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被稱為五岳之首的原因_泰山五岳的起源是怎樣的(2)
泰山被稱為五岳之首的原因_泰山五岳的起源是怎樣的
泰山五岳的淵源
古代封建帝王把五岳看成是神的象征。
“岳”在東周春秋前是掌管大山的官吏職稱,堯時分掌四方外事的部落首領(lǐng)就叫“岳”。后來把主管方岳的官吏與岳官駐地的大山名稱統(tǒng)—起來了,便出現(xiàn)了代表四方大山的“據(jù)道教典范《洞天記》云:“黃帝畫野分州,乃封五岳。”黃帝遠(yuǎn)在五千年前,其疆域版圖不出中原黃河流域,黃帝是否封岳無正史可查,但到唐虞三代出現(xiàn)了四岳是無可置疑的。
歷史上各朝京都雖屢有變遷,均不出豫、晉、陜、三省范圍,其所封四岳都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qū)。
春秋產(chǎn)生了“五行”之說,戰(zhàn)國時頗為流行。由于陰陽學(xué)家鄒衍等人的大力宣揚,“五德終始論”越來越盛。“五岳”之說才應(yīng)運而生,故《詩話》曾說:“唐虞四岳,至周始有五岳。”
中國岳山稱名始見于《尚書》?!渡袝酚袞|、西、南、北四岳,而無五岳。四岳山名見于經(jīng)書者唯有東岳岱宗。《周禮·大宗伯·大司樂》始言五岳,而不言為何山。
后來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才對名山大川較翔實可靠地總結(jié)了自五帝至秦代的演變過程:“因為夏、商、周的國都都在黃河與洛水之間,所以嵩山為中岳,其他四岳各隨其方,四瀆都在山東。至秦稱帝,建都咸陽時則五岳、四瀆均在東方。自五帝以至秦,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不可勝記。及秦并天下后,才有了明確規(guī)定:自河南省崤山以東為名山五,即嵩山、恒山、泰山、會稽、湘山;大川二,即濟水和淮河。”《史記·封禪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五月巡狩至南岳,南岳,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岳,西岳,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岳,北岳,恒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岳,嵩高也...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
綜上所述,漢之前五岳之制因勢而異,各有不同。西周建都于豐、鎬,以華山為中岳:東周周平王東遷洛邑(洛陽)以后,又以嵩山為中岳,華山為西岳。只有東岳泰山和北岳恒山稱呼未變。至漢武帝時,才正式創(chuàng)立五岳制度,并登禮天柱山封為南岳。據(jù)《漢書·郊祀志》載,漢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頒發(fā)詔書,確定以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為南岳,恒山(河北恒山)為北岳,嵩山為中岳。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南北朝后,于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詔定湖南湘江之濱的衡山為南岳,廢霍山為名山。北岳恒山在漢、唐、宋、明時,皆在山陽的河北曲陽登禮,遙祭恒山(河北恒山)。明代中后期渾源利用河北恒山人文景觀損壞嚴(yán)重之際,偽造歷史,附會傳說,稱渾源玄武山為恒山,向朝廷提出改祀,到清代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改祀北岳于渾源。這就是五岳。
五岳的爭議
五岳的名稱,始見于《周禮·大宗伯》和《周禮·大司樂》,但它并沒有說明五岳是哪幾座大山?!妒酚洝凡哦獒纷?泰山)、華山、衡山、恒山、嵩山這五個確定的大山,但五岳到底是指哪幾座山,卻是眾說紛紜。
《爾雅》說:河南華,河西岳,河?xùn)|岱,河北恒,江南衡。把黃河南面的華山,西面的吳山(即岳山,在今陜西隴縣西南),東面的泰山(即岱宗),北面的恒山,長江南面的衡山,視為五岳。鄭玄注《周禮·大司樂》采用此說法。
同是《爾雅》,又有第二種說法:泰山為東岳,華山為西岳,霍山(即天柱山,在今安徽霍山縣西北五里)為南岳,恒山為北岳,嵩高為中岳。鄭玄注《周禮·大宗伯》采用此說法。
邵晉涵《爾雅正義》說:冀州之霍山,與泰、衡、華、恒,唐虞之五岳也;華、岳、泰、恒、衡,周之五岳也;泰、衡、華、恒、嵩高,漢初相承之五岳也,泰、華、霍、恒、嵩高,武帝所定之五岳也。金鶚《求古錄札記》則認(rèn)為:岱、衡、華、恒、霍太,唐虞夏之五岳也;岱、衡、華、恒、嵩高,殷之五岳也;岱、衡、華、恒、吳岳,周之五岳也。
泰山的詩詞選錄
七絕·詠五岳
李祚忠
華山陡險泰山雄,
分水嵩山峻峙中。
幽峭恒山臨北塞,
衡山秀麗頂南空!
附注:分水:分隔黃河、長江水系。
五絕·五岳
李祚忠
東雄南秀麗,西險北幽崎。
中峻皆名岳,高登會有期!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