復習上堂課內容,并歸納總結文言詞語及句式。
2、 分析燭之武形象,并延伸討論說話藝術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燭之武“ 怎么退——為什么退——退的結果”三個問題引出文章相關語句,
再次熟悉情節(jié)。并歸納一些詞語用法及賓語后置句。
敢以煩執(zhí)事。
焉用亡鄭以陪鄰?
以 越國以鄙遠。
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鄰之厚,君之薄也。
之 何厭之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焉用亡鄭以陪鄰。
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焉 且焉置土石。
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賓語前置句
何厭之有?(“之”提賓標志詞)
①何陋之有?
②蓮之愛,陶后鮮有聞。
③菊之愛,同予者何人?
④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二、推進新課(從文本出發(fā),逐步引進社會和人生。)
(一)朗讀第二段,思考:
燭之武究竟何許人也?(學生探討,分析其個性化及愛國情懷)
①佚之狐:“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側面描寫)
②(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語言描寫)
③(燭之武)許之。
④(燭之武)夜縋而出。(動作描寫)
明確:①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②知難而上、義無返顧的勇士。
③不卑不亢、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二)燭之武為什么會成功?
①燭之武——委婉,抓住對方心理。
②佚之狐——慧眼識英雄的伯樂。
③鄭君——善于納諫、勇于自責。
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課文篩選有用的信息,并發(fā)揮想象,對燭之武加深認識,使這一形象在學生心目中明晰起來,避免了就課文講課文的的單調枯燥乏味。
三、合作探究
通過本課的學習,談談燭之武出色的勸諫藝術對于古人和現(xiàn)代人的處事有什么意義。
(—)對于古人
中國有句古話:“伴君如伴虎?!迸褒堶[”,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作為君王,則應虛心采納,方可成就霸業(yè)。
1、 鄒忌與齊威王
齊王接受皺忌的進諫,聽取群臣吏民的意見,于是有“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的美談。
2、觸龍與趙太后
抓住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觸龍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開太后心結。
3、魏征與唐太宗
唐太宗虛懷若谷,善于納諫,終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4、管仲與齊桓公
齊桓公豁達大度,聽了鮑叔牙的話,不但不辦管仲的罪,還立刻任命他為相,讓他管理國政。后來齊國就越來越富強了。
5、 比干與紂王。
紂王拒諫飾非、耽于酒色、暴斂重刑,甚至將比剖腹挖心。最終是民怨四起。
6、召公與厲王
周厲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謗”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
(二)對于現(xiàn)代人
1、注重對方感受,委婉勸說,文明交流。
2、聽取別人意見,完善自我,少走彎路。
3、宰相肚里能稱船。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通過比較閱讀與回憶感受,使學生從更廣闊的視野中感受語言藝術的重要性,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鼓勵學生更好地把理論用于實踐。
四、結束新課
燭之武委婉勸說的藝術在今天的人際交往中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在給別人提意見和建議時,我們要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fā),從而愉快地接受意見。同時我們還應學會傾聽與交流。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還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見總匯起來,唯有這樣才能成就一番事業(yè)。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精選篇4
一.有關知識
1.史書體例
①編年體:按年月日順序編寫成的史書?!洞呵铩肥俏覈钤绲木幠牦w史書?!蹲髠鳌肥俏覈谝徊吭敿毻暾木幠牦w史書。因為《左傳》和《公羊傳》《谷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被稱為“春秋三傳”。
《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以時間先后為序,詳細地記述了春秋時期各國內政外交等大小事實(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二十七年)。記事比《春秋》詳備具體(字數(shù)近二十萬,超過《春秋》本文的十倍)。
②國別體:先分別不同國家,再在一國之內按時間先后編寫的史書。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是《國語》?!稇?zhàn)國策》也是國別體史書。
③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為中心所編寫的史書。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它記載了上起傳說中的皇帝,下迄漢武帝太初四年約三千年的歷史情況。
2.學法指導:
①本文情節(jié)波瀾起伏:
初,秦晉大軍壓境,鄭國危在旦夕,氣氛十分緊張。佚之狐推薦燭之武,使鄭國獲得了一線生機??蔂T之武因長期得不到重用而“辭”,又使鄭國的希望趨于渺茫。但面對燭之武的牢騷與憤慨,鄭伯不但沒有生氣,而且引以自責,終使燭之武答應了此事。憑著燭之武的說辯才能,秦軍退兵。本可松一口氣,可晉大夫子犯又建議攻打秦軍,秦晉關系頓時緊張起來,而晉侯的一番言辭又使之得以平息。這種時張時弛的情節(jié),牢牢吸引著讀者,我們需認真品味,并在寫作上加以借鑒?!拔乃瓶瓷讲幌财健?,切中肯綮。
②“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的原因。
魯僖公四年十二月,晉獻公聽信寵妃驪姬的讒言,逼迫太子申生自縊而死,又企圖讒言重耳、夷吾二公子,重耳外逃。下面是公子重耳“過鄭”一段。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鄭文公:鄭國的君主,名捷。]叔詹諫曰:[叔詹:鄭國的大夫,執(zhí)政有賢名。]“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天之所啟:上天所開導、贊助的人。啟,開。弗及:趕不上。]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將建諸?[有三焉:有三件不同尋常的事(可以看出是天意來)。天其或者將建諸:上天或者要樹立他吧?其,表推測的語氣。建,建立、樹立。諸,“之乎”的合音。]君其禮焉?。劬涠Y焉:您還應以禮相待。其,表示勸告的語氣助詞。]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中國古代有同姓不婚的說法,認為夫妻同姓,所生的后代不能蕃盛。蕃,繁盛。]晉公子,姬出也,[姬出也:指重耳的父母都姓姬。]而至于今,一也;[而至于今:卻能活到今天。]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將啟之,二也;[離外之患:遭到出亡在外的患難。離,同“罹”,遭遇。外,指出奔在外。靖:安定,平定。這里用作動詞。殆:大概。啟之:贊助他為君。這里是說晉國不安定,是上天為重耳開辟一條回國為君的路。]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三士:據(jù)《國語》,三士指狐偃、趙衰和賈佗。賈佗,也是跟從重耳一起出亡的人。上人:超出他人之上。]晉、鄭同儕,其過子弟,固將禮焉;[晉、鄭同儕(chái):晉國和鄭國都是同等地位的國家。儕,輩、類。子弟:這里指重耳是晉國國君的兒子。固將禮焉:本來就應以禮相待。固,本來、本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譯文]
到了鄭國,鄭文公也沒有以禮相待。(鄭國大夫)叔詹勸諫(文公)說:“我聽說上天所贊助的人,常人是不能趕上他的。晉公子身上有三件不尋常的事(可以看出天意來),上天或者要樹立他(為君)吧?您還是以禮接待吧!同姓的男女結婚,他們生的孩子不會旺盛,晉公子重耳,父母都姓姬,而他卻一直活到今天,這是其一;(晉公子)遭遇流亡在外的災難,上天卻不讓晉國安定下來,大概是(上天)正替重耳開辟一條路,(使他有機會回去做國君),這是其二;晉公子有(狐偃、趙衰、賈佗)三個足以勝過一般人的賢士跟隨他,這是其三。晉國和鄭國是同等地位的國家,晉國的公子路過鄭國,我們本來就應好好地接待。何況(晉公子)又是上天所贊助的人呢?”(鄭文公)不聽(叔詹的勸告)。
二.能力訓練
1.下列句子中紅色字用法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公從之B、何厭之有
C、子犯請擊之D、許之
2.對下列句子中紅色字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今急而求子┏③無能為也已
┗②子亦有不利焉┗④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以下各題,分別與例句中紅色字的意思相同的項是
3.以亂易整
A、以其無禮于晉B、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C、皆以美于徐公D、以三保勇而多藝
4.失其所與
A、與鄭人盟B、公與之乘
C、蹇叔之子與師D、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夫晉,何厭之有B、則亦知夫病者所見非鬼
C、其夫囈語D、一夫不耕,或受之饑
6.下列紅色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駐軍,名詞作動詞)
B、夜縋而出(用繩綁住身體,名詞作狀語)
C、闕秦以利晉(使……得利,使動用法)
D、秦伯說,與鄭人盟(結盟,名詞作動詞)
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B、行李之往東,共其乏困
C、秦伯說
D、既東封鄭
8.下列紅色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若鄭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B、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亦去之
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9.下列各句,省略的詞語解說有誤的一句是
A、許之(省略了主語“燭之武”)
B、敢以煩執(zhí)事(“以”后省略了賓語“之”)
C、晉軍函陵(“晉軍”后省略了謂語“駐扎”)
D、君所知也(省略了主語“此”)
10.下列語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A、如果讓鄭國滅亡而對您有利,那就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
B、假若使鄭國滅亡有益于您,那怎敢麻煩您呢!
C、如果滅亡的鄭國對您還有益處,那就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
D、倘若讓鄭國滅亡而對您有益處,那就不敢再麻煩您了。
課外閱讀
《劉公嘉話》云:島()赴舉京師,”。<乙>留連論詩,與為布衣之交。
注釋:
①赴舉:去考進士②練:用心琢磨使詞句精美
③權:代理④京兆:京師的地方長官
⑤第三節(jié):儀衛(wèi)隊伍的第三部分
⑥并轡:騎馬一同走
⑦留連:多時不離開
11.“島”是指唐朝詩人________,他在《__________》一詩中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之句。
12.□□處是指唐代著名文學家______________,他以其氣勢雄健的`散文著稱于世,他與同時代的柳宗元同為“____________”之首。
13.對文中紅色的“著、勢、尹、對”解釋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A、用,情勢,府尹,對答
B、著落,姿勢,府尹,正確
C、用,姿勢,京兆尹,回答
D、接觸到,氣勢,京兆尹,對付
14.對文中劃線句標點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B、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C、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D、一日于驢上得句,云: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15.文中有六個括號,它們均是虛詞,依次填寫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初、始、而、遂、哉、而
B、始、初、又、遂、耳、矣
C、始、初、而、才、矣、以
D、初、始、又、遂、矣、而
16.選出與“時時引手作推敲之勢”一句中的“引”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君子引而不發(fā),躍如也。
B、狼奄至,引首顧曰:……
C、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
D、相如引車避匿
17.根據(jù)句式特點來劃分,<甲>應是__________,<乙>應是_________。
A、倒裝句B、祈使句C、判斷句
D、感嘆句E、省略句F、疑問句
G、否定句
18.這則故事后來成了典故,它非常典型地說明了古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是特別強調_________________的。
參考答案:
1、B2、A3、B4、D5、B
6、B7、D8、A9、C10、A
11、賈島《尋隱者不遇》
12、韓愈唐宋散文八大家
13、C14、C15、D16、B
17、甲C乙E
18、推敲或煉字
重復
高二(8)班趙璐
“這次作業(yè)書寫不規(guī)范,物理現(xiàn)象描述不夠準確,全班同學都要把它重新做到作業(yè)本上。下周一交?!?/p>
“實驗誤差太大的同學下課到實驗室重做實驗?!?/p>
“英語聽力和口語要提高沒什么訣竅,就是跟著錄音帶反復地聽,反復地讀……”
重復,一切都是重復。
每天上學下學,重復地時間,重復的路口,重復的街道,街道兩旁重復的建筑。
機械地重復著每天學習的科目,看老師的重復的面孔,重復著做永遠做不完的作業(yè),考永遠考不完的試卷。
爸媽每天在我早晨上學前,晚上放學后總是帶著滿懷期望和鼓勵的目光對我說一些我已經背下來的重復的話。
還有,堆在我面前的各種各樣的參考書、練習冊封面設計是重復的(語文是“一支筆”,數(shù)學是“一把尺”,物理是“電路圖”,化學是“試劑瓶”),名稱是重復的(“同步”、“高效”、“全程”、“拓展”、“研練”、“寶典”……),上面竟然有許多題也是重復的。
我已經覺得“重復”這東西有些“玄”,有些不可思議了。
我自己不知不覺地掉進了“重復”的圈子里,我習慣了每天重復著穿校服,即使在學校不要求的周四、周五或在家不出門的周六、周日。再后來,我發(fā)現(xiàn)自己在考試中總愛犯同樣的錯誤,然后再重復著寫同樣的總結。我已經跟上了“重復”的“形勢”,趕上了“重復”的“時髦”。
我也可以利用“重復”原理不假思索地說出下個禮拜甚至下個月的某一時候我會出現(xiàn)在哪兒,和誰在一起,在做什么。
于是,生活就成了一本枯燥無味的小說,我們重復地翻開,回味里面熟得不能再熟的故事情節(jié)。
直到有一天,音樂課上,老師給我們彈琴。我發(fā)現(xiàn)七個音符的重復卻有美好的旋律。
直到有一天,美術課上,老師向我們展示圖片。我發(fā)現(xiàn)黑白的線條經過不同的排列組合,雖是重復卻也能給人美好的享受。
我開始相信,生活也可以是一洋蔥。我們把它一層層剝開,直剝到最里層。也許,我們并不在意,只是剝剝而已。但是,當我們重復著一層層剝開,最終總會有一層讓人落淚。
[點評]
文章大段地寫著讓人生厭的種種重復,可耐著性子看到最后,突然峰回路轉,“重復也有著美好的旋律,重復也能給人美的享受”。令人深思??晌恼虏]有就此停筆,最后一段,作者以生活為例,打了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再次讓人深思。
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
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再別康橋
一、導入新課:
1、大家有沒有看過《人間四月天》?能不能介紹一下。(它有哪些內容,徐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在中國,有錢往往意味著為所欲為,意味著揮霍無度,所以中國多的是有錢人但缺少的是貴族。真正貴族出身的人舉止與其他人是不一樣的,更有教養(yǎng),更親近藝術而遠離金錢。所以中國的社會風氣要想好轉,要想變成受人尊敬的國家,必須有自己的貴族群落,在西方,貴族影響著整個社會風尚。東歐巨變之后,俄羅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難,但在和中國接壤的俄羅斯小城,人們看到的卻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禮,(與中國的搶購風對照)照樣進歌劇院,照樣看書,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話:溫飽足而知禮儀。馬斯洛有一個需要層次論,滿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碼的追求,在溫飽與安全感得到滿足后,人還有歸屬的需要,還有尊嚴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只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稱之為“豬欄的理想”,人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追求。有時候,在庸俗與高尚之間,在墮落與追求之間,我們必須有所選擇。所以,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應
該竭力培養(yǎng)自己的貴族氣質。這種貴族氣質不是傲慢,而是謙遜,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蕩不羈,而是遵守規(guī)則。流氓大亨黃金榮大熱天把衣服從小到下扣得緊緊的,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紳士。泰坦尼克號上的那些紳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嚴,把生機留給老人與婦女,而樂隊也照樣在莊嚴地演奏,這就是紳士。比如我希望陳文思同學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內在的修養(yǎng)去吸引別人眼球,而不是靠大聲說話引人注意。
老師補充介紹徐志摩。這個新詩壇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眾情人”。
二、講授新課
(一)朗讀指導
1、 現(xiàn)在大家先聽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讀一遍。呆會兒哪個同學給大家讀一遍。
指導朗誦:徐志摩是屬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張三美,建筑美,音樂美,繪畫美。要讀出音樂美,斷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讀,然后體會三美。
一個同學讀,另一個同學評。如此反復。
2、第一節(jié)應該怎么來斷句?應該怎樣來讀?
3、這里還有一個問題,為什么詩人一開始說“輕輕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輕輕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語法規(guī)范啊。他后面連用了兩個輕輕的,都在“我”之后。
說明:前面講過調整語序的作用,一個是強調,一個是音韻的需要。這里主要是強調,而且這樣一寫,音韻上感覺也好一些。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連用三個,突出地表現(xiàn)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岛咏o詩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寧靜與和諧,詩人不忍心驚動她的寧靜,打破她這種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詩一共分了七節(jié),是不是每一節(jié)語調的處理都一樣?一般高潮的時候我們會讀得重一些飽滿一些,在這首詩里,你認為哪一節(jié)是高潮?為什么?
第一段是說我要走了,向你告別。第二至第四節(jié)是回憶康橋的美景。因為回憶美景,作者禁
不住激動起來,要撐一支長篙去尋夢,并且滿載一船星輝,在星夜放聲高歌!但是馬上又回到了現(xiàn)實,我不能放歌,我要走了。主體部分作者的感情經歷了幾次變化?分別是什么樣的變化?
彩夢――――尋夢――――夢醒
關于輕輕的與悄悄的:有一種看法,認為悄悄,可以理解為他不愿意把來尋舊夢的這件事嚷出去,尤其是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復雜的處境和復雜的內心。同時,悄悄也有寂寞的含義,這一片感情領地是屬于自己的,一個感情純真的詩人只能選擇這種告別方式。輕輕則突出寧靜,主要是在一開始營造一種氣氛,而當作者內心經歷了一番狂瀾之后,他的心其實是更加寂寞的。
放朗誦帶,同學們體會。
(二)內容研討
問: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離別往往會使許多東西變得非常美好。那么,作者選取了哪些景物來代表康橋?
意象分析:
1、金柳。為什么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既與夕陽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給柳樹披金似乎沒見到過)金又是最富貴的一種顏色。這里的柳已經不是普通柳樹了,而是代表著整個康橋,作者對康橋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選擇了柳樹最美的時刻來加以描繪,還把柳樹比作新娘,連影子都是燦爛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時刻,由此可見,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 青荇。剛才講到了柳,還是一種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國人眼中,柳與離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西安有個地方叫灞橋,是古代送別的地方,傷心不過灞橋柳。但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水草,而且還是在爛泥上,為什么徐志摩卻愿意做這樣的一條水草?
在這里,軟泥讓人們聯(lián)想到泥的細膩與光滑,也很可愛,讓人有親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讓你直覺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搖一詞表現(xiàn)了水草的快活與輕松。這種水草在柔波里招搖的意象,是詩人對自己在康橋幸福生活的隱喻。
本來很一般的景物為什么會在詩人的眼里變得如此美好?因為這些景物上寄予著作者對于康橋的無限留戀。柳草本無情,有情的是詩人,當它們變?yōu)樵娙斯P下的形象時,也就飽含了詩人的情感。這時候,我們就稱作者筆下的這些景物為意象。如果沒有負載這種情感,就只能稱物象了。而這首詩是通過一組意象來表現(xiàn)作者情感的,那么它所烘托出的那種氣氛,那種藝術境界,我們就稱之為意境。物象――意象――意境
3、 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其他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第六節(jié):為什么詩人不能放歌?因為他馬上就要離開康橋了,一想起離別,詩人的心情馬上變得萬分沉痛。所以詩人說“我不能放歌”。離別時候的沉重壓得人發(fā)不出任何聲響。
怎樣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無聲,笙簫有聲,這是一對矛盾,但在作者這里卻達成了統(tǒng)一。詩人內心一定翻滾如大海,但是離別愁緒壓倒了一切,所以痛苦的笙簫離別曲只能在心中回蕩。這是多么沉重的痛苦啊。(別離的笙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實際上在這里達成了統(tǒng)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離別的笙聲更加劇了作者內心的孤寂)(寂靜區(qū)別,無聲音稱為寂,如萬籟俱寂,而靜則有和諧的意思在里面,還有一種生機。又如貧窮,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第二課時:主題分析及徐志摩其他的詩欣賞
問:徐志摩為什么對康橋如此依戀?(有沒有同學能夠試著說一下?《人間四月天》)
參考:
1、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里表達了他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 1920年,由于狄更生先生的勸說與推薦,詩人以特別生的資格在劍橋大學讀書,度過了一年多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禈蚴撬洺Hプx書、散步,劃船的地方,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詩人“慢慢地‘發(fā)見’了康橋”,對他充滿了感情,“我不曾知道過更大的愉快?!闭驗槿绱耍娙说谌螝W游時,一個人悄悄地來到了康橋。然而“會難別易”,短短的停留后,詩人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別康橋。“黯然而銷魂者,唯別而己!”<江淹《別賦》)幾個月后詩人追憶這一次離別時,字里行間依然充滿了濃濃的眷戀之情。同學們將來也可以寫一個再別鹽外。
在詩人筆下,康橋是有靈魂、有感情的,或者說充滿靈性的。詩的開始用了三個“輕輕的”,仿佛母親怕驚醒熟睡的嬰孩一樣,詩人對康橋的那份憐惜,那份依戀躍然紙上。因為眷戀,所以當詩人即將離去時, 尋常的景物在詩人充滿感情的目光中也變得不尋常起來??禈蛩鉃囦伲利愔薪匆粚悠嗝?;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歡迎,又像在挽留;榆樹下的清潭,沉淀著往昔的康橋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陳年老窖,發(fā)出陣陣醇香??詩人幾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撐一只長篙,劃向康河深處放歌。然而夢畢竟是夢,詩人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把對康橋的眷戀之情壓在心底,悄悄地離開,不驚醒這里的一花一草,整個康橋世界都在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全詩快樂與惆悵交織,柔美與傷感并存,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現(xiàn)出了詩人對康橋深深的眷戀。
2、 如果僅僅是對劍橋大學的美好回憶,那為什么不說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劍橋圖書館?康橋的風光是十分優(yōu)美的,詩人稱康橋為“全世界最美麗的一條水”。在詩人對康橋的眷戀里,飽含著對大自然的熱愛與向往。這種熱愛與向往不是—般人的游山玩水,而是詩人性情與大自然深深的契合。詩人說過:“我是一個生命的信仰者,我信生活決不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僅僅從自身經驗推得的那樣暗慘。我們的病根是‘忘本’。人是自然的產兒,就比枝頭的花與鳥是自然的產兒;但我們不幸是文明人, 入世深似一天,離自然遠似一天。離開了泥土的花草,離開了水的魚,能快活嗎?能生存嗎?從大自然,我們取得我們的生命;從大自然,我們應分取得我們繼續(xù)的資養(yǎng)。”
可見,這里的康橋世界,已成為大自然的象征??禈蚴澜绲淖匀伙L光滋潤著詩人的心靈,一次次地給詩人帶來欣喜和快樂;同時也一次次地撫平詩人心頭的創(chuàng)傷,蕩滌去了詩人的“苦痛,煩悶,拘索,枯燥”。(我去秦嶺中一游)所以詩人對康橋的描寫并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擷取了最具典型意義的幾樣景物,(不是標志性建筑)遺其貌而取其神,精心構筑了幾幅色彩斑斕,對比柔和的畫面;夕照河柳,碎影披金;柔波漾漾,水草搖搖:潭映彩虹,浮藻如夢:星落清泉,斑斕多姿??這里看不到車水馬龍,聽不到嘈雜的市聲,完全是一片幽美迷離的自然世界,是大自然最美的幾個片斷。就連詩人也仿佛踮著腳尖走路,來去無聲,但對大自然的一片癡心卻早就融入到這優(yōu)美的景色之中了。詩人把大自然看成人類的母親,“我們是永遠不能獨立的。有幸福是永遠不離母親撫育的孩子,有健康是永遠接近自然的人們?!彪y怪詩人在別離之際要感到惆悵了。詩人以至美至純的詩句,表現(xiàn)出了自己對未被世俗沾染的自然之境的向往與守護。
3、徐志摩何以如此迷戀康橋?僅僅是因為在這里讀過書嗎?顯然不是。是因為康河的風光秀美嗎?不完全是,須知詩人是南方人,好山好水是見過不少的。翻一翻詩人的散文與書信,或許會找到答案。詩人曾說過;“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獨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記那初春的睥睨嗎?曾經有多少個清晨我獨自冒著冷薄霜鋪地的林子里閑步??為聽鳥語,為盼朝陽,為尋泥土里漸次蘇醒的花草,為體會最微細最神妙的春信。阿,那是新來的畫眉在那邊凋不盡的青枝上試它的新聲!阿,這是第一朵小雪球花掙出了半凍的地面!阿,這不是新來的潮潤沾上了寂寞的柳條?”(著
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精選篇6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fā)出的強烈的藝術
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lián)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 日 星期 第 節(jié)高二(一)、(二)班 共 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里,我們介紹并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jié)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xiàn)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 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yè)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fā)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fā)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chuàng)辦《現(xiàn)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fā)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chuàng)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chuàng)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chuàng)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xiàn)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xiàn),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高中語文課文教案詳細版精選篇7
1、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本詩共有七節(jié),可以用1課時來進行學習。主要介紹作者和詩歌寫作背景,賞析詩歌和分析詩歌特點。具體來講,主要通過介紹作者的生平經歷來認識作者,寫作背景則可以結合作者在英國劍橋大學的留學生活或者重返劍橋的經歷來介紹,賞析詩歌環(huán)節(jié)主要通過對每節(jié)詩中的意向或修辭手法的分析來完成,分析詩歌特點主要是結合作者的構思、詩歌的意境和反應的情感來分析。據(jù)此,通過教師恰當?shù)拿襟w運用和生動的分析,學生對該篇詩歌的理解和掌握便更進了一步。
(1)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方法,以及如何感知和鑒賞《再別康橋》的詩情美和藝術美。
(2) 教學難點:詩歌的意象與內容關系以及引導學生從詩中讀出個人的獨到見解。
2、教學目標
①學習新詩的鑒賞方法,在逐步深入的朗讀中領會詩歌的音樂美、意象美和建筑美。②通過對《再別康橋》一詩中意象和語言的賞析,體會詩人內心深厚的感情。
3、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學生課前自主上網搜集的有關康橋和作者的圖片,教師準備的“再別康橋”詩歌朗誦的音頻、視頻和動畫。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聞一多的死水,聞一多筆下的死水是一處骯臟、發(fā)臭、沉寂之所在,令人難以忍受。生活當然并不完全如此,也有許多如畫的美景,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先帶領同學去領略一下英國的劍橋美麗的景色。
展示幻燈片中有關康橋的圖片,以便讓學生對康橋有一個初步印象。
這樣的美景,同學們設身處地想象一下,是不是令人心曠神怡啊?假想一下,我們剛剛飽覽劍橋美景,現(xiàn)在我們即將離別,我們會有怎樣的思想感情啊?我們是如此,更何況在此生活過的人呢?1921年到1922年,徐志摩曾在康橋度過了將近兩年的閑適、浪漫、自由的時光;康橋,留下了他最美好的生活記憶,在他短暫而明亮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他曾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1928年8月,詩人再次來到康橋,離別后,將自己的縷縷情思,融匯在康橋美麗的景色里,用細膩的筆觸表達豐富的情感,寫作了兼具情感美與藝術美的《再別康橋》。
背景介紹: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有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眼前浮現(xiàn)--在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他寫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徐志摩與康橋
徐志摩最初是在美國留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唾手可得,但他寧可放棄而到劍橋大學作一名根本拿不到學位的旁聽生。他覺得只有在劍橋,他才體會到生命解放的真意味:“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幸福------我敢說的只是--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主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留美留英的取舍,學位棄取的選擇,兩相比較,便可看出徐志摩獨特的個性,看出他追求理想人生的不惜代價。而這,正是他作為“情才” “奇才”的本色。
作者介紹:(大家都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徐志摩,那么有沒有同學對徐志摩有所了解呢?)可以適當?shù)恼堃粌蓚€同學來說說他們所知道的徐志摩,然后展示介紹作者的幻燈片:徐志摩(1897~1931),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并與之相戀,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fā)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⑤ 初讀詩歌:(好,介紹完了作者,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有感情的朗讀一下這首詩)2至3分鐘后叫停,展示初讀詩歌幻燈片:康橋的生活和康橋的一切在徐志摩的一生中是一個永遠的情結??禈虻囊磺?,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下面就讓我們來聆聽一下這首傳世之作吧!(好,讓我們共同來欣賞一下這首詩歌,開始播放音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