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貴州扶貧政策
2017年貴州扶貧政策
扶貧是為幫助貧困地區(qū)和貧困戶開發(fā)經濟、發(fā)展生產、擺脫貧困的一種社會工作,旨在扶助貧困戶或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生產,改變窮困面貌。貴州的扶貧政策有哪些,有哪些新出臺的扶貧證值得關注。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年貴州扶貧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年貴州扶貧政策
貴州扶貧 貴在精準
扶貧對象精準識別
威寧縣迤那鎮(zhèn)芙蓉社區(qū)袁禮家,土坯老房的墻體上,大小裂縫有十多條。“一到雨天水就漫進屋,墻根更是常年浸在雨水里。”由于沒錢建房,袁家只得將原先的牛棚稍加收拾,搬了進去。
貧困調查表的“致貧原因”一欄,調查干部給袁家寫上:無安全住房,缺勞力。摸底調查沒過幾天,袁禮就收到了“大禮”:他家獲得21600元的危房改造補助??墒?,袁家連修房的啟動資金都不夠。干部們商量后,支持老袁種烤煙10畝。手把手帶著干,4個月后,純收入兩萬多元。去年11月,袁禮請來施工隊,紅紅火火開始蓋房。
“過去扶貧,是‘撒胡椒面兒’。項目來了,資金來了,大家都分點,雖說管不了大用,好歹能對付個‘公平’。”迤那鎮(zhèn)一位干部說,扶貧進入新階段,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所以思路辦法都得變——“幫,要幫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關鍵的點上。”
當地鎮(zhèn)村干部總結出了貧困摸底的“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力強不強、四看家中有沒有讀書郎”——通過“四看”法入戶調查、登記,并經過村、鎮(zhèn)兩級公示,很快認定了1610戶5533名貧困對象,“沒有一戶村民認為不公平”。
準確識別貧困對象是第一步。建檔立卡,被列為去年貴州扶貧工作的“一號工程”。2014年,共計識別出一、二、三類貧困村9000個,貧困人口745萬人。
識別對象要準確,程序要嚴格。根據《貴州省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工作方案》,戶主應申請,村民小組摸查提名,村民代表再評議,村鎮(zhèn)兩級需公示,群眾全程參與和監(jiān)督。
據貴州省扶貧辦主任葉韜介紹,在將所有貧困村、貧困戶信息錄入數據庫的基礎上,2014年建成省級精準扶貧信息平臺,運用GPS技術等信息化手段對扶貧項目進行全過程監(jiān)管,對貧困人口、扶貧項目和扶貧資金實行精準化管理。
幫扶資源精準配置
一大早,普定縣龍場鄉(xiāng)玉兔山扶貧生態(tài)移民安置點,移民袁秀峰和妻子將一臺小型耕機從倉庫抬上貨車,送往化處鎮(zhèn)的買家。袁秀峰一家過去住在距離縣城20多公里的龍場鄉(xiāng)水漕村。提起老家,袁秀峰直搖頭:“漫山遍野是石頭,一塊耕地,巖山要占掉一半。”
搬得出,還要有事干。搬進新家不到一個月,袁秀峰就參加了縣農機局組織的培訓,學習農機具的維修、養(yǎng)護,很快在縣城開了一家農機具售賣點。他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正是銷售旺季,專門借了一輛小貨車送貨,一年賺個五六萬不成問題。
把水澆到最應該澆的莊稼上。貴州最貧困的地方在哪?深山區(qū)、石山區(qū)、高寒山區(qū)以及不具備生存條件的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yè)、有保障”的要求,貴州從2012年起,將上述地區(qū)所涉及的47.71萬戶204.3萬人實施扶貧生態(tài)移民搬遷。截至2014年,共安排11.2億元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統(tǒng)籌各部門資金74.75億元,實現42.4萬人口“挪窮窩”。
如果說精準幫扶是“滴灌”,干部駐村幫扶就是“滴灌”的管道。38名省領導分別定點聯(lián)系1個扶貧工作重點縣、1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一定3年,不脫貧、不脫鉤。
一級帶著一級干,按照“一村五人”的安排和“一人駐村、單位全員幫扶”的原則,2014年貴州共選派11590個扶貧工作隊、55864名干部開展駐村幫扶,對全省所有貧困村、貧困戶實現全覆蓋,并按每村2萬元標準建立幫扶資金,提高工作隊履職能力。
貴州財政緊張,但扶貧投入不吝惜真金白銀。2010—2014年,省財政投入扶貧開發(fā)資金達944億元,占到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1%。
除此之外,為破解貧困地區(qū)群眾融資難、融資貴,2014年出臺《貴州省信貸支持精準扶貧實施辦法》,對貧困農戶使用小額信用貸款給予扶貧資金貼息和利率優(yōu)惠、授信傾斜,農戶無需任何抵押擔保,憑信用證和身份證直接使用信用貸款。目前,農信社評定信用農戶655萬戶,累計少收農戶貸款利息21億元,免除貸款手續(xù)費3億元。
脫貧成效精準考核
出印江縣城,汽車沿著山路往東北方向攀爬,左手邊連片的黑色大棚闖入視線,而右手坡上則遍布綠油油的茶叢,板溪鎮(zhèn)凱塘村到了。“在2011年之前,凱塘還是個不折不扣的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3600多元。”板溪鎮(zhèn)黨委書記熊飛說。
轉機就在2011年,時值省里出臺《關于對國家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加快脫貧攻堅步伐進行獎勵的意見》,強調把扶貧脫貧作為全省“第一民生工程”,鼓勵各地“敢于摘帽惠民生,敢于摘帽抓產業(yè),敢于摘帽促發(fā)展,敢于摘帽奔小康”。
印江抓住時機,以產業(yè)化扶貧為抓手,通過整合項目資金,鼓勵包括凱塘在內的貧困村、鎮(zhèn)發(fā)展茶葉、食用菌、綠殼雞蛋等特色山地農業(yè)產業(yè)。凱塘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如今已達6680多元;而印江全縣,這個數字也已在去年底超過6000元,并在2013年度完成“減貧摘帽”的省定目標。
根據貴州省扶貧辦提供的數字,2011年貴州在全國率先實行“減貧摘帽”以來,目前全省已有25個縣、525個鄉(xiāng)鎮(zhèn)實現了“減貧摘帽”。
如何督促貧困地區(qū)黨政班子和領導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貴州作了進一步探索。2014年5月在全國率先出臺《貧困縣扶貧開發(fā)工作考核辦法》,建立了以精準扶貧為導向的考核機制和差異化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把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量、提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收入和改善貧困地區(qū)生產生活條件作為考核50個重點縣黨政班子和領導干部的重要內容。
貴州教育精準扶貧學生
從貴州省教育廳獲悉,今年全省財政下達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資金9.72億元,對就讀高中至本科階段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予以精準扶貧專項資助,扶貧部門確定的32.69萬人全部資助到位,教育扶貧政策“含金量”切實轉化為貧困群眾的“獲得感”。
2017年年初,省委、省政府發(fā)布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令,教育脫貧攻堅聚焦到學生資助工作上,教育部門會同財政、扶貧、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相關部門,以問題為導向,全力落實各項資助政策,圓滿完成教育脫貧攻堅春季攻勢。
據統(tǒng)計,今年以來全省財政下達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資金9.72億元,資助學生32.69萬人。其中,資助普通高中農村貧困學生16.37萬人,資助資金3.02億元;資助中職學校農村貧困學生3.31萬人,資助資金0.62億元;資助普通高校本專科農村貧困學生13.01萬人,資助資金6.08億元。
我省明確停止執(zhí)行“收費補助兩條線”的資助方式,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立即實行農村貧困學生按資助標準免費入學。教育精準扶貧學生資助的時效性大大提高,更有效地解決了貧困學生就讀費用的燃眉之急,貧困戶家長和學生的“獲得感”顯著增強,社會各界對此給予了普遍贊譽。
同時我省加快學生資助資金預算執(zhí)行進度,目前全省已累計下達2017年度各級各類學生資助資金預算51.20億元,受益學生349.1萬人次。
2017年貴州扶貧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