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腐敗的原因
當下中國的腐敗犯罪是相當嚴重的,而生成腐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覺得何家弘.中國腐敗犯罪的原因分析這篇文章就可以告訴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一、人性本能中生成腐敗的原因
何為人性?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荀子·性惡篇》)這就是說,人性是天賦的,是與生俱來的原始質(zhì)樸的自然屬性,不是后天修學而成的習性。那么,人性中是否包含腐敗犯罪的成分?或者說,腐敗犯罪是否屬于人類的本性?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首先說明人性的本質(zhì)是善還是惡。
(一)人性善惡
人性本善抑或本惡,這是個跨越時空而且眾說紛紜的問題。在中國,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傳統(tǒng)文化主張人性本善,正如廣為流傳的《三字經(jīng)》所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其實,儒家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觀點也不盡同。例如,同為戰(zhàn)國時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和荀子對待人性善惡問題的觀點就截然不同。孟子認為,人的本性是從善的,這就如同水向低處流一樣自然。而人性之所以從善,是因為人天生就有仁義禮智的善端。他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告子上》)然而,荀子卻認為,人的本性是向惡的,而這基于人的生存本能和食色本欲;人可以有道德善行,但這是后天養(yǎng)成的。他還把人需要道德禮法的約束作為人性惡的證據(jù)。他認為,人之所以追求善,就是因為人的本性缺乏善;如果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么道德禮法也就沒有存在之必要了。(《荀子·性惡篇》)探討人性善惡,我們首先要明確善惡這兩個概念。在漢語中,“善”的基本含義是好;“惡”的基本含義是壞。然而,好與壞是相對而言的,善與惡也是相對而言的。有好才有壞,有善才有惡。對你是好,對我可能就是壞。在此為善,在彼可能就為惡。因此,衡量善惡的標準應該是群體標準,不是個體標準。人類是群居的動物,群居就會產(chǎn)生個體之間的關系,而善惡也正是在個體之間的關系中才能表現(xiàn)出來。由于個體利益是不同的,甚至是相互沖突的,所以不能以個體利益作為衡量善惡的標準,只能以群體利益作為衡量善惡的標準。符合群體利益的行為是善,損害群體利益的行為是惡。對個體而言,群體利益往往要求其行為不能利己而利他。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利己向惡,利人向善;損人利己是典型的惡,舍己為人是典型的善。明確了善惡的行為標準,我們再來考察人類的本性對行為的影響。人類的生命具有個體性;人類的生活具有群體性。一方面,為了個體生命的存續(xù),人就要努力滿足自己的需要,甚至不惜損害他人乃至群體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在群體中生活,人又必須遵從群體的需要,必須顧及他人的利益,特別是那些與自己有特殊關系的他人。例如,父母可以為子女犧牲個人利益;愛人可以為對方犧牲自己利益。由此可見,利己是人的本性,利他也是人的本性。生命的個體性乃人性惡之源;生活的群體性乃人性善之端。這是自然界的生存規(guī)律在人性中的體現(xiàn)。因此,人性本善亦本惡,而且人們對于善惡的感覺會追隨世態(tài)而變化。清平盛世,民風純樸,性本善的主張就容易被人接受。物欲橫流,邪惡當?shù)?,性本惡的觀點就容易成為主流。孟子生活于戰(zhàn)國前期,社會環(huán)境比較安寧,政治狀況相對穩(wěn)定,于是人心向善。荀子生活于戰(zhàn)國末年,社會險惡,政治兇殘,人人爭權奪利,君子小人同欲,于是人心向惡。從這個意義上講,孟子與荀子的人性思想都是當時社會狀況的反映。承認人性中存在惡的一面,也就在人性中找到了腐敗犯罪的根源。
(二)食色本能
告子在與孟子討論人性問題時說:“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其意為:吃食和性交是人的本能。如前所述,荀子也認為,人性本惡的原因就在于人的生存本能和食色本欲。與所有動物一樣,人要生存,就需要從食物中獲取營養(yǎng),因此吃食是人的第一本能,是天生就具有的能力。性交本來是物種繁衍的需要和方式,與個體生命的延續(xù)無關緊要。大自然為了使個體甘愿為物種延續(xù)而勞累并受難,便經(jīng)過千萬年的進化而把性交的功能擴張至愛情并附以快感。于是,人類的性就與情相合,而且要遵循社會規(guī)范,否則就會轉(zhuǎn)化為罪。與人類社會中許多種類的犯罪一樣,腐敗犯罪大多與人的“食色本能”有關。腐敗犯罪的基本形式是利用手中的權力去違法謀取錢財,而錢財就是吃食本能的延伸。另外,許多腐敗的官員不僅貪財而且貪色,不僅進行權錢交易,而且進行權色交易。這些犯罪發(fā)自人類的本能,卻又顛覆了人類的本性。客觀地說,貪官并非都是十惡不赦的妖魔壞蛋。有些貪官本來不壞或者說不太壞,但在物欲橫流人心向惡的社會環(huán)境中,因未能拘束自己的食色本能而陷入腐敗的泥潭。
(三)辭讓爭奪
孟子主張人性本善,理由之一是辭讓之心人皆有之。荀子主張人性本惡,理由之一是爭奪之心人皆有之。從表面上看,孟子和荀子對人性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但是二者的目標卻是一致的。他們都倡導善的行為,都重視道德教化的作用。只不過,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礎上提出“存心養(yǎng)性”的主張,強調(diào)自我修養(yǎng)的重要;荀子在人性惡的基礎上提出“化性起偽”的主張,強調(diào)外在教化的作用。誠然,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是需要爭奪或曰競爭的,但是過度的競爭就會演變成人類之間的拼殺,就會導致人性的惡化。在那些過度強調(diào)競爭的國家和地區(qū),許多人就會千方百計不擇手段去爭奪,恃強凌弱,爾虞我詐,甚至是武力搏斗,你死我活。以賄賂犯罪為例,受賄者是在利用手中的權力去奪取財富,行賄者則是在用手中的財富去奪取更大的財富。無論在官場上還是商場上,行賄者都是在以不正當?shù)氖侄芜M行競爭,花錢買官是要在晉升的競爭中獲得先機,而“花錢買市場”則清楚地表明了這種競爭行為的性質(zhì)。從這個意義上講,爭奪之心就是腐敗犯罪的人性根源。
(四)基因差異
主張人性本善的學者認為,犯罪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犯罪的產(chǎn)生原因是社會制度、文化、道德、環(huán)境等方面的缺陷,如社會分配制度不公、貧富差異巨大等。不過,這種犯罪社會學派的觀點并不能完全解釋社會中存在的犯罪現(xiàn)象。為什么在同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有些人犯罪,有些人就不犯罪?即使生長在同一社會階層或者家庭環(huán)境中的人,為什么也有犯罪者與不犯罪者之分?于是,一些學者就從人類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差異方面去探尋犯罪的原因。如前所述,筆者主張“人性本惡亦本善”。這包括兩層含義:其一,每個人的本性中都同時存在著惡源與善端;其二,有些人天生性較惡,有些人天生性較善。誠然,天生性較惡的人不一定都去犯罪,天生性較善的人也不一定都不會犯罪,但是這種先天差異可能影響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行為取向。意大利著名犯罪學家龍勃羅梭(Cesare Lombroso,1835-1909)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了“生來犯罪人”和“犯罪遺傳”等觀點。如果說人類的遺傳基因中同時存在著惡源與善端,而在某些人的遺傳基因中,惡源大于善端,那么這種人比其他人就更具有潛在的社會危害性。如果他們是普通百姓,他們有可能成為殺人犯或者搶劫犯;如果他們是政府官員,他們有可能成為惡官或者貪官。雖然人們無法查明那些貪官的遺傳基因,但是可以從其貪腐行為中略見端倪,譬如令國人唾罵的軍隊巨貪谷俊山。龍勃羅梭曾經(jīng)斷言:“同一切疾病一樣,人們也可以為犯罪找到病因,而且或許能夠更容易地加以診斷?!奔偃缬谐蝗?,人類的科學技術能夠識別遺傳基因中的惡源并且可以“修剪”那些惡性DNA片斷,那么人類就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中存在的犯罪問題,就有可能實現(xiàn)“讓世界充滿愛”乃至“世界大同”的夢想。這就像人類試圖通過遺傳基因手術來根治癌癥的理想。當然,犯罪不同于癌癥。人類即使掌握了這種技術,也未必就能普遍使用,因為那不僅會侵犯人權,而且會有使人類整體弱智的風險。
二、社會習俗中生成腐敗的原因
在當下中國,人們經(jīng)常感嘆好人太少。為什么?因為當下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不養(yǎng)好人!在一個從物質(zhì)和精神兩個方面都鼓動人們?yōu)槌蔀閺娬叨M行惡性競爭的社會中,人們很難“與人為善”。在官場上,在商場上,在各行各業(yè)的職場上,人們都竭力發(fā)揚體內(nèi)之惡,以便對抗并戰(zhàn)勝他人之惡。有些貪官在為自己的腐敗行為辯解時聲稱“別無選擇”;一些外國商人到中國行賄卻說是“入鄉(xiāng)隨俗”。這些說辭可能有些虛偽,但是也促使我們思索中國社會習俗中生成腐敗的原因。
(一)重人輕規(guī)
在中國,重視“人的關系”已然成為一種習俗。誠然,人們生活在社會中,就會面臨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而且這關系就會有好壞親疏之分。其實,法律并不否認關系,因為法律就是調(diào)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但是,本文所說的“關系”是那種開“后門”走“小道”的關系,而這是與法治精神背道而馳的。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人就開始流行“辦事找關系”了。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大潮中,一些有關系的家庭把子女通過“后門”送去參軍或返回城市。后來,那些沒有關系的家庭也開始找關系讓下鄉(xiāng)的子女“返城”或安排較好的工作。后來,這種做法不斷蔓延。上學要找關系,看病也要找關系;去商店購物要有關系,去飯館吃飯也要有關系;找工作要靠關系,做生意也要靠關系;開車違章了要去交管部門疏通關系,遇到糾紛了要到法院去建立關系。在官場上,關系更是至關重要的,成事靠人脈,晉升靠關系,于是,選邊站隊,拉幫結(jié)派,就成為官場上司空見慣的怪現(xiàn)象。在重視關系的社會中,規(guī)則往往是被人輕視的,因為在關系面前,規(guī)則的作用可有可無———需要時即有,不需要時即無。特別是在規(guī)則不明確或不公開的情況下,有關系和沒關系的待遇就會大相徑庭。即使是完全正當?shù)男枨?,沒關系的人也會飽受刁難。即使是不太正當?shù)恼埱螅嘘P系的人也會一路暢通。于是,人們就千方百計去尋找關系,建立關系。而且這關系的用途也不斷升級,從搶購雞鴨魚肉等緊俏商品到爭拿黃金地塊等開發(fā)項目,從中獲益的金額也從幾十元攀升至數(shù)億元。于是就有人專門對“關系”進行理論研究,著書立說,多種“關系學”類的圖書都躋身于暢銷書之列。相形見絀,本來就先天不足的法律規(guī)則在中國社會中的作用更為弱化,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也繼續(xù)下滑。那些敢于無視規(guī)則的人被視為有魄力,那些善于規(guī)避規(guī)則的人被視為有能力。當規(guī)則在關系面前大舉潰敗之時,腐敗就必然在社會中暗流涌動。
(二)送禮成風
不知從何時起,請客送禮在華夏大地上悄然成風,而且愈來愈盛。請客送禮與“找關系”和“走后門”往往是緊密相連的。中國人本來就有逢年過節(jié)給親友送禮和請親友聚餐的習俗,后來這請客送禮的對象就演化為有權有勢或有用之人。20世紀70-80年代,由于經(jīng)濟公有制和生產(chǎn)力低下,許多社會資源都處于短缺狀態(tài),于是那些能夠掌握或支配這些資源的人就成為有用之人。當時的社會中就流傳著關于好職業(yè)的說法:第一是聽診器(醫(yī)生),第二是方向盤(司機),第三是商店的售貨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需要這三種人的關照,于是在逢年過節(jié)時就要送禮上門。那時候,中國人整體的生活水平都不高,所以主要禮品就是煙酒糖果糕點。據(jù)說,有一位醫(yī)生因為時常找一個售貨員去買一些稀缺的商品,就在過春節(jié)時送去兩瓶酒。這位售貨員有時會請單位的汽車司機給拉私活,所以就把這兩瓶酒轉(zhuǎn)送給司機。那位司機因為要找那位醫(yī)生看病開好藥,所以又把那兩瓶酒轉(zhuǎn)送給醫(yī)生。這種帶有些許戲劇性的禮物流轉(zhuǎn)給當事人留下了難言的苦澀,但是也反映出社會中盛行的送禮之風。后來,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禮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昂貴,請客的方式也越來越排場,越來越多彩。于是,一些手握大權的官員就成為請客送禮的首選。其實,請客送禮往往是行賄受賄的開端,但是因為在社會中已成風俗,所以送禮者無恐,受禮者無愧,即使心懷鬼胎,卻也沒有多少罪惡感,腐敗的門檻就大為降低了。
(三)公私不分
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決策者在社會的物質(zhì)和精神都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就急促地推行公有制,從工商企業(yè)的“公私合營”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人民公社”,試圖在短期內(nèi)全面顛覆私有財產(chǎn)制。與此同時,在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指引下,“大公無私”等道德號召流行一時。然而,這樣的理想和號召是超越現(xiàn)實的,也是超越人性的,因此就會南轅北轍地在人們心底生成公私不分的思維習慣。私欲是不可能從人性中根除的。即使在大張旗鼓地要求國人“斗私批修”和“狠斗私字一閃念”的毛澤東時代,私念依然蟄伏在人們的心底,而且會以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潛藏在“公”字的背后。公家的就是大家的,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因此,偷拿別人的東西是盜竊,偷拿公家的東西就不算盜竊。這種心態(tài)在中國人中相當普遍。事實上,許多公有制的企事業(yè)單位都允許員工享用共有財物,大到汽車房屋,小到紙筆信封。當然,領導者可以公開地享用較多的公共財物,而被領導者則享用較少,而且有時只能偷偷摸摸地享用。在這種公私不分的思維習慣下,人們在違反規(guī)定占用或消費公共資產(chǎn)的時候就會心安理得,甚至在盜用公共財物的時候也沒有犯罪感?!案母镩_放”之后,隨著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國家越來越富裕,公家的財物越來越多,于是公私不分的行為也越來越上檔次。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已司空見慣,公車私用和公產(chǎn)私占也屢見不鮮。一時間,有人在請親友吃飯之后就把能夠“簽單”或“報銷”作為炫耀的資本;有人在為小集體利益而侵吞國家資產(chǎn)之時還歡呼“共同致富”。由于多年來在公和私之間沒有明晰的界線,所以一些掌握實權的官員就在不知不覺或半知半覺中滑入腐敗的深淵。
(四)喜愛特權
從表面上看,中國人似乎是追求平等反對特權的,因為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對特權進行抱怨甚至謾罵的聲音不絕于耳。然而,長期的封建等級社會已經(jīng)把特權觀念深深地鐫刻在國人的脊柱上。幾千年來,那些封建王朝的更替不過是更換了享受特權的人群。即使是那些打著“均貧富”和“等貴賤”旗號的農(nóng)民起義,最終上臺者依然是一群喜愛特權的人?!叭嗣裾搲?012年進行的一項問卷調(diào)查的結(jié)果顯示,50%的調(diào)查對象明知特權不合理,但是并不拒絕使用特權。也許,中國人都不愿意別人享有特權,但是卻希望自己享有特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北京人經(jīng)常在大街上看到交通管制的情況,也經(jīng)??吹揭恍┨貦嘬囘`章行駛的情況。此時,許多市民都會表示厭惡甚至憤慨,但是內(nèi)心卻希望自己也能享受類似的待遇。一些無法獲得這些特殊用品的人還會自我享受特權車的待遇,譬如占用緊急行車道、闖紅燈、加塞兒等。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官員特權的多少與腐敗問題的嚴重程度之間存在一定聯(lián)系。官員特權多的地方往往腐敗問題比較嚴重,而官員平民化的國度則腐敗問題較為輕微。其實,腐敗既是特權追求的產(chǎn)物,也是追求特權的產(chǎn)物。且不說那些貪官污吏都要享受特權,就是一般人送禮行賄的目的也是要享受特權,或者說“特殊的優(yōu)待”。由此可見,喜愛特權的社會習俗也是生成腐敗的一個原因。
三、社會轉(zhuǎn)型期中生成腐敗的原因
有些美國學者認為,腐敗的原因是市場經(jīng)濟的作用,因為市場強調(diào)私人所有和個人利益高于社會和集體的利益,主張把財富集中到善于得到這些利益的人手中;而且因為市場經(jīng)濟強調(diào)物質(zhì)和人類交往的短期行為,把越來越多的社會交往變成以金錢為主的交換。市場的這些特點對社會發(fā)展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它可以推動市場運行,代表著活力、生產(chǎn)力和適應力;另一方面,它推翻了人類良好的社會生活中所需要的那些共同價值觀念。過去三十年,中國一方面是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和貧富差距的拉大,另一方面是私有觀念的復蘇和道德信仰的崩潰。社會沒有建成穩(wěn)態(tài)的法治行為環(huán)境,人們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法治行為習慣,再加上各種規(guī)章制度尚不健全,于是,手中握有權力的官員在各種誘惑下就容易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腐敗犯罪就處于多發(fā)狀態(tài)。具體說,社會轉(zhuǎn)型期中生成腐敗的原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信仰缺失
歷史的經(jīng)驗表明,一個政黨或政治集團在奪取政權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一個高尚的理想,以便吸引那些激情燃燒熱血的青年為之奮斗乃至獻身。但是在成為執(zhí)政黨之后,這種崇高的理想就逐漸在權力的侵淫和現(xiàn)實的反襯下變成虛幻的口號。當下中國人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就是信仰缺失。共產(chǎn)主義信仰已經(jīng)黯然失色,而復蘇或外來的宗教信仰也難成大道。雖然在我們的身邊能夠看到許多自稱信仰佛教、道教、__、伊斯蘭教的人,但其中純潔的信仰者恐怕為數(shù)不多。有人感嘆,就連寺廟里的和尚都“一切向錢看”了,中國人的信仰何在!如果平民百姓只信仰金錢,社會中就會有很多的坑蒙拐騙。如果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只信仰金錢,國家中就會有很多的貪污受賄。因此就腐敗犯罪而言,各路官員的信仰缺失確為原因之一。
(二)道德下滑
在當下中國,社會道德的整體下滑是個不爭的事實。誠然,過去流行的“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說法確實有些虛高,但是曾被國人所不齒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主張卻已經(jīng)堂而皇之地被人宣揚,甚至出現(xiàn)“笑貧不笑娼”的大眾心態(tài),就都表明了道德觀念的低落。另外,文藝作品的“低俗化”和社會生活的“泛娛樂化”,也反映了社會道德的迷失。在整體道德下滑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官員群體的自我約束能力就會下降,出現(xiàn)那些“窩貪”和“串貪”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私欲膨脹
如前所述,人人都有私欲。但是,人的私欲在社會中應該受到約束,否則就會損害他人的利益和群體的利益。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社會的繁榮昌盛,但是也促進了國人私欲的膨脹。一方面,商品市場的發(fā)達給人們的消費提供了多種多樣的選擇,也就使人的“食色本欲”得到豐富和擴張。另一方面,“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激發(fā)了國人的創(chuàng)造力和生產(chǎn)力,但是也急劇地拉大了中國的貧富差距。筆者對經(jīng)濟學缺乏研究,不知道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究竟有多大,但是也看到一些報道,似乎中國社會的貧富差距已經(jīng)超過了警戒線,甚至被稱為“世界首位”。如此巨大的貧富差距導致人們的心理不平衡,也刺激了人們的私欲。于是,一些人在私欲的驅(qū)動下,就去尋找不當乃至非法的致富路徑,包括運用手中掌控的權力去“尋租”。從這個意義上講,貪官就是膨脹的私欲所催生出來的怪胎。
(四)行為失范
在社會轉(zhuǎn)型期間,主客觀的多種因素導致許多人的社會行為失范。就貪官而言,這種行為失范多始于性行為的縱亂。古人講,萬惡淫為首。此話并非兒戲,實乃經(jīng)驗之談。在過去三十年,中國社會急劇地從性封閉走向性開放,一些官員也隨波逐流地放松了自身的行為約束,于是就出現(xiàn)了重慶書記的“不雅視頻”和上海法官的“集體嫖娼”?等轟動一時的丑聞。性行為規(guī)范在人類的道德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一個突破了性道德底線的人,往往也就很容易突破其他方面的道德底線,用老百姓的話說,當官的連那種事情都干得出來,還有什么事情不敢干啊!當下中國許多貪官的腐化墮落都是從性行為失范開始的,多數(shù)腐敗案件中都包含有“權色交易”的內(nèi)容。當然,性行為失范的官員不限于男性。男性貪官擁權貪色,女性貪官則一邊以色謀權一邊又以權謀色,譬如深圳市公安局羅湖分局原局長安惠君?,伂?因此,社會行為失范也是腐敗犯罪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