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至具體時間是幾點幾分(2)
2018年夏至具體時間是幾點幾分
夏至的美食
從二十四節(jié)氣夏至這天開始,炎熱酷暑的夏天開始了。所以,夏至節(jié)的節(jié)令吃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提示人們進入耳季的飲食保健方法。
舊時,京都非常重視夏至節(jié),上至皇家,下至平民,均視夏至節(jié)為大祀大澤,乃國之大典(見《帝京歲時紀勝》)。
在北京,這一天家家必食面條,諺云:“冬至餛飩夏草面”,即便在這天舉行生辰節(jié)候,婚喪喜事,或祭祀宴請,均食面條。
由于北方盛產(chǎn)小麥,北方人大多養(yǎng)成喜食面條的習俗,而夏至節(jié)的面條,要論北京品種為多,風味為好了。例如:
用少量鹽堿水和成的神條面;用白面加玉米面或蕎麥面和成的切條面;用玉米面或蕎麥面加榆皮面軋成的饸絡條兒;還有硬白面切條兒和揪面疙瘩等等。
湯面
先用肉末、蔥、姜等作料搶鍋,并兌好口味再放湯煮面條兒,然后帶湯。食用。夏至節(jié),北京一般家庭和面館制作的湯面品種繁多,主要有:番茄湯面、肉絲、鳴絲湯面酸菜湯面、榨菜湯面、雪里恭湯面、羊肉湯面、三鮮湯面等味美鮮嫩,分外誘人?!抖奸T雜詠》有一首竹枝詞云:“面白如銀細若絲,煮來雞汁味偏滋,酒家淮趁清晨賣,將腹人應快朵頤”。
抻面
大多在面館食用,家庭制作較少。因抻面手藝高超,又需一邊神一邊下鍋煮,一般家庭就望塵莫及了。
抻面館一般都是蘭州人、山西、河北人到京都開設的,這些師傅手中神出的面條,一根就有數(shù)十丈長,切面條的手藝也不凡,被形容是“搟出一大片,切出一條線,下在鍋里團團轉(zhuǎn),盛在鍋里如蓮花瓣”。這種抻面,現(xiàn)時以蘭州拉面為多,不僅是北京人夏至節(jié)喜食的面條,又是平時喜食的面條,并且,抻面早已傳播到祖國的東南西北,甚至飄洋過海,受到外國人的歡迎。
炒面
炒面也是北京夏至節(jié)一般家庭喜愛制作的面條。
炒法很多,輔料也很多,炒出的面條口味各異,鮮美異常,而制作也簡便。將切好的面條與輔料、調(diào)料放在油鍋里烹炒,適當加入水和昔油等調(diào)味,炒熟后外焦里嫩,香韌可口。還有一種與炒面相似的面食,叫炒疙瘩。是用硬白面做成色子塊大小的面疙瘩,煮熟后撈出,再放在編炒的羊肉丁、黃瓜丁、青豆鍋里一起烹炒(輔料隨意更換)。
鹵面
鹵面的品種非常多。主要有:番茄鳴蛋鹵面、茄子肉片鹵面、雞蛋黃花木耳鹵面、豌豆肉丁鹵面等等,配上時令菜碼調(diào)拌,格外綿軟可口。鹵面不僅是夏至節(jié)的吃食,昔日北京人逢上喜慶壽日,主人也多用炒菜鹵面招待親朋,愈為吉祥長壽。更為有趣的是,在新婚夫婦入洞房之際,要由近親中的“全客人”(指父母、子女、夫婦皆健全的婦女),親手煮上一小碗鹵面和一小碗餃子送到新房,謂之“子孫餑餑長壽面”。
過湯面
又稱冷拌面,是夏至節(jié)最受人們歡迎的面條。
切好的面條下佛水煮熟撈起,用冷開水過湯后待用。另配以黃瓜絲、小蘿卜絲、青豆、豆芽菜、青蒜末等萊碼,再用肉炸黃昔或芝麻昔、芥末、香油、醋等調(diào)料拌食??瓷先?、紅白、青、綠相間,吃起來咸辣酸脆,有嚼勁。
現(xiàn)時北京夏至節(jié)的面條,又從外地吸取了新的做法,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珊瑚面和翡翠面。
珊瑚面
是將鮮番茄去掉皮籽,擠成汁狀,與面和成面塊,搟薄切條,下鍋煮熟后猶然如粉紅色珊瑚一般,用時澆上鹵汁,真是色美味鮮,還營養(yǎng)豐富,令人食欲大增。
翡翠面
則是吸取陜西的做法;即將嫩菠菜葉用開水悼熟,攪成汁狀和面舉薄切條,煮熟以后冷水淋千,如翡翠一般透明碧綠。用時拌咸芝麻醬、芥末、香油,配以各種菜碼,吃起來滑溜,咬口好,味道鮮美而易消化。
我國南方夏至節(jié)這天也普遍吃面,面條花色品種,吃法雖沒有北方多,但也頗具南方特色,主要的吃法有:澆頭面、兩面黃。
澆頭面
面條下沸水煮熟撈起,碗內(nèi)加入高湯與調(diào)料,將預先烹制好的菜肴澆在面上便稱澆頭面。澆頭面,面條要細滑,湯要鮮美,各種澆頭花色要多,如:蝦仁、燜肉、三鮮、爆鱔、爆魚、鹵鴨、蝦腰等,什么澆頭,就稱什么面、如澆頭是燜肉,便稱燜肉面;澆頭是三鮮,便稱三鮮面。
兩面黃
又稱硬炒面。將面條水煮熟后置匾中,用植物油拌和后散放待用。另取油鍋,油熟,將面條炸至兩面發(fā)黃,再澆上澆頭,即為“兩面黃”。“兩面黃”的定名,也根據(jù)澆頭而定,用肉絲、蝦仁的,分別稱為“肉絲兩面黃”、“蝦仁兩面黃”。
石榴
五月石榴正紅,鮮明照眼,人們均喜愛在夏至節(jié)這天采摘石榴,或到市場購買石榴食之。石榴酸甜可口,一只石榴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顆粒,民間把石榴作為“多子”的象征物。故在夏至這一天,婆婆或自己母親均要送石榴給新婚媳婦食用,以求“多子多福”。當然,今天隨著計劃生育的深入,推行獨生子女的政策,這一食俗現(xiàn)時已不再存在。
梅酒
五月梅子上市,有青梅、楊梅等,均是時令花果。但夏至節(jié)人們有浸漬梅酒和飲用梅酒的食俗。有的在這一禾浸漬梅酒以備夏天飲用,有的在夏至前便浸漬,這天拿出來飲用。梅酒不僅色澤惹人喜愛,而且營養(yǎng)豐富,。還具有明顯的藥療功能,。如六月腹瀉,食梅酒可達到飲之即止的效果。
我國家庭浸漬梅酒、飲用梅酒的歷史較悠久,以楊梅為例,·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開始栽種。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其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故以名之。”所以,廣東人叫“水楊梅”,閩南、臺灣則稱作“樹梅”。楊梅出產(chǎn)以浙江為最,長江以南的十多個省區(qū)均有種植。楊梅汁多,甜酸適口,營養(yǎng)豐富,具有抗病性能,多吃楊梅,對人體大有裨益,因而,飲用梅酒同樣食療效果極佳。從現(xiàn)代醫(yī)學出發(fā),梅酒作為花果天然飲料,應該大力發(fā)展,以適應需求,并應在家庭浸漬的基礎上,形成工業(yè)化生產(chǎn)。當然,家庭自浸自飲,仍有其一番情趣。
浸漬梅酒需先將青梅或楊梅沖洗干凈,然后用冷開水浸洗,瀝干水待用,如為青梅,還需用細針在青梅表皮戮無數(shù)細孔。取60度或55度尚好白酒,將梅子浸至酒中,以淹沒梅子為度,要封密蓋緊。一般10天左右便可取出飲用。青梅酒色如翡翠,酸中帶甜;楊梅酒色澤殷紅,尤如瓊漿,上口甜,下口醇,爽口開胃。梅酒如儲存得法,越陳越香,越陳越醇,藥療效果也明顯。
麥芽餅
用新麥芽磨成粉和入糯米粉揉成皮面,以豆沙豬油、玫瑰豬油、芝麻豬油等作餡芯,制扁圓形講狀,蒸熟即可食用,是夏至節(jié)人們喜愛的吃食,并互相饋贈親鄰。南方的麥芽講往往還用青芋頭草搗爛,取其汁和人皮面中,使皮面色呈翠綠,不僅色澤更美,味也更清香糯韌。
麥芽粥
取新麥芽與糯米同煮粥,也是人們夏至節(jié)的吃食。麥芽粥有甜味和咸味兩種:甜味加白箱或紅塘即可;咸味加鹽、豬油、味精即可。麥t芽粥一般不加入其他副料,因如加副料便嘗不出新麥芽的芽香味和韌勁。
了田過夏至
過了夏至,農(nóng)事墾田、插秧、漪秧已結(jié)束(上述農(nóng)事始于芒種,畢于夏至),夏至節(jié)正好是農(nóng)忙告一段落的空隙間,人們有數(shù)日休息,故農(nóng)家在夏至節(jié)有過節(jié)的習俗。過節(jié)主要內(nèi)容是祀祖先和祭農(nóng)田,祀祖先是報農(nóng)務平安,祭農(nóng)田是析求稻谷長勢茂盛,農(nóng)事興旺,可得豐收。
過節(jié)所用的食品有棕子、麥芽餅、糕點、梅酒,魚肉葷萊等。先祀祖先,后家人互相慰勞食之。
祭田酒
除備酒、肉菜之外,還束草立標,播于田間,就田而跪拜祭之,謂祭田。清代的夏至田家詩有:“深林梅熟墮金丸,削竹爭先制撐竿,唱徹田歌漪秧歇,勞農(nóng)隨處設杯盤。”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普及,現(xiàn)時夏至祭田、祭祖習俗在漢族農(nóng)村已不復存在。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有。如貴扭黔東南地區(qū)的侗族、苗族,夏至節(jié)祭田、祭祖習俗仍很盛行,并還舉行與農(nóng)時相關(guān)的娛樂活動。
夏至養(yǎng)生習俗
古代對于夏季的養(yǎng)生是很重視的?!端貑?middot;四氣調(diào)神大論》記:“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yǎng)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yǎng)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氣機的通泄。嵇康《養(yǎng)生論》對炎炎夏季也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diào)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心靜自然涼”,就是夏季養(yǎng)生法中的精神調(diào)養(yǎng)?!抖Y記》中也記載了自然界有關(guān)夏至節(jié)氣的一些明顯現(xiàn)象:“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這說明這一時節(jié)可以開始割鹿角,蟬兒開始鳴叫,半夏、木槿兩種植物逐漸繁盛開花。從中醫(yī)理論講,夏至是陽氣最旺的時節(jié),養(yǎng)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長”字。夏季是草木茂盛,繁花似錦的季節(jié),天地陰陽之氣交合,萬物開花結(jié)果。這時的養(yǎng)生之道應是晚睡早起,不對白天心生厭煩,使心情平和,使花落瓜熟,使邪氣隨汗水流走。夏至作為炎熱的起始節(jié)點,對健康養(yǎng)生是有重要意義的。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所謂的“枯夏”。民間開始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yǎng)。“疰夏”是一種季節(jié)性病癥,主要因為天氣的暑熱和體質(zhì)的虛弱。古人預防疰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立夏”開始,這一時段的習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葉蛋的風俗;第二階段則從夏天開始,“夏至防疰夏”,各地有一些飲食的風俗,胡樸安在《儀征歲時記》中記載:“夏至節(jié),人家研豌豆粉,拌蔗霜為糕,饋送親戚,雜以桃杏花紅各果品,謂食之不疰夏。”
“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說明夏至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夏至日照最長,故中國紹興有“嬉,要嬉夏至日”之俚語。過去,人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guī)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吃涼面條,俗稱“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有的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北京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山東是“冬至餃子夏至面”;廣東是“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建德是“立夏日,吃補食,紅棗雞蛋、黃芪雞”;杭州為了紀念龐涓吃烏飯;江蘇則是夏令三鮮少不了:地三鮮是莧菜、蠶豆和杏仁,樹三鮮是櫻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鮮是海絲、鮒魚和咸鴨蛋;陜西夏至食粽子,并取菊為灰用來防止小麥受蟲害;在南方,農(nóng)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臘肉,祭祖后食用或贈送親友; 夏至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餛飩,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兒童體重增加,更健康。中國有些地區(qū),此日多有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母親娘家吃飯,舅家必用莧菜和葫蘆做菜,俗話說吃了莧菜,不會發(fā)痧,吃了葫蘆,腿就有力氣。信陽等地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也有到外婆家吃腌臘肉之食俗。醮坨由米磨粉做成,加韭菜等佐料煮食,又名圓糊醮。有諺語:“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以前,很多農(nóng)戶將醮坨用竹簽穿好,插于每丘水田的缺口流水處,并燃香祭祀,以祈豐收。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