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
聽說考試和復習資料更配哦。所以為了讓同學們考個好的歷史成績,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一
第4課 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chǎn)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了解它給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
通過討論隋朝創(chuàng)立科舉制度的原因、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帶來的變化、科舉制度的影響等問題,培養(yǎng)學生從具體歷史事實引出結(jié)論的能力。
通過本課內(nèi)容的學習,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xiàn)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歷史進步,是隋唐繁榮的因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chuàng)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教材分析】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大發(fā)展的時期,此時開創(chuàng)并完善的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基本制度,影響至為深遠;有的學者從“文化”的廣義角度看待科舉制度,認為科舉制度是中華文化中“最顯凸的創(chuàng)發(fā)”。本課按序介紹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舉制度形成和完善過程中發(fā)揮的關鍵作用。第一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隋朝產(chǎn)生的背景和創(chuàng)立的過程及作用,第二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在唐朝逐漸完善的過程,第三個子目介紹科舉制度對中國以及世界的影響。
【教學過程】
從當前的考試導入(側(cè)重于考試的功能)
那么科舉制究竟是怎樣一回事,這是我們這節(jié)課的內(nèi)容。
一、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了解科舉制創(chuàng)立的背景: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州郡中正負責察訪與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現(xiàn)材料,并據(jù)此做出簡短的總評語。“家世”也稱“品”,本人才德謂之“狀”,中正官注明士人“品狀”后評定其等第。等第分為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讓學生探討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的弊病。
(1)官員大多只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為朝廷和國家出力。
(2)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權。
怎樣解決這些弊病呢?利用考試選拔官員。
二、科舉制的誕生與完善(學生列表歸納)
人物 貢獻
隋文帝 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 誕生階段
隋煬帝 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 擴充國學的規(guī)模,增加考試的人數(shù) 完善階段
武則天 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 豐富考試的內(nèi)容: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nèi)容。
①隋文帝:隋文帝為了集中選士大權,采用考試的辦法,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正月,詔舉賢良。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七月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兩科。
?、谒鍩郏核鍩鄞髽I(yè)三年(公元607年)定十科舉人,包括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節(jié)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zhí)憲不撓、學業(yè)優(yōu)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臂力驍壯等,其中文才秀美科,當即進士科。放寬了錄取標準,把錄取和任用權完全集中在中央,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的開始。
進士一詞初見于《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
提問:九品中正制與科舉考試最大的區(qū)別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主要憑士子的名望和門弟。開科考試錄取標準是士子的考試的成績,注重的是考生的才學和能力。
?、厶铺冢禾铺跁r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和選拔。唐太宗時擴充了國學的規(guī)模,還增加了考試的人數(shù)。例如,進士科考試,每年應試的人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的不過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于就舉的人多,而錄取的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是很年輕的了,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人居多數(shù)。“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因如此,進士及弟是一種很高的榮譽,人稱“登龍門”。一旦考中就飛黃騰達,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芪鋭t天:增加了考試科目。殿試:武則天在宮殿親自面試考生。武舉:考察武功和騎射。
?、萏菩冢涸娰x成為主面的考試內(nèi)容。
三、科舉制的影響
科舉考試比以前的九品中正制有哪些進步?聯(lián)系現(xiàn)在的考試制度,談談你對科舉制的看法。(可以通過下面的問題提示學生思考)
?、倌硢挝徽衅嘎殕T,有一百人要參加,而只能錄取十個人,如果你是考官,你會考試哪些因素,進行哪些測試?——科舉考試也是貫徹“自由報名、公開考試、平行競爭、擇優(yōu)取仕”的原則。讓有真才實學的人可以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谌绻麤]有考試,你會不會認真讀書?——科舉制把“讀書-科舉-做官”連為一體,所以要做官就得讀書,科舉制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廴绻銣蕚鋮⒓涌婆e考試,得知唐玄宗規(guī)定詩賦作為今年考試的內(nèi)容,你會怎么做?——科舉制十分重視讀書人的基本功,特別是書法和文采。讀書人為了能取得好成績,就得在這方面下功夫,所以科舉制促進了文學藝術(特別是書法和文學)的發(fā)展。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
2、促進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3、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出示兩組材料:
英國大百科全書中說: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所采用的選舉制度,及其定期舉行的考試。
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說過:現(xiàn)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
討論:這里的考試制度指的是什么?從這兩則材料能反映出什么問題?
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二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fā)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xiàn)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jié)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fā)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發(fā)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fā)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fā)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tài)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shù)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xiàn)。
【教學過程】
導入:歷史上中原地區(qū)的許多統(tǒng)治者與邊疆地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出要學習的新內(nèi)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qū)?是現(xiàn)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shù)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qū)?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shù)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一、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lián)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qū):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chǎn):游牧為業(yè),有的以農(nóng)耕為生。
崇尚戰(zhàn)功,以戰(zhàn)死為榮。軍法很嚴,戰(zhàn)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以戰(zhàn)死為榮,幾代都戰(zhàn)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chuàng)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倬S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么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lián)系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沖突有什么借鑒作用?
4、課堂小結(jié)
5、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三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的情況,包括日本派往中國的遣唐使與唐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隋唐與新羅的友好往來、唐玄奘西游取經(jīng)等史實。
通過講述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新羅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啟發(fā)學生思考唐朝與外國頻繁友好往來的主要原因,和這種友好交往對歷史發(fā)展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
通過討論鑒真六次東渡和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和歷時19年的譯經(jīng)生涯體現(xiàn)的奮斗精神,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的對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與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在于理解封建時代的對外交往為何如此頻繁?它與當今的開放有什么區(qū)別?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西游記》劇照。
提問:吳承恩的《西游記》實際上是以哪一個歷史故事為題材寫成的?《西游記》以玄奘西游天竺取佛經(jīng)的故事為題材寫成的。
出示《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在地圖上找到天竺的位置并填出唐朝時的主要外貿(mào)城市及與唐朝有往來的國家
一、對外友好往來
(通過填圖讓學生對唐朝對外往來有個粗略的了解,同時提高學生讀圖和填圖能力)
根據(jù)《唐朝對外主要交通路線圖》,學生講解從哪些城市出發(fā),經(jīng)過哪些路線,到達哪些國家:從洛陽、長安出發(fā)向西通過絲綢之路,可以到達天竺、波斯、拂菻、大食,向東可以到達新羅;從廣州出發(fā),走海路可以到達東南亞各國、天竺,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從揚州出發(fā)可以到達日本。
由此可見,唐朝對外交往相當頻繁,與唐朝有貿(mào)易往來的包括亞非歐七十多個國家。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云集世界各國人士,成為世界性的大都市。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的情況。
二、唐朝與日本的友好往來
由學生列舉唐朝與日本的來與往:
1、遣唐使(同來的還有留學生和留學僧)
想一想:遣唐使來唐的主要使命是什么?從哪里可以反映出來?
——學習唐朝的文化。(從遣唐使的人員構成和遣唐使回國帶回大量的書籍可以反映出來)
同時,使團對唐朝的贈品(珍珠、絹、琥珀、瑪瑙),和唐朝的回禮(高級絲織品、瓷器、樂器、文化典籍),實際是兩國之間的貿(mào)易。
2、鑒真東渡
播放《鑒真東渡》的錄像。
鑒真的六次東渡,可以說是歷盡磨難。第五次東渡時,鑒真剛出海就遇上了風暴,鑒真一行在海上漂流了14天,抵達海南島。在這次東渡中,先后有36名中日人員犧牲,而鑒真本人也因病雙目失明。
鑒真仍支持不懈,終于在753年,東渡成功。
(通過鑒真的感人經(jīng)歷,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知和奮斗的精神)
鑒真的六次東渡,傳為中日交往的一段美談。郭沫若稱贊鑒真東渡:“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學生解釋郭沫若贊美鑒真的詩句,并用事例說明。
舍己為人傳道藝:鑒真把唐朝的建筑、醫(yī)藥等道藝傳到了日本。在鑒真主持設計建造的日本唐招提寺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在唐招提寺內(nèi)保存的鑒真坐像也被日本政府定為國寶。
日本政府為什么要把鑒真坐像定為國寶?
表明這坐像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重要的是,鑒真坐像是唐朝與日本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日本政府把它定為國寶,表示對鑒真的尊崇和對中日友誼的珍視。
“唐風洋溢奈良城”——說明通過日本與唐朝頻繁的友好往來,唐朝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
3、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學生列舉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制度、建筑、錢幣和文字、茶道、服裝、坐姿。
例如在建筑方面:(出示日本平城京和唐長安城的對比圖)兩幅圖有什么相似之處?說明唐朝文化對日本產(chǎn)生什么樣的影響?
都有朱雀大街,把南城一分為二;都有西市、東市,商品貿(mào)易同居民區(qū)分開;都是街道布局整齊筆直如棋盤狀;都有皇帝的宮殿并都在城北中央。
這說明日本建筑、城市建設與管理、經(jīng)濟制度、皇權思想等從里到外,都滲透著唐朝的制度文化,留下唐朝的影子。
總結(jié):唐朝時,國力強盛、文化發(fā)達,日本與唐朝保持頻繁的友好往來,積極地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其自身的發(fā)展。
下面我們來看看唐朝與新羅友好往來的情況。
三、唐朝與新羅的友好往來(略講)
在地圖上找到新羅的地理位置。
新羅就是今天的朝鮮半島,新羅與中國毗鄰,所以兩者的貿(mào)易往來十分頻繁。新羅物產(chǎn)居唐朝進口的首位。新羅商人給唐朝帶來牛、馬、人參等,從唐朝帶回絲綢、茶葉、瓷器、藥材和書籍。
同時唐朝文化對新羅的影響也很深遠。如韓國的國旗,韓國的國旗被稱為太極旗,是以儒教及道教的思想為基礎而繪制的;韓國的文字是在中文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的。
剛才我們講了日本、新羅在與唐朝密切的友好往來中,學習唐朝的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fā)展。同時,唐朝也不忘學習其它民族的先進文化,充實自己。
學生舉例:朝鮮音樂傳入中國;玄奘西游取經(jīng)。
四、玄奘西游
學生自制課件,并根據(jù)課件講解玄奘西游的經(jīng)歷。
玄奘取經(jīng)回來后,還根據(jù)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qū)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藉。后來,考古工作者就是根據(jù)《大唐西域記》的記載,找到了那爛陀寺的遺址。
小結(jié):略
作業(yè):課后作業(yè)
猜你喜歡:
人教版初一歷史下冊全冊教案
上一篇:初一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下一篇:人教版初一生物復習提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