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的代稱解析(2)
《論語·為政》中有這樣一段話:“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里的“而立”“不惑”“知命”,分別指代三十歲、四十歲、五十歲。
而立立,本指站立、成立,這里是自立的意思,即在人生追求上開始獲得自我,已經(jīng)初步確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標(biāo)。
不惑指具備了知識,掌握了規(guī)律,遇事能明辨不疑,有自己的主見,不被外物所迷惑。
知命上文中“天命”并不是上天的旨意和命令及自然的稟賦的意思,而是指人生應(yīng)當(dāng)履行的道義和職責(zé),也即人生的價值。“知天命”,也就是說人到中年,已經(jīng)明白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四、老年:花甲、耳順、耆艾、古稀、耄耋、期頤
花甲指六十花甲子。在干支紀(jì)年法中,十個天干與十二個地支錯綜參互,構(gòu)成六十甲子,所以稱為“花甲”。計有功(南宋文學(xué)家)《唐詩紀(jì)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挼(nuó,揉搓)六十花甲子,循環(huán)落落如弄珠。’”后世即稱年滿六十為“花甲”。
耳順即“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鄭玄語)也就是對外界五花八門、相反相異的現(xiàn)象、言論,不迷惑,不動搖,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明白其旨趣、根源及產(chǎn)生的必然性,從而聽之泰然。因為“六十而耳順”,所以,后以“耳順”為六十歲的代稱。
耆艾古代稱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抖Y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荀子》:“耆艾而信,可以為師。”也泛指老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出自杜甫《曲江》詩中的“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mào﹒dié)耄,指八九十歲的年齡?!抖Y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耋,指七八十歲的年紀(jì)。《左傳·僖公九年》:“以伯舅耋,加勞,賜一級,無下拜。”杜預(yù)(西晉名將、學(xué)者)注:“七十曰耋。”耄耋,指高齡、高壽,如耄耋之年,壽登耄耋等。
期(jī)頤代指百歲?!抖Y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yǎng)也。”意思是說,人活到百歲,飲食起居都需要別人照顧撫養(yǎ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