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有什么風俗活動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全國各地都會慶祝端午節(jié),大家知道端午有哪些風俗活動嗎?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亩宋绻?jié)有什么風俗活動_端午節(jié)傳統(tǒng)風俗介紹,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端午有哪些風俗活動
1、吃粽子
端午節(jié)粽子主料:糯米, 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種子。味甘、性溫,入脾、胃、肺經(jīng);具有益肺氣、補中益氣,健脾養(yǎng)胃,止虛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主治:脾胃虛弱,體倦乏力,少食,腹瀉;氣虛自汗。竹葉甘,淡,寒。主治:熱病心煩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齦腫痛,心火織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赤黃色。還可以清熱除煩:用于熱瘍煩熱,心煩不寐,小兒夜啼。另配料可以隨意選用,有大棗、榛子、苡米、花生、蓮子、芡實等也都有滋補保健。
2、賽龍舟、洗龍湫水
龍湫水也就是龍舟競渡過的水,人們認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龍湫水、洗龍湫水浴的習俗,民間也就有“五月節(jié)洗龍湫水”的俗語流傳。
3、掛香囊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jié)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縫合好。
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nèi)或車內(nèi)。這幾味中藥,中醫(yī)認為有散風驅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5、喝雄黃酒
酒醫(yī)史淵源《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我國民間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說,認為辰屬龍,辰時正是群龍行雨之時,在端午節(jié)早晨擺雄黃酒宴,是百姓企盼出現(xiàn)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的好年景?!?/p>
制備雄黃酒的方法很簡單,用于成人飲用的,則取微量經(jīng)過水飛處理的雄黃細粉,現(xiàn)行藥典規(guī)定內(nèi)服用量為0.05克~0.1克放入一只小碗或小杯中,再加入15毫升~20毫升白酒,用筷子將其攪溶,再將上層帶有微紅黃色的酒液倒入定量白酒中,碗底或杯底的沉淀物則棄之不用,飲用量約15毫升左右。
6、驅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蝦螈、壁虎五種毒蟲?!岸岁柟?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7、煮大蒜
大蒜是一種中藥,味辛甘,能殺毒滅菌,熟食能清腸胃毒素,疏通血脈。端陽節(jié)早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的習俗是煮食新蒜頭,以疏通血脈,消毒滅菌。
8、滾吃雞鴨鵝蛋
全國各地均為流行。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后剝皮讓兒童吃下,據(jù)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jié)日的一種嬉兒游戲。
端午節(jié)的古代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于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chuàng)藥,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chǎn)的縷蛄外,其余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藥。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xù)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么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制作治病的丸藥,在心理防衛(wèi)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御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并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二四○-約二九九)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后來稱為「斗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xiàn)。據(jù)宗懔(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妒酚洝分胁⑽创_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jié)」,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fā),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jù)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扎成虎形,或是剪彩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于其上,在端午節(jié)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jié)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顒印L瞥幕实鄱嘣诙宋缛召p賜臣下。王溥(九二二-九八二)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短茣?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于端午節(jié)以衣、扇獻于祖陵。
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jié),造粉團、角黍,貯于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jīng)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后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什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后在世)的《云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jié)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制成,由于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八○三-八六三)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蝎、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jù)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斗爭,得以和不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jié)物,比起歷代,更見精致。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序于一一四七年)卷八記載:端午節(jié)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yǎng)。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約一二二五-1264)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于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梁錄》(序于一二七四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柑鞄煛辜啊富ⅰ故俏闯宋缱畛3霈F(xiàn)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zhèn)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沉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蝎、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jié)」?!锻鹗痣s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tài)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jié)」此俗似乎僅見于北京。
靠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只,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后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jié);艄后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zhèn)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斗,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楊嗣昌(一五八八-1641)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shù)厮讉鞲偠墒菫榱遂鼮?,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后,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于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沉,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jié)捉蝦蟆制藥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y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一六三五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jù)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墻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jié)習俗文化
佩長命縷
端午節(jié)時厭勝佩飾。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此類節(jié)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xiàn)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xù)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逼渲刑扑螘r,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jié)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jié),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xù)命縷分賜百官。節(jié)日戴以入?!?/p>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掛艾虎
舊時端午節(jié)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中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zhèn)祟辟邪、保佑安寧。《風俗通》云:“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惡”。故民間多取虎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節(jié)的艾虎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編剪而成,或剪彩為虎,粘以艾葉,佩戴于發(fā)際身畔。端午節(jié)飾戴艾虎的風習已經(jīng)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宋陳元規(guī)《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詩:‘釵頭艾虎辟群邪,曉駕祥云七寶車’。”又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綾羅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古詩云:‘玉燕釵頭艾虎輕’,即此意也?!?/p>
佩豆娘
舊時端五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清嘉錄》引《唐宋遺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U紗蜘蛛,綺榖鳳麟,繭虎絨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蟬蝎,又葫蘆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寶蓋,繡球繁纓,鐘鈴百狀,或貫以串,名曰豆娘,不可勝紀?!?/p>
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卻病延年。”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断男≌份d:“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后來有不少地區(qū)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jiān)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毒鸥琛ぴ浦芯芬嘤小霸√m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五雜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逼丫莆斗枷?,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謝肇淛《五雜咀》:“飲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黃入酒飲之。”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qū)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qū),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nèi)ソ纪馍揭安刹菟?,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端午節(jié)有什么風俗活動相關文章: