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國茶文化的心得體會范文(2)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范文篇4
茶文化的學習心得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在經歷了幾千年的沉淀后,它更是閃爍著耀人的光芒。在熊老師的帶領下,我們詳細了解了中國的茶文化的發(fā)展史,通過這次學習,我深有感悟。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的名稱很多,“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習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qū)輻射,明清以后更傳至歐美,產生巨大影響。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fā)祥地,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中國同樣也是茶葉的原產地。
茶文化是以茶道為核心的,德貫穿于茶文化的始終。關于這個德我是比較有感觸的,尤其是在現在的這個社會里,特別需要道德來衡量我們的所作所為。其實,早在兩千年以前,我們的”圣人“孔子就提出了倫理道德,非常重視道德在社會中的作用,強調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臣要忠君,還有其他的平民百姓全部都要按照這標準來做。雖然以前的倫理道德束縛了人們的思維發(fā)展,盡管它有著種種弊端,但毫無疑問是維系民族團結、統(tǒng)一和中國得以延續(xù)的重要原因。沒有這倫理道德的束縛,也許中國早已經像其他的文明古國一樣,消失在歷史的潮流中了。相對于古代,縱觀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道德已經被人們摒棄了,人們的道德已經跌到了最低點,可謂碩果僅存了。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什么“事件,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的道德缺失。當然,這些事件多多少少也喚起了一些人對道德的呼喚,重新倡導我們幾千年前古人所早已經領悟的道德,但里面的糟粕是需要摒棄的。但愿我們是社會真的可以喚起道德這面旗子,否則,一個國家是很難強大并延續(xù)下去的。
我個人對道德是十分推崇的,在日常的生活也嚴格遵守一些基本道德。雖然有時在別人眼中有些另類,但我依然堅持,不求影響別人,但求心中無過。讓我感到非常幸運的事,我的家人都是比較有德行的,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感染著我。小時候,我不明白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我爺爺經常去義務修路、搭橋等,那時我真的覺得他們很傻,但慢慢地我就領悟到其中的真諦了。其實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就是創(chuàng)造快樂,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德行不僅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應該是我們人生的核心,遵守德行就走上了一條成功之路。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除了德,還有定和靜是很有感悟的。在我的理解中,定和靜雖然有著字面上的差別,但大體上的意思都是相同的。定中有靜,靜中必有定,兩者是不可割離的,必須連在一起。 十分贊同到的。我自己是把它理解為心定,內心平靜并堅定。只要能做到這一點那一切問題就能引刃而解了,但往往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卻寥寥無幾特別是在現在這個充滿浮躁的社會中,能定下來更顯得可貴了。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十分浮躁的人,定下來一直是我所追求的,但也是很難做到的,但學習了茶文化后,特別是看到我們上課時那種淡定,真的讓我感悟良多,特別是在上課時,我覺得我無法不定下來,因為上課時的那種氣氛感染了我,使我能夠定下來,即使有時不是很認真去聽課,但老師常說的,能兩節(jié)課安靜地坐下來,一種不小的成功了。
一種境界,一種人生的最大境界。
茶文化的精髓還有孝、恭敬心、謙卑等很多對我們的人生有很大啟發(fā)和教育意義的東西,只有慢慢地深入體會,才能領悟其中的奧秘。
今學期選擇了茶文化,真的沒有選錯。這節(jié)課不僅是學習茶文化知識,更多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成功的方法。在現在的學習中,都是以專業(yè)課為主,而專業(yè)課都是一些理工科的,都是容易讓人浮躁的,往往是缺少人文知識的,很多人力最基本的禮儀都沒有,更不要說自身的內涵了。而茶文化這門課,剛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在平時的學習中,選修這樣一門課,簡直就是久旱逢甘露,讓我們干枯的內心得到一絲滋潤。
雖然在課堂上我沒有學到很多關于茶的知識,只會一點很簡單的
知識,但我卻學會了比茶知識更重要的東西。茶文化真是讓我獲益良多,我盡量地讓自己可以獨善自身,讓自己的覺悟和智慧更上一層。一門讓人感悟良多,收獲甚豐的課,一門真正有意義的課.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范文篇5
“茶文化”雜感
時下有很多人都在談論茶文化,雖然不見得真正熱衷于茶文化的學習,也不見得有著真思考和真熱愛,但談卻總是愛談的。好像在他們漫不經心的說說道道中就真的能為自己說道出一個活生生的“茶文化”來一般。
在開口談茶文化之前。至少的態(tài)度,是要先問問究竟什么是文化,人的社會為什么會有以及需要這么個“文化”?其次是要弄清楚中國文化的特質是什么。它與西洋文化的區(qū)別在哪里?然后才能對茶文化有個真的思維和認識。毫無疑問,茶文化是屬于道地的中國文化范疇,如果弄不明白中國文化之特質所在而去談茶文化。大概開口前后都是稀里糊涂。
在我們這個時代,經??梢杂鲆姺N種“中西文化交流”之類的活動,但總體給人的感覺是,他們的立意,好像凡是傳統(tǒng)的、保守的、物質落后的那些東西就統(tǒng)統(tǒng)歸于中國,而新鮮的、開放的、創(chuàng)新的那些元素,則多是來自西方的某種精神。而很多人還常常會以我國“五千年傳統(tǒng)文明”和儒釋道云云的為榮,并擺出姿態(tài)要致力于向西方傳播我們的這種文明。但實際的情況卻是,他們只是依傍于我國先賢們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遺產而吃祖宗飯。把有形物質層面上的古玩字畫、建筑服裝、曲藝園林、語言民俗以及“茶文化”等等之類的所謂“中國風”,引為自己作為中國人的某種驕傲,以此獻媚于西方。好像這樣便壯了膽氣,便可以當老師,便至少有資格做個西方的好學生,有了某種心理的平衡一般。在中國人面前,他們會去代言西方的種種“優(yōu)秀”和“先進”,而在西方人面前,他們又代表了中國的“傳統(tǒng)”和東方情調以及儒釋道的“甚深智慧”云云。
這實在不是在傳播我國的文明,而是一邊利用祖宗,一邊與西方人做種種物質和精神上的交易。他們往往也會在中國人面前取笑或鄙夷一下西方人,以證明自己終究還是個中國人。這些人往往是對中西方都談不上喜歡也都根本不研究的人,他們只是偷懶式地愛占各種便宜罷了。
那么或許有人會問,那按你說應該怎么個做法才對,難道這些不是我們的文化,不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對外交流嗎?難道讓西方人更多地了解中國還會有錯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們自己都不知道我們的文化究竟是什么的時候,你怎么去繼承和交流,你讓西方人來了解什么?你只是為了交流而生搬硬造出一個“交流”罷了,目的不在交流而是在交易。
我們當然也知道中西文化肯定是有大不同的,但也只是停留在含含混混的知道上,至其根本不同處在于哪里。卻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而至于人的長相性格、服飾語言、建筑生活,乃至學術宗教,諸如這些,就是中西方的不同了嗎?若是這樣,那這些所謂的“不同”,只要稍有接觸。傻子都能看得出來,也都能“研究”得出來,哪里還需要有那么多的專家學者之流前仆后繼地去著書立說和“促進交流與合作”?
這些所謂的中西方的“不同”,我們中國古人稱之為“象”,是形而下的一些表面現象而已。通過這些“象”,雖然的確是可以“格物致知”而明了其背后深刻的“道”和“理”,但我們只停留在這各種“象”的上面,把這個“象”玩得不亦樂乎,玩得得心應手。這是講道理的事情嗎?
因此,要我說來,那些真正喜愛茶文化的人,是一定會有甚深思考的,絕不會忙于做各種表面文章。因為至少要面臨的思考就有這么三個大要素:其一,要厘清中西方文化根由之不同處;其二,要在各種紛繁雜亂的信息中明了中華文化之正統(tǒng)所在;其三。要清楚古今時代境況之差別。只有這樣,才能有機會對中華茶文化有一脈之相承,也才能夠有可能真正談對了茶文化。
常讀古書的人大概會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書籍中,是找不到連在一起的“文化”這么一個詞語的。“文化”這個詞,是近代從英文中翻譯而來。而近代中國先賢們翻譯外文的初衷,只是迫于“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勢,是為了了解突如其來的我們當時實在難以理解的西方器物文明,以便能與其做文明上的溝通,也以便能正面迎接其挑戰(zhàn),而從來就不是為了向他們去學習云云,一味引進他們的所謂“文明”。所以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鴉片戰(zhàn)爭,然后是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然后是百日維新君主立憲的嘗試,之后就是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最后中國共產黨找到了社會主義道路,建立了新中國。
所有的這些努力,前仆后繼,蕩氣回腸,都是因為我們的先賢們深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深刻了悟我們中國文明的本質優(yōu)越,因此為了解決中國所驟臨的這個“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的問題而所做出來的種種思考、嘗試和變革。他們絕非是因為受了“教育的洗腦”然后為了去愛國而造作地“愛起了國”。而是真正理解和清楚地看見了我國文明優(yōu)越性之所在和之所以然,因此而做出了一種理智上的決定。而正因了這份深刻的理智,他們的奮斗才是勇往直前的,他們的情感也才是真情流露的。先賢們的這份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苦心,現在的這許許多多盲目熱衷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各種活動的人們,能否真正理解倒在其次,但至少不應該完全地罔顧茫然。還找各種各樣不成體系的新潮的西方式的“理論”和“價值”,為自己的內心找依靠,也為自己的行為做辯解——所謂“人權自由民主個性”之類云山霧罩的空口搶白。
近代用來翻譯英文的“文化”一詞。在我國自己的典籍中自有其出處和源流,只有先明白了這一關節(jié),明白了“文”和“化”在純正的漢語語境中的意味,才有可能會理解當時為什么選出這么兩個字組成這么一個詞來體現西方所要表達的意思,也從而才能夠有機會真正地明白“文化”的前世今生。
然后,再來談談茶身上的“文化”。
學習茶文化的心得體會范文篇6
學習茶文化的體會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于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裊裊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fā)出的清脆,有如鐘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里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于是也試著去品嘗。盡管苦澀繞于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tài)。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于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于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